与左念微一同来到的还有总参谋部特务处、军情局特务处和总统特务处的机密人员。
他们驾驶两辆防弹轿车停在了小楼下,然后开始与学生们交接计算文件。
一沓沓可行性理论计算的草稿纸被谨慎的放入了大皮箱中,包括有误的废稿也一并装了进去,四个大皮箱随后被放进了车子的后座,专人看管。
一名总统特务执行官十分严肃的对着实验室里的学生说道:“再告诫一次,此事必须保密,要把这件事烂在肚子里!”
军情局特务官也补充道:“封口费不会一次结清,而是在十年之内每月发放,也算定期提醒你们还有这么个事。如果泄露之后为外界所知,视后果严重程度可能会被判以十五年,甚至二十五年徒刑,你们自己心里清楚。”
“知道了……”
“一定保密……”
几个学生也有点愣神,本以为只是代自己的先生完成一项枯燥但新颖的计算工作,可没想到却摊上了这样的大事。
在小楼外,左念微看着眼神里透露出些许复杂的周启午,想起了自己第一次来找对方时的样子——
在夕阳斜照在这栋小楼侧面的爬山虎上时,两人在周的办公室里,左念微简述了裂变过程中质量亏损和释放的能量的相关内容后,直截了当地追问道:“周先生,敢问您是否认为这是可行的?”
周启午沉声说道:“这需要明晰中子诱发铀原子核崩解分裂的反应截面,还有空间密度等等,很繁琐,没法妄下定论……但,如果您只是问有没有希望,我认为是有的。”
听到对方的肯定,左念微轻笑道:“这就足够了。”
“现在就已经企图将之用作兵器了吗?”未等左念微继续解释,对方便已经猜测到了左念微的目的。
“当然,而且要争做第一。”左念微表示了肯定。
“……”周启午沉默了一会儿,接着道,“这其中蕴含的能量太大太大了,真的有必要吗?。”
“这种质能转换不是化学能量能的释放所能比拟的。光速太快了,更遑论它的平方,哪怕只是区区一克的质量转化为能量,那恐怕就已经相当于成千上万吨寻常炸药了。”
尽管现在的人们对裂变武器的威力一无所知,但作为专业人士,周启午在知道其能量来源原理的情况下,完全能凭借直觉断定其威力恐怖异常。
“很有必要,先生,它的威力我非常清楚,但兵器的用处不止是开疆拓土,也可以是护卫本国,‘手里没有剑’和‘有剑却不用’是两码事。”左念微平静的说道,“坦率的说,这一研究不止我们自己,您所顾虑的,正是部分人所不在乎的。”
左念微并不想向他们去解释核武器会如何带来和平,因为这样武器终究会被使用,即便只是第一次使用,都足以让“和平”论调产生缺陷,这是一个理想的哲学问题,作为先行者,是万万不能去辩论的。
“……”周启午沉默了许久,开口道,“也罢,此事终不以我个人的意愿为转移。”
“假使最终计算得出了一个不可能的数据,你们会不会很失望?”
“不会,从哲学角度出发,这类事件有其必然性。”
“有其必然性啊……嗯,开弓没有回头箭……”
目送着左念微坐上汽车,带着实验数据离开,周启午扶了扶眼镜。
原子弹已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了,但左念微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自己一个七十多岁的人了,啥时候都有可能噶了,因此对于这样的大事格外的上心。
原子弹、氢弹、导弹,后世人可以轻松把握其中的脉络,但对于原子弹尚未开始验证结构理论的1938年,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在这种庞大的世纪工程面前,从〇到一的难度是不可想象的,美国也好,苏联也罢,他们的三个项目之间的关联性都不够高,甚至没啥关联,这也就意味着工程之间有相当的浪费,时间上的,也是物质上的。
做这种系统的战略规划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由此更可窥见他以及钱老等科学家的伟大之处。
但这件事到左念微手上就要容易的多了,站在后世的角度提纲挈领的解决问题无疑会更加全面合理。
当然,这些工作都要交给科学家来解决,因此左念微特别点了一批人,都是与后世核武器密切相关的人物,钱老、吴健雄等等,他们此时基本都在攻读学位,还有一批人才刚上本科,乃至于预科,但未来的时间还很长,足够他们发挥。
这些人有不少都在国外,因此左念微给他们定下了日期,这些事情他们本人自然是不知道,事实上,目前除了左念微、石子任和总统特务处的几人外,其他人均不知悉该计划,自然也没有特工去关注他们,尽可能的降低某些部门对他们的关注。
享有同样待遇的还有左念微授权在美国建立的两家专门埋伏曼哈顿计划的公司,也都是单线联系,稳定运行十多年,起起落落,其中一家公司甚至在大萧条期间专门模拟了一次破产,绝无可能被察觉。
历史上的曼哈顿计划有着极高的保密程度,即便是身为副总统的杜鲁门也是在接任总统大位后才直到还有这么一个计划,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杜鲁门的问题。
事实上,左念微不怕美国人,反倒是担心德国人,如今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大多有左翼倾向,而且相比于俄国,德国显然更有好感,搞不好什么时候德国人就获悉曼哈顿计划和自家的核武进度了,再加上德国的底子好,起步晚,却未必真的晚,不过,美国的进度大概率是不如原时空快了。
剩下则是本国现有的一众科学家,华罗庚、王淦昌等等,他们已经成名,自然不需要左念微特别指示,但这些人的动作也更容易被观察到,对于保密来说,显然是一个挑战。
如今可行性运算结果已经出来了,一些物理学家将会开始原子弹的基本理论论证工作,然后是物理学系统模型和工程的建设,再然后才是实质性工程,依照目前的进度,大概能在明年六到七月完成论证和物理模型的建设。
当然,在此过程中可以继续细化一些内容,曼哈顿计划的大部分耗费都来自于原料的开采提炼,而相当一部分工作量来自于繁琐的计算。
这两方面显然是左念微能做到的,前者,早在1933年,左念微便授意建造了重水工厂,但重水的生产效率不容乐观,5年总产量也就够造三分之二个重水堆,扩产又太显眼,估摸着最后多半还是得指望石墨堆。
而分离技术的应拥则刚刚攻关成功,工厂则还在规划中,但这也算是相当的早了。
至于原料的收集,联邦内部主要是江西抚州以及朝鲜境内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左念微其实还是更喜欢趁着没人注意进口外国的,因为刚果欣科洛布韦的铀矿品味高的吓人,其他地方1%就算是富矿了,但在这里,20%都算是一般的了,65%的铀矿都是存在的。
直接去干他几船回来!
从1927年开始,左念微就安排了专门的公司,挂着“镭剂生产”的名头从刚果蚂蚁搬山似的搬回来了3000多吨铀矿,专门储存了起来。
从曼哈顿计划的消耗来看,这些铀矿足以支撑计划了。
后者,左念微正在推动电子管计算机的快速迭代,同时批准研制一台高精度的机械计算机。
机械计算机虽然也可称成果斐然,但在电子管计算机这种跨时代的奇迹面前已然不算什么。
电子管计算机研制小组由华罗庚先生领头,该计算机代号为“易”,其核心设计与eniAC并不完全相同,eniAC本质上依然是十进制,而“易”已经完全是一台使用二进制的冯·诺伊曼结构的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了。
这一台计算机是华、苏等人的心血,由左念微指导修正的原型机技术报告在交给他们几人之后,几位大数学家对其进行了高度抽象的提炼,并结合左念微给予的核心理念,包括延迟储存、冯诺依曼结构、并行、指令集等思想,最终完成了这台计算机的基础设计。
穿越者并非是无所不能的,但当穿越者身边有一堆专业大佬时,奇妙的化学反应就会发生,计算机几乎可以说从一代直接跳到了三代,理论水平已然逼近二战后了,但硬件依然停留在1937年的水平。
根据计算,“易”将会使用了6000个真空管、10000个二极管以及数万个电子原件,受限于主频和水银延迟线存储,每秒只能进行2400次加法和260次乘法。
虽然效率看起来不如eniAC,但实际上由于结构优化,长期运行效率会比eniAC更高。
针对现有内容,左念微做出了继续优化的指示,并不着急将现设计投入生产,因为其中融入了一些比较超时代的理念,左念微对于其实际运行效果表示怀疑。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水银延迟线存储器尚未能研制成功,更遑论磁芯了,这玩意儿左念微是不指望了,只要能搞定水银延迟线就行。
怎么说呢,这些大项目搞起来之后,花钱如流水啊,更别提现在还在日本打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