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我们为什麽不伟大呢
在伍韶祖联系之前,朱领导调走了。
新领导姓王。
他没有地方经验,大学毕业就一直在研究院搞理论,还做过《红旗》杂志的副主编。
说起来,陈奇穿越以来,接触过并且经常来往的高级干部都有好些个了,如今全换位置了,连丁桥都要去那个小组当组长。
可谓流水的领导,铁打的小陈!
“咚咚咚!”
“请进!”
这日,陈奇被唤到了真理部,敲开办公室的门,见到了王领导。
50多岁的年纪,眉毛很浓,穿着一件灰色的洗到发白的棉外套,不苟言笑的样子,会让人想起教导主任,或者古代的老学究。
“陈奇同志!”
王领导连小陈都没叫,称呼的很正式,示意他坐下,开门见山:“今天找你谈一谈,我看了许多关于你和东方公司的资料,你们任务特殊,做的也不错。以后再接再厉!”
“感谢您鼓励,我们一定做好工作!”
陈奇有点卡壳,没料到新领导是这种直来直去的风格。
“你应该知道了,我们会成立革命历史重大题材领导小组,从今年开始突出主旋律电影,把控好意识形态。你有什麽想法?”
既然对方直接,自己也不能绕弯子,陈奇略一思索便道:“我们电影系统的问题很明显,没有破釜沉舟的改革决心,是除不掉病根的。我个人观点,首先主旋律电影的资金谁来掏?
制片厂一个比一个穷,只能是国家给予支持和补助。
其次,拍出来有人看麽?
电影环境有目共睹,观众喜欢看娱乐片—
“那你有没有好点子?”王领导忽道。
“谈不上好点子,治标不治本吧,比如鼓励机关单位丶企业包场看,票房会很不错。”
王领导沉吟片刻,道:“如果你的《开国大典》拍出来,也采用这种方法?”
“现阶段只能用这种方法。”
“上海的电影公司有意引港片进沪,你怎麽想?”
“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这样有助于我们抓牢香港文艺界,为内地改革多一个试验点。”
王领导就像一位考官,在一道一道出题,陈奇也得正经起来,一板一眼的回答。而他却不对这些问题表态,仿佛只听听陈奇的意见。
又问了几个事情,王领导的眉毛微燮,让整张脸显得更严肃,道:“你常年驻扎香港,又经常往美国跑,对西方比较熟悉。你觉得我们的电影,应该学习西方电影麽?”
哟!
陈奇心里一跳,这恐怕才是今天的核心要素。
1987年,80年代后期了。
朱领导从来没问过陈奇关于思想方面的问题,对他非常宽松。
当然他不害怕什麽,实话实说:“美国电影工业确实领先我们一截,我启动赴美交流计划,就是想学习他们的技术和模式。但我对学员们万分强调,你学任何东西都好,一定不要学一脑袋西方思想回来!”
“哦?这是为什麽?”
王领导眨眨眼睛晴,第一次露出了比较人性化的表情。
“去年我有一名摄影师,看中了一篇小说《红高梁》,想拍成电影。我觉得不好,里面有太多封建丑陋的东西,现在正是中国与世界接轨,全世界认识中国的时候。
我们给西方人看什麽,这点极为重要。
我不懂太多的理论,我只是觉得我们应该输出有利于国际交流的一面,而不是自我矮化丶丑化。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不要陷入西方的思想陷阱。
他们那一套东西就是好的丶进步的丶文明的,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丶落后的丶不文明的—.这就叫陷阱。
放在我们身上,就是中国愚味落后,需要西方来启蒙丶领导。人家本身就这麽瞧不起咱们了,咱们还上赶着迎合?所以我否定了《红高梁》,我也不喜欢那个义大利人的《末代皇帝》。
我一向认为我们自己很伟大!”
“伟大?这个定义怎麽讲?”王领导道。
“我胡乱说,不对的地方您批评!”
陈奇不知道具体数据,没有一一列举,但他说的也都是公开的事实:
“就拿新中国成立的头30年举例,我们扫盲丶剿匪丶禁毒丶改造妓女丶土地革命丶普及农村医疗丶消灭各种寄生虫丶解放农奴丶兴修水利丶建立工业体系!
我们研究出了原子弹!氢弹!卫星上天!抵御外辱抗美援朝立国之战!并且打赢了所有边境战争!坐到了联合国五常的席位!
换成美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给他们一百年都做不到!所以我们为什麽不伟大呢?”
一刹那!
王领导严肃深沉的眼睛里,突然有了光亮,
他做了几十年理论研究,看着国家一步步走过来,感触最为深刻。总有人把头三十年视为静止的,好像中国什麽也没干,就是穷啊,然后开放国门,一下子好起来了。
怎麽可能呢?
而他万万没想到,这番话是从一个26岁的,普遍认为“很西化”的年轻同志嘴里说出来。
“好,今天就到这里吧,你先回去。”
王领导没表态什麽,待陈奇离开,才叹道:“难得!太难得了,后生可畏!”
陈奇过了新领导的思想考核。
他更在意港片进沪的事,觉得八九不离十。
因为今年会有一项试水改革:以前中影不是按拷贝结算麽?今年取消了,制片厂可以与中影谈怎麽发行,包括代理发行丶一次性买断丶按比例分成等。
制片厂一直要发行权,这下嗨了,漫天的邪典和娱乐片,就为了多卖钱。
结果短短两年,1989年又恢复到按拷贝结算,但单价涨了,从9000元涨到了10500元。宣告改革失败!
肯定失败啊,体系这麽混乱,制片厂一头扎进去,就是给地方电影公司上桌当菜了。
在1988年的时候,总政话剧团的一个编剧,想为40周年庆做一出话剧,就是《开国大典》。他与长影厂的编剧张笑天丶张天民是朋友,聊起此事,二人说:“这麽好的主题,做话剧太小了,该做成电影。”
最早是长影和西影一起琢磨。
结果几人带着剧本到了西影厂,厂长吴天明出差,一个副厂长接待,表示:“你这种东西现在有人看吗?”
上面提到的发行改革嘛,大家都奔着娱乐片去,没人愿意拍主旋律。最后长影厂决定单独制作,这才有了《开国大典》。
2月初,京城乍暖还寒。
一辆面包车在火车站接了人,低调的开进了北影厂,停在了东方公司的平房前。
车门一开,下来四个人。
长影厂的一位副厂长带队,另三位,正是导演李乾宽,编剧张笑天丶张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