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三思而后行

第五百六十五章三思而后行

继而让本来有些灰头土脸的高句丽,也跟着气焰嚣张起来。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如此以来,战争的局势,更加恶化了。

好在大明军,足够的英勇;大明将帅,也足够的能征善战,才能在这艰难中,赢得一场场胜利。

不过,这个梁老头,还是给了自己格外的惊喜。朱祁玉兴奋过后,继续往下阅读。

谁知,在这捷报的功勋名单中,头一个竟不是英勇杀敌的将军校尉们。

而是李泰这个年轻人。

这让朱祁玉抬起头,惊讶地看了那还在兴奋之中的李泰。

他又仔细看了一下捷报,原来梁老帅之所以把这个李泰排在功勋之首,实乃是其献了一个图纸,以及一个计策。

也正是有了这个图纸和计策,梁老头才能这么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夺得了两个城池的大捷。

在梁老头的这份捷报中,他也详细讲了李泰所绘的图纸,和计策。

朱祁玉看了之后,也是大为惊叹,想不到这个于谦给自己推荐的一个小小员外郎,都这么厉害。

之前怎么就没发现呢?

“李卿,给朕说说,你是如何绘出那份行军的地图的?你不是一直在朕的身边的吗?”

朱祁玉好奇问道。

在他的记忆里,这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似乎还从未离开过中路军的大营。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能把远在数百里之外的战局,了解的如此清楚。

实在太神了。

仅仅这一点,就能看出其才能远超不少前线的智谋之士。

如此一来,他也要考他一下。

看他是胡蒙的,还是真有其鬼神之策。若其真是那么厉害,他倒也不会不舍得放出去。

相信于谦之所以提拔李泰到兵部,又推荐他到自己的身边,也无非是想让他能够在御前,得到皇帝的信任。

同时,另外的一层意思,也是能让朱祁玉能够看到这个年轻人的才华。

于谦这样做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好在李泰不负他的期望,终于有机会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还令皇帝得以亲眼见证。

恐怕兵部之所以派他来带来捷报,也是得到了于谦的授意。

对于这些,朱祁玉焉能不明白于太保的良苦用心?。

而后,他便询问了李泰关于那一幅图,以及他的计策的由来。

面对他的询问,李泰好整以暇,这个年轻人不可谓不聪明,他擅长展现自己的才能。

当然,这是好事。

因为在大明皇帝的御前,有才能的人实在太多太多。

若是不抓住每次时机,可能机会就会稍-纵即逝。

李泰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他同样知道机会来了。

“回陛下,自从在御前效力之后,臣每时每刻不关注着各路军的战争形式。”

“臣虽文臣,却是向往那马革裹尸的军旅生涯。在此激励下,臣每到一地,就会通过各方收集当地的地图,以及敌人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范围。”

朱祁玉听着这年轻人的侃侃而谈,不觉点了点头。

这才是一个为国分忧,为君效忠的好臣子。朱祁玉最为看重的就是这样臣子的主动性。

不用他这个皇帝吩咐,也不用上官的吩咐,这样的人就能根据自己的思路,主动去做,用心去做。

果然,有心人天不负。

按照李泰所讲,当他得知中菱郡的两个城池挨着一个湖泊后,他便来了兴致。

经过他的调查,高句丽那国丈崔健,为了能控制高句丽。

在掌控政权之初,除了大量把自己的亲信塞进到了各地官府,军队之外。

为了敌对势力的叛乱,他还把军队进行了轮换。

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南部的调到北方,把北方的调到南方。

如此以来,虽然那崔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敌对势力的反攻意图。

可同时,这也是大大削弱了高句丽军队的战斗力。

要知道北方的军队,基本都常年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

换句话说,这些高句丽军人最为擅长的就是野战,伏击战,游击战。

而南方军队,因为濒临海洋,湖泊地区,最为擅长的就是防守战,以及水战。

而现在,那崔健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势,硬是用强硬手段,打破了这样的优势部署。

可想而知,南北双方对调之后,都把自己最为擅长的东西,变成了短板。

李泰发现中菱郡的两座城池就存在这样的情况。

他们明明是南部的城池,主要依靠湖泊的为优势。

若是南方军队驻扎于此,恐怕就算大明军想要攻下,也势必要付出从沉重的代价不可。

要知道,南方的军队,最为擅长的就是水战,以及防守战。

若敢与他们胶着,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再者,

大明军此次出征的二十万精锐,基本都是大明北方军。

根本不擅长水战,面对中菱郡的两城,若高句丽南部军守城,他们也只能望湖兴叹,别无他法。

万幸的是,崔健那个高句丽的猪队友,再次为大明立下了“不世功勋”。

原来,自从那中菱郡的南部军调走,换成了北部军之后,他们因为作战习性的关系。

只要上船就会头晕目眩。在此情况下,他们又怎能训练?

再加上,他们本是野战军,擅长游击战,哪里又擅长防御战?

对于城池的防守措施,甚为不屑。

在不少的将士心中,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手人段。

而李泰也正是从侧面抓住了这一点,开始研究中菱郡的历代地图。

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从未有人想过的捷径来。除了这个地图外,他又献上了他的计策。

当他把这样的军情信息,传递到中路军的好友后,那个朋友便转交给了梁老头。

也好在这位老帅,不是那种高傲,看不起文人的大帅。

刚开始他还只是客气地查看,在他看来,像这样自以为是的部将,甚至文官,不再少数。

总以为献上个计策,就能扭转形势,大获全胜?

这绝对是三国的小说看多了。

梁老帅也是这样的想法,不过当他查看过李泰的密信之后,立即就感到大惊。

本来,他们就已做好暂时放弃中菱郡两城的打算了。

直接绕过两城,先取周边的城池,继而分割包围,让他们粮草枯竭,不战而胜。

当然,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计策。

可这样的决策,不确定性实在太多太多。假如,周边取胜不了怎么办?

假如敌军里外夹击,又该怎么办?

可以说,这样的不确定性,简直是太多太多。

不过,除了这个计策外,梁老帅也没有其他的好方法。

谁曾想,这瞌睡的时候,竟有人来送枕头了。简直是天赐良机,天赐良机啊。这绝对是上天赐给自己的福星。

不,是皇帝,是陛下把这个李泰的年轻人赐给了自己。

若不是陛下的号召力,知人善任,他的身边怎么能聚集了这么多的顶级人才呢?

仅仅只是一个年轻人的文官,就解决了自己头疼的问题。

这不是赐给自己绝世功勋是什么呢?

所以,梁必成老帅拿到这个密信之后,大喜之下,立即召来了所有的将领,准备按照那李泰的计策,攻打中菱郡的两城。

当那些将校得知这个计策,乃一个年轻文官所献出的时候,大都是不屑和担心。

不少人将领,甚至劝说梁老帅要三思而后行。

要知道大多数文官,也只会纸上谈兵而已,他们可不能就这么轻易把小命,交付到那年轻文官的计策上。

可梁老帅却是坚定异常,力住告诉众将校,他会承担一切的后果。

但在这时间里,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军令,按照计策而行。

事实也证明了梁老帅的果决是多么正确。

他所带领的东路军,按照李泰所献出的地图和谋略,展开实施计划。

当梁必成老帅,按照李泰所献的地图和计策实施后,东路军的将校们才知道,老主帅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的。

是的,他们东路军,轻而易举就占据了中菱郡的两城。

不但如此,还劫获了不少的财富,以及舰船。当然,还有大部分的俘虏。

因为国丈崔健的胡乱调集,轮换军队,早就让这些这些守军不满了。

这也是他们在战斗时,士气低落的主要原因。

而大明军俘获他们后,他们竟有不少人,长出一口气,深深放松了下来。。

这样的状态,实在令人感到奇怪。直到梁必成了解之后,才知道原委。

原来,他们这些高句丽士兵,这些时间以来,一直都很压抑。

这里不是他们所擅长的战斗地形,也不是他们所习惯的环境。

甚至,连饮食习惯都难以忍受。

在这样的状况下,还要忍受着大明军的突然袭击。

这就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沉重而压抑。不过现在好了,他们可以完全的放松下来了。

哪怕成为了俘虏,却也总比那样令人煎熬的日子要好上不少。

听闻了他们的心里话后,梁必成不得感叹一声:像这样的士兵,又怎能取胜呢?

像这样的王国,又怎能不支离破碎呢?

当然,这也是他们东路军能取得如此大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