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 作品

第一一五五章 聚兴

别看这个老仆,只是给尚书府第守大门的一个多少有点资历的门房,可是在真正的社会底层面前,同样是许多人高不可攀的存在。n

对于京师底层的贩夫走卒们来说,人家还就是“爷”。n

包括经营抄报房的小商人或者穷酸文人们,也得供着这样的“爷”。n

所以,这个被称为“陈爷”的尚书府老仆,在这些人面前相当的有派头,甚至呵斥了洪兴记那买手一句,可那买手也还是嬉皮笑脸的,不敢生气。n

“不是,陈爷您老先说是大消息,还是小消息?俺们再出价不迟——”n

“你是新入行的?!你懂不懂规矩?不买一边去!”n

面对洪兴记买手的询问,那老仆再次呵斥了他,而且转头就要叫别人。n

那人见状,立刻喊道:n

“好,好,好,只要是真关外的,俺们要了,五两!俺们洪兴记愿出五两!”n

“你们想要,老爷我还不给了呢!”n

这个老仆让洪兴记出价的目的,就是知道了他们会出高价。n

现在目的达到了,立刻转向了洪兴记以外的几个人,冲着其中一个干瘦的文弱书生喊道:n

“聚兴记的那厮,你们能出多少?”n

“陈爷,你手里真有关外的?”n

那个聚兴抄报房的中年书生抄着手反问了一句。n

之前几个月,来自关外的捷报曾在京师引起过几次轰动,比如清虏奴酋黄台吉的死就引发过轰动,好几家抄报房都因为抢先传抄报捷文书而发了一笔小财。n

但是最近几个月,关外异常的安静,既没有捷报的消息,也没有兵败的传闻。n

有些消息灵通的人,反倒是道听途说了一些都察院弹劾陈兵部、洪督师、祖大寿的消息。n

只是其中内情,处在底层的抄报房买手们,根本不得而知。n

但他们都知道,京师朝野之间,尤其士林读书人,尤其关注关外的战事进展。n

更何况参加崇祯十六年癸未科科举的举人们,也已经陆续来到京师备考了,这些人平常聚在一起,最喜欢议论兵事国事天下事。n

而且这些人还舍得花银子。n

所以,只要有关外的消息,尤其辽东的一手消息,别说卖出去几百份了,恐怕几千份都有可能。n

“自然是真的,你就说要不要吧?”n

那老仆对穷酸书生的反问颇有些不耐烦。n

“要!”n

“聚兴记能出多少?”n

“七两!”n

“集文抄报房呢?能出多少?”n

“八两!”n

“信义抄报房呢?”n

“九两!”n

信义抄报房的买手,穿的很是体面,看起来这家抄报房做的可能是官宦人家的抄报生意,有一定实力,一下子就把价钱炒到了九两银子的高位。n

陈姓老仆觉得价钱差不多了,正要答应下来,准备卖给信义抄报房,这时候却听到聚兴记的那个穷酸样书生,突然高举右手,喊道:n

“十两!聚兴记出十两!”n

陈姓老仆先是一愣,随即一张脸笑成了花。n

而其他在场的买手,有的摇头苦笑,有的小声嘀咕:n

“聚兴记这穷酸,疯了吗?”n

这时,最早报价的洪兴记那买手,一边赶忙回头去看那个跟着前来“了解行情”的洪兴记东家,一边再次举起了右手。n

他正要再喊一次价,准备按照东家之前为这个事定下的上限,直接喊到二十两,却被自家的东家拉住按了下来。n

“不用报价了!就让他们聚兴记拿走吧!”n

这个洪兴记的东家,赫然正是奉了杨振之命进京公干的李吉。n

“东家你不是说,要搞个大的吗?”n

“呵呵,叫到十两了,太贵,不值得,再说了,也未必就是大的!”n

熟料李吉话音刚落,就听见聚兴记那穷酸书生模样的买手,拿着已经到手的折页,大叫了一声:n

“发了!发了!发财了!哈哈……”n

那书生一边兴奋的喊着,一边哈哈笑着,把手中的折页揣进怀里,用一手护住,拉上同来的伙计,转眼之间消失在附近的胡同口。n

就在其他几家买手惊诧莫名的时候,李吉对自家伙计说道:n

“还真是让他买到了大的。走吧!”n

“啊?这就走了?别的也不要了?”n

洪兴记的买手伙计一脸的不解,心说自己这个新东家主意变得也太快了。n

但是眼见自己东家已经绕开了还在讨价还价购买剩余文书抄件的其他报房伙计,迈开步子往附近一个胡同口走了,他也不好再说什么,忙跟了上去。n

李吉很想追上那个聚兴抄报房的买手,亲眼看一看被他买走的文书抄件,到底是不是自家都督所说的兵部与清虏秘密议和的条款。n

但是,想起自家都督一再叮嘱他到了京师后要谨言慎行的话语,他最终选择了按兵不动。n

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他回头看了一眼陈新甲尚书府第门口仍在竞价的报房买手们,随即转身进了一条小胡同。n

他之所以在最后关头决定把那份文书抄件让给聚兴记,当然不是因为他不愿出更高的价。n

如果能更好完成自家都督交给的任务,别说十两,二十两了,就是一千两,两千两,他也毫不在意。n

奈何杨振派他前来,只是为了保证兵部与清虏秘密议和的消息在最后关头要泄露出去。n

而且明确告诫他,金海镇的人如果能不插手,最好不要插手,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引火烧身。n

为此,李吉化名洪福,买通顺天府的衙役和书办,补了个民户的户贴,然后在东安门外盘下了一家经营不善的抄报房,就在五天前,改名为洪兴抄报房。n

之后他就透过以前在兵部尚书里布置的闲子,向垄断了陈新甲尚书府文书抄件“生意”的这个陈家老仆人透露了洪兴记愿出高价求购关外消息的风声。n

再然后,他就派抄报房的伙计,天天轮着来兵部尚书府第门口蹲守,求购各种兵部文书抄件了。n

一开始他是想让洪兴记买下来,通过洪兴记的伙计们誊写、抄录,然后发卖出去的。n

但是今天一看,现场好几家抄报房竞价,于是他谨遵杨振指示,既然能置身事外,那就尽量不要直接插手,就叫聚兴抄报房去出这个风头好了。n

回到洪兴抄报房租赁的胡同院落里,李吉很快派了人,赶去“聚兴”抄报房那边,盯着他们最新出的手抄报。n

同时,也派人把往日受雇于洪兴抄报房的抄录主笔们挨个都找来,随时准备抄录“聚兴”最新的手抄报。n

抄报嘛,主打的就是一个抄,本来也就没原创的东西。n

但是要想挣钱,那就一定要抄得快,哪怕比别人快一个时辰,你就能挣钱。n

李吉倒是没想着挣钱。n

他想的是如何尽快扩大影响,尽快让更多的人知道。n

主要是他担心聚兴抄报房搞得太慢,或者定价太高发售不畅,影响自家都督的大计。n

不过,李吉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n

事实证明,他严重低估了京师抄报房业界赚快钱的决心,完全没想过他们为了赚大钱可以有多拼。n

就在当天下午的未时初,李吉派人去请的抄录主笔们还没有到齐,就听到外面街巷之中传来了卖报少年的叫卖声。n

“聚兴抄报房,最新抄报!兵部与虏议和,辽东大战收兵!上谕兵部,速召杨振进京!”n

“啊?!”n

院门外街巷中卖报少年清脆的叫卖声传进院内,正在和几个已经请来的抄报主笔寒暄的李吉,听见最后一句一下子愣住了。n

一开始听见聚兴抄报房高价买走的文书抄件果然是议和条款,他的心里一块巨石落地,很是松了一口气,甚至还感慨聚兴抄报房出手的速度真快。n

但是没料到外面那卖报少年喊出来的最后一句,直接让他当场破防了。n

“这他娘的是什么玩意儿?!这跟我们——这跟杨总镇有什么关系啊?”n

李吉又惊又怒,站起来就往外走,要去赶紧买一份,一边走一边破口大骂,甚至差点暴露了他跟杨振的联系。n

而留在他身后的几个抄录主笔,也已经炸了锅,只是大家的关注点各不相同。n

“召杨振进京?!谁来也不能跟东虏议和啊!”n

“就是!想当年丙子之变,东虏屠昌平,我媳妇儿她二大爷一家十几口,都被杀绝了,现在知道求和了,和你姥姥!”n

“你说的那是崇祯九年的事了,我们家在香河的祖宅和庄子,在己巳之变的时候就被烧了,抢了,想想那都是崇祯二年的事了。不然,你以为老夫能愿意干这个?”n

“议和?我看兵部现在这位,要倒霉,干不长喽!”n

李吉来到院门外,叫住了那个叫卖聚兴抄报的少年。n

那少年回头看见李吉院门口“洪兴抄报房”的招牌,扭头就走。n

李吉忙追上去,也不问价,直接掏出一把散碎银子递过去。n

那少年看了看他,又看看巷子里没有卖抄报的同伴,迅速取出一册,往李吉手里一塞,转身跑开,直到过了一个胡同口,才又叫卖了起来。n

李吉也顾不得别的,就在当街打开那册折页。n

首页却是崇祯十六年癸未科几个主考官的姓名、官职、籍贯等文字。n

再往下看,却又是什么某某坊某某胡同有美宅低价租赁之类的文字。n

直到最后一页,才看到他想看的。n

没错,正是自家都督在盖州对他说的那些对虏议和条款,除了加上个大大的名头之外,完全是原文照录。n

而被加上去的名头,就是那个卖报少年喊出来的前半段话。n

至于后半段,则在后面抄录了一句声称是上谕的批复文字。n

“上谕:兵部可召杨振进京,务必妥善议处,钦此。”n

原来如此。n

李吉看到这里,登时松了口气。n

但是,这是民间抄报房可以抄录出来公开叫卖的吗?n

饶是李吉胆大包天,这时也直犯嘀咕。n

不过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聚兴抄报房可以干,那洪兴也可以干,而且还要尽快扩大影响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