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的中年男子身着貂裘,额间嵌着蓝宝石的鎏金抹额,正是瓦剌太师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
“陛下,外臣此次奉大汗之命,特献良马千匹,愿与大明永结秦晋之好。“伯颜帖木儿双手捧上礼单,身后侍从掀开锦缎,露出三匹神骏异常的汗血宝马。
朱元璋颔首,太子朱标侧身与顾清萍低语:“瓦剌近年频繁叩关,此次和亲怕是醉翁之意。“
顾清萍望着伯颜帖木儿腰间佩刀上镶嵌的绿松石,忽想起三日前朱瀚夜访东宫时的话:“瓦剌三王子巴图尔,最喜搜罗中原珍宝。“
“父皇。“朱标出列行礼,“儿臣愿往马厩查验良驹。“
朱元璋尚未开口,朱棣已朗声笑道:“太子殿下日理万机,这等小事何劳大驾?臣弟愿代劳。“
说着大步流星往殿外去,玄色蟒袍扫过伯颜帖木儿脚边,故意踩住对方衣摆。
“燕王殿下放心。“伯颜帖木儿闪电般后退,腰间佩刀嗡鸣出鞘半寸,寒光掠过朱棣下颌。
奉天殿内骤然死寂,连铜漏滴水声都清晰可闻。顾清萍看见朱元璋手边的茶盏微颤,一滴茶汤溅在奏折上,洇开朱砂墨痕。
“好刀法。“朱瀚自武官列中踱出,银狐裘扫过阶前,佩剑上的蟠螭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不过我大明太庙中,倒缺了件祭器。“
伯颜帖木儿瞳孔骤缩,双手奉上佩刀:“王爷若看得上,此刀便献与太庙。“
朱瀚接过佩刀,刀锋在指尖转过三匝,突然横在伯颜帖木儿颈侧:“听闻瓦剌勇士最重诺言,若三王子敢在金陵作乱……“
刀光映出伯颜帖木儿额间冷汗,“这刀,便能直抵王庭。“
“王爷说笑了。“伯颜帖木儿干笑后退,“外臣此来,确为求和。“
朱元璋挥袖:“都退下。“待众人散去,独留朱标与顾清萍。皇帝盯着案上洇开的朱砂墨,忽然问:“太子妃以为,瓦剌所求为何?“
顾清萍俯身:“回父皇,瓦剌献马求和是假,探听虚实是真。三王子巴图尔曾言'中原太子体弱',此来怕是……“她欲言又止,瞥见朱元璋骤然握紧的龙椅扶手。
“接着说。“皇帝声音低沉。
“怕是欲效仿北魏柔然,行和亲之事。“顾清萍从袖中取出绢帛,“这是三日前截获的瓦剌密信,提及'明廷储君孱弱,可图之'。“
朱元璋猛地起身,龙袍上的金线在烛火下刺目夺目:“朱棣!“
“父皇息怒。“朱标慌忙跪地,“四弟怕是受了蒙蔽……“
“蒙蔽?“朱元璋将密信摔在案上,“他早与瓦剌私通款曲!这匹汗血宝马,蹄铁上刻着燕地匠作局的印记!“
顾清萍心头剧震,想起方才朱棣踩住伯颜帖木儿衣摆时,对方靴底隐约可见的狼头纹——正是瓦剌王族标志。
“标儿。“朱元璋按住太子肩膀,“你需记住,这天下,容不得半分软弱。“他忽然剧烈咳嗽,龙袍袖口洇开暗红血迹。
“父皇!“朱标惊呼,“传太医!“
“不必。“朱元璋摆手,目光转向顾清萍:“太子妃,朕问你,若瓦剌以和亲要挟,当如何?“
顾清萍迎上皇帝锐利的目光,想起三日前朱瀚夜授的《三十六计》:“陛下,臣媳以为,当行'李代桃僵'之计。“
三日后,瓦剌使团驻地。
伯颜帖木儿把玩着翡翠扳指,听着帐外三弦琴声。巴图尔掀帘而入,腰间金刀压着个窈窕身影:“叔父,抓到个明廷细作。“
烛火骤亮,顾清萍凤冠上的珠帘玎珰作响。她抬头微笑:“三王子,臣女乃坤宁宫女官,特来献宝。“
说着解开腰间锦囊,倒出颗鸽卵大的夜明珠。
巴图尔眼中贪欲大盛,伸手欲夺。顾清萍指尖轻弹,夜明珠滚落帐角:“此珠乃马皇后所赐,三王子可知,皇后最爱什么?“
“什么?“
“竹。“顾清萍袖中滑出青玉竹节佩,“皇后说,竹有七德。三王子若想要此珠,需答应三件事。“
“说。“
“其一,退汗血宝马。“
“其二,献上和亲文书。“
“其三……“她突然贴近巴图尔,低声耳语。瓦剌王子瞳孔骤缩,耳垂上的金环撞在夜明珠上,发出清脆声响。
当夜,瓦剌使团连夜出城。伯颜帖木儿将佩刀留在太庙,刀鞘内藏着张字条:“明廷太子妃,智勇双全。“
五更梆子敲响时,朱瀚正在东宫密室翻看系统签到奖励。荧光屏上跳出“恭喜获得《武穆遗书》残篇“,他忽然听见窗外细碎的竹叶沙响。
“皇叔好兴致。“顾清萍捧着文竹新抽的嫩芽,月光将她侧脸映得如玉般通透,“这竹,该移栽了。“
朱瀚合上密匣:“太子妃可知,竹移三寸,气节不改?“
“臣媳明白。“顾清萍将竹枝插入案头青瓷瓶,“竹生空节,当容雷霆。“
“皇叔可知,竹移三寸需先断其根?“顾清萍指尖抚过青瓷瓶上凝结的水珠,月光将她的影子拉得细长,“就像这深宫中的局,不破不立。“
朱瀚忽然低笑出声,密匣中的羊皮卷发出细微的窸窣声
。他抽出一卷泛黄的《武穆遗书》残篇,烛火在兵书扉页投下跳动的阴影:“当年在塞北,本王率玄甲军困守孤城,瓦剌骑兵将城墙都染成了黑色。你猜本王如何破局?“
顾清萍望着他袖口浸透的墨渍,恍若看见北境漫天的风雪:“皇叔用了空城计?“
“空城计需有死士断后。“朱瀚指尖划过兵书上“兵贵神速“四字,突然攥紧羊皮卷,“本王让三百老弱妇孺穿上玄甲,在城头擂鼓呐喊。
自己带着十二骑,从城根冰窟窿里潜出去,烧了瓦剌粮草大营。“
烛火“啪“地爆开一朵灯花,顾清萍忽然觉得脊背发凉:“皇叔好胆色。“
“胆色?“朱瀚将兵书拍在案上,青玉竹节佩撞得玉佩叮当,“那是走投无路。瓦剌萨满在阵前咒骂本王断子绝孙,你猜本王怎么回应?“
他忽然扯开衣襟,露出心口狰狞的箭疤,“本王把插着咒文的箭矢,亲手钉进了瓦剌先锋的喉咙。“
顾清萍望着那道贯穿胸口的疤痕,恍然明白他为何总在袖中藏着铁甲。这位杀神王爷,竟是用血肉之躯在塞北筑起长城。
“太子妃可知,竹移三寸的奥妙?“朱瀚重新系好盘扣,眉眼间恢复了惯常的冷漠,“不在移,在养。“
他从案底抽出一封火漆密信,“瓦剌三王子巴图尔,昨夜快马往燕地去了。“
顾清萍心头一紧,想起三日前朱棣踩住伯颜帖木儿衣摆时的狼头纹:“皇叔的意思是……“
“朱棣在北平私养的三万铁骑,该见见阳光了。“朱瀚突然吹灭烛火,月光如银泻入密室,“明日早朝,瓦剌使团会呈上燕地边市通商的奏请。标儿若准,便是引狼入室。“
朱瀚的目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深邃,他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低沉而有力:“太子妃,朱棣此人野心勃勃,早已暗中与瓦剌勾结。此次瓦剌使团来访,不过是他的一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想借瓦剌之手,削弱太子的势力。”
顾清萍闻言,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寒意,她紧紧握住袖中的青玉竹节佩,仿佛从中汲取着力量:“皇叔,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朱瀚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在烛光下显得既冷酷又决绝:“明日早朝,我会向皇上奏明此事,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做足准备。”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顾清萍:“太子妃,你需继续以竹德喻政,稳固后宫,同时,也要暗中留意朱棣的动向。一旦他有所行动,我们便能先发制人。”
顾清萍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臣媳明白,定不负皇叔所托。”
朱瀚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从案底抽出一卷地图,摊开在桌上:“这是燕地的地形图,你需熟记于心。一旦朱棣起兵,这便是我们的战场。”
顾清萍俯身细看,只见地图上标注着山川河流、城池关隘,每一处都显得那么真实而紧迫。
朱瀚见她如此认真,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欣慰之情。
他拍了拍顾清萍的肩膀,语气温和了许多:“太子妃,你不仅是太子的贤内助,更是大明的栋梁之才。我相信,有你在,太子定能稳坐东宫,守护这片江山。”
顾清萍抬头望向朱瀚,眼中满是感激之情:“皇叔过奖了,臣媳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
第二日清晨,奉天殿内,文武百官肃立,气氛凝重。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电,扫视着阶下的众人。
朱瀚出列行礼,声音洪亮:“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朱元璋微微颔首:“讲。”
朱瀚从袖中掏出那封火漆密信,双手呈上:“陛下,这是臣截获的瓦剌密信,信中提及瓦剌三王子巴图尔与燕王朱棣暗中勾结,企图借和亲之事削弱太子势力。”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接过密信仔细观看。片刻后,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喝道:“朱棣!他竟敢勾结外敌,谋反作乱!”
朱标慌忙跪地:“父皇息怒,四弟或许只是一时糊涂,儿臣愿亲自前往燕地,查明真相。”
朱元璋冷哼一声:“糊涂?他若真是糊涂,又怎会暗中与瓦剌勾结?标儿,你莫要为他求情,朕自有决断。”
说着,他转向朱瀚:“瀚弟,此事便交由你全权处理。朕要你给朕一个满意的答复。”
朱瀚躬身行礼:“臣遵旨。”
早朝结束后,朱瀚与朱标、顾清萍一同返回东宫。路上,朱标忧心忡忡地问道:“皇叔,四弟他真的会谋反吗?”
朱瀚沉声道:“标儿,人心隔肚皮,朱棣此人野心勃勃,早已对皇位虎视眈眈。此次他与瓦剌勾结,便是最好的证明。”
朱标闻言,不禁握紧了拳头:“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朱瀚望向顾清萍:“太子妃,你可有何良策?”
顾清萍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臣媳以为,我们可分两路行动。一路由殿下亲自前往燕地,查明真相,稳住朱棣;另一路则由皇叔率兵驻守边疆,以防瓦剌趁机入侵。”
朱瀚闻言,不禁点了点头:“太子妃此计甚妙。标儿,你意下如何?”
朱标沉吟片刻,随即点头道:“就依太子妃所言。我即刻启程前往燕地,皇叔则率兵驻守边疆。”
朱瀚颔首道:“好,那此事便这么定了。标儿,你此行务必小心谨慎,莫要让朱棣察觉出异样。”
朱标拱手道:“儿臣遵旨。”
“殿下,燕地往北平方向三十里的驿站,昨夜走了八匹快马。“暗影卫统领单膝跪在青砖地上,甲胄缝隙里渗着草叶间的露水,“马掌上烙着狼头纹。“
朱标指尖摩挲着案头染血的羊皮卷轴,那是三日前从瓦剌密使身上搜出的燕地舆图,朱砂标记处赫然是居庸关隘口。
窗外残月如钩,照得他眉间朱砂痣猩红如血:“皇叔的玄甲军到哪了?“
“三日前已出古北口,按脚程今夜该到怀来。“暗影卫压低声音,“可要传讯示警?“
朱标忽然想起临行前顾清萍为他系甲胄时,青玉竹节佩撞在玄铁护心镜上的清响。她当时说:“竹节空而能容,殿下此去当以柔克刚。“
“不必。“他提起朱笔在舆图上圈出三处隘口,“命玄甲军后撤二十里,在鸡鸣驿外设伏。“
笔尖悬在纸面,一滴墨渍洇开成玄色梅花,“四弟既想请君入瓮,孤便给他个瓮中捉鳖。“
鸡鸣驿外,朱瀚勒马立于山崖之上。玄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身后三千轻骑如幽灵般潜伏在枯黄苇草间。
他望着官道尽头扬起的烟尘,忽然解开腰间酒囊痛饮一口,烈酒入喉激起喉间冷笑:“当年瓦剌萨满咒本王断子绝孙,今日倒要看看,究竟是谁断谁的根。“
“报——“斥候从崖下飞掠而上,“燕王军马距此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