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响蜜鴷的纳兰 作品

第331章 快去搬救兵

郑先生和郑家主带着族人一边抵抗一边往祠堂那边撤。他们熟悉庄子里面的布局,一到了巷子后那对他们就有利得多了。

庄子外面的杨家主和田家主看到从庄子里面一个骑马的跑了出来。

“来人,快去拦着他,这是要去搬救兵吗?”大声的喊着后面的护卫。

黑老大也顾不上什么了,一心想着往驿站那边跑,早一刻搬回救兵就能救不少人。但是他也还不能确定那个王参将能不能派兵过来,也只能赌一把了。他使劲的抽着马。

后面几个追他的人也拼命的追着。

郑先生虽然年纪有些大了,身子骨还行。加上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黑夜的掩护之中,他偷偷的跑回家了,因为夫人还在家中,他一直心里挂着。

走到院门口,看着没什么痕迹。还好没有进来过,要不然自己的老伴就遭殃了。他也没有敢大声喊,怕把敌人给招过来。快速的冲进屋里面。

“老伴,在哪里啊?”

“我听到钟声就躲了起来。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没事就好,好像是杨家庄的人,进庄子见人就杀。我们都在往祠堂里面躲了,他们的人太多了。我们都死伤不少人来了。”

“啊?怎么会这样子啊!我们和他们无冤无仇的,他们怎么这么干啊!”郑夫人听说死伤不少了,都有些哭腔了。

“你现在跟着我也危险,你就在家里面躲好,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出来。我还要去帮伟民。”郑夫人知道阻拦也是没用的,如果郑先生现在躲起来,她都会看不起的。

“你自己也要多加小心。”

“知道了。”郑先生拿起刀就往外面跑去。郑夫人也没有关门了,如果关门更容易让人怀疑家里面藏得有人。她自己就躲了起来。

郑先生跑到去祠堂的路上看到有人在厮杀,他也没有迟疑就加入了进去。

“叔公,你怎么来了,你快撤去祠堂啊!”族里面一个小伙子看到郑先生加入了战斗说到。

“你们都在这里拼命,我这个老头子好意思去躲吗?。要撤我们一起撤。”

“笑话,你们还想跑,门都没有。”他们的对手回答到。

两边那是更凶了,谁也没给谁留活路。

“你看,那边怎么又有人过来呢?”在了望塔上面站岗的士兵先听到马蹄声,然后才看见了一个匹快马朝这边跑来。

“是啊!今晚还真奇怪,两个时辰之前有人来送粮,这一个人来干嘛?还跑这么快。”

“什么一个人,后面不是还有几个吗?”追黑老大的也赶上来了。

“军爷,快开门,我是晚上送粮食过来郑家庄的人。”

“你听到他说什么了吗?”

“他好像说他说郑家庄的人。喊我们开门。”两个士兵说到。

然后了望台上面的士兵叫下面的士兵出去看看怎么回事。

营门缓缓的打开了,嘎吱的声音传了很远。

“糟了,他要进军营了。”追黑老大的人说道。

“快回去禀报我们家老爷。这人进军营了。”几个人掉头就骑着马走了。心想如果这些当兵的过去了那就惨了。

下面的士兵把黑老大拦住了,“你是什么人,胆敢夜闯军营。”

“军军爷,我有急事啊?我要见王参将,我是晚上送军粮过来的人。我们郑家庄遇袭了。”黑老大焦急的一口气想把什么都说出来,还希望这个士兵能听明白。

看到黑老大手上还拿着刀,浑身是血。士兵第一时间把他刀给卸了。看着他那着急的样子,卸刀的时候也没有反抗。其实一个士兵卸刀的时候,另外一个就做好了拔刀的准备。

“走吧!我带你去见王参将。”一个士兵带着黑老大就朝驿站那边走去。一个士兵负责关营门。

走到驿站门口还有两个卫兵在把守。“兄弟,这个人说郑家庄遇袭了,特意来见王参将的。”

“啊!遇袭?你们等一下我这就去叫王参将。”看得黑老大都想直接冲进去叫了,但是现在也没办法,只有干着急。

很快狗儿衣服都没穿整齐跑了出来,一眼就认出了门口的黑老大。

“郑家庄遇袭了,是真的吗?”

“是真的,王参将,我们老爷请参将大人出兵相救,来袭之人太多,我们快抵挡不住了。”

“快去敲锣,紧急集合。”狗儿也顾不上想那么多了,叫着身边的卫兵。事后狗儿想想也害怕,如果这是黑老大他们的计策骗他们出去,来个埋伏。他的军队不就惨了。

当时只想着晚上郑家庄送来那么多军粮,钧州第一股势力出来支持他的。不能让他们寒心,没想其他的。就直接出兵了。还好这次是真的。

整个营地顿时响起了紧急集合的锣声,虽然是寒冷的冬天,士兵们还是迅速的起床拿好装备出了帐篷。

吴江早已经在狗儿出来没多久就跟着出来了。狗儿和他说了情况,让他去通知范增的骑兵快速集合,再叫黑老大过去给骑兵带路。

一会儿两百多骑兵倾巢而出,跟着黑老大直奔郑家庄。

狗儿马上组织步兵,留下两曲人留守营地。他带着其余步兵快速跑步出了营地。范增他们也是跑一定距离丢一个火把作为指引。

狗儿骑着马跑在前面,步兵也是跑得相当快,都是轻装上阵没什么负重,所以速度也不慢。一路跟着火把前进。

刚刚追黑老大的人回去禀报了杨家主,告诉他这边的情况。

杨家主一听,果然郑家已经和新来的驻军勾搭上了,大骂郑家不是东西。

然后吩咐人去叫攻郑家庄的人回来。现在双方已经打得相当焦灼了,杨家和田家的庄丁因为人数的优势,已经攻打到郑家祠堂了。

郑家基本上已经只剩祠堂可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