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见状,连忙回答道,生怕再惹薛仁义不快。
“战死的勇士不足十人,重伤者也不过二十人左右,至于轻伤者,大约有百余人,但并无大碍。”
听到这个数字,薛仁义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觉得一股强烈的无力感从心底涌起,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在将他一点点吞噬。
他心中暗自思量:程咬金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难道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已经达到了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吗?
要知道,他们骷髅殿在此次战役中,可是损失了整整六千名精锐骑兵啊!那些可都是经过严格训练,能在战场上以一当十的勇士。
而反观程咬金率领的禁军,仅仅伤亡了百人,就杀敌六千,取得了如此悬殊的胜利。这等战绩,即便是放在整个军事史上,也堪称奇迹,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薛仁义咬着牙,双眼中闪烁着愤怒与不甘的光芒,狠狠地说道:“给我查清楚,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让程咬金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难道是他有通天之能,还是骷髅殿的战士们太过无能?”
战争,绝非儿戏,更非那些富家子弟过家家般的无聊游戏,而是一场关乎生死、关乎命运的残酷厮杀。
在这个充满血腥与硝烟的战场上,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都可能关乎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
“阿郎,事情已经调查清楚了。”一名下属匆匆走进房间,语气异常凝重,仿佛带来了一个足以震撼整个骷髅殿的惊人消息
“禁军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他们装备了新式战甲和最新的唐刀。这些武器不仅锋利无比,而且防御力惊人,让禁军战士们如虎添翼。再加上他们娴熟运用的骑墙战术,使得骷髅殿的战士们根本就不是对手啊!”
这句话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将薛仁义击得外焦里嫩。他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他深知大唐军队的实力本就强大无比,如今竟然还配备了如此先进的武器,这无疑是让他们的战斗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一定要查清楚这些新式武器的具体情况,还有,到底是谁提供给他们的!”薛仁义的眉头紧紧皱起,脸色变得异常阴沉。
他意识到这件事情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阴谋,或许有人正试图通过支持程咬金和禁军来颠覆整个朝廷的局势。
然而,他也明白,尽管朝中对于战事的呼声很高,许多武将都渴望通过战争来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但保守派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
那些文官们虽然没有武将们那般渴望开战,但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却不容忽视。他们往往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在朝堂上左右逢源、呼风唤雨。
如今的大唐,内部尚有许多发展的空间,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军事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力等待挖掘。
根本无需通过对外扩张、发动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然而,武将们的观点却与文臣大相径庭,他们内心深处燃烧着对军功的狂热追求,渴望能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在朝堂之上占据一席之地。
因此,他们自然对战争充满了难以抑制的热情,仿佛只有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才能找到属于他们的荣耀与辉煌。
“阿郎,依我之见,这件事情恐怕不宜深究啊。”那人眉头紧锁,面露难色,言语间透露出对继续追查下去的深深顾虑。他深知皇室的威严与力量,那是一股不可轻易招惹的势力。若是贸然行事,惹怒了皇室,恐怕会招来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
薛仁义闻言,沉默片刻,心中在不断地权衡着利弊。
他深知此人所言并非空穴来风,皇室的确不是好惹的。
然而,他又怎能对这样的事情视而不见,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呢?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终于,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薛仁义做出了决定。
他缓缓开口道:“这样吧,你们先暗中查探一下,看看能否找到一些线索。但切记,行动一定要小心谨慎,切不可打草惊蛇,以免引起皇室的注意。”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与果决,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又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薛仁义的心中却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没错,就是无力。
他深知现在的局势已经越来越明朗了,程咬金的到来使得唐军的力量更加强大,世家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对手。
若是世家依旧坚持敌对态度,那么接下来要面对的,将是唐军那如同钢铁洪流一般不可阻挡的攻势。
就在这时,运河之上,房俊也收到了来自雒阳的紧急消息。
他急忙展开那封秀气的书信,仔细阅读着其中的内容。
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上渐渐浮现出欣喜之色,仿佛看到了某种转机或是希望。
“事情的进展异常顺利,我们已成功收容了近万名流民,现正用船只载着他们向北行进。”房俊满怀激情地向身边的人汇报。
李渊听闻此讯,内心也不由得为之振奋。
他接过房俊呈上的信件,细细审视着那娟秀的文字,眼中流露出一抹满意的光芒。
雍奴,这个地点对大唐而言意义非凡。
它不仅是未来对抗高句丽的战略要地,更是大唐东部防线的核心所在。
若不能及时让雍奴恢复活力,甚至无法为东征大军提供坚实的后盾,那么将来征讨高句丽恐怕要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
“诚然,若雍奴能有三万居民,它便能迅速焕发新生,再度成为一座昌盛之城。”李渊缓缓放下手中的信件,心情愉悦至极。
对高句丽用兵,这是大唐皇帝长久以来的梦想。这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大唐较隋朝更为强盛,更重要的是,这是展现国家实力与威望的绝佳途径。
“老爷子,虽说雍奴发展势头良好,玉田也超乎预料,但高句丽如今表现驯顺,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去攻打他们吧?”毕竟,师出有名是历朝历代都必须坚守的原则。
就像汉朝那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开疆拓土、巩固王朝基业,竟不惜启用使臣自杀这样极端而残酷的规则,以此作为挑起战事的借口,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扩张欲望。
反观唐朝,尽管在治国理念上不太拘泥于传统儒家所倡导的那些大道理,但他们却对美国那种霸权主义的作风情有独钟。
唐朝的统治者们,常常以邻国欺凌自己的附属小国为理由,堂而皇之地出兵干预,为那些弱小的盟友撑腰,彰显其作为大国的威严与担当。
对于这样的做法,唐高祖李渊倒是显得颇为豁达,不甚在意。毕竟,在他看来,寻找一个合理且正当的出征理由,不过是举手之劳,轻而易举便能解决的事情。
于是,他轻描淡写地吩咐道:“这件事就交给李二(即李世民)去处理吧,他向来足智多谋,肯定能想出既巧妙又合理的办法来。现在,最重要的还是你得全力以赴,想办法让雍奴这座城池尽快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房俊听了这话,嘴角不禁微微抽搐了一下,心中已然猜到了几分李渊即将采用的借口会是如何的冠冕堂皇、冠冕堂皇之下又藏着怎样的算计。
毕竟,在高句丽这个强敌的周边,除了那个日益崛起的薛延陀之外,还有着百济和新罗这两个不可忽视的势力。
尤其是那新罗,更是大唐的忠实拥趸,或者说是大唐在东亚地区的重要盟友兼“扒手”——他们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像狡黠的猎手一样,耐心地等待并巧妙地创造机会,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而此时此刻,房俊正用他那锐利如鹰隼、平静如深潭的目光,紧紧地凝视着李渊,仿佛要穿透他的内心深处,窥探其真实的想法与意图。
“老爷子,”房俊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面对高句丽这个强敌,您究竟打算如何应对呢?如果真的将其攻打下来,您和大唐又准备如何处置这片肥沃而又充满纷争的土地呢?是将其纳入版图,还是采取其他更为巧妙的策略?”
李渊不禁微微一愣,这个问题显然触及到了他内心深处未曾深思熟虑的角落。他的眉头轻轻皱起,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凝重,开始全神贯注地认真思考起来。
对于高句丽,他的动机或许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和单纯。
他并非仅仅为了夺取眼前的具体利益或是扩张领土,而是怀揣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来提升自己的声誉和威望,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大唐的历史长河中,李二和李治这两位杰出的帝王都曾对高句丽发动过战争。
这两代帝王,一位英明神武,一位睿智沉稳,他们为何都对高句丽怀有如此强烈的恨意和征服欲望呢?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双方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切的背后,不过是政治的需要和利益的驱使罢了。
大唐王朝是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踩着隋朝的废墟艰难建立起来的。
因此,它必须超越隋朝,不仅在国力上,更要在声望和影响力上证明自己的强大和优越性。
而高句丽,作为一个曾经与隋朝对抗多年、实力不容小觑的国家,自然成为了大唐展示自身实力、树立国际威望的最佳目标。
通过征服高句丽,大唐不仅可以彰显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更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一个不可撼动的地位,让四方诸国都对自己心生敬畏,从而确保大唐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但大唐有些事情必须去做,高句丽就是大唐必须打的一战。
大唐建立在隋朝的坟墓之上,自然也就必须建造比隋朝更加厉害的功绩。
这是时代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事情。
无论是什么时代,都是需要这样功绩。
尤其是李二,更是需要这样的功绩,他是玄武门继承制的缔造者。
人越是害怕什么就越是需要装的某方面坚强。
李二需要强大的军功,只有这样才能掩盖他的一些东西。
这种身份的的确确需要巨大的功劳,高句丽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