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风成雨不是你 作品

第1493章 整编完毕,新年到!

安建成,牟时升,孙之汴,孙之浯,张胜,乞炭,伊达,楚行,邓仙芝这些人都是由原卫指挥使的位置直接改任总镇一职。

这并没有什么问题,而剩下的总镇之中,则全是由曾经的一些千户晋升上来的。

其中便有何耀祖,张成辉,杨明建,牛山,李永和,张拓从特种营调任总镇,这里面还有特种大队也归属一个总镇,其总镇官为李辅臣,而剩余两个总镇的人选,一个周建安给了李锦。

其实一开始李锦在周建安的心中只适合一个营总的,并且李自成所部降过来的人里面根本也不太可能给他们高位。

但是宋献策一事让周建安发现其沉稳的心性和善于调和各方的能力,其实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将才。

并且这么多的李自成所部人员,自己好歹还是要给他们一个面子。

而最后一个总镇之位周建安则是提拔了李万庆,至于王进忠,他将以昭勇将军衔在大宣军防司中主管军部,大约等同于朝廷的兵部是一个道理。

这对于王进忠来说也算是升职了。

李万庆是个贼寇,其作战能力其实也并不强,但是经过讲武堂的学习之后他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并且相对于忠诚度,这也是很多降将所不能比的。

总镇完毕,便是营总,李定国当仁不让的升任营总,而营总的人数有三十六人,其中绝大多数的营总官都出自于威武军之中。

除威武军之外,便只有金声桓,刘希尧,田见秀,刘芳亮,袁宗第,高一功,高杰,邱成福几人。

而剩余的降将,大多数都只是把总,甚至还有一些人担任哨总,这里面李来亨便是担任把总之职、

虽然他在讲武堂之中考核成绩面列前茅,但是毕竟太过年轻,他可是比李定国还要小一些。

除此之外,他的作战经验也远没有李定国丰富,其现在还是一块璞玉,只要经过好生雕琢,日后必定可以成为大明开疆扩土的一大利器。

所以周建安将其自己划入到了李定国的麾下,而李定国同样是自己的亲军总镇官。

至于这些降将们对于这个结果会不会导致心理落差,这是周建安最关心的。

毕竟这些人之前可是统领万人甚至是数万人的存在,现在让人只去统领不到千人,甚至是只有百余人,心里的落差肯定是非常大的。

但是在周建安看来,这些人现在就只适合这个位置,要是一投降过来便可以身居高位的话,那些拼死拼命冲杀的威武军将领们又算什么?

所以周建安不能那么做,他们要是真的不服气,就拿出自己的真本领来,靠着自己的军功一步步的升上来,这才是周建安最看得起的。

不过其实周建安也也没想到自己这样想居然完全想错了,这些李自成旧部们当得知此事的时候,心里确实有莫大的落差,但是当他们在把总一栏也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后,所有的不满统统直接烟消云散。

而这几个名字,在整个威武军都可以说是如雷贯耳的存在。

甚至是就连现如今的这十八大总镇见到他们,都会恭恭敬敬的行上一礼。

而这几人便是关宁,齐永义和袁州平三人。

要说起这三人的名字,恐怕最有感触还是当属建奴鞑子了。

当初周建安便是领着这三人,不停的进行冲杀,将鞑子杀的哭爹喊娘。

关宁更是作为周建安的班第,从周建安刚刚接任百户之职时便跟随一起,可以说他的军功在威武军中是除了周建安以外的最高的存在。

只是洋河堡之战太过惨重,其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当初已经被周建安一撸到底。

齐永义,袁州平两人也是一样,被周建安一撸到底,直接提升他们三人,这同样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周建安打算给他们一个机会,从一个哨总开始做起,还能不能有当初的成就,就看他们自己的。

有了他们三人在这里,那些降将们哪里还有话说,毕竟你再怎么厉害能有这三人厉害?

相反,关宁他们三人在得知此事之后那是直接感激涕零,毕竟能够再次得到自家大人的信任对于他们来说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小小哨总,他们心里是没有丝毫的怨言、

同时更是暗暗的发誓,定不会辜负了自家大人的期望。

军职已定,但是军衔周建安一时半会还没定下来,所以便没有进行公布,但是威武军整编一事几乎已经可以说是完美的落下了帷幕了。

周建安回堡也有一两月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他可以说是忙碌异常,不仅仅将威武军进行了整编重组,还将那些降将们全部都弄去讲武堂进行进修之后,现在的这些人完全可以用后世的科班出身来形容了。

此次之外,农事也有了极大的推进,整个大宣军防司的内的无主之地几乎全都被划到了大宣军防司名下,而高产作物之前便已经大规模的进行了推广,如此一来光是大宣军防司治下的三镇之地一年的粮食产量便足够威武军的将士们吃上好多年的。

并且按照周建安的提议,牛伯也开始组建起农政院,其主要的目的便是对这些高产作物进行定向的培育,例如培养它们拥有更强的耐旱性等等。

另外除了这些高产作物,还对其他作物进行研究,例如小麦和水稻等等,当然周建安还是老惯例,只提供思路,后面的事就要靠他们自己研究了。

毕竟其实周建安也不是很懂。

并且整个三镇几乎所有的军户也全部都取消了军户籍而让他们转为了平民籍,这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天大的恩赐。

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三镇,周建安已经完全取消了军户制。

另外,大明火器御造总院的建设也为大明日后的火器制造打下了坚实无比的基础。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量粮食从南北上,北方的灾情已经完全得到了控制,整个北方的情况也已经有所好转。

此时的朝廷已经开始准备下一次的剿寇之战。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崇祯十六年的除夕,悄然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