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不吃花 作品
第1762章 又是个坑
不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就算内地公司发展的规模再大,到最后,也不过是沦为代工厂的下场。
这是前世无数事实证明过的。
所以,秦向河才那么迫切的想让锦湖尽快壮大。
除公司正常发展。
上次日本股灾,以及十二月份北方老大哥的解体,都是公司攫取大量资金的机会。
他很清楚,接下来数十年,随着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其中,尤以晶圆和芯片的研发制作最为重要的。
在这上,现如今国内的技术和研发等,几乎可以归零。
等几年之后,内地市场表现强劲,国外众多公司便开始将目光投来。
而为保证技术先进及最大利益,美国这时又纠集一众发达国家,签订了针对中国的《瓦森纳协议》,从电子板、集成电路到数控机床等,几乎涵盖了轻重工业所有领域的技术限制。
秦向河要做的,是赶在这之前,就让锦湖建立起自己的晶圆厂。
再一个,它和芯片的设计、制造,也会是锦湖涉足手机行业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即将到来的「山寨」手机大战!
只是。
横在这些雄伟壮志之前的,是这些项目,需要数以百亿美元计的天量资金支持。
光想想这数字,就浑身无力。
「浑身无力?昨晚没睡好?还是晚上去做什么坏事了!哎,我在跟你说和大宇集团合作的事,你心思飞哪里去了,有没有听我在说!早知道,不来了!」
秦向河觉察有东西砸到身上。
低头,见一团纸滚落地上,视线往上后,正迎上阮宁瞪着的视线。
他随即摇头应声,「没有。我在听呢。挺好的,爱信产品拿去美国,竞争力或许没法比,质量也不算好,可胜在价格低廉。还是能有一些销售的。」
「哎,我怎么觉得,你像在讽刺爱信的东西?!」
阮宁更加生气了。
只,面前这混蛋浑然不在意,便也不再睁大眼睛了。
主要,她也明白,确实有这样的问题。
爱信几款主打产品,皆来自于和日本公司的合作。
论质量这些,铁定不如日本原有品牌。
可就像秦向河所说,胜在成本低。
再一个,有了大宇集团支持,就能入驻施乐伯百货,可以最直接的面向美国消费终端市场。
但她更明白。
此次和大宇集团合作,成果,不是产品之后能卖多少,挣多少钱。
而是,自此后有了一个打入美国市场的渠道。
若有了畅销产品,再依靠这建立自己的代销渠道,也就水到渠成了。
「呵呵!等锦湖以后想把产品卖去美国,你可别来求我!」
阮宁明白是明白,心中却有不忿。
完了,她话音一顿又道。
「金宇忠这人,可不简单!去了纽约,他特地在广场饭店摆了一桌招待,当听金美妍说爱信旗下产品想进美国市场,却苦于没有门路,他就立刻拍板。说大宇在施乐伯百货有点话语权,销售成绩不敢保证,但若是想要入驻商场,还是没问题的……」
秦向河抬头看去,心知,阮宁这样说,事情或没那么简单。
「爱信产品的事,算非常顺利。但金宇忠似早就关注着内地市场,还说,正打算去内地考察,想找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共同生产豪华客车,又问爱信有没有兴趣。」
说到这,阮宁敛起身上的慵懒劲,「你知道的,爱信和车企根本不沾边。之前,但凡和车有关,基本都是国家出头,这才放开多久。也是为这事,才在纽约绊住了脚。后来,听说你出院了,我也就没再去旧金山,就直接回来了。」
秦向河恍然。
难怪,先前在旧金山,约好了一起回国,后面却一点没音讯。
不是张万星三五不时来医院骚扰,就以美国治安情况,还当出了什么事。
关键,臭女人那天离开医院时,不知道生什么气,气哼哼的。
还以为又哪里得罪了呢……
「哎,回回神!」
阮宁见秦向河没给出答案,往桌子用力敲了敲。
而后坦白道,「这事,我爸分析了那么多,到最后了,却说让我拿主意!造什么客车,以前想都没想过,而且,真要和大宇集团合作造客车,那投入不是一般的大。我爸还是有点犹豫,倾向跟龙久集团一起去苏联,做第一批开荒者。风险肯定是有,可一旦成功,收获也大。」
话落音,发现秦向河瞅来。
她不忿的接着道,「你瞪我有什么用。去苏联投资这事,我是比较信你的,可我爸想去啊。而且,二叔离开公司,将业务转到我手上,你就真以为爱信是我说了算了!」
秦向河很无语。
甚至在想,干脆不管了,随便爱信跟不跟龙久集团去北方老大哥那。
以这时人眼光来看,苏联的市场刚放开,风险大,一旦成功了收益更大。
不错,是这个理。
但对于知道这北方老大哥结果的秦向河而言,现在投钱过去,纯纯是打水漂。
关键的。
在联荣和百安、龙久集团,以及香港永星,群狼环伺下,好不容易才找到半个盟友。
以后,不光能引以为援,还能分担一些火力。
凭这也不能眼睁睁看爱信往火堆里跳。
最最关键的,臭女人不讲理。
事后看到锦湖大赚特赚,心里肯定不平衡,也肯定会东想西猜,说不定还会找上门来闹,赖得打这官司。
显然,若有个项目,能占用爱信大量的资金,转开注意力,无疑是一个绝佳选择。
然。
与大宇集团合作建客车,也是个天坑啊!
前世时,成立于七十年代的桂林市汽车制造厂,起初便瞄准了国内客车市场,自称生产的是豪华客车。
可由于工厂规模小,自家出产的小客车又噪音大、动力差,加上,其所谓的豪华客车,真的「豪华有限」,所以,销量一直很差。
这也导致桂林客车生产规模始终上不去,年景好时,最多也就是几十台年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