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p卿卿 作品

第九百一十三章 独揽大权

听得刘三吾竟然同意了,杨士奇脱口说道:“老大人不怪罪下官吗?”

“本官自然不会怪罪与你的,毕竟都是为朝廷做事,为百姓做事,再者本官也不喜那种独揽大权的事情出现。”

刘三吾继续说道:“其实杨士奇的建议真的不错,如若在大明初年就执行这样的政策,估摸着也不会出现杨宪,胡惟庸独揽大权,为所欲为的事情了。”

朱标深吸一口气,看着众人问道:“那你们觉得内廷处该选拔一些什么人加入其中?”

汪睿捋着胡须说道:“至少要有寒门学子,也少不了一些勋贵子弟。”

朱善说道:“若是这样以来的话,内廷处至少会很平衡,不会出现一方独大的现象。”

朱标赞赏地点头说道:“既然这样,那诸位都先提供一些可靠的人,孤与父皇商议之后再决定到底安排何人进入内廷处。”

“臣等遵旨。”

平衡是很重要的事情,如若内廷处出现一家独大的话,那势必会威胁到皇权。

大明初期的时候,文官与武将之间的裂痕日益增大,洪武大帝处于掌权者,对于双方之间的矛盾自然是看在了眼里,但洪武大帝刚开始并没有在意,他就想是一个执棋者,等到双方斗的差不多了,他会快刀斩乱麻一般解决所有的问题。

虽然说是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的争斗,其实说到底是淮西勋贵与浙东党的争斗,在淮西武将的眼里,这天下是他们拿下来的,他们理应享受胜利带来的成果,占据高位,肆意妄为,不管是贪污或者是侵占百姓良田等,这些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浙东党当然是以刘伯温,宋濂等文官为首,然而当刘伯温看清楚朝中的形势以后,急流勇退之下选择了告老还乡,在那个时候李善长风光无限,总觉得赶走了对他最有威胁的刘伯温,他就可以执掌尚书省了,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洪武大帝竟然会说他“年纪大了。”

年纪大只是一种说辞,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李善长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可那个时候李善长又怎么会选择轻易的交出手中的权利呢,于是绞尽脑汁的选择举荐了胡惟庸,可胡惟庸有哪里是杨宪的对手呢。

也因此李善长在临告老还乡之际,设计除掉了杨宪,随后胡惟庸就高枕无忧的成为了尚书省的执宰者,一时风光无两。

可胡惟庸贪心不足,竟然架空了皇权,只不过洪武大帝依旧没有处置胡惟庸仅仅是降职处理了,毕竟胡惟庸曾经也做了许多的大事,与朝廷有功。

如今的胡惟庸依旧活跃在朝堂,只不过是没了以前的光鲜。

有明一代,文官始终牵制着皇权,压制着武将,从后来的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就可以看出一二,当然了还有后期东林党的事情。

权利到底是一把双刃剑,什么时候落下来谁也不清楚。

朱标办事的速度还是很快的,众人离去以后,他就在御花园找到了正在给玉米浇水的洪武大帝。

当朱标将成立内廷处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知洪武大帝以后,洪武大帝丢掉手中的锄头,欣喜地说道;“杨士奇的建议不错,可以采纳。”

“不知该抽调何人进入内廷处呢。”

“汪睿说寒门和勋贵各抽调一些人,咱觉得挺不错,你就这样办吧。”

朱标沉思片刻说道:“以前英儿举荐的詹微,杨靖,章顺举,王宗远,侯庸基本上都是出自于寒门,可以召入内廷处,但是勋贵子弟中不知该抽调何人?”

洪武大帝思索着说道:“宋濂的嫡长子宋璲,刘伯温的嫡长子刘璟,驸马李琪等都可以纳入其中。”

李琪那可是李善长的儿子,不过却也是洪武大帝的女婿。

朱标点头说道:“如此孩儿心中就有数了。”

洪武大帝深吸一口气说道:“治理天下要的是文官,但是打天下镇守天下需要的却是武将,武将与文官的关系需要平衡,这中间的道理相信咱不说,你也应该明白吧。”

朱标拱手说道:“孩儿明白。”

“行了,你忙去吧,玉米就要成熟了,咱再浇最后一次水。”

“孩儿告退。”

以前洪武大帝对于太子朱标处理政务大多时候,还是挺不放心的,因为朱标心地良善,儒雅和气,不会轻易开罪任何人。

这种性子多少还是有些软了,估摸着镇压不住那些夺权的文官和嚣张跋扈的武将。

经过这些年的悉心培养与教导,太子如今也是有些手段的,不管是招募人才,还是处理政务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建议而去轻易的否定自己的意思。

不管是文官集团还是武将集团,考虑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最后考虑的才是百姓的利益,这种想法断然是错误的。

地方官吏、世家大族、豪门富绅与文官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武将热衷于侵占良田,又有军功自傲,所以与文官那是势如水火一般。

好在自从赋税制度、户籍制度、商税制度等统统改革以后,狠狠的打压了地方官吏与富绅们相互勾结欺压百姓的事情。

同时呢,因为大孙商会的逐步推广,那些侵占百姓良田的武将们,也终于明白一件事情,良田是赚不了几个钱的,于是将目光放在了开办手工坊。

商业的兴盛带来的不仅仅是国库的充盈,

也让文武百官之间的矛盾进入到一个新的渠道,那就是抢占各种商业契机,然而他们并没有大孙那种惊为天人的商业头脑,只得去做其他一些商业,诸如开办纺织坊,利用大孙创造发明出来的织布机加快推进着纺织行业的壮大。

哎,大孙咋就那么聪明呢。

亭台内的洪武大帝想的很清楚,目前朝中的局势稳定了下来,文武也进入了平衡期,也因此自己就可以放心的将国事交由太子去处理了,能闲着绝对不能忙着,这是皇孙教给自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