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散人 作品

第341章 巡查东辽(七)

大宋帝国京师正在浩浩荡荡的搞帝国企业制度改革。而远在东辽巡察的英明神武的赵宇皇帝陛下只是看了一眼《大宋帝国政治经济改革重组方案》,实际上是一字一句的认真斟酌,最后将文件名改为《大宋帝国济改体系指导方针及大纲》。

最忌讳的就是外行指挥内行,后方指挥前线。京师即便有内导部可以收集大量的情报辅助政策研判。但实际上,这个年代压根儿不可能完全的了解下面情况,即便是后世发达的年代,也有领导一拍屁股决定政策,致使损失惨重,所以不能出具体的章程,只能出大体指导意见和方针。

一边执行,一边遇到问题就修改。不能一板一眼的完全按照计划实施。赵宇目前的重还是在全国各地的巡查工作上。至于帝企改革之事,还需要往后推一推。

东辽地区的土地相当肥沃不过冻土开发也是一个大难题东辽地区的土地相当肥沃,不过冻土开发也是一个大难题。帝国有关部门与外国相关资本合作,在海外大开产业系统,致使产业升级后大量人口失业,沦为流民。后帝国再以极低的人口价格拉出来,用于特殊地区的开发。

可以说,东辽地区每一亩荒地的开垦,都有几条人命搭进去。开发结束之后。会随机挑选一批外夷人获得帝国国籍,本质上虽然是苦力,但是他们的生活比以前要强许多,再加上东辽地区的肉食不缺,所以他们的伙食要强很多。

这些人少部分会在当地扎根,获得临时籍贯,从事基层工作。从事低层工作,少部分在几代更迭后会转为帝国国籍逐步消化。多数会被官方统一带走,参与其他的大型营建项目,与他们本国的土地和相关领域吗,自然是有帝国的人去。

东辽农场与关内的农庄是两种配置。本地农场除了耕地之外,还有畜牧业,煤矿资源开始启用之后,东辽各地的煤矿资源由于材质和等级比关内的水平高不少,因此,东辽地区的煤矿资源,东辽省衙署直接和主管煤矿的煤矿集团购买一部分在以内部价格出售包给郡县两级用于农场集体供给包括日常取暖和公用单位取暖以及工业启用。

隆昌县是东辽地区第二个设立的县级行署,所以基本配置是东辽地区比较强悍的县级单位,刚好辖区内还有一座中型煤矿。因此,隆昌县分配到了制煤厂的落户。

隆昌县前身是大宋帝国东辽开发区第三开垦团。条件允许后,由东辽衙署宣布正式设立隆昌县。共有十二个农场。

早期是半军管制度。近些年来,东辽的发展速度已经赶上关内,除特殊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已经逐步由军管转为民政管理制度。

东辽地区的人口正在不断加强,一方面因为本地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为关内减轻一下人口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流派,一个就是世居在东辽山林当中的流族,有关部门不远万里进入深山中,系以谈判软硬兼施,先让他们干苦力,然后一步步提高待遇,再进行相关教育。在法统上认同是大宋帝国中原支族的一支。

吸收的外国廉价劳动力,帝国本土的产业革新是严格把关的,以防科技更新太快,导致大量人口失业,造成社会问题。但在海外,就不用顾及这么多,生产越便利,成本越低,挣的钱就越多,直接和国外的利益阶层合作,这是大量人失业,然后再低价收回用于国内的大型工程建设。

像东辽地区每一亩地的开垦都要赔上几条人命,全部用本土国民,那太奢侈了,苗疆还有一些特殊地区,就目前的水平来说,搞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命去填,外国就是最好的。

当然,待遇上肯定比少数,肯定比不上,但多数情况下是比他们原本在本国的生活好的,并且帝国本土的上身渠道从来没有被停止,劳力之中只要肯干活儿的,都会予以嘉奖,甚至一些特殊人才能够拿到帝国绿卡,成为帝国子民。

同时帝国也在向外移民进行置换,占据本地人的生存空间,在联合上层以不见血的形式完成殖民或者是同化战略。

第三就是江南运动期间以及关内背叛劳改的罪犯会统一转移到东辽地区,扎根立业,历经十几年时间,基本上已经在当地成家立业,成为当地的第一批士族力量。

第四就是安排过来的,官类人口,尤其是比较富裕的江南华江,这种传统的大省来说,人口压力比较大,这然这些年一直在开垦荒田,为了这就不得不开启产业时代,开放民间产业的建设,以让更多的有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人口压力问题,但是人有些欠缺。像东辽,西宁港城,海城以及海外签署移民是必要政策。

还有一波是比较少见的,是长期要驻扎在东辽地区,诸如东辽冶炼,东辽煤矿等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家属也会迁徙到这里,一来方便家属团聚,二来的话也可以促进当地的一些发展。

运动期间,东辽地区由于特殊原因被免去,所以大量的人口往东辽地区待少部分,历经几年时间就已经选择在东辽地区成家立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解决了东辽地区的一些问题。

隆昌县几天前接到大宋帝国皇家事务所驻东辽办事处的通函,天子要来隆昌县视察。搞的,是一阵鸡飞狗跳。

隆昌县县令,大宋帝国忠卫社隆昌县社委理事长吴文斌。他是运动期间被家里安排到东辽地区避祸的,运动结束之后婉拒了返回关内,因为他和当地的姑娘结了婚。先是在公共教学点任教,转为公办学堂后,在初级学堂任教务长,最后又转到地区教务系统任职,最后又在东辽地区的组织建设部门工作,几年前刚刚调任隆昌知县兼任本县社委理事长。(东辽地区由于特殊工作需要,允许少量启用本地官员,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吴文斌不算本地人。)

一大早就带着隆昌行政和组织两套班子在县口排成两列,整整齐齐的迎接大宋帝国英明神武的赵宇皇帝陛下视察。

随着帝国一号马车驶进隆昌。吴文斌一打手势,开始一阵敲锣打鼓,欢迎。吴文斌高声行礼道:"微臣大宋帝国东辽省隆昌县令吴文斌恭迎天子圣驾。"

赵宇从马车中下来,挥了挥手,开口说道:"诸卿免礼。吴县令,若是没有什么要紧,公文就陪朕转一转,视察隆昌,其余各部各回各衙处理日常事务,不可因政懈怠公事。"吴文斌也连忙行礼说道:"微臣谨遵陛下旨意。"

赵宇不是传统帝王,不玩礼贤下士那一套。吴文斌,级别太低,又不是嫡系出身,虽然不会给什么脸色,但是也别指望人对待嫡系出身的人一样,那样可以开玩笑和亲近。

吴文斌先是领着赵宇在县里视察。关内的县城基本上多数都已经有些年头,甚至有些已经有上百年,直接重建相当的麻烦。东辽地区不同县郡几乎是近几十年才设立的,所以设计审美上基本上是赵宇流行的风格。

目前,东辽地区的主要人口还是集中在农庄。县城一般情况下是聚集地和民政项目,比如说附近有个规模比较大,官方经营的矿场,那么矿场的矿工的集中宿舍以及配套的学堂,养老院呀?以及相关的配套单位就近安排在县城,一方面给县里创造生机,另一方面呢,也是统一安排,不过央管的一般是有自己单独的驻扎地,也就是一个小城。其次就是行政机关了,像是治安卫生,财政赋税以及县属企业和相关单位配套的家属院之类的,也会安排在县城,也让县城有一些生气。

赵宇看着几乎无人的大街,思索了一下对一旁的李忠开口说道:"收集一下材料,嗯,重点关注东辽地区这几年的民生发展,朕看看需不需要解除供给制?"李忠连忙应下。

由于东辽地区大开发的原因,所以东辽地区的相关口粮一般是配置。农庄的粮食统一收回,然后按人口家庭情况统一分配,多的一般集中在农庄用于储备粮或者是上交。相关的生活物资,农庄方面的也是直接发到农庄负责的供销社。随军家属以及相关单位的家属,也是由单位负责配发,也就导致东辽地区的普通商业几乎没有什么活路。所以基本上也不会出点什么商业街,类似的东西。

隆昌县城不算太大,赵宇很快就转完了,点了点头,表示还行,除了没有什么生气,但这也是基于东辽特殊的原因。

转着转着就转到中午了。吴文斌连忙开口说道:"陛下,已经中午了,微臣劳烦陛下移驾。到县衙的堂馆用膳。"赵宇摆了摆手,开口说道:"不必了,吃饭的问题就不用你操心了,制煤厂的待遇普遍来说都算不错,朕去搓一顿就行了。不许跟着你大大小小是隆昌主官去了,肯定能被认出来。朕要微服私访一下。"

吴文斌闻言只能说了一声遵旨,然后就走开了,吩咐手下通知制煤厂的伙食要搞得好一点,陛下要去吃。

赵宇却没有打算去制煤厂吃饭。他又不是傻子,吴文斌肯定会通知这煤厂做相关准备,那样的话怎么可能了解真实的情况?对一旁的李忠开口说道:"距离县城最近的农场是哪里?"李忠开口说道:"启禀陛下,离隆昌县城最近的是第一农场。"

赵宇闻言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周周,咱们俩去隆昌第一农场蹭一顿饭,记住从现在起,你称呼朕要称呼公子。"李忠连忙开口说道遵旨!

隆昌第一农场内,到了午饭时间,农场的集中食堂也在生火做饭。东辽地区目前还属于配给制,所以农场的集中化住房是一般来说不带厨房的吃饭,统一在集中食堂。这也是为了推进煤矿的使用,毕竟目前来说,家用煤矿还属于太奢侈了,一般情况下是公用单位或者是集中供煤使用。

毕竟,为了防止煤炭中毒,需要一套铁制的专用设备。目前来说,帝国的铁还比较稀缺,所以除了公理可能奢侈点搞一套铁制的专用设备外,其他地方想都别想,更别说普通百姓?不过这相比以前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赵宇和李忠二人刚走到第一龙场,就被农场的治安卫兵拦了下来,开口问道:"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赵宇开口说道:"是关内过来探亲的,路过你们这里,刚好到了中午,所以想蹭一顿饭。"卫兵见状,也没有多刁难,只是按纪律检查了一下,两人的随身包裹,然后让两人登记了一下,还热情的给两人指了一下集中食堂的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路过吃饭这种事是常事,一般来说的话,单位和农场的集中食堂是允许对外开放的,当然是不允许白吃白喝的,要么拿钱,要么干苦力。不同于后世,现在这个年代能吃饱饭,也才几年时间,所以需要控制一下。

第一农场根据命名逻辑,第一农场是隆昌县十二个农场中实力最强悍的一个,所以伙食配置也是最高的一个。午饭是餐饭制,也就是打饭制,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再配个汤。家家户户一般都是月包制,也就是一个月一饭钱,如果农场要出公差,你干是可以免费吃一顿的。饭可以免费打,但菜只能打三回,打多了是需要付钱的,偶尔还提供一些特类食品,酒之类的也会有,但是一般情况下价格也不会太便宜。

虽然有两个陌生人,但农场的保卫部门了解了一下之后,进行了一个简单登记,也就没管。赵宇和李忠二人打了两个菜,找了一个地方就吃了起来。

然后赵宇和几个当地的聊了起来,先扯家常,然后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吃喝拉撒,又聊到本地的建设农场的情况,还算不错。

坐在赵宇对面吃饭的是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人。赵宇开口问道:"大哥,贵姓?"中年人连忙开口说道:"唉,免什么贵姓啊?俺叫李峰古。"赵宇开口说道:"这名字好听啊,大哥还是个读书人?"

李峰古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开口说道:"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是农场扫盲班最笨的一个学生。学了十几年,也只会几千个字。这名字是当年借住在我家的一个外地娃给我取的,我孩子的名字也是他帮忙取的,不然就我这没文化的给孩子取个贱名,以后走出去那多让孩子招笑啊。"

赵宇又开口问道:"老哥,是干什么营生的?"李峰古开口说道:"俺以前充过军。后来军队大规模的改革,俺也就退了下来,后来报名参加了开垦团,隆昌建县后俺就留到了这里,现在先县办企业当工人,后来因为一些事情,企业破产又给我安排到农场,现在是农场民兵队的队员。每天就是操练。"

赵宇闻言,连忙行抱拳礼开口说道:"原来是老战友啊。我以前也是当兵的。西宁边军的老兵。"军人之间的友谊建立的比较好,聊上几句之后,两人就彻底熟络了。

赵宇也借机开口询问道:"李老哥,你们农场说实话,日子过的怎么样?"李峰古开口说道:"哎,这你可就说对了。当今天子可真是一个好人呀,要搁以前,咱们这些蝼蚁谁会管呀?这农场啊,日子过的真不错。唯一一点就是供销社的商品太贵了。家家户户,想买点儿东西,那都非常的困难,呐"

帝国的供销社体系本质上是了处理一些问题,民间的货郎基本上都被供销社体系吸收了,为了就是把控这一环节。不过,由于相关利益问题,供销社体系一直是由外戚集团在拿大头,核心业务之一是为防止农产品售卖过于麻烦,比如说丰收的粮食,扣除缴纳的粮税,留下自家吃的以及种苗(农场体系和地方上基本上是统一进行管理的,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发展日益加强,基本上已经开始放开允许自家处理。不过,各农庄和农场也会留一份备用。)

以及乡镇和村社,要留一些作为预备粮,防止大旱大灾之外,剩下的多数情况下是要售卖换钱搞农产品的。帝国的粮业相关产业基本上已经把控到位,各粮行之间也基本上是帝国国家控股或地方控股的产业。

所以粮食的收购一般情况下是各粮行或者是县级单位下到乡镇村社去收,这也就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存在,因此才成立供销社体系,作为这个中间商进行处理,同时考虑到相关的因素,住在农村的采买东西比较麻烦,供销社体系也承担一个粮价买一些日常所需用品,在供销社以平价销售。近年来,部分地区的集市和农村大集也开始由供销社统一经营和管理。与济平商行是一套班子体系相互支撑和配合。

赵宇一边吃饭一边谈,简单来说农场的经营和管理还算不错。供销社方面的物价可能稍微高一些。一般来说的话,供销社和济平商行一样,属于是官府单位,挣钱不是第一要务进行相关的民政服务和相关工作才是第一要务。价格应该是比较亲民的,不会太贵。

但是由于供销社体系作为外戚集团的盈利盘毕竟初期全面铺设,全靠财政肯定不行,所以他们也是往里面投入了的,他们是需要挣钱的。他们是需要盈利的,但应该不至于离谱到什么地步。东辽地区情况可能比较特殊,一些物资可能还需要关内运。所以价格稍微高一点,但近些年来东辽地区的建设力度已经不比关内差,甚至部分地区甚至能和老牌儿的江南这种地方相提并论。

吃完午饭之后,赵宇带着李忠去农场里的供销社看一看。供销社的情况基本上和历史上供销社差不多,虽然说目前玻璃被踢出了奢侈品,但是价格也是不便宜,肯定不可能奢侈到供销社这种小单位都能配备,所以用的是木制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供销社的社员是一个身穿统一制服的中年女人。一般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是作为福利岗,比如说地区引进人才,一般情况下会包家人的工作,供销社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含金量,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作为这种进行的。

中年女人见赵宇和李忠进来之后,起身开口说道:"你好,欢迎。两位看着面生啊,不是这个农场里的吧?"赵宇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嗯,我们从关内进来是来东辽探亲的,路过这里,吃了顿便饭,顺便买些东西。"

供销社的东西还算可以,价格上稍贵一些也正常。虽说帝国这几年一直在新政发展不错,但是就连基本的吃饱饭都还没有解决,价格虽然定的稍高一点,但是咬咬牙还是能买的,逢年过节还能买一些像是糖啊之类的。

赵宇打量了一眼供销社的产品,品质不可能说多高,但是是比较亲民的。买了些糖,帝国本土的粮食产业目前还比较困难,所以经济类作物基本上发展不大,不过已经在外邦建立了产业园区,生产之后拉回本土,所以像是糖,酒之类的特殊商品帝国的价格已经打下来了,除了一些顶级品外,是允许普通平民可以消费的。

赵宇正准备走的时候,中年女人,也算是见多识广,看出了赵宇穿的衣服价格不菲,于是神神秘秘的开口说道:"唉,看哥哥的打扮,应该是个有钱人吧。把这有咱们这刚流行起的稀罕玩意儿,专供有钱人奢侈的,我哥要不要来一点?"

赵宇闻言来了兴趣,中年女人关了门,然后小心翼翼的拿出一个稍微精致的木盒子。赵宇看出了这是比较稀有的铜杉木,抽开盒子里面的东西,让赵宇大惊失色。鸦片?

这东西的危害性,赵宇自然是知道的,但是目前西方那边基础条件都还没打完,不可能大规模种植鸦片,所以他也就没管管。但是没有想到,帝国本土境内就已经有鸦片这玩意儿了。还是供销社这种官办机构的。

中年女子没有察觉到赵宇脸色铁青,得意洋洋的献宝道:"这叫阿洛宁,西方传过来的稀罕玩意儿,可老流行了,咱们东辽圈子里不吸这玩意儿的,那都混不进这个圈子,这一小盒五十两纹银,给老哥你尝点鲜,你要是喜欢咱们东辽任何一家供销社都可以买到。"

赵宇强忍心中的怒火,开口说道:"我当这是什么稀罕玩意儿?这东西我早有耳闻。我家里这东西成堆算,不过离家也有段时间了,出门还出的急,在东辽估计还要呆一阵子,这样你这里有多少货,我就拿多少价格照给?"说完,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力。还让李忠掏出了一张五千两文银的银票。

中年女人验了验银票,正宗的皇家银行银票。自己这是遇到了一个大客户,于是乎把七百盒的货全部拿了出来。

赵宇看着这一个小小的供销社,都有这么多货。鸦片在东辽地区的流通性估计已经很大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赵宇顾不得微服私访了。

赵宇直接开口说道:"李忠,通报京师对供销社的领导层进行调查,同时就地免去供销社东辽总负责人职务。通知治安搜查各地供销社,收缴这个叫什么?阿洛宁的这烂玩意儿。通知外贸边口立即进行调查,调查出运输路线牵扯到什么级别,官员立即免职,就地审查, 朕亲自坐镇东辽,另外立即查一查帝国本土有没有种这玩意儿的,有种这玩意儿的,立即控制起来。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去问陈棠江,她会给出一个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