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眉鼠眼 作品

第361章 决意启战

第361章决意启战

再弱的国家,出使外国的使臣语气也是咄咄逼人,更何况如今的大宋其实已不算弱了。

苏轼的话很不客气,当者耶律洪基的面,语气是质问式的,像领导训斥下属一样,表情更是冷若寒霜。

大殿内的耶律祖孙俩勃然变色,尤其是太孙耶律延禧,更是拍案而起。

“宋使,对我大辽皇帝不敬,你已失臣礼!”

苏轼冷冷道:“我的臣礼,是对我大宋皇帝的,辽国背信弃义,擅启战端,难道我还要对尔卑躬屈膝不成?”

耶律洪基的表情很难看,幸好他的涵养不错,

实话实说,耶律洪基算是辽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了,而且他本人素来崇仰佛法,对中原文化更有兴趣,他也喜欢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文章诗词。

如果苏轼不是如此咄咄逼人的话,今日会见的场面一定和谐得多。

“贵使息怒,贵国真定府的摩擦,朕也听说了,不过是我大辽军中一些将士军纪散漫,私自越境抢掠,那些人朕已军法处置。”耶律洪基淡淡地道。

苏轼冷笑:“辽主说得轻巧,一句『军纪散漫”就交代过去了?真定府辖下乡庄被杀者数百,

皆是我大宋子民。”

“房屋焚毁,粮食财物被掠,良家女子被抢,百姓人家阖村举丧,家家白绫,外臣请辽主教我,该如何处置?”

耶律洪基淡定地道:“朕会修书予尔宋国皇帝,表达歉意。”

“赔偿呢?辽主为何一句不提?”苏轼步步紧逼道。

耶律延禧忍不住怒道:“宋使,适可而止!”

苏轼盯着耶律延禧怒道:“你们辽国才应适可而止!且不说擅渊之盟在前,就说我大宋每年予尔辽国五十万两岁赐,你们辽国收了岁赐,反过来却还调动兵马,在边境烧杀抢掠,此举何其无耻!”

耶律洪基终于也怒了,再好的脾气,也忍不了被人指着鼻子骂无耻。

脸色瞬间阴沉下来,耶律洪基盯着苏轼的脸,缓缓道:“宋使失礼了,你代表的是宋国皇帝,

你说的每一句话,朕都会当做是宋国皇帝亲口说的,说话之前还请三思。”

苏轼摇头:“不必三思,若外臣的话触怒了辽主,斩我又何妨,但我大宋的公道,我是一定要讨回来的!”

接着苏轼又道:“外臣还听说,真定府边境上,有一万辽骑在频频活动,对我大宋虎视耽耽,

外臣敢问辽主,此举意图何在?贵国是打算与我大宋全面开战吗?”

耶律洪基冷哼道:“不过是寻常的兵马调动演武,贵使想多了。”

苏轼哈哈一笑:“好,外臣信了,有件事外臣想告诉辽主,我大宋皇帝的宗亲兄弟,安乐郡公赵孝骞,如今已奉旨知真定府,并兼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赵孝骞的名字,二位应不陌生吧?”

耶律祖孙俩愣了一下,接着悚然一惊,飞快对视了一眼。

“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真定府?”耶律洪基喃喃道。

耶律延禧眼中却闪过惊疑之色,随即又有些喜悦,飞快垂下眼脸,不让苏轼看出来。

这方面的情报,辽国确实有些闭塞了。

因为就在不久前,赵孝骞在汴京设计袅袅,将辽国布在汴京的眼线几乎连根拔起,如今的大宋汴京对辽国来说,处于情报真空的状态,很多消息根本是后知后觉。

辽国正为此事而焦头烂额,打算重新向汴京布下眼线探子,谁知这时候大宋皇帝竟然将赵孝骞派遣到真定府。

未来的宋辽边境,可就热闹了。

对赵孝骞此人,辽国朝堂君臣是十分重视的。

从他造出燧发枪开始,赵孝骞的名字便进入辽国君臣的视线,后来的宋夏之战,燧发枪大发神威,更令辽国惊疑忌惮。

因为此事,辽国不得不打破如今的三国平衡,本来要偏袒西夏,调停战争的,后来辽国终究还是倒向了大宋,睁只眼闭只眼让西夏签下了称臣纳贡割地的条约。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辽国君臣不爽西夏梁太后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大宋的火器确实厉害,

而辽国这些年的国势,却是在慢慢走下坡路,此消彼长之下,战端不可随意而启。

见耶律祖孙俩发愣,苏轼终于满意地笑了。

赵子安的名头,在辽国也不小呀,今日抬出了他的名字,居然将祖孙俩震镊住了,回头定要与子安痛饮几杯。

出使外邦,不是与皇帝见一面聊几句那麽简单,辽军在边境制造摩擦,杀掠边民,苏轼必须要讨一个说法。

显然今日已不宜讨要说法了,耶律祖孙俩还在消化赵孝骞赴任真定府的消息。

没关系,反正苏轼也不急着走,下次再来。

说不定赵孝骞到任后,宋辽边境的局势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苏轼下次再见辽主时,或许更有底气,筹码更足。

于是苏轼神情轻松地起身告辞,

耶律洪基挤出笑脸,命宫人送苏轼回驿馆。

苏轼走后,祖孙俩坐在大殿内,陷入久久的沉默。

二人还在消化赵孝骞即将赴任真定府的消息。

良久,耶律洪基眉头紧,沉声道:“宋国皇帝遣赵孝骞任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军政大权皆授予他,未来的宋辽边境怕是不太平了。”

耶律延禧却面露喜色,道:“陛下,正好趁此机会,用咱们的铁骑试探一下宋军的斤两。”

耶律洪基警了他一眼,叹道:“宋辽皆是大国,战端若启,牵扯太大了。”

“再说赵孝骞此人,朝臣们皆有议论,此子年轻,但在军事上性格强硬,宁折不屈。”

“当初领一支孤军深入西夏境内,放纵魔下将士烧杀抢掠,破西夏都城后斩杀数百西夏官员,

手段当真毒辣得很,大辽若与他开战,后果实在难料。”

耶律延禧轻蔑笑道:“我辽骑天下无敌,当年的宋国就是因为害怕我辽骑,才不得不签下擅渊之盟,每年数十万两的岁币孝敬咱们,买来边境和平,难道咱们还怕了那个不到二十岁的黄毛小子?”

“陛下,赵孝骞赴任真定,咱们辽国终归要与宋军一战的,此战既要试探宋军如今的战力,也为了给宋国立威,否则宋国军势愈强,愈不把咱们辽国放在眼里。“

耶律洪基面露犹疑之色,仔细一想,孙子说的话其实也有道理,

两国终究要有一战的,否则彼此不知根底,说不清谁厉害,谁是水货,将来拍照都无法决定谁站C位。

自从大宋有了燧发枪后,耶律洪基就知道,两国要重新开始一场排位赛了,谁是老大,谁是老二,战场说了算。

辽国的国力这些年肉眼可见的走下坡路,耶律洪基操碎了心,却也挡不住国势渐颓。

趁着辽国这头病虎还有一搏之力,耶律洪基希望再狠狠立一次国威,震宋国和周边的小国,

让辽国再多风光几年,也算给孙子耶律延禧留下一笔遗产。

良久,耶律洪基眉头深锁,但还是语气坚定地道:“那就试试吧。”

辽国调动一万铁骑,在宋辽边境制造摩擦,抢掠杀戮大宋边民,其目的本来也是为了试探宋国的反应和宋军的战力。

辽骑袭边是因,宋国皇帝遣赵孝骞赴任是果,因果其实早在耶律洪基的算计中,这个结果不正是他想要的吗?

现在赵孝骞来了,宋军精锐禁军也来了,那麽,就试试吧。

耶律洪基下了决定,耶律延禧喜不自胜。

尊贵如皇太孙者,也迫切需要建功立业,有战功傍身,将来继位后才能震镊朝堂上那些桀骜不驯的臣子。

别说什麽君臣礼法,对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辽国来说,不管谁当老大,实力决定话语权,就是这麽简单粗暴。

现在机会不就来了麽?

耶律延禧立马躬身道:“陛下,孙儿请缨,愿领军与赵孝骞一决高下。”

耶律洪基盯着他,眉宇间充满了欣慰和忧虑,两种矛盾的情绪反覆交织,久久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