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京城必干的事情是什么?
参观故宫,登长城,瞻仰伟人,名列前茅。
纪念堂有规定的开放时间,且全国前往的民众很多,所以得很早去排队。
既然要早起,那不如索性起得更早一些,到t安门观看升旗仪式。
苏元正实在不好意思让嘉音和子逸跟着早起,反正也买了自行车,明天早上自己搭着女儿去就行了。
之前听子逸说这离故宫不远,那就是离t安门也不远了。
他向两人问路,两人都说不爱睡懒觉,可以来接他们去。
苏渺说道:“嘉音姐,子逸哥,这两天你们也辛苦了,真不用带,把路线告诉我们就行了。
早上起得早我们还要回来睡午觉,等下午起来了再麻烦你们带着去爬长城怎么样?”
两人见父女俩都这么说了,也不再坚持,直接拿了纸笔将路线画了出来。
确实也就三四公里的路程,十几分钟就能到。
“顺着朝阳门南小街到建国门内大街,在一路往西往西再往西,一直到长安大街过去就到了,不远,骑车十来分钟,注意看街两边就行。
九月份升旗的时间是在五点半到六点间,准确时间我还真没注意看,你们提前一点出门。”
其实苏渺是认得路的,但她还是十分认真的听嘉音给她讲路线。
第二天,四点钟苏元正就起来煮早餐了,四点半,洗漱好的父女俩吃上了白粥和苦瓜炒鸡蛋,配着木瓜丝和爆炒酸笋。
简简单单的早餐让苏元正特别满足,他长舒了一口气,说道:
“我这邕城胃,还是得喝粥才舒服。”
“我也是,爸,其实京城也喝粥的,不过比较喜欢喝稠一点的粥,还有小米粥之类的。”
“这样子啊,小米粥我们倒是少喝,我们主要种水稻,产大米,小米从外面运到邕城卖得比较贵,下回我也试试煮小米粥。”
五点钟,父女俩出门了,夜色还未散去,街道上弥漫着一层淡淡的雾气,车辆和行人极少,十分的安静。
苏元正骑着三轮车,苏渺坐在车斗里,风拂过脸颊带着凉意,让早起的两人思绪特别清醒。
随着车轮的滚动,街边的路灯依次闪过,昏黄的灯光透过薄雾,在地上洒下一片片朦胧的光影。
苏渺的目光扫过街边的建筑,那些老旧的胡同、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不禁让苏渺想到了升旗仪式的发展,也是经过了多次变化,最终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瞩目。
49年,伟人在开国大典上按下按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从这天起,升旗仪式经历了多次的大变革。
在最初的二十多年里,红旗的升降并没有详细的规定。
由于当时的旗杆下的升旗系统为电动装置,所以从大典的第二天起,广场的升旗任务就交给了供电局,由负责为t安门城楼供电的工人师傅担任。
一位程师傅担任两年后,改由胡师傅担任。
在那些年里,广场上并不是每天都升旗的。
只在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和国家举行重要会议、重大外事活动时才会升旗。
通常是早晨把红旗升起,黄昏时把红旗降下,没有十分固定的升降时间。
胡师傅“一人升旗”的形式一直持续了二十五年,是广场上升旗时间最长的一名升旗手。
七六年,胡师傅从岗位离任后,一个由电力工人升旗的时代结束,接替他的是京城卫戍区的警卫战士。
之后,升国旗的旗手人数由过去的1人改为2人升旗。
并从七六年十一月开始,由以前的逢重大节日升国旗改为每天升国旗。
从此,五星红旗每天都在t安门广场上随风飘扬。
但是,那时候升旗并不奏国歌,升降的时间也没有很固定。
而是由2名战士扛着国旗并排前行,通过t安门前的斑马线时,还给穿梭的汽车和自行车让道,升旗仪式也并没有受民众重视。
一直到了八二年十二月,正式成立了t安门红旗班。
勤务交接之后,第一任班长觉得,t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是新z国的第一面国旗,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应该有一个神圣庄严的升旗仪式。
经上级同意,升旗手的人数由原来的2人改为3人,升旗时间按照京城天文台编拟的时刻表执行。
八三年二月,由3名武警战士组成的升旗组开始执行红旗升降任务,中间是擎旗手,两边为护旗手
八六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将升旗镜头作为新闻联播的片头向全国播放,给全国人民感受到了升旗仪式的庄严。
八八年,《红旗法》的提案和“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唤起人民的国家观念,尽快制定张挂红旗具体办法”的建议,使得红旗升降仪式开始受到各方关注。
苏渺上一世来京是在九二年了,当时的升旗仪式已经更为庄重浩大。
因为在九一年春,新的升国旗仪式正式受批,此后分为“节日升旗”和“平日升旗”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