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捆绑销售

四合院:从当医生开始的火红年代第181章 捆绑销售

第181章 捆绑销售

对于药品的售卖价格,王梦德有不同的想法。

之前价格低廉,以差不多成本价售卖,也是想着借切科夫斯基之手开拓市场。

现在可不一样了。

鲁院长说最近有不少友好的国家,都来询问该药品。

他敏锐的察觉到,情况可能不是那么的简单,估计是切科夫斯基同志,把这种药物在老大哥那边传开了,被一些国家相关部门得知了。

神奇的功效,肯定打动了这些人,让他们疯狂。

然后这些国家相关部门,找了一些代理,从华国采购一批回去。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过来买,也是因为现在的国际环境所限制,不少的国家,和华国都没有直接的外交对话渠道。

所以,这个价格,该提高了。

毕竟这是算出口的,定价肯定要结合和参考使用者当地的物价来算。

如果不是暂时还没彻底打开这些国家的大门,王孟德甚至想把价格提到二十倍、三十倍,单位为美元。

不过他在心里已经有计划了。

等到过一阵子,这个药品在国外火出圈后,便再提价。

反正这是独家的生意,而且不管是对男人还是女人,都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他相信,需求绝对不小,市场会非常的大。

“一下子要提这么高,会不会让他们望而却步呀?”

鲁院长有些担忧的说道。

能多卖钱,他自然是举双手赞同。

主要是担心价格太高,让这些人接受不了。

“院长,这个不用担心,他们肯定会买的。

这个药丸的效果如何,您不是试过了么,有谁能抵挡得住这种诱惑。”

王孟德自信的说道。

“嘿,还真是,行,就按照你说的来定价。”

鲁院长想到药效,心里就有底了。

别说其他人了,就是他这种自制力非常强的人,都有些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每天都来上一颗。

幸好他深知养生的重要性,才没有贪多,而是每周来上一颗。

两个人对于售价初步达成了共识,当然,这个还需要在研究院会上通过,然后再报给上级领导那里审批。

不过一般情况下,只要他们研究院里的意见达成了一致,上级基本上都会采纳的。

接着,两个人又商量了一下生产上的问题。

现在厂房还没开始建造,也没有安装设备,目前只能临时找一个宽敞的地方,用人工去制作了。

这个不用王孟德建议,鲁院长就提出,准备招收一大批临时工,来生产。

反正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因为物资短缺的问题,都在清理城市外来人口。

在今年,就预计清理了几百万没有户口的职工以及其家属。

京城作为重点地区,在短短的一年里,也清理了几十万人口出去。

同时,京城各个地区和街道、镇等地方,也有不少没有工作的小年轻。

现在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下乡运动,只有少部分青年响应政策,去了农村偏远地区,大部分还是留在了城里。

这些人,每天都无所事事,在街上厮混,容易惹是生非。

要是能招收进去当个临时工,各个街道和居委会,肯定会非常的乐意,积极的配合。

每个月一二十块钱的工资,就能让这帮年轻人踏实的工作,给国家创造巨大的劳动价值。

反正制作药丸这种很多步骤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有专人指导后,几天就能上手。

利用人海战术,相信在短时间内,就能制造出大量的药丸,满足客户的需求。

生产出来的药丸,还都是全部出口国外,国内最多留很少的量,留着‘临床’试验。

这些聊完后,王孟德刚要起身回去,鲁院长笑着摆手示意道:

“王孟德同志,你先别慌走,还有个事情,就是咱们生产的药丸,需要取一个名字,你有什么建议么?”

他还记得王孟德此前取过的‘赤脚医生手册’和‘赤脚医生’这种非常符合贴切的名字。

于是就习惯性的问道。

对于给这种药丸起名字,王孟德连忙推辞道:“院长,这名字,还是请您来取吧。”

他可是个起名废。

上一次给手册起名字,那也

四合院:从当医生开始的火红年代第181章 捆绑销售

是因为他拥有前世的记忆,可以直接拿过来用。

见他态度坚决,鲁院长便不在强求,准备稍后自己琢磨一个名字。

从鲁院长办公室出来。

王孟德没有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而是先去找了蒲老。

“先生,情况就是这样。”

端着一杯热茶,他把这些天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听完他的介绍,蒲老微眯着眼睛,沉思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的说道:“孟德,既然是无意间研制出来的,那就这样吧,以后啊,也尽量别把心思放在这上边。

多研究像‘速效救心丸’这样药物,才是正道,助兴的药物,毕竟好说不好听,对你以后的名誉有碍。”

在他这一辈大夫的眼里,研究助兴这类药物,不是正途。

只有研制疑难杂症的治疗办法,才是大夫应该做的。

王孟德可是他的衣钵传人,是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他这一脉的,所以,对于这个弟子的各方面,他都希望是完美的。

“是,先生。”

答应了一声,他接着说道:“先生,我下一步除了继续牵头深入研究乙肝疫苗以外,还准备开始研究疟疾的治疗方法。”

血源性乙肝疫苗的研究,前些天发出去几篇论文后,就已经告一段落了。

他们不准备继续再浪费时间和精力了,因为血源性乙肝疫苗,注定无法大规模推广,局限性太大了。

以后,只开展研究基因编辑技术,争取早日突破。

等突破的那一天,乙肝疫苗才算是可以大规模的推广。

至于现在,只能小范围的推广,进行临床试验。

而对于治疗疟疾的办法研究,也是他早就计划好的,钱大勇从东南亚援外回国的时候,三个人聊起过当地的四大传染病。

疟疾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病,不仅在华国南部地区,广泛的存在,在全世界范围,也非常的多。

一旦研究成功,就又将是一个诺奖的成果。

到时候,名利双收。

“疟疾的治疗方法?”

蒲老惊讶的说道。

他没想到这个弟子居然去碰这个‘硬茬子’。

疟疾从古代开始,就在华国的南方流行。

上千年来,不知带走了多少生命,可惜,在杏林中,无人能攻克它。

他有些担心王孟德会长时间的碰壁,消了心中的豪气。但转念一想,自己这个弟子是有大气运在身,又有大智慧,说不定真的能再次给他惊喜。

于是就开口鼓励了几句。

“好,有志气,孟德,有空了你去我家里,我之前在川地,遇到过不少这种病,在治疗的过程中,记录了一些案例,你可以拿去参考。

还有一些我自己的研究心得,以及从各种古书上摘抄下来的治疗理念,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蒲老一脸欣慰的说道。

“谢谢先生,这些正是我目前最需要的。”

王孟德大喜道。

虽然有前世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他还是希望,能走一条新的道路。

在前世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各种知识,研究能有所突破,更上一层楼。

周日。

上午。

从蒲老家拿完资料回来后,他就被刘光天和刘光福兄弟俩叫到了后院。

“一大爷,我带了一瓶好酒。”

刚一进门,就见刘海中悠闲自得的坐在椅子上,摇头晃脑的听着收音机,嘴里还哼上两句。

“孟德,来就来了,还带什么酒,我这刚让光天去商店买回来的二锅头,够咱俩喝的了。”

刘海中听到声音,连忙睁开眼睛,费力的站起身来,笑着说道。

“先坐着歇会儿,你一大妈快把饭做好了。”

没过多久,饭桌上,陆续的摆上了四个菜。

一盘香喷喷的炒鸡蛋,金黄色的鸡蛋和绿色的小葱搭配在一起,分外的诱人。

一盘猪肉罐头,里边的肉,大部分还都是瘦肉。

剩下的两个,分别是野菜和咸菜。

别看就这几个菜,在这年代,平时能吃上这些的,全国都没多少户人家。

不说别的,就拿鸡蛋来说,从今年四月份开始,对普通的居民,都停止了供应。

别说买了,市面上连见都见

四合院:从当医生开始的火红年代第181章 捆绑销售

不到,就算是拿着副食本,都无法购买。

而猪肉更不用说了。

要是在冬天的年前还好,大量的生猪上市,市场上的猪肉还能买的到。

等春节过完之后,多数时候,就算是有票,想要买到猪肉,都得前一天晚上去菜市场或者副食品店门前排队。

就为了抢到每天寥寥无几的猪肉供应。

就这,有幸买到的肉,还基本上都是瘦的。

而且,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猪肉就越来越难买到。

也是从这个月开始,京城有的地区,好些天都没有鲜肉供应了,只能拿陈年肉罐头投放到市场里,顶替鲜肉供应给居民。

这些肉罐头,需要好几张肉票集中在一起,才能兑换到一听或者一盒。

京城地区如此,更别提其他地区,很多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一年可能就只吃上两次肉。

“来,孟德,先尝一尝我买的红星二锅头,喝完这一瓶,在喝你拿来的酒。”

刘海中和王孟德相对而坐。

饭桌上只有他们两个人,一大妈和刘光天以及刘光奇三个人,则不能上桌,每个人端着饭碗,夹了几筷子菜,到卧室或者门外吃去了。

喝了一杯酒,王孟德拿起筷子,没有夹猪肉罐头,而是夹了一筷子野菜放到嘴里。

这些野菜,是一大妈昨天下午,跑到很远的地方,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挖回来的。

就她来回走的这些路,耗费的能量,比这盘野菜可多的多。

明显是亏本了。

“孟德,尝尝炒鸡蛋,你一大妈炒的鸡蛋,可是一绝。”

刘海中一个劲的劝王孟德夹菜,还特别推荐了那盘炒鸡蛋。

“嗯,确实好吃。”

吃了一口炒鸡蛋,王孟德点了点头,夸赞道。

一大妈还真有一些绝活。

几杯酒下肚,刘海中就开始打开了话匣子,他红着脸,嘴里满是不甘:“孟德,你说我想在轧钢厂里当个领导,咋这么难呢。”

“一大爷,当领导有啥好的,不仅费心费力,还不讨好,挣的钱也不见得比工人多多少。”

“哎,我这辈子到现在,没别的,就一个心愿,能在轧钢厂当个一官半职。

对了孟德,你平时认识的领导多,红星轧钢厂里,有认识的领导么,如果有,还请你帮我牵个线,介绍一下。”

说着,刘海中一脸期待的看着他。

附近的邻居们都知道,王孟德认识的领导特别多。

每年,都有不少人,开着车,来拜访他,还送一些稀罕的玩意。

“一大爷,红星轧钢厂,我暂时没有认识的领导。”

王孟德婉拒道。

其实轧钢厂好几个领导,他都认识,还都很熟悉。

但刘海中这个忙,他可不愿意帮。

原剧中,老刘得势后,就开始各种整人,就连院里的人都不放过。

这种人品,他才不愿意‘助纣为虐’呢。

见他这么说,刘海中脸上顿时露出失望的神色。

四月底。

这天,王孟德从广安门医院内科诊室坐诊回到研究院,刚进大门,正巧遇到了鲁院长坐车从外边进来。

示意司机停下车,从车上下来后,鲁院长一脸的兴奋。

“王孟德同志,好消息。

咱们附属制药厂生产的‘宫廷帝皇丸’,卖疯了,根本供不应求,每天刚生产出来,就被人堵再工厂门口,拉走了。”

‘宫廷帝皇丸’就是他给药丸取的名字,其中的隐喻不言而喻。

而所谓的工厂,只是一处地主家的宅院,这户人家在解放前,就已经搬走了,现在被临时用作生产药丸的地方。

几百个工人在里边,分成三班倒,日夜忙碌的进行大量生产。

“院长,那就扩大生产规模,反正工人有的是,趁热打铁,多赚一些外汇。”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刚才也给上级汇报过了,上级已经同意了。”

鲁院长笑着说道:“可惜,咱们的‘速效救心丸’,在国外销售情况不是很好,他们都不认可这种药。”

“不认可,那就捆绑销售。”

王孟德不假思索的说道。

“什么叫捆绑销售?”鲁院长急忙问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