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阻止我爹造反!急!第117章 二凤竟然怂了
太极殿,大位之上的天子不吭声,百官自是尽数保持缄默。
此刻,于殿中群臣之眼中,天子在翻开了秦国公递上去的这封奏章之后,便是一直锁眉紧蹙,似是在做一个艰难的抉择。
而站在殿中的李象,面色平静,心情悠哉,他倒也不着急,在这件事上,他对二凤有着绝对的信心。
唐太宗李世民是绝对的行动派,当心中笃定要去做一件事情之后,必定不会半途而废,必定会尽全力去将其做成,这才是一代圣君天可汗的风范。
选官三谏之中。
第一条:自贞观十七年始,门荫入仕不得再授予职事官。
从此以后,就算是世家子弟,想要做职事官,也必须要参加科考,获取功名,若不然就领个散官或是勋官,一辈子混吃等死算了。
而这第一条,只是个基础。
因为。
选官第二谏,所写的乃是:自贞观十七年始,在朝官员不可轻易向朝廷举荐,五品以下不再有举荐资格,从五品下至正五品上官员,每三年可举荐一人,从四品下至正四品上官员,每两年可举荐一人,三品及三品以上官员,每一年可举荐一人,且举荐之人必须符合朝廷规定,需要通过吏部专项考核。
这一刀,就是斩断世家相互推荐入仕的途径。
所谓察举制,实际上就是官员由下向上的推荐做官制度,原本这是一个好制度,核心目的从民间发掘有德才之人出来做官,人尽其用,为国效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世家影响之下,原本的察举制早就已经是与最初变味了,德才不再重要,门第成为了选官的唯一标准,早就完全成了世家的私产,今天你推荐我的儿子,明天我推荐你的孙子,会心一笑,皆大欢喜。
昨夜李象构思改革方案的时候,最初想的是不如一刀切算了,彻底断了察举这条路。
但想了想,事情不能一次性太绝,留一线,可徐徐图之。
等到温水青蛙煮熟了,再一刀切了也不迟。
至于第三条,其内容则是相对比较简单。
「单年开科,进士取仕人数,要从现在的八九人提升至一百人」
每年录取个位数进士,这样的科举终究不可能成为朝堂中流砥柱,必须要把科举入仕的人数迅速提上来,如此才能打破世家对官场政治的垄断。
至于。
科举大兴之后可能出现的朝中党阀,这些事情不可避免。
但那是从后世角度来看问题,至少在大破世家门阀之后,百年内不大可能形成有规模的党阀。
而且对于现在的大唐来说,只要能干掉世家,比什么都来的划算。
从天子的角度来看,官员抱团党争和世家门阀相比,世家门阀简直不可容忍。
从李象的角度来看,他现在只要握住了科举,提升科举的地位和重要性,那他就是权柄在手,至于朝政之变化,可以等他有朝一日上位九五之后,再行变革。
握住当下的权,放大手中的权,才是第一要务。
“秦国公所奏。”
这时。
思索良久之后,天子李世民的声音于这寂静的太极殿中响起。
“准。”
一个准字,落在众臣耳中,这帮老油条一个个皆是迷糊了。
心道。
准什么准?
您好歹也把秦国公所奏内容给大家说一说啊,这怎么都不讨论一下就直接给准了,这不符合天子往日里的一贯作风啊——!
以往李世民当殿得奏之后,不论官员所奏事情之大小,都会拿出来和群臣讨论讨论,确定一下这件事可能给国家带来的利弊,群策群力之后,再做出最后决定。
在一个‘准’字出口之后,李世民并不继续在李象的奏章上有过多停留,而是将这奏章直接扔给了旁边内侍,让其去拟旨。
天子这个看似随意的动作,更是引得朝中群臣瞳孔一缩,无不是对那选官三谏的内容更加好奇了起来。
因为。
一般而言。
对于天子决定要施行的国家政令,将会首先把内容给到三省中的中书省,由中书省负责根据天子的意思草拟一份天子诏书,拟旨完再递给天子御览,天子如果不满意诏书内容,就发回中书省重拟,天子满意就发给门下省审核,等到门下省审核通过之后,最后发往尚书省执行。
这是一套完善的决策、审核、执行流程,就是为了确保
怎么阻止我爹造反!急!第117章 二凤竟然怂了
国家政策的正确性。
然而。
天子此意,显然是不打算把这件事走三省流程,而是打算以敕旨的形式直接下达,绕过三省,即时生效。
大位之上,李世民面色不改,心头那叫一个有苦难言。
他真不是不想把这个事拿出来跟群臣讨论,而是心里明白,就李象上奏的这选官三谏中的内容,任何一条,一旦当朝说出来,必定是当场炸锅。
与其如此。
不如不说,直接压下,以敕旨方式颁布,免得纷扰不断。
‘难得,二凤竟然怂了。’
李象见李世民刻意避开和群臣谈这个话题,差点笑出声,他本来都已经是打好了腹稿,准备跟二凤站在同一战线,来一场舌战群儒。
当然。
心中再怎么想,面上不能有丝毫情绪表露,只是再次行礼:“谢陛下——!”
殿中之群臣,这个时候目光都是一会落在天子李世民身上,一会落在秦国公李象身上,心道你祖孙两个在这一唱一和的,究竟在搞什么?
有什么是我们这些当大臣不能听的?!
行礼之后,李象便是退回到自身班列,他都能想象,当散朝之后,当这选官三谏的敕旨颁布之后,将会引起朝野怎般的轰动。
估计这些世家一个个都是想淦死他这个秦国公,但是又想到文武入仕都在他这个秦国公手中握着,为了子孙的仕途着想,只能是一边对着自己送礼笑嘻嘻,一边心里骂着mmp。
就喜欢这种你们看不惯我还得求着我的模样。
爽——!
回到自己的位置后,李象便是懒得继续听了,昨晚基本上没怎么睡,直接就闭上眼打盹了。
因为接下来的朝会流程和所议之事,必定是极为无聊的。
唯一让李象认真听了一段的,就是李德謇这个京兆府少尹的报告,李德謇今天上朝前原本已经打算听他爹李靖的话,抽身辞官不干了,结果没想到这个世界竟然这么奇妙,原本胜券在握的司徒长孙无忌爆雷了!
秦国公李象竟然绝地大翻盘,简直是大唐奇迹啊——!
一时间,李德謇也是鸡血满满,什么辞官不辞官,我李德謇作为坚定的象党理事会成员,怎么可能辞官?!
而李德謇当殿所做的报告之中,主要说的就是长安即将面临的大疫。
原本这一场大疫只是发生在周边县属的疫病,但是从昨天下午开始,已经在长安各坊陆陆续续有着相同病症的病例发现,且数量发展极快,从发现第一例开始,报到京兆府这边的,截止到今天早上就已经有两百多例。
京师疫病,自是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重视。
但就当前大唐而言,面对这等大疫,能够采取的操作和方案,也是极为有限。
毕竟这年头对于疫病的了解有限,最基础的操作,便是及时封锁隔离。
甚至如果疫病是发生在一些偏远的村落,直接就是将整个村子封死,任村中人死绝,然后就地整个村子,连尸体带村子全部烧灭。
虽然听起来很狠很残忍,但是这个方法最为奏效。
一个时辰的朝议,随着李象的眯眼打盹,眨眼间便是过去了。
散朝之际。
众臣依旧都是带着不敢置信的心情离开了太极殿。
哪怕过去了一个时辰,他们现在还是依旧想不通,昨晚秦国公入宫面圣的时候,究竟大半夜的和天子说了什么,为什么让天子能够这般选择无条件的袒护。
李泰、李治,大肥鸟和小野鸡看李象的眼神,羡慕的眼白都爆红了。
朝议散去,百官纷纷离殿,这会他们都不敢逗留,都得赶紧回到各自衙门安排好事情,因为在一个半时辰之后,就是天子贺寿大礼,百官群臣需要在承天门外行朝拜天子的大礼,待到朝拜大礼结束之后,天子将会在两仪殿设宴,由各宗室以及京中三品及三品以上臣子参宴。
这就是李世民的行事特色。
哪怕今天过生日,早会依旧得开。
而且整个寿宴流程很是简单,一切走的简约风。
李象缓缓起身往殿外走去,打着哈欠,慵懒的迈过太极殿门槛,萧瑀和狄孝绪两老头一左一右的伴在他身侧,而刚迈过门槛,便是看到了驻步在殿外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个人的个头不高,看起来老老实实,略微有点小胖。
只见长孙无忌一脸的温和春风,
怎么阻止我爹造反!急!第117章 二凤竟然怂了
带着长辈的和蔼笑容来到李象身侧,道:“象儿,恭喜你了。”
李象停下,连忙是朝长孙无忌行礼。
“实在是皇祖父幸重,侄孙惶恐。”
长孙无忌笑着,踏前两步,距离李象紧紧只有咫尺之遥,旁侧的萧瑀和狄孝绪见状,两老头都是面色凝重,生怕长孙无忌要对李象做点什么,紧紧盯着长孙无忌。
“可有空与舅公走几步?”
李象笑得很是灿烂:“舅公相邀,侄孙自是不敢推辞。”
随即,抬步与长孙无忌并肩而行。
这舅公侄孙两个,单单是从两人同步而行的背影来看,倒是一副场面和谐,引得其他出殿官员,无不是注目望来,尤其是李泰和李治、李恪,三人都是驻步殿外不远处,凝望着长孙无忌和李象,两人谈笑风生,笑得很是开心。
“象儿,你是大才,为陛下所赞为宗室之光,舅公为有你这样的侄孙感到骄傲自傲。”
“若是你皇祖母在世,必定也会为有你这样一位优秀的皇孙而欣慰。”
提及长孙皇后,长孙无忌满脸感慨叹息着,随即拍了拍李象的肩膀,一脸长辈对晚辈的劝诫之色。
“不过。”
“作为长辈,舅公还是得嘱咐你一句。”
说着。
长孙无忌脚步停下,李象自是也随着停下,两人折身,咫尺当面相对,四目直望,谁也没有躲避彼此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