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担心 作品

480 重心在于国防,军工,科研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八路军主动放开门户,任由国军北进关东,校长反倒是迟疑起来,连忙叫停了一些部队的盲目北上。

开玩笑,七十多万的关东军,加上后续增援的驻朝日军,以及华北华中方面军的日军,都先后败在北进的八路军手中,更别说是他们国军了。

真要是傻傻的进入关东地区,万一八路军再来一招关门打狗,将国军主力彻底围困在关东地区,校长就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最终,关东地区的日军向八路军受降。

远在华中的国军方面鞭长莫及,终究没能掺和进去。

尽管国军方面很清楚,关东军的战败,八路军对于关东地区,以及投降关东军的装备、物资的接收,会是一笔巨额的财富和资源,却终究是错失先机,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去分一杯羹。

倒是华北地区。

国军在得知日军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积极北进,与八路军抢着接受日军的投降,收复失地,抢占各大县城乡镇。

可惜,处在敌后的八路军,随着这些年根据地的日益壮大,基本上已经对日占区形成了包围之势,当日军投降之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八路军也就顺理成章的更快一步接受了日军的投降,缴获了日军的装备和物资。

最终只有少量偏远的县城城镇,被国军方面抢占。

时间继续往后推移。

关东的局势在八路军的绝对兵力掌控下,基本上已经稳定下来。

匀出来的兵力则迅速南下,重新挺进华北华中地区。

新一轮的冲突会如期爆发。

但是这一切对于兵强马壮的八路军而言,已经不具备任何的挑战性。

宋时杰对于这一切不抱有任何的疑虑——正如当初谋划北进战略时,他就曾说过,关东可以说是日军侵华以来掠夺的最大的一块蛋糕,不管日军战败之后,关东落在谁的手上,都将成为相当重要的一股助力。

足以问鼎中原,胜负几乎是既定的。

关东的局势稳固之后,北进纵队改为关东边防部队,兼顾关东地区的战后重建工作,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

宋时杰在随后召开的军事会议中指出:“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更大的挑战还等着咱们,当然,并不是在关内的那些敌人,那根本已经不值一提,胜利也几乎是可以预料到的。

我们当前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是咱们国家的军工建设,科技建设,国防建设,这才是重中之重,这也一定会是咱们中国在未来走向壮大富强的根基。

国之大器,军工为基。

落后就要挨打的错误,咱们绝不能再犯了!

所以无论接下来咱们部队有多忙,甭管是有仗打还是没仗打,也甭管关内的战争会不会继续进行,又会继续进行多久,什么时候会结束。

这些都不能影响到咱们的军工发展,科技发展,以及国防发展。

咱们关东边防部队要做的,就是打造国之重器。

以保证咱们中国无论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当时参与会议的其他将领们,大多数还义愤填膺的请战,表示要一口气杀到关内,彻底消灭敌人,结束战争。

朝方局势稳固之后,李云龙和孔捷也已经率领部队重新返回关东地区,同样并入关东边防部队。

这些将领的义愤填膺同样也代表了李云龙和孔捷的想法。

不过,相对于当初抗日战争杀鬼子而言,对于眼下关内的冲突,其实干部们的作战意愿并不算太强烈。

对于这些干部们的作战申请,宋时杰倒也没有拒绝。

想去就去呗。

不过战斗归战斗发展不能停。

尤其是在关东地区全面击败关东军之后,接手了日军在关东地区打造经营多年的一些工矿产业军工企业之后,借助这些原有的基础,若是投入研发,必然可以在军工水平上得到快速的突破。

这才是宋时杰对于后续关东发展的规划重点。

至于战争,则正好可以用来掩护关东地区的发展。

简而言之,你们打你们的,我发展我的。

冲突的几年时间里。

或许正是军工发展,科技突破的黄金发展期。

动力系统技术,半导体制造技术,传感器技术,精密机床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曾在建国之后遭到国外卡脖子和限制的科技技术,曾是多少先辈们的辛酸和遗憾。

宋时杰想做的便是这方面

的工作。

借助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超前眼光,他甚至就着军工发展和科技研发以及国防建设等诸多方面,向延安方面详细地写了一些汇报书。

将自己的想法和对未来的预期展望,尽数描述,并构画出对应的蓝图,以启发对应的干部们,及早意识到国防发展,科技生产和军工生产的重要性。

包括两弹一星工程,或许都可以早日提上议程。

不管能不能真的做到那一步,至少也可以提前筹备。

目光较为长远的一些将领,比如许司令员,丁伟,楚云飞等。

则是在思索着宋时杰提出的,无论战争继续与否,持续多久,都要优先发展国防力量,军工产业,科技研发这一建议的前瞻性。

至于关内战争的胜负。

即便是曾经身在晋绥军体系的楚云飞,也几乎可以料定最终的结局。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能把国军打得节节败退,沦丧了大半山河的日军都败在了八路军的手上,遑论是国军呢!

每每念及于此,亲身参与并经历了北进作战的楚云飞,甚至会暗暗的感激宋时杰,提前将他捞出了漩涡。

至于关内的作战,宋时杰对于楚云飞也是颇为照顾,让他远离那些冲突,留在自己身边,停留在关东地界,重点发展国防建设,军工产业,以及科技研发等项目。

楚云飞曾私下里问过宋时杰,为何并不热衷于关内的作战,与那一场场大战失之交臂,岂不可惜?若是参与这些战斗,对于宋时杰而言,或许可以积累更多的战功。

宋时杰笑了,回答道:“老楚,你就别套我的话了,我的想法还不是和你一样,战争从来都不是常态,杀鬼子杀了这么多年也该杀痛快了,至于自己人打自己人,那有个什么意思?

而且这根本就是一场没有太多悬念的战争。

其实对于咱们中国而言,更大的挑战却是在未来。

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会比这些年的战争更加的恐怖。

你想想,世界各国会眼睁睁的,心甘情愿的看着战后的中国重新壮大,并走向富强吗?

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未来等待咱们的挑战还多着呢!”

……

苏方,随着关东的局势越发稳固,大量进入关东的八路军,包括被大量俘虏的关东军,积极投入到关东战后的建设和发展之中,也算是彻底认清了现实。

八路军积极与苏方加强科研,军工,贸易等诸方面的合作。

负责关东地区发展的宋时杰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他深知以中国目前的薄弱工业基础,想要迅速发展,跨过起步阶段,靠着闭关造车,肯定是行不通的,闭关锁国的清朝落后被打便是最好的教训。

所以国家想要迅速的跨过工业生产科技生产的起步阶段。

最快最捷径的方式便是加强技术的引进,甚至可以尝试仿制,并在不断的学习,加强人才的培养之中,逐步尝试自主研发项目。

时间就这样继续推移。

宋时杰将曾经的那些老战友,老干部们,包括李云龙,丁伟,孔捷,赵刚,楚云飞等等,尽可能的聚拢在身边。

一部分向边防干部转型。

还有一部分逐渐向军工领域干部转型。

并按照延安方面的指示,全身心的投入到关东地区的边防工作,以及军工,国防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建设之中。

宋时杰从国际内外广罗人才,在国内搜集人才,培养人才的同时,呼吁广大华侨同胞参与回国的建设,并承诺给予回国之后的稳定工作环境和待遇。

大量爱国之士,曾在抗战时期频频伸出援手的海外侨胞们纷纷返回。

另外,宋时杰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向外充分展示了华夏海纳百川的包容心,不但号召国人回国参与建设,同样也号召其他各国的友人,包括苏,英美等各国答应提升待遇引进人才。

此时的中国。

拥有迟早能够建成巍峨长城的潜力,无论是谁来添砖加瓦,或许都可以在华夏成长阶段分一杯羹,未来流芳百世,也未必不能。

这样一个百废俱兴的中国,对于国际内外的人才们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

宋时杰同时带着李云龙,丁伟,楚云飞等一众老干部们——干啥呢?让他们学习,当年打仗的时候,学习战术指挥,战略分析等等。

如今战争眼看着就要结束了,那就参与到军工建设,科技研发中来。

“对咱

们而言,这是一场新的挑战,更是一场另样的新的战争!”

“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学习不成?”

“抗战这么多年的艰苦都熬过来了,难道连区区几本书都啃不下来?”

你完全可以想象,当年大老三粗的李云龙和孔捷抱着一本物理书在那里皱着眉头硬啃的场面,该有多么滑稽。

宋时杰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老战友,老干部们彻底忙碌在新的挑战和学习之中,让他们完全没有精力倒腾其他的事情,不倒腾事情,也就出不了事情了。

这些干部们有些进步的真的很快,比如周承民,赵刚,楚云飞等,这些原本就有些文化底子的干部。

包括丁伟,虽然学历水平不高,但好歹有些文化基础,学起来也是事半功倍。

最苦的当然是李云龙,孔捷这些基本上没什么文化底子的干部了。

李云龙整日里叫苦不迭,但实际上,这小子要是真的沉下心来学习,展现出的天赋可是不弱的。

天赋最弱的是孔捷,但是孔捷具有格外吃苦耐劳,苦心钻研的精神,学得了的就学,学不了的硬学,读得下去的就读,读不下去的就硬读,有什么不懂的只管找到宋时杰给他开小灶。

因此,虽然天赋不高,却是一直在默默的进步中。

不久之后进行相关专业的测试时,孔捷的成绩虽然排名不靠前,却也排在中游,比垫底的李云龙可好了太多。

宋时杰因此找到了打击李云龙的杀手锏:“老李啊老李,你不是一向吹牛你有文化,打仗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放松过学习吗?

你瞧瞧人家老孔,都快把你甩到国外去了。

我看你是打仗的时候不见得比人家老孔强多少。

这学习的时候可比人家差了一大截子!”

李云龙顿时扎心了。

这要是别人也就算了。

放在孔二愣子头上,这口气他能忍?

哪怕是不蒸馒头争口气呢,也硬逼着自己沉下心去学习。

而在宋时杰的引导下,当这些干部们真正的接触到科研领域,军工领域的一些魅力。

正如李云龙在某日终于通过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终于明白了炮弹的生产以及爆炸原理之后,那番由衷的感慨:

“原来各种火炮是通过这种原理生产制造出来的!”

“乖乖,从整场抗日战争,炮火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来看,当初能率先研制生产出火炮的真他娘是个人才,一个人怕是能顶得上三个师了!”

对于宋时杰而言。

不管是苦口婆心的劝说也好,还是拿命令强迫也罢。

他为什么非要逼着这些曾经的战场虎将们,参与到军工和科研方面的建设呢?

政委周承民曾经向他询问过原因。

宋时杰解释说:“人是最怕闲着的,无论干点什么都好,战争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等到战争结束之后,这些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将,若是找不到事情去做,迟早会茫然不知所措。

倒不如给大家找点有价值,有意义,又充满了魅力的方向。”

“最主要的是什么?”

宋时杰笑道:“当咱们这些曾经的军事干部摇身一变,成为军工科研领域方面不可或缺的领头羊。

我就有足够的理由将大家都留在关东地区,参与国防,军工和科技建设。”

如此。

自然可以避开不必要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