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上的猫1 作品

第四百零一章 老成谋国文潞公!

    延安府。

    烛火摇曳,苏允眉头紧锁,在房内来回踱步。

    平子澄快步走近,拱手行礼后,神色凝重地说道:“先生,学生有要事汇报。”

    苏允点头道:“是文潞公来西北之事?”

    平子澄脸色沉重点头道:“文彦博到了河中府后,动作频频,已对咱们构成极大威胁。”

    苏允目光如炬,紧盯着平子澄,沉声道:“细细道来!”

    平子澄赶紧道:“我们的情报人员察觉到有大批的人员乔装成商人、流民,混入延安府。

    他们四处打探消息,想必是在收集咱们的兵力部署、军事行动,甚至连内部矛盾都不放过。

    这些人应该就是文彦博派来的,都说文彦博老奸巨猾,果然这一出手便是不同凡响!”

    苏允闻言笑了起来,道:“好个文彦博,果然老谋深算!这些情报一旦被他掌握,咱们的一举一动都将暴露无遗。

    不过倒也是可以理解,文彦博可不是赵卨那草包,这位可是真正打过仗平过叛的。

    庆历年间,王则充分发动贝州、冀州、德州、齐州的士兵和农民叛乱。

    于庆历七年冬至,正式发动起义,攻取贝州后,王则建国安阳,自称东平郡王,以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

    庆历八年正月,仁宗皇帝以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以明镐为副使,领军围攻贝州,镇压起义。

    随后不过六十五天,王则等人便被押至开封明正典刑,可见文彦博此人之能力。

    不过倒是不必怕他,虽说文彦博有过镇压贝州起义的经历,但如今的大宋,早已是千疮百孔,他纵有通天本领,也独木难支。

    朝堂之上帝后相争,双方明争暗斗不断,政令难以统一。

    文彦博身为臣子,每次上奏都要在二者之间小心翼翼周旋,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宫廷纷争,引得一方猜忌。

    如此一来,他又怎能心无旁骛地指挥作战?

    而赵卨率禁军抵达河中府后,放任士兵掠夺百姓,致使民怨沸腾。

    即便文彦博接手后进行整顿,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短时间内恢复军队士气,重塑百姓信任,谈何容易?

    况且,朝廷不重用章楶这等经验丰富的老帅,反而担心他向我们投诚,用没有作战经验的刘挚来夺取了章楶的权力,呵呵,天助我也!”

    说到此处,苏允脸上浮现出哭笑不得神情,道:“此事对我们总是好事,不过我总是想起当年我效力大宋时候,他们这些人亦是这般拖我后腿,便觉得又是痛恨又是无奈,忍不住便要苦笑。”

    平子澄笑道:“这不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推翻宋朝的原因么,赵家人这般愚蠢,正该让我们去取代他们,振兴我们煌煌中华,重现汉唐雄风!”

    苏允闻言笑着点点头道:“没错,对我们来说自然是好事一件。

    清澜,接下来的布置一下,文彦博此人虽经验丰富,却也并非无懈可击。

    他习惯凭借过往经验制定战略,这就容易陷入思维定式。

    之前咱们放出东路重兵的假消息,他便不假思索地调集重兵前往东路,这就是明证。

    再者,他年事已高,精力大不如前,长时间的战事消耗,身体能否支撑,也是个大问题。

    接下来你在情报上多做些布置,给文潞公多增加一些工作量。”

    平子澄闻言眼睛一亮,笑道:“明白了,先生,接下来一个月时间内,文潞公派来的间谍,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有价值的情报。

    这些情报都非得让文潞公亲自思考处理,嘿嘿,以文潞公的岁数,一个月时间,便足以让他积劳成疾了!”

    苏允笑着摇摇头道:“倒也不求他因此积劳成疾,只是让他老迈的脑袋多劳动一下,迷惑一下他,让他没有办法做正确的指挥就算不错了。”

    ……

    却说文彦博,在短时间掌控住河中府的数万禁军之后,便将目光投向秦风路、环庆路、鄜延路、永兴军路的军队。

    河中府的中军大帐内,烛火明灭跳动,将文彦博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这位久经沙场与朝堂风云的老臣,眉头紧锁,目光紧紧盯着悬挂在营帐中央的军事地图。

    地图上,代表苏允叛军的红色标记如毒瘤般盘踞在延安府一带,而环庆路、鄜延路、永兴军路等地的宋军标记则分散各处,形同一盘散沙。

    文彦博微微叹了一口气。

    西北战局已经是愈发严峻。

    苏允击溃环庆路张猛军,更是吞并了种朴三万大军,因此实力大增,如今已经有十万大军矣!

    以那苏允的能耐,有十万大军在手,整个西北危矣!

    大宋江山也将岌岌可危矣!

    此时若不尽快整合各路军队的指挥权,还是这般一盘散沙的局面的话,等苏允将三万宋军尽数消化,到时候关中危矣!

    文彦博心里很明白,延安府不过是苟全之地,想要争天下,苏逆必然要全力拿下关中!

    文彦博紧紧盯住舆图关中位置,沉思良久后,文彦博缓缓走到案几前,提笔蘸墨,开始撰写公函。

    他的笔触沉稳有力,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西北诸路军镇节帅钧鉴:

    今苏允叛逆,据延安府为巢穴,纠集逆党,肆意侵扰。

    其势如燎原烈火,迅速蔓延,环庆、鄜延、永兴诸路皆受其害,百姓惨遭屠戮,城寨接连沦陷,大宋西北防线危如累卵。

    若不及时扑灭此叛乱,叛军必将长驱直入,中原大地亦将陷入生灵涂炭之境,我大宋数百年基业,恐毁于一旦。

    本经略使奉朝廷诏令,总领西北军事,旨在整合各路军马,一举平定叛乱,恢复西北太平。

    诸位将军,皆为大宋肱股之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当此国家危难之际,理应为国效力,听从统一指挥,共御叛军。

    自即日起,环庆、鄜延、永兴等诸路军队,务必无条件听从本经略使的调度指挥。

    此举并非为了揽权,实乃平定叛乱之必需。

    唯有各路军队协同作战,方能形成强大合力,克敌制胜。

    往昔诸多战例表明,各自为战只会被叛军各个击破,导致战事失利,生灵涂炭。

    若诸位将军能够齐心协力,奋勇杀敌,成功平定叛乱,本经略使定会如实向朝廷奏明各位的功绩,保举诸位升官进爵,赏赐金银田宅,让诸位尽享荣华富贵。

    然而,若有将领阳奉阴违,拒不服从指挥,致使战事失利,本经略使即便舍弃这国公爵位,也要按军法严惩不贷!

    必将其绳之以法,以正军威,绝不姑息!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摒弃私心杂念,听从指挥,奋勇杀敌。

    待平定叛乱之日,便是诸位建功立业之时!

    大宋西北经略使文彦博】

    写完后,文彦博又逐字逐句地审阅了一遍,确保措辞精准,逻辑严密,既能让各路将领认识到局势的严峻,又能感受到朝廷平叛的决心。

    尤其是最后一句,更是显得杀气腾腾——【……若有将领阳奉阴违,拒不服从指挥,致使战事失利,本经略使即便舍弃这国公爵位,也要按军法严惩不贷!必将其绳之以法,以正军威,绝不姑息!】

    这是文彦博的警告:若是不听从指挥,我这个文潞公不做了,也要跟你们杠到底,让你们没有好下场!

    公函拟好后,文彦博立即召集了十余名身手矫健、骑术精湛的士兵,命他们快马加鞭,将公函送往环庆路、鄜延路、永兴军路。

    这些士兵深知任务的重要性,不敢怠慢,接过公函后,翻身上马,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与此同时,文彦博还觉得不放心,于是挑选了十余名幕僚,这些幕僚大多精明强干,有着出众的口才,放在战国时期,必是出色的纵横家。

    这些幕僚不仅对军事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解,还善于言辞,能够准确地传达文彦博的意图。

    文彦博将他们召集到中军大帐,严肃地说道:“此次任务至关重要,你们务必面见各路将领,向他们阐明统一指挥的战略意义,以及此举能为各路军队带来的切实利益。

    记住,言辞要恳切,态度要强硬,务必说服他们听从某的统一指挥,若有推诿者,可持我密信,发动起部下杀之!”

    众多幕僚不由得心惊。

    不过他们不敢多说,赶紧带着文彦博的亲笔书信,踏上了前往各路军营的征程。

    文彦博安排了这些事情之后,负手于帐内,脑海中反复推演环庆路的局势。

    环庆路,地处宋夏交界要冲,北控西夏,东接鄜延,西连秦凤,乃大宋西北边防的核心枢纽。

    一旦环庆路有失,西夏与苏允叛军便能连成一片,如潮水般涌入关中平原,大宋的西北防线将彻底崩溃,中原腹地也将门户大开,直接暴露在叛军的铁蹄之下。

    再者,环庆路麾下的军队,素以精锐善战著称。

    自范仲淹、种世衡等名将在此经营以来,环庆军历经大小战事的磨砺,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堪称大宋西北的一支劲旅。

    章楶长期在此任职,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在军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然而,苏允是他的侄婿,这层复杂的关系,难免让文彦博心生疑虑,担心章楶在关键时刻立场动摇。

    而刘挚,虽被任命为环庆路经略使,但其此前主要活跃于朝堂,缺乏实际的军事指挥经验,骤然面对如此复杂的军事局面,能否胜任,实在难以确定。

    想到此处,文彦博眉头紧皱,感觉还是有些坐不住,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终究是起身道:“来人,安排去庆州!”

    当值亲卫听闻文彦博要奔赴庆州,先是一怔,旋即领命而去,着手筹备出行事宜。

    第二日清晨,文彦博带领一支由精锐骑兵组成的卫队,迎着凛冽的寒风,踏上了前往环庆路的征程。

    一路上,狂风裹挟着黄沙,扑面而来,道路崎岖难行,但文彦博等人丝毫没有放慢行进的速度。

    数日后,文彦博一行抵达环庆路。

    刘挚与章楶得知消息后,赶忙率领一众部将出城迎接。

    文彦博看着眼前整齐列队的将士,神色冷峻,径直走进营帐,众人见状,急忙跟了进去。

    营帐内,文彦博扫视了一眼众人,沉声道:“如今苏允叛军势大,西北战局危如累卵,环庆路作为抵御叛军的前沿阵地,责任重大。

    本经略使此番前来,就是要确保各路军队能够协同作战,早日平定叛乱。”

    刘挚和章楶对视一眼,纷纷拱手称是。

    随后,文彦博详细询问了环庆路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以及近期的军事行动。

    听完两人的汇报后,文彦博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

    为了进一步掌控环庆路的军权,文彦博当场宣布,成立一个军事议事厅,由他亲自负责,刘挚、章楶以及各营主将都需定期参加议事,重大军事决策必须经过议事厅商议决定。

    此举一出,营帐内顿时议论纷纷。

    章楶心中虽有些不满,但他深知文彦博的威望和权力,不敢公然反对,只是默然不语。

    刘挚则表现得极为积极,主动表示支持文彦博的决定。

    最近他虽然夺了章楶的兵权,但他很明显感觉到,军中对他的指挥依然存在着诸多的抗拒,许多军命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文彦博深入军营,了解士兵的训练和生活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士兵进行嘉奖,对训练懈怠的士兵进行惩处。

    同时,他还对环庆路的军事防御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加固了城寨堡垒,增设了烽火台和瞭望哨,确保能够及时掌握敌军的动向。

    在环庆路忙碌整顿的这段时间,文彦博派往秦风路与永兴军路的快骑,如流星赶月般奔赴各地。

    数日后,来自各路的回应如雪花般飞至环庆路。

    率先送达的是秦风路安抚使的亲笔书信,信笺之上墨迹未干,笔锋刚劲有力:“文经略钧鉴!接获公函,犹如拨云见日,深知西北局势已然危如累卵。

    我秦风路上下将士,承蒙朝廷厚恩,愿为平叛前驱。

    除去防备西夏之兵马,秦风路麾下可抽出两万精兵,皆摩拳擦掌,枕戈待旦,随时听候经略调遣,若有违令,甘愿军法处置!”

    文彦博展开书信,逐字逐句细细研读,脸上不禁浮现出振奋之色。

    紧接着,永兴军路都部署的快马也抵达了环庆路军营。

    信使呈上的不仅有都部署的亲笔手书,还附带了一份详细的兵力部署图。

    手书中言辞恳切:“文潞公亲临西北,实乃西北之幸,大宋之福!

    我永兴军路愿以大局为重,全力配合经略行动。

    麾下各营兵马,将严守各处关隘要道,一旦叛军有所动作,定当奋勇杀敌,绝不退缩。”

    文彦博摊开兵力部署图,目光在各个标记点上仔细审视,微微点头,对永兴军路将领的细致安排颇为赞赏。

    后续几日,陆续又有各路偏将的书信送达。

    这些书信有的文采斐然,有的言辞质朴,但无一不表达了对文彦博的支持以及平定叛乱的坚定决心。

    甚至一名偏将在信中写道:“身为大宋儿郎,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如今叛军肆虐,正是我等报效朝廷之时。愿追随文经略,冲锋陷阵,马革裹尸!”

    看着堆满案几的书信,文彦博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是踏实了许多。

    文彦博的手指轻轻抚过案几上堆积如山的书信,目光透过营帐的缝隙,投向远方。

    窗外,夜幕已然深沉,星河在广袤的苍穹中闪烁,恰似他此刻波澜起伏的内心。

    此番奔赴西北,在他心中,无异于一场惊心动魄的豪赌,赌上的,是他一生的清誉与文氏家族的兴衰存亡。

    回顾往昔,他凭借卓越的智谋与勇气,在朝堂与战场间纵横捭阖,留下了无数令人瞩目的功绩。

    从平定贝州王则之乱开始,他的名字便与大宋的安危紧密相连。

    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见证了大宋的辉煌与衰落,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无上的威望。

    本已到了功成名就、安享晚年的年纪,只需静候盖棺定论,便能名垂青史。

    然而,苏允的崛起,彻底打破了他平静的晚年设想。

    身为大宋的臣子,他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心中的家国情怀与忠诚担当,让他无法退缩。

    如今朝堂之上,帝后相争,党争不断,政令难以统一;

    民间百姓,在繁重的赋税与频繁的战乱中苦苦挣扎,民生凋敝。

    苏允的叛军在西北凶焰滔天,若不及时平定,中原大地必将陷入生灵涂炭的深渊,大宋数百年的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当然,这是他自请镇西北的原因之一,其实更加关键的一点,或者说是决定性的一点,是他与苏允的恩怨。

    当年,他放出要压制苏允十年的豪言,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与手段,足以将苏允牢牢压制。

    可苏允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在西北迅速崛起,势力如野火般蔓延。

    文彦博深知,苏允对自己怀恨在心,一旦苏允得势,文氏家族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所以,他不得不来。

    但来与有信心不是一回事,他一直关注苏允,知道苏允到底有多厉害!

    如今,他的来到了西北之后的策划总算是有了一些正面的回馈,看到各路将领纷纷响应,文彦博的心中终于是振奋了起来!

    他亲自提笔,给每一位来信的将领都写了回信,对他们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详细告知了后续的作战计划与部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