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悟真迎面看到的这件铜乳丁纹三耳簋,是商周时期最流行的高档铜器,当时是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一般为一至二升。
面前的这件铜乳丁纹三耳簋,足能盛装3升谷物。这件青铜簋下面是圈足。
李悟真知道,铜乳丁纹三耳簋有圈足,三足,四足,方座等数种,通常与鼎一起使用。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七鼎七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这件铜乳丁纹三耳簋圆体深腹,圈足,器身饰雷纹,乳丁纹,兽面纹,三耳为兽头形,格外醒目,装饰细密,富有韵致。
多奈亲王送来这三件青铜器后,元容安细细把玩了一周,才让弟弟元王明拿到水峪村元家地下库房里去的。
李悟真取下这件铜乳丁纹三耳簋,见簋高19·2厘米,上部圆形口径31厘米,重约7公斤。
这件铜乳丁纹三耳簋的大小,形状,色彩,重量等外观,与李悟真把玩过的铜乳丁纹三耳簋一模一样,从表面看,没有一点区别。
李悟真轻敲这件铜器,发出厚钝沉闷的响声,完全没有青铜的清亮激越脆音。
李悟真由此判断,这件铜乳丁纹三耳簋是赝品。
李悟真心里牵挂着另外二件青铜器,就在这一排古董架上寻找。他很快找到了那件西周时期的铜簠和春秋时期的铜龙耳簋。
簠是商周时期祭祀与宴飨时,盛装饭食的器具。
这件簠呈长方形,上身为盖,下身为器。盖、器大小相同,上下对称,严丝合缝。盖、器合则为一器,可以保障盛装食物的卫生;分则为二器,方便祭祀与宴飨。
这件铜簠,盖、器齐全,合口严密,盖两侧各有一耳,既方便开合,也可区别上下。
簠盛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战国后逐渐消失。
这件西周时期的铜簠,绝无仅有,属稀世珍宝。
李悟真见这件铜簠造型逼真,惟妙惟肖,与他在上一世把玩的那件铜簠如出一辙,只是显得略重一些,声音同样闷重不清。
很显然,这也是一件仿制品。
李悟真又双手捧起那件铜龙耳簋。
这是春秋中晚期的一件青铜器,属于青铜食器,由器与座两部分组成。容器部分有盖,盖子捉手为向外敷展的莲瓣,中央饰蟠虺纹,器身矮体宽腹,双龙耳,龙首向外,龙颈处各有一龙形小兽,龙尾翘圈,俏皮可爱,圈足下方连方形座,盖子边沿,容器腹部,方形座饰云带纹,间以重环纹。
铜龙耳簋较大,在李悟真上一世的印象中,簋高33.9厘米,宽43厘米,口径23.1厘米。
面前的这件铜龙耳簋的形状,大小尺寸,与他记忆中的完全一致,造型雄伟,气势磅礴。
这件青铜器的重量和敲击器皿所发出的声音,同样与他47年前的记忆有差别。李悟真知道,这也是一件高仿铜器。
李悟真在地下库房里走着,心情沉重。
从李悟真刚才走过的铜器,银器,金器等古董区域看,货架上的金属器皿古董,都是伪造的。这些东西虽然形状和他的前世所见到的真品一样,但全部是高仿制品。
李悟真留意到,仿造金属制品的材料是金属铅和铁的混合物,也就是铅铁合金,这两种金属放在一起熔化,形成的铅铁合金,其比重与金属铜相当。
若仿造青铜器,可适当增加金属铅的比例,使铅铁合金比重与青铜比重相同。
若仿造黄铜器,可在铅铁合金里,再增加一些金属铝,这三种金属按比例形成的合金,其比重与黄铜相当。
在已经打制好的金属器皿古董模具里,浇铸两种合金或三种合金形成的器皿,可制造出青铜,黄铜,白银和其它金属器皿古董。再往这些仿制古董表面镀一层青铜,黄铜,白银或金粉,即可仿制出相应的金属制品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