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小九哥 作品

第二百一十二章 为了以后能活的久一点,上朝的时间得改改了!

不过想想也是,在朱慈烺穿越来之前,京城这边的锦衣卫不也是腐朽不堪吗?

更何况是远离权力中心的南京锦衣卫呢?

但好在这个时候的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倒是个难得的忠臣。

他叫常延龄,是明开国勋臣常遇春的十三世孙,袭封怀远侯。

常延龄在崇祯在位的这些年来做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

比如他在早些年曾给崇祯写过一道折子,清晰的讲明了朝廷当下的各种弊端,得到崇祯的嘉奖。

再比如当得知某些忠心于大明的忠臣被人冤枉入狱时,他也会设法营救。

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以身殉国后,常延龄也请缨出征,并亲率南京城官兵赴九江加强边防工事。

同时将常氏一族数千人编入军队,一同抗清。

直到南明彻底覆灭后,常延龄心灰意冷,自此遁入空门,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而就在未去辽东之前,朱慈烺就曾收到过一封常延龄的密信,信中说南京的勋贵和官员们一个个腐败不堪、难当大任。

就连他手下的锦衣卫们亦是如此,早已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希望朝廷可以重视这件事情早日做出决断。

只不过当时朱慈烺满脑子都是怎么打赢‘松锦之战’,因此也没有怎么在意这件事情。

不过现在,该是解决这件事情的时候了!

而这个时候,骆养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毕竟这家伙身上虽有很多毛病,但不可否认,作为锦衣卫都督,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所以朱慈烺打算把他派到南京去,让他帮常延龄整顿南京锦衣卫。

如此一来也算是一种‘废物利用’了。

既能解决南京锦衣卫的问题,又能告诉那些跟着他之前‘造反’之人一件事情!

那就是无论你之前犯了多大的错、有多少人想要弄死你,但只要你忠于本宫,那么本宫都会保你一命!

如此一来,更能让这些人忠心于他!

而且这件事,派其他人去还真不行,必须骆养性去才行。

因为骆养性是锦衣卫都督,他有足够的威望压制南京的那些锦衣卫。

要是换成李若琏,那可就不行了!

并且朱慈烺暂时也不会撤销骆养性锦衣卫都督的职位,等到他协助常延龄整顿完南京锦衣卫后,再撤了他的职。

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为将来收拾南京那帮官员和勋贵们提前做好准备。

毕竟大明到了这个时候,对于南京的掌控力已经很弱了,那边的官员和勋贵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皇帝。

而且别以为党争这种事情只发生在京城,事实上南京那边的党争也十分激烈,大多数的南京官员也卷入其中。

东林党及其他势力在南京也有争斗。

同时消极怠政与腐败也极为严重。

不过朱慈烺暂时没工夫收拾这群家伙,因为目前首要的任务还是先收取士绅们的欠税和推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

再然后是解决李自成和建奴,最后才会轮到这群家伙。

不过在这之前,先掌握南京锦衣卫可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等回到东宫,已然是夜深时分了。

朱慈烺下了轿子,却并未着急回到寝宫,而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定定的站在了院内。

此时宫墙内的灯笼散发着昏黄的光,将朱慈烺的身影拉得修长。

随后,朱慈烺转过身去,轻轻拍了拍李若琏的肩膀开口说道:

“明日一早,你便带着本宫的手谕前往北镇抚司,虽说眼下不能即刻让你担任锦衣卫都督,但实际上,整个锦衣卫都归你掌管。”

“待南京锦衣卫那边的事情妥善处理完毕之后,本宫自会让你成为名副其实的锦衣卫都督。”

虽说在这之前,李若琏心中便隐隐有了这种猜测,知道骆养性之后,这锦衣卫都督大概就是他的了。

不过在这之前乾坤未定,他也不敢真有此念头。

直到眼下亲耳听到朱慈烺说出这番话,他的心中终于算是踏实了。

毕竟身为锦衣卫,谁不渴望登上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呢?

下一秒,李若琏满脸激动的跪在地上,高声喊道:

“臣多谢太子殿下提拔,臣一定不负太子殿下的信任!”

朱慈烺伸出手将李若琏扶起,脸上依旧带着淡淡的微笑说道:

“明日到了北镇抚司,首要任务便是将骆养性之前招募的那些鱼目混珠之人尽数裁撤。”

“本宫想要的不是一帮鱼目混珠的废物,而是一支精锐之师,你明白吗?”

李若琏身子微微前倾,语气坚定地回应道:

“太子殿下放心,臣知晓该如何行事,定将北镇抚司整顿得焕然一新,绝不辜负殿下期望。”

此时的他表情严肃,仿佛在向朱慈烺立誓一般。

随后朱慈烺微微点头,不再多言,挥了挥手示意李若琏退下。

李若琏再次拜谢朱慈烺后,这才转身离开了。

随后,朱慈烺也转身回去了寝宫。

次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整个紫禁城还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晨雾之中时,一阵悠扬的钟声已然响起。

又到了上早朝的时候了。

今天朱慈烺没有旷工,而是依旧作为监国太子出席了这场早朝。

毕竟崇祯之前刚刚遭遇刺杀,自然是没法来上朝的,所以只能由他这个太子继续监国了。

待文武百官参拜过朱慈烺后,一旁的王承恩手持圣旨,尖细的声音瞬间传遍整个朝堂。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今天的这第一道圣旨很简单,主要就是针对一些官员的处罚。

毕竟皇帝遭遇刺杀这么重大的事情,肯定是不能一笔带过的,朝堂上下多少得有个交代。

不然这也太假了!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次处罚的力度远远超过了文武百官们的想象。

所有人都被从轻发落了。

最严重的,也不过是罢官免职,最轻的,甚至仅仅是罚俸而已!

面对这样的结果,文武百官们暗自松了口气,脸上纷纷露出庆幸之色。

毕竟这比他们预想的刑罚要轻得多了。

于是问文武百官们纷纷跪地谢恩,口中高呼道:

“谢主隆恩!”

至此,关于崇祯遭遇刺杀的事情就算是到此为止了。

不过当然,这只是在朝堂上,真想要彻底结束的话,那还得把那些士绅们欠下的税款收上来再说。

紧接着,不等文武百官们有所反应,王承恩又掏出了第二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近日来深感疲惫,再加上诸事皆有内阁和朝臣处置,因此决定恢复汉朝时期的‘五日一朝’”

“从今日开始,除特定时日,每五日进行一次早朝,期间若有大事,亦可临时增设朝会,以议国事!

“钦此!”

听完了第二道圣旨内容之后,文武百官们先是一愣,随后开始窃窃私语了起来,似乎没有想到崇祯居然会下这么一道圣旨。

事实上这道圣旨当然不可能是崇祯下的,而是朱慈烺下的!

崇祯甚至都不知道这回事儿!

不过这也没关系,因为这是朱慈烺一早就计划好的事情。

反正要他每天早上四点不到就起来上朝,他是真的做不到!

真要是这么干上几年,估计他迟早和崇祯一样,三十来岁的年纪就满头白发了,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事实上在华夏古代,皇帝们还真不是每天都必须要上朝的。

秦朝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事务繁杂,所以上朝较为频繁,不过也没有明确史料表明是每天上朝的。

汉朝则是规定五日一朝。

隋朝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这些事情,不过按照隋文帝的勤勉,大概应该是每日上朝的。

当然,杨广就自不必说了,估摸着一个月能上个五六次就不错了。

唐朝一般是单日上朝,再加上每个月还会放假,所以一个月大概也就上十天左右。

元朝因为是异族,所以没有固定上朝的概念,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的各种事物安排上朝时间的。

至于明朝.......

好吧!

明太祖朱元璋确实规定皇帝要每天上朝的。

这大概是因为他出身贫苦,明白江山来之不易,所以才极为勤政。

再加上因为害怕宰相压制皇权,所以他又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国家大权独揽,每日都要上朝处理大量政务。

似乎在他看来,只有通过每天上朝与大臣们沟通,才能及时了解国家的各种情况,以确保大明统治的稳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过当然,这种规定其实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废除了。

原因是朱棣发明了内阁制度。

自从内阁制度诞生之后,大明朝的皇帝们就不再坚持每天上朝了。

其中更是出了嘉靖和万历这两位几十年都不上朝的活祖宗。

不过因为有内阁制度在,所以国家也基本上没出什么问题。

直到后来,崇祯当上了皇帝。

再然后,大明就又恢复到了太祖时期的每日一朝!

在过去的十四年里,除了生病和某些特定的节日之外,崇祯几乎每天都会上朝。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大明该亡国还是要亡国!

崇祯的勤勉非但没有拯救大明,反倒是把自己折腾的看起来像一个四五十岁的小老头。

所以,朱慈烺最终决定把上朝的时间定位五日一朝。

而且也不用担心朝政无人处理或处理不当,毕竟大明的内阁已经运行了两百多年,早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并且内阁平时办公的地点就在皇宫之中,而皇帝同样居住在皇宫之中,有什么事情只需要通传一声皇帝就能立刻知晓并做出决断。

或者皇帝闲来无事,随时都可以去内阁和大臣们商议国事。

再加上锦衣卫、东厂、西厂遍布天下的耳目,也不用担心会被任何人欺骗。

总而言之,为了能活得好一点、久一点,朱慈烺觉得这样做还是很有必要的!

他将来一定要成为大明活得最久的皇帝!

与此同时,文武百官们也终于回过味来了。

虽然刚开始有些不解,再仔细想想,这对他们而言完全是一件好事啊!

毕竟有谁愿意半夜三四点就爬起来上朝的?

谁不想搂着娇妻美妾一觉睡到大天亮,然后也不用去见皇帝,而是直接去衙门办公的?

这种事情只是想想就觉得美滋滋啊!

紧接着,也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句:

“陛下圣明,太子殿下圣明!”

其他的文武百官也是赶忙喊了起来:

“陛下圣明,太子殿下圣明!”

.............

就这样,关于修改上朝时间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下了早朝,大臣们各自散去,朱慈烺回到东宫换了一身便服,然后带着一群人打算去京营看看。

昨日下达的调兵旨意早已经传到了京营,而且京营那边连夜便整顿好了,今日便是京营出征的日子。

所以朱慈烺打算亲自去看看,有些事情他也必须要交代一下。

不过,此次朱慈烺没打算让之前跟随征战辽东的那五万京营士兵去干这件事。

本来按常理,此事交予他们最为合适。

毕竟他们陪着朱慈烺和崇祯历经了辽东之战的血雨腥风,忠诚度已然达到顶峰。

尤其是在听闻南方士绅竟因交税问题妄图刺杀皇帝,他们个个义愤填膺,恨不得把那些士绅们全部都给宰了!

在这种情形下让他们去收税,似乎更加合适一些。

但这其实是行不通的!

因为京营的士兵大多是步兵,不久前刚从辽东返回京城,一路长途跋涉,他们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了。

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休整,才能再次出征。

毕竟这些士兵也是人啊!

若此刻让他们即刻前往南方收税,长途奔袭之下,他们的身体恐怕难以承受。

所以,朱慈烺为了那些京营士兵的身体健康着想,最终决定派之前未参加辽东之战的京营士兵执行这次的任务。

当然,这些士兵同样也都是大明的精锐!

而且根据锦衣卫传来的消息,他们听闻之前参加辽东之战的士兵所获得的赏赐时,一个个满眼皆是羡慕。

毕竟别的不说,这次但凡是参加辽东之战的,最少都有五十两的赏银,其中不少人更是直接得以升迁,甚至还有人获封了爵位!

面对这样的赏赐,他们能不羡慕吗?

这个时候,怕是他们也憋着一口气想要建功立业呢!

所以,这个时候派他们去收税,正好也是遂了他们的心愿!

而且按照惯例,出发之前他们每人可得到十两银子的赏银,不出意外的话,回来之后还有赏银。

一来一回就是二十两银子,这对于普通士兵而言,这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收入了,他们岂会不乐意?

关于人性这方面,朱慈烺可是拿捏的死死的!

不多时,当朱慈烺来到京营之时,早已得到消息的襄城伯李国桢便赶忙迎了上来。

然后神色恭敬又激动的行礼道:

“臣李国桢,参见太子殿下。”

此时此刻,李国帧确实是有些激动的。

一来是因为他已经快两个月没有见到朱慈烺了,朱慈烺的变化着实有点大,整个人看起来成熟了很多,身形也比之前高大了不少。

再者就是辽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

而且不用猜他也知道,辽东之所以会获得大胜,完全就是因为眼前这位太子爷!

他可是听那些从辽东战场上回来的将士们说了。

辽东之战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胜,正是眼前这位太子爷带着二十万大军冲垮了建奴的阵型,这才导致建奴大败的!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太子爷在军中的威望早已超过了所有人,甚至有可能比崇祯还要高。

你说他能不激动吗?

面对这位两个月没见的臣子,朱慈烺笑着点了点头,这才说道:

“行了,都是自己人,不用如此客气,起来吧!”

李国桢这才站起身来。

不过很快,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事情,脸色瞬间就变得难看了起来。

随后小心翼翼的问道:

“太子殿下,陛下如今到底怎么样了?”

很明显,他问的是关于崇祯遭遇刺杀一事。

李国桢虽然也是最初跟随朱慈烺‘造反’的勋贵之一,可这件事情的真相朱慈烺肯定是不会告诉他的。

所以李国帧并不知晓之前的刺杀其实是朱慈烺和崇祯的计划,还以为崇祯真的遭遇了刺杀。

朱慈烺听到这话,拍了拍李国璋的肩膀说道:

“放心吧!父皇没事儿,休养一段时间就好了!”

李国帧听到这话,这才松了口气。

紧接着,一行人来到了李国帧的大帐之中。

朱慈烺也懒得再说什么废话,直接开口问道:

“昨日调兵的圣旨想必你已收到,军队准备得如何了?”

李国桢神色恭敬的答道:

“回禀太子殿下,五万京营将士已准备妥当,随时都可以出发,另外赏银也按照您的命令,一文不少地发放下去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去把参与这次事件、四品以上的武将都叫来,本宫有事要吩咐他们!”

“臣这就去!”

李国桢说罢,领命而去。

不多时,约莫有数十人便来到了朱慈烺的面前。

这些人都是京营中的中层和高层将领,最低的也是四品游击将军,最高的自然就是李国帧这个总督京营戎政了。

众人来到朱慈烺面前之后,纷纷跪下行礼道:

“臣等拜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笑道:

“诸位将军不必多礼,起来说话!”

随即,众人这才站了起来。

朱慈烺目光扫过众人,发现自己虽然喊不出这些人的名字,不过却还是有些眼熟的。

毕竟之前自己可是亲手为他们发过军饷的。

当然,他或许不怎么熟悉眼前这些京营将领,但这些京营将领对他这个太子爷那可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朱慈烺随即开口道:

“诸位,关于你们此次的任务,想必本宫不说你们也都已经清楚了。”

“所以多余的话本宫也就不多讲了,你们只需记住一点,那就是你们是代表本宫和陛下去收税的!”

“倘若到时候有人胆敢抗命,拒不交税,那么格杀勿论!”

“无论是士绅、官员,还是皇亲国戚,只要胆敢继续欠税,一律就地格杀,然后直接抄家,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如若有不长眼的人非要大肆煽动百姓抗税、抹黑朝廷和陛下,一律诛灭九族,然后抄家!”

“听明白了吗?”

这一刻,朱慈烺的声音坚定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些将领们虽然早就知道了朝廷收缴欠税的决心,但此时听到朱慈烺说出这般狠辣决绝的话来,一个个难免心中还是有些惊讶!

但很快他们还是回过了神来,随后齐声高呼道:

“太子殿下放心,臣等明白!”

这一刻,他们面容坚毅,眼神中只透露着两个字:

忠诚!

朱慈烺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除此之外,等你们凯旋归来时,本宫会拿出一笔银子对你们论功行赏,这笔银子最少不低于一百万两银子!”

“至于最后你们能分多少,就全看你们自己的本事了。”

“此外,这次税收的数额,还将直接决定你们的军功大小。”

“你们当中,谁收缴的税收最多,谁的军功便最大。”

说到此处,朱慈烺的神色陡然变得冷峻,语气也愈发深沉。

“但本宫必须先把丑话说在前头,此行绝不能伤害无辜之人,若士绅主动补缴税款,也不可刻意为难他们。”

“否则本宫定不轻饶!”

朱慈烺的声音掷地有声,说到最后一句时,语气陡然加重,眼神中透露出的威严仿若实质,但凡与他对视之人,皆是心中惊骇!

这位太子爷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实在是太强了,连他们这些久经沙场的武将都不由得有些惧怕!

但回过神来之后,众人的眼神瞬间闪过一丝激动的神色。

要知道他们原本以为这次收税最多不过是得到些赏银而已,未曾想居然还能得到军功!

而对于一个军人而言,军功那可是意味着无上的荣耀,同时也是通往更高地位、更多权力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