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小九哥 作品

第二百一十七章 崇祯:土豆炖牛肉?朕喜欢吃!

不过紧接着,崇祯像是陡然忆起什么重要的事情,目光看向朱慈烺,神情颇为凝重地说道:

“寻常皇亲国戚若偷税漏税,杀了也就杀了。本文免费搜索:小说魂 xiaoshuohun.com”

“但朱姓宗室身份特殊,切不可轻易杀害他们。”

“朕身为一国之君,不想背上屠杀宗室的千古骂名。”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胸有成竹的笑容回应道:

“父皇尽管放心,儿臣心里有数,已然安排妥当。”

“但凡牵涉朱姓宗室,一概将他们押解回京城处置,绝不会当场杀了他们。”

崇祯听到这话,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不过别误会,崇祯之所以会这么说并非是对那些宗室有感情,而是身为皇帝,一言一行皆受天下瞩目,即便宗室犯错,也不能随意处置。

若皇帝随意诛杀皇族,极易引发内部的恐慌与动荡,进而动摇整个统治集团的根基,导致政治局势不稳定。

恰在此时,王承恩迈着步子走上前来,躬身行礼后朗声道:

“皇爷、太子爷,午膳时间已至,请移步前往用膳。”

于是,朱慈烺与崇祯相继起身,并肩朝着宫殿走去。

与此同时,周皇后等人早已在殿内静候多时。

见崇祯踏入殿内,周皇后随即率先率领众人下拜。

“恭迎皇上!”

崇祯今日心情大好,脸上也是笑意盈盈的,抬手轻轻一挥和颜悦色道:

“都起来吧,不必多礼。”

言罢,便大步走向主位落座,其他人也依照位次,依次纷纷入座。

朱慈烺自然而然地在郑小妹身旁坐下。

周皇后这是满脸热忱,微笑着招呼众人道:

“今日乃是家宴,一家人相聚,大家不必过于拘泥于礼数,随意些便好。”

这话在旁人听来再平常不过,唯有琪琪格心中略感异样,她貌似不算什么家人吧?

不过她也并未多言,只是默默点头。

就在这时,崇祯的目光突然落在桌上一道色泽诱人的菜肴上,眼中闪过一丝好奇,随即开口问道:

“这是何菜?朕怎么从前从未见过。”

王承恩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毕恭毕敬地回禀道:

“回陛下,此乃土豆炖牛肉。”

“此前宫中菜谱里确实未曾有过这道菜,是太子爷特意吩咐御厨精心制作的。”

没错!

此刻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正是朱慈烺前世极为钟爱的土豆炖牛肉。

如今土豆喜获大丰收,朱慈烺自然不会错过这等美味,已经连着吃了好几日。

虽说在古代这个时候,随意宰杀耕牛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别忘了,朱慈烺可是太子爷啊!

他要是想吃牛肉,这肯定不是什么难事儿。

毕竟皇家名下的皇庄众多,每日有几头自然老死的牛也算正常吧?

因为今天要来找崇祯,所以朱慈烺便想着让崇祯和周皇后他们也尝尝这道佳肴。

崇祯到底是从来没见过这道菜,心中自然满怀好奇,然后夹起一筷子放入口中细细品尝。

片刻之后不禁赞道:

“嗯,味道果然是颇为不错。”

随即又似想起什么,看向一旁的朱慈烺问道:

“这便是你之前提及的亩产可达几千斤的土豆?”

显然,崇祯此前便已听闻土豆和红薯之事。

不过这也很正常,因为之前土豆和红薯丰收的时候大明日报可是进行了好几天的报道。

而崇祯回到京城之后还不忘记翻看了之前遗漏的所有报纸,所以对于这件事情他自然也是知道的。

朱慈烺则是笑着应道:

“父皇猜的不错,这正是土豆。”

“今年土豆和红薯大获丰收,二者加起来,收成大概有两百万石左右。”

“平均算下来的话,一亩地少说也有三千斤!”

什么?

众人听到这个夸张的数字皆面露惊讶之色,就连周皇后和琪琪格也深感震撼。

周皇后连忙说道:

“此乃上天庇佑我大明啊!有了这等高产作物,日后大明百姓便不用再饱受饥饿之苦了。”

琪琪格亦是心动不已,不由得心中暗自想到,若是草原上也能广泛种植这些作物,那往后草原上的族人便能摆脱饥饿的困扰了。

郑小妹因为也跟着吃了几天的土豆炖牛肉,所以对于土豆的了解比其他人都要多,这时也赶忙附和:

“母后所言极是,有了这等高产作物,大明定会愈发繁荣昌盛。”

崇祯听着众人的夸赞,心情愈发愉悦。

虽然严格来说这件事跟他没什么关系,但他身为皇帝,多少也还算有点功劳吧?

紧接着,崇祯正了正神色,然后又看向朱慈烺

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命内阁商量出一个章程,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土豆和红薯的种植。”

“等到这两种作物彻底普及之后,只天下便再也不会有饿死之人了!”

朱慈烺笑着回应道:

“父皇放心,内阁和户部已然着手办理此事了,相关推广方案和措施都在稳步推进。”

“用不了几年,这土豆和红薯就会遍布大明各地了!”

崇祯听到这话之后这才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继续夹了一筷子土豆炖牛肉。

看得出,他对这道土豆炖牛肉颇为喜爱,吃得津津有味。

临了还对着一旁的王承恩补充了一句。

“吩咐下去,这道菜以后每天都要上,朕喜欢吃!”

王承恩听到这话赶忙答应了下来。

“皇爷放心,奴婢知道了!”

看着崇祯大快朵颐的吃着土豆炖牛肉,朱慈烺却是在心里暗自叹了口气。

因为关于土豆和红薯的推广计划根本就没有那么简单。

按照原本的计划,是要在下半年大规模推广土豆和红薯的种植,尤其是辽东一带,更是重点推广区域。

但事与愿违,小冰河时期的影响远比他预想的严重。

以如今北方的气温状况,即便种下去也很难有所收获,因为天气实在是太冷了。

按照目前的气温,土豆和红薯最佳种植生长时间为五月至十月,也就是说,目前北方一年只能种植一季。

当然,这只是北方的情形,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可种植两季。

所以,眼下北方主要以宣传引导为主,待明年天气回暖后再正式开展种植。

而南方则可即刻着手落实推广种植工作。

为此朱慈烺已经下令,南方收税之时必须要同步开展土豆和红薯的种植普及工作。

不过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害怕百姓们不太接受,所以每户只需种植一亩,其他的百姓可以随意选择。

而且这是硬性要求,任何人都不得违抗!

用过午膳,朱慈烺又与崇祯闲聊了一阵,这才带着郑小妹和琪琪格返回东宫。

临行前,周皇后热情的拉着郑小妹和琪琪格的手,一个劲的说着让她们明日再来宫中相聚。

两人自然也是欣然应允。

不得不说,琪琪格近来愈发知书达理,言行举止间礼数周全,不再像从前那般大大咧咧了。

这其中既有松锦之战带来的影响,也有这段时间受汉文化熏陶的缘故。

回到东宫之后闲来无事,朱慈烺正打算与郑小妹增进一下感情,身后的琪琪格却突然叫住了他:

“等等.....我有话想和你说。”

朱慈烺听到这话,回过头来一脸好奇的看向了琪琪格,似乎不太明白琪琪格这是要做什么。

郑小妹虽然也不太明白,但还是微微一笑,然后善解人意地说道:

“殿下,臣妾先回去了,待殿下忙完再来找臣妾吧。”

眼见如此,朱慈烺也只能点了点头。

“也好,你先回去,本宫等会就来找你!”

随后,朱慈烺与琪琪格就来到了东宫的后花园。

此时正值盛夏,花园中百花争奇斗艳,绿草如茵,仿若一块柔软的绿色绒毯铺展开来,更有不少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姿态轻盈优美,仿若一群灵动的仙子。

不得不说,这里确实是一处约会的好地方!

只不过这次带的人不对,反正在朱慈烺看来,琪琪格应该不是来跟他约会的!

眼看着琪琪格始终不开口说话,朱慈烺不由得越发心中好奇,然后忍不住问道:

“你到底要说什么?要是再不说的话,本宫可就走了。”

琪琪格听到这话神色略显紧张,犹豫片刻后,这才鼓起勇气说道:

“我其实是想问问你,能不能给我些土豆和红薯种子?我想带回草原,尝试着种植一下。”

“若是这些东西也能在草原种植的话,那么草原上以后也不会饿死人了!”

朱慈烺听到这话先是一愣,似乎没想到琪琪格之所以要找他单独说话居然是为了土豆和红薯。

反应过来之后,朱慈烺笑着说道:

“当然可以,不过得等到明年开春才行。”

“眼下草原即将进入冬季,气温过低的话不适宜土豆和红薯种植。”

“等到明年天气回暖之时,本宫会给你一些土豆和红薯的种子让你带回蒙古种植。”

琪琪格很明显没想到朱慈烺会答应得如此干脆,一时间居然有些愣神。

不过回过神来之后,她瞬间心中大喜,赶忙点头应道: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

顿了顿,她又补充道:

“谢谢你!如果这些东西真的能在蒙古种植的话,你就是蒙古的大恩人!”

说完这话,

琪琪格这才满心欢喜地转身离开了。

望着琪琪格离去的背影,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

蒙古地区的农业条件虽相对薄弱,但其气候与土壤条件,却适宜种植土豆和红薯这类耐寒作物。

但是由于蒙古的耕地面积较少,所以就算种植的话,其实也种不了多少。

而且可别以为朱慈烺这是出于好心才答应琪琪格的。

他之所以答应得这般爽快,是因为一旦土豆和红薯在蒙古扎根,蒙古人便会逐渐向半农耕文明转变,难以再像从前那般逐水草而居、说走就走。

到了那个时候,他再和阿布奈商量一下,然后为阿布奈建造几座城池。

如此一来,阿布奈便难以轻易逃离他的掌控。

简而言之,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强制性推动蒙古与汉人之间的融合,朝着大一统的目标迈进。

当然,阿布奈或许不会轻易同意,因为他很聪明,应该能猜到朱慈烺的意图。

不过这就不是朱慈烺需要操心的事了。

反正无论阿布奈作何选择,都不会影响朱慈烺对于蒙古的计划。

毕竟手中掌握着燧发枪这一利器,收复蒙古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想到此处,朱慈烺这才回过神来,脸上露出一抹坏笑,然后朝着东宫寝宫走去,打算去找郑小妹好好探讨一下人生。

几日后,京城的大街小巷再次恢复了热闹。

经过这段时间的淡化,崇祯遇刺的事情已经算是彻底翻篇了。

再加上朱慈烺特意下旨让商户们正常营业,所以京城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这天,街道两旁再次围满了百姓,只见这些百姓们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满脸期待地张望着。

与此同时,一辆辆载满了金银财宝的马车在官兵们严密护卫下,浩浩荡荡地朝着城中驶来。

这些马车上装载的,皆是从各地追缴而来的欠税财物,瞬间吸引了百姓们好奇的目光。

虽然在这之前每隔几天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老百姓们也算是见怪不怪了,但是很明显,这次的情况有点不太一样。

因为这次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居然足足有五百多辆马车!

这些马车宛若一条长龙一般在京城的大街上行走着,马儿步伐吃力,显然拉的东西极为沉重。

事实上也是如此,这一次运来京城的白银和黄金总计约有三千万两!

面对这一盛况,人群中不时传来阵阵惊叹声。

“乖乖哟,这么多金银财宝,那些士绅可真够贪婪的!有这么多钱还不想交税!”

“可不是嘛,这群家伙平日里作威作福,偷税漏税,这下可算是把家底都给抖落出来了!”

“他们就是活该!欠了大明这么多年的税,就算是抄家也不为过!”

.........

百姓们一边小声嘀咕着,一边在心底暗暗咒骂那些贪婪无度的士绅。

此时的户部衙门内,早已是一片欢腾喜庆之景。

官员们脚步匆匆,往来穿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笑容。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户部又要有一大笔因此进账了!

虽说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会有大笔的银子进账,不过像今天这么大的,那还是第一次,你说他们能不高兴吗?

与此同时,户部尚书倪元璐正端坐在自己的正堂办公。

他的面前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账目文书,纸张层层叠叠,几乎快要将书桌完全淹没。

倪元璐手中紧紧握着一把算盘,算珠在他的指尖下飞速跳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伴随着键盘拨弄得越快,他的眼睛里也越发满是欣慰之色。

因为算上今天运来的银子,如今户部的拥有的银子已高达九千万两,要知道这在大明几百年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景象。

他绝对算得上是大明有史以来最富有的户部尚书了!

事实上本来还能更多的,因为关于欠税的归属问题,崇祯和他们这些臣子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欠税收上来之后一半入户部一半入内帑。

这件事情要是放在以前,倪元璐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答应的。

毕竟欠税可是税款,按道理来说本来就应该归于户部,从来就没有归于内帑的道理。

但是很明显,今时不同往日。

如今崇祯的声望和权利那简直可谓达到了顶峰,根本没有人敢违抗他的旨意,所以倪元璐也就只能答应下来了。

但不得不说,这笔银子的数量还是大大超过了他的想象。

要是等到天下所有的欠税全部都收上来的时候,倪元璐真的很难想象到底会有多少。

到时候恐怕国库都要装不下了!

想到这里,倪元璐的嘴角又浮现出了一丝笑意。

有钱就是好啊!

与此同时,另

外一件事情也不能再耽误了。

那就是前往太庙祭祖。

之前辽东大捷的时候,回京之后本应立即前往太庙祭祖,告慰列祖列宗。

然而,因为南方的士绅们偷税漏税,导致朱慈烺要对他们提前下手,所以耽误了这件事情。

不过事到如今,实在是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因为从辽东带回来的人头已然无法在保存下去了,即便使用了大量的盐巴和石灰,这些人头还是逐渐开始腐烂,并且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恶臭。

那气味几乎弥漫了整个存放之地,急需尽快处理。

而作为主祭品的孔有德、鳌拜、岳托,这些日子被关押在大牢之中也早已是半死不活。

若是再拖延下去,他们恐怕都要一命呜呼了。

所以崇祯和朱慈烺商议了一下之后,最终决定还是尽快完成太庙祭祖的仪式。

礼部接到旨意后,瞬间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礼部尚书王家彦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因为他深知此次祭祖意义重大,乃是崇祯朝第一次大胜之后的祭祖,绝不能有半点闪失。

所以接到圣旨之后,他立刻召集礼部的官员和钦天监的官员们迅速展开商议。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在五天之后举行祭祖大典。

而祭祖的前期筹备工作繁杂且精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容不得丝毫差错。

首先所有人都要进行斋戒准备。

祭前三日,崇祯便移居到了斋宫之中。

太常寺卿则率领属官,每日三次准时前来奏报筹备进度,确保此事不出现任何纰漏。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便到了祭祖的日子。

天色方才蒙蒙亮,整个京城已然被紧张而庄重的氛围紧紧笼罩。

街道上一片死寂,万籁俱寂,偶尔能听闻远处传来几声更夫敲梆子的声响,在这静谧的清晨中显得格外突兀。

而崇祯和朱慈烺早早起身,在宫女和太监们的伺候下,精心穿戴好祭祖的服饰。

崇祯身着十二章衮冕,那衮冕堪称华丽至极,上面绣着日、月、星辰、山、龙等精美图案。

这些图案栩栩如生,仿若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神秘力量,淋漓尽致地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

就连朱慈烺亦穿着太子专属的祭祖衮冕,虽说在规格上较皇帝的衮冕稍逊一筹,却也庄重肃穆、得体大方。

他的衮冕之上绣着精致花纹,佩戴着象征太子身份的配饰,整个人倒也显得气宇轩昂。

周皇后虽不能一同前往太庙祭祖,却早已带着一众女眷来到宫门口送别。

此时的周皇后眼神中满是关切,温柔地看着崇祯和朱慈烺轻声说道:

“陛下,此次祭祖意义重大,务必事事小心。”

崇祯微微点头,沉稳回应道:

“皇后放心,朕自会谨慎行事。”

朱慈烺也是对着周皇后行了一礼。

“母后放心,此次定然不会出错的!”

周皇后这才点了点头。

随后,一行人浩浩荡荡朝着太庙进发。

崇祯和朱慈烺乘坐玉辂,由神烈山门进入太庙,随行的卤簿仪仗极为壮观。

三千锦衣卫手持长戟,整齐列队,犹如一棵棵苍松傲立,眼神坚定而锐利,仿若能洞悉一切潜在危险。

并且在这一天,京城中锦衣卫、东厂、西厂的探子全体出动。

他们如同隐匿于暗处的幽灵,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不断穿梭巡视。

有的探子扮作卖货小贩,推着小车,一边高声吆喝,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遭动静。

有的探子佯装成闲逛路人,看似悠闲自在,实则目光如炬,密切留意着每一个角落的情况。

就连腾骧五卫和部分京营也充作护卫,紧紧守护在崇祯和朱慈烺周围。

他们神情紧绷,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

毕竟此前皇帝刚刚遭遇过刺杀,由不得他们不紧张!

万一这次要是再出什么意外的话,那么他们也不用活了!

不过当然,这在朱慈烺看来其实是有些多此一举了。

毕竟别人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他还能不清楚吗?

不过这些话他可没法告诉别人,所以也就懒得计较这些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