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小九哥 作品

第二百三十九章 崇祯要修仙?这大明大概是要亡了!

想到这儿,崇祯的神色这才缓和下来。本文搜:狐恋文学 免费阅读

随后继续说道:

“虽说朕对你的做法没意见,但你要考虑清楚,若此事被其他宗室子弟知晓,可能会引发很多的麻烦。”

朱慈烺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成竹在胸的笑容说道:

“父皇放心,这些事儿臣早就考虑到了,他们要去的是辽东,而宗室子弟就算组建朱家军,目标也是李自成、张献忠所在的陕西、河南等地,双方大概率不会碰面。”

“即便将来真的要一同攻打建奴,儿臣自会想办法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若是实在不行,便给他们改个名字。”

“总而言之,儿臣会处理好此事的。”

眼见如此,崇祯也就不再多说些什么了。

不过紧接着他又想起了什么事情,然后又道:

“对了,朕刚和冲虚道长商议,今日下午打算去他的道观小住几日,图个清静。”

朱慈烺心里明白,崇祯这是要向百官暗示自己要修仙问道了。

要知道自嘉靖皇帝后,还没有哪位皇帝会公然前往道观居住。

对于这种事情,朱慈烺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说道:

“父皇放心,您今日的所作所为,儿臣铭记于心。”

崇祯微微一笑。

“这大明,以后就托付给你了,不要让朕失望!”

当天下午,天空阴沉沉的,厚重的云层仿佛随时都会压下来,闷热的空气好似凝固了一般让人喘不过气。

崇祯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乘坐着龙辇大摇大摆地出了宫,然后直接前往京城外的白云观。

这座道观坐落于苍松翠柏之间,四周云雾缭绕,颇有几分世外仙境的意味。

此前,朱慈烺给过冲虚道长很多选择,他可以随便选一座北京附近的道观居住、也可以找一个地方由朝廷出钱建造新的道观。

但玉虚子不愿浪费钱财,便选择了这座白云观入住。

自然而然的,崇祯要去的也是这里了!

消息很快在锦衣卫的传播下,如同野火般迅速扩散到整个京城。

百姓们对此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只以为是皇帝在宫里待的时间长了,想去散散心。

可文武百官的反应就非常大了!

因为他们都青浦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内阁。

几位大臣正在内阁值房处理公务,闷热的天气让屋内的气氛愈发压抑,虽然屋内放着几盆硕大的冰块,但依旧无法驱散这股燥热。

突然就在这时,刚刚有事归家的内阁大臣张志发突然脚步匆匆的跑了进来,边跑边道:

“诸位!大事不好了!”

屋内正在忙活的几人听到这话,纷纷向他了过来,满脸都是疑惑。

张志发先是拿起桌上的茶水喝了一杯,这才喘着粗气说道:

“陛下.....陛下的圣驾刚刚去了白云观,还说要在那里住上几日,暂时就不回来了!”

什么?

薛国观听到这话,手中的笔“啪”地掉在地上,满脸都是震惊之色。

这种事情要是放在其他朝代的皇帝身上,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

可要是放在明朝皇帝身上、特别是嘉靖之后的皇帝身上,那他妈的可就要了老命了!

毕竟自从嘉靖之后,文武百官们最怕的就是皇帝和道教扯上关系了。

而且还说什么住上几日、暂时不回来,崇祯这不是摆明了要搞事情吗?

真要是再来一个嘉靖,也不知道这大明还能不能撑得下去?。

“陛下究竟怎么想的?怎么会去那种地方?”

内阁大臣蒋德璟忍不住开口说道,然后将手中的笔重重拍在桌上,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他是真的想不通崇祯为何突然要去道观,而且还说什么暂时不回来了,这不是摆明了要求仙问道吗?

要知道身为一个皇帝,一旦有修仙问道的举动,必将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一百多年前,大明出了个修仙的嘉靖皇帝,难道一百多年后,还要再出现一个修仙的崇祯皇帝?

其他内阁大臣听后,纷纷沉默不语,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担忧。

因为他们深知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皇帝修仙问道绝非明智之举。

特别是当下的这位皇帝!

虽说嘉靖皇帝也在修仙,但谁都知道,嘉靖皇帝可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政治高手。

即便修仙也能将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文武百官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压根就翻不起什么浪花。

但谁能保证崇祯也有这般能力?

以崇祯之前处理政事的手段来看,恐怕连嘉靖皇帝的十分之一都比不上。

若他再沉迷修仙,这刚刚稍有起色的大明帝国岂不是又要变得摇摇欲坠了?

等等..........

突然就在这时,薛国观的脑海中莫名的闪过一个念头。

这该不会又是这父子俩的计谋吧?

仔细一想,还真有这个可能。

毕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崇祯压根就没有表现出任何痴迷道教、或者痴迷于修仙问道的苗头,怎么好端端的突然就要求仙问道了?

他难道不知道一旦这么做的话,他必定会被天下人诟病吗?

除非......

崇祯是故意的!

不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薛国观想了半天,始终还是有些不太明白。

突然就在这时,有人忍不住开口问道:

“薛阁老,对此事你有何看法?是不是该去劝谏陛下回宫?”

薛国观这才回过神来,然后苦着一张脸说道:

“关于此事本阁老一时也不知该如何是好,陛下此举实在有些出乎意料。”

“诸位容本阁老思索一番,再做答复。”

其他内阁大臣听后,也不好再追问。

其实他们各自也有想法,有人大概也猜到这可能又是皇帝和太子的计谋,但出于什么目的他们又不清楚。

不过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皇帝一旦释放出这样的信号,那么接下来太子的地位就会不断被拔高。

因为皇帝要是痴迷于求仙问道、甚至不回宫的话,那么这国家大事就只能交由太子决断了。

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太子的各种决策对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

无论是之前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还是说货币改革,这些都是太子想出来的。

若太子能继位的话,似乎真的比崇祯要好。

只是这位太子鬼点子太多,简直让他们这些老臣有些应接不暇。

但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本以为他们这些老臣可能活不到太子继位那一天了,现在看来,估计他们还得在这位年轻太子手下继续干几年。

这种事情,只是想想就让人头疼。

与此同时,司天监。

汤若望也得知了崇祯要去道观的消息。

而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汤若望瞬间如遭雷击,满脸都是懊恼和不可置信。

要知道一直以来,他都致力于让崇祯信仰天主教,结果没想到竟被道家抢了先机。

他心急如焚,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这怎么可能,怎么会这样.......”

念叨了半天之后,他突然下定决心打算去找崇祯,然后告诉崇祯修仙问道纯属无稽之谈,人是不可能成仙的。

不然他的祖宗嘉靖皇帝也不会死了!

只有信仰上帝才能获得永生。

然而还没等他行动,就被几个相熟的下属官员拦住了。

这些官员深知汤若望若真的对崇祯说出这番话,那无疑是自寻死路了。

首先,崇祯本就不信仰天主教,而道教又是大明的主流教派,甚至大明年年都会对真武大帝进行祭拜。

突然在这个时候,一个外国传教士公然告诉皇帝,道教是假的、求仙问道也是假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

只有上帝才是真的、只有天主教是真的!

到时候不用想,崇祯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杀了汤若望,并且驱逐大明境内的所有天主教传教士。

因为事情真到了这一步的话,这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宗教问题了,而是宗教战争!

没有一个皇帝会对这件事情置之不理,包括崇祯也是如此!

汤若望冷静下来后,也意识到自己刚才太过冲动。

道教在大明根基深厚,信仰道教的人远比信仰天主教的人多得多。

他若真这么做,无异于以卵击石。

眼看着崇祯这条路是走不通了,汤若望突然就想到了另外一个人选。

这个人选不是别人,赫然便是大明太子朱慈烺。

在他看来,这位太子爷是一个年轻人,而年轻人的信仰是可以培养的。

只要自己不断宣传天主教的思想,说不定就可以拉拢这位太子爷信仰天主教了。

等到这位太子爷继位成为皇帝的时候,他的目标不是也能达到吗?

想在这里,汤若望突然觉得人生又充满了动力。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想要让这位年轻的太子爷信奉天主教,无异于白日做梦。

甚至有可能的话,这位年轻的太子爷还打算化身上帝跟他聊聊........

果然,崇祯自从住进白云观后,恰似泥牛入海一般,回宫之事杳无音讯。

满朝臣子瞬间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个个忧心如焚。

紧接着,一封封恳请崇祯回宫的消息便如雪花般飘落在朱慈烺案前。

但朱慈烺压根懒得搭理这些人,因此他果断下令将折子尽数留中不发,任由他们的忧虑石沉大海。

在这期间,朱慈烺抽空送了李定国等人一程,并且叮嘱他们到了辽东不能意气用事,若是有人敢用他们之前的身份区别对待他们,直接找当地的锦衣卫便是。

李定国等人心中自然是无比感动,再三拜谢朱慈烺后,这才去往了辽东。

转瞬又到了上朝之日。

晨光艰难地穿透厚重的云层,给紫禁城镀上了一层朦胧的光影。

文武百官们身着庄重的朝服,井然有序的踏入大殿,然后下意识地抬头望向龙椅,满心期望能看到崇祯的身影。

只可惜,到最后来的并不是崇祯,而是负责监国的太子朱慈烺!

刹那间,大殿内此起彼伏的叹息声仿若汹涌潮水,一波接着一波。

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崇祯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当,偏偏要跑去求仙问道?

要是人真能修仙,嘉靖皇帝又怎会驾崩?

这种事情简直荒谬至极!

只是大臣们虽义愤填膺,可碍于皇家威严,只能暗自在心里嘀咕,满脸皆是无奈。

当然了,这些都被朱慈烺看在眼里,但他压根就不在乎!

伴随着朱慈烺一个眼神示意,王承恩瞬间高喊道: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一位白发苍苍的大臣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迈出队列,然后毕恭毕敬地说道:

“敢问太子殿下,不知陛下到底何时回宫?”

朱慈烺缓缓摇头,脸上装作无奈的叹道:

“这件事情本宫无从得知,父皇近日来沉迷于修仙问道,一心追求长生,本宫多次苦劝,却始终无果,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大臣们听后,又是一阵唉声叹气。

唯有薛国观和几位老臣,心中早已洞悉一切。

因为看到朱慈烺眼下的反应,他们就知道他们猜对了!

这八成又是朱慈烺和崇祯合演的一场大戏!

只是具体的目的他们也不是很清楚,毕竟他们就算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其实现在的崇祯早就不想再当这个皇帝了.....

紧接着又有两个朝臣出列,不过说的都是关于崇祯求仙问道的事情。

朱慈烺也只是随意的敷衍了几句就打发了。

眼见众人并无要紧事上奏,朱慈烺也就准备宣布退朝了。

反正现在的国家大事都是先由内阁处理,再呈递到自己这里,自己上不上朝的,对大局影响似乎不大。

可突然就在这时,兵部尚书李邦华阔步跨出队列,高声说道:

“启禀太子殿下,老臣有事上奏!”

朱慈烺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但还是点头道:

“李尚书,请讲。”

李邦华神色凝重地说道:

“前不久,老臣计划为辽东将士和九边将士准备过冬衣物,便将预算呈至户部。”

“只是没想到竟被户部驳回,这关乎辽东将士和九边将士的生死存亡,还望太子殿下做主!”

朱慈烺听后,精神瞬间为之一振。

因为他知道辽东和九边本就是苦寒之地,每至冬季,也是最难熬的时候。

为这些将士们准备过冬衣物,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怎么会被户部驳回?

想到这儿,朱慈烺目光如电,直直地看向户部尚书倪元璐,质问道:

“倪尚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倪元璐听到这话赶忙站了出来,脸上尽显为难之色。

但还是答道:

“回太子殿下,户部确实驳回了此事!”

“不过这是因为李尚书索要的棉花数量太过庞大,户部实在难以筹备,所以才驳回了。”

“因为李尚书打算制作三十万件棉服,再加上棉鞋及其他衣物,每套大概需要耗费八斤棉花。”

“若是再加上损耗的话,算下来最少需要三百万斤棉花。”

“可今年朝廷收到的棉花总量还不到三百万斤,若全给了九边将士和辽东将士,那么京城百官、以及驻扎在京城附近的将士过冬就成了难题。”

“臣这也是没办法!”

李邦华一听这话,急得向前跨了一大步,然后大声说道: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那些九边的将士和辽东将士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吧!”

“要知道朝廷已经三年没有为他们更换冬装了,他们现在的衣物根本就不能抵御寒冬!”

倪元璐耐着性子回应道:

“李尚书这就未免有些夸张了,事情应该不至于到那种地步,依本尚书之见,缩减一下棉服数量,十万套较为合适。”

事实上户部要是有足够的棉花的话,倪元璐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拿出来。

毕竟他也知道九边和辽东的将士们过得很辛苦。

但是他也没办法啊!

今年朝廷收上来的棉花就那么多,要是全给了九边和辽东,京城这边怎么办?

要知道京城的文武百官、锦衣卫、京营、腾骧五卫可都指着这点棉花过冬呢!

当然,皇宫就不必说了,无论何时何地,东西都是要先供应到皇宫的。

然而听到这话的时候,李邦华却是坚决反对道:

“绝对不行!因为这些棉花不仅要供应九边和辽东,还要供应那些辽东百姓。”

“若没有这些棉花的话,你可知道今年九边和辽东会死多少人?”

“至于京城这边,大可以由户部出面采购棉花。”

倪元璐一听这话,也不禁动了肝火,提高音量道:

“李尚书,事情哪有这般简单?你可知如今大明每年产多少棉花?这东西有时候就算用钱买也未必买得到!”

“再者朝廷若是大量收购民间的棉花,肯定会导致民间的棉花涨价,如此一来普通的百姓就买不起棉花了,到时候又得冻死多少人?”

“你只想着边军和辽东,难道就不顾其他百姓的死活了?”

.........

一时间,这两位尚书大臣争得面红耳赤,如两头对峙的公牛一般。

群臣见状,也纷纷站队。

有人主张先顾辽东,保证大明边疆安宁。

也有人则认为应优先保障京城,稳固国家根本。

大殿内的喧闹声震耳欲聋,几乎要将殿顶掀翻。

这下子,就连朱慈烺一时也没了主意。

因为他对明朝这个时期的棉花产量和收税方式并不了解,所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纷争,他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片刻最后,朱慈烺深吸一口气,然后高声说道:

“诸位不必再吵了,此事稍后再议!”

伴随着朱慈烺开口,众人这才渐渐安静下来,大殿内的喧闹声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一片寂静。

没办法,毕竟太子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接下来有没有臣子在上奏了,所以没过多久便下朝了。

下朝之后,倪元璐和李邦华两人相视一望,各自冷哼一声正准备离开。

可没想他们离开皇宫,有小太监快步上前拦住他们,然后恭敬地说道:

“二位大人留步,太子殿下要召见二位。”

两人心中了然,不用猜他们也知道,肯定是为了棉花的事情。

随即二人不敢耽搁,便匆匆赶到文华殿。

而此时此刻,朱慈烺早已在殿内等候着了。

紧接着,不等倪元璐和李邦华行礼,朱慈烺便直接挥了挥手,脸上带着一丝关切的微笑说道:

“两位不用如此多礼,坐下说话。”

说话间,便有太监手脚麻利地搬来两张椅子。

毕竟这两位大臣年事已高,平均年龄都有七十岁了,所以朱慈烺对他们向来敬重有加。

等到他们坐下后,朱慈烺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开门见山地问道:

“倪尚书,你告诉本宫,去年京城冬天到底冻死了多少人?”

听到这话这一瞬间,户部尚书倪元璐像是被惊雷击中,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双手不自觉地抓紧椅子扶手,脸色更是变得惨白如纸。

他怎么也没想到,朱慈烺一上来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而朱慈烺也不说话,只是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倪元璐,静静地等着他的回答。

片刻之后,倪元璐才磕磕巴巴地说道:

“根据朝廷统计,约有一千八百人。”

听到这个数字,朱慈烺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心中涌起一股不安,然后再次问道:

“实际上呢?不要隐瞒本宫,本宫要知道真实的数字。”

朱慈烺心里清楚,朝廷统计的数字和真实的数字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倪元璐只能硬着头皮,声音微微颤抖地说:

“实际统计大约八千人。”

朱慈烺听到这话,顿感一阵头疼,连呼吸都变得急促了起来。

他其实知道冬天对古代的普通百姓而言,无异于一场生死劫难,不过他还是没想到,仅仅只是京城一地,一个冬天竟会冻死八千多人。

要知道,至今京城人口也就维持在一百二十万左右,八千人差不多相当于每一百五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会被冻死。

说实话,朱慈烺实在难以接受这个数据。

但下一秒,他突然又想到了什么,再次问道:

“这八千人中都有什么人?”

倪元璐继续说道:

“大多数都是一些贫民、流民、乞讨者,偶尔还有一些平民,但是也有一些驻扎在京城的将士。”

将士?

朱慈烺听到这话,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双眼满是震惊。

驻扎在京城的将士.....

也会被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