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该问的问题朱慈烺都已经问完了,他随后说道:
“行了,本宫想了解的事情已然全部知晓,你退下吧。首发免费看书搜:看书屋 ”
“另外,本宫之前派人送了一张图纸到工部,这几样东西都是极为重要之物,你回去之后,务必马上监督工匠打造。”
“打造完成后,尽快给本宫送过来。”
周士朴虽然不清楚是什么东西,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应道:
“臣遵命,臣回去之后即刻监督工匠打造。”
顿了顿,他又接着说道:
“太子殿下,臣这里还备有一些关于煤炭的资料,是方才特意带来的。”
说着,他迅速从怀里掏出几本小册子,双手高高举起,毕恭毕敬地递给朱慈烺。
朱慈烺接过小册子,大致翻看了一下,脸上渐渐露出满意的神色说道:
“你有心了,退下吧。”
周士朴再次躬身行礼,随后匆匆忙忙地退了下去。
虽然他并不清楚朱慈烺要打造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但从朱慈烺的态度来看,这东西应该与煤炭有着莫大的关联。
这种事情他可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亲自监督,确保万无一失。
时间过得很快,一番忙碌下来,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
眼看午膳的时间就要到了,朱慈烺此时也没了回东宫用膳的兴致,打算就在皇宫随便对付一口。
当然,他也没打算独自用餐,而是转身前往周皇后的住处。
周皇后见到朱慈烺前来,脸上顿时绽放出欣喜的笑容,连忙热情地招呼朱慈烺一同用饭。
作为崇祯的皇后、朱慈烺的母亲,周皇后自然知晓崇祯前往白云观的缘由。
所以,对于朱慈烺如今在朝中的种种举措,她并未感到丝毫惊讶。
而且在她看来,这或许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毕竟这半年来发生的诸多事情都已经充分证明了,朱慈烺才是最适合治理国家、担当皇帝重任的那个人。
并且仔细想来,如今朝廷局势的变化,对于周皇后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崇祯在位时,她贵为皇后。
若朱慈烺登基称帝,她便成为太后。
无论如何,她的尊贵地位都是无可动摇的。
不过平心而论,周皇后还是觉得让朱慈烺当皇帝更为妥当。
毕竟过去十几年的经历让她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的丈夫崇祯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
既然如此,为何不让更合适的人来肩负起这个重任呢?
更何况,这个人还是他们的亲生儿子。
吃完午膳,又和周皇后说了些话,朱慈烺这才离开了皇宫。
彼时正值盛夏,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世间万物仿佛都被罩进了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
即便出入都有人抬着,朱慈烺还是热得满头大汗。
所以刚踏入东宫,朱慈烺便一头扎进了郑小妹的房间。
屋内摆放着数个冰盆,冰块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咚”声,丝丝缕缕的凉意随之在屋内弥漫开来,瞬间驱散了他浑身的燥热。
郑小妹见他进来,赶忙笑着问候。
“太子殿下,您回来了!”
朱慈烺抬手擦了擦额头上密密麻麻的汗珠,无奈地叹道:
“这鬼天气,热得人实在难受。”
郑小妹则是体贴地递上一方丝帕说道:
“殿下快到这边来,靠着冰盆凉快凉快。”
东宫之中冰块储备十分充足,每当冰盆里的冰块渐渐融化,便有太监宫女手脚麻利地端来新的冰盆。
朱慈烺靠在雕花拔步床上,尽情享受着清凉,心中忍不住感慨:
还好没穿越成普通人,不然恐怕这夏天他都熬不过去!
此时正值午时,阳光愈发炽热,像金色的瀑布一般毫无节制地倾泻在东宫的每一个角落。
甚至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焦糊味儿,树叶被晒得蔫巴巴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偶尔有一丝微风吹
过,带来的也是滚烫的气息。
约摸半个时辰之后,一名锦衣卫神色匆匆地赶来禀报道:
“启禀太子殿下,之前您吩咐找寻的东西,现已全部找齐。”
朱慈烺微微起身,透过雕花窗户向外望去,只见庭院中的石板路在烈日的炙烤下泛着刺目的白光,热浪像汹涌的波涛,一波接着一波翻滚涌动。
甚至远处的景物都在热浪中扭曲变形。
这般酷热,实在让他不愿踏出房门半步。
于是他摆了摆手吩咐道:
“去将那些东西全部堆放到东宫后花园的空旷处,等晚些时候本宫再去查看。”
锦衣卫听到这话,随即领命离开了。
又过了一个时辰,工部的一位官员也心急火燎地赶来。
来的时候还带了一些东西,赫然便是朱慈烺之前要求打造的那些东西。
不得不说,工部的办事儿速度倒是快得有些惊人了。
不过转念一想,工部可是汇聚了天下的能工巧匠,更何况他之前画图的时候还写明了各种需要注意的事项,凭着那些工匠的手艺,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若连这点事都办不好,又怎配留在工部?
不过因为天气太热的缘故,朱慈烺压根没打算出门,而是命宫人将这些东西抬入了屋内。
随即映入眼帘的,正是他心心念念的那三样东西。
也就是蜂窝煤炉、蜂窝煤夹子、以及制造蜂窝煤的蜂窝煤模具了。
这三样东西与朱慈烺记忆中的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造型更为精美。
工匠们在蜂窝煤炉外层包裹了一层厚实的铜皮,铜皮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华贵的光泽,一看便造价不菲。
甚至连蜂窝煤夹子也都是使用纯铜制造的。
朱慈烺伸手轻轻抚摸,指尖触碰到冰冷的铜面,不禁摇头轻笑。
这些工匠倒也用心,连夹煤块的夹子都用纯铜打造,而且还送来了三套样式不同的。
不用想也知道工匠们是怕他不满意,所以多准备了两套供他挑选。
不过要是以后都按这般规格打造,普通百姓哪里承受得起?
朱慈烺心中已然盘算好,等到批量生产时,定要将材料换成最为廉价的金属,能用水泥或其他材料替代的,也全部一概替换。
主打一个物美价廉,让百姓都能用上。
就在这时,郑小妹一脸好奇地凑了过来,盯着这些物件打量许久,然后好奇的问道:
“殿下,这些究竟是何物?”
朱慈烺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神秘的微笑道:
“等晚上你就知道了!”
说罢,朱慈烺又想到了什么,然后唤来马宝吩咐道:
“让本宫的大舅哥过来。”
马宝领命后,赶忙便跑了出去。
没过多久,郑成功便出现在了门口。
一见到朱慈烺,郑成功立刻拱手行礼道:
“臣参见殿下!”
朱慈烺走上前,笑着说道:
“大舅哥,都是自家人何必这般客气,你每次都这么拘谨倒显得生分了。”
郑成功听到这话,一时间有一些不好意思的起来。
虽然朱慈烺多次这般说,但在他心中始终还是觉得君臣有别,所以不敢有丝毫懈怠。
紧接着,朱慈烺也不客气,而是直接吩咐道:
“你即刻在东宫的侍卫中挑选一些机灵的人,让他们太阳下山之后到后花园集合,到时候本宫有要事安排。”
郑成功虽心中疑惑,不知道朱慈烺要干什么,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拱手领命道:
“臣遵旨!”
言罢,转身快步离去。
紧接着朱慈烺又看向郑小妹柔声说道:
“小妹,晚上你安排下人准备些酒水、瓜果,然后送到后花园,本宫到时候用得着。”
郑小妹微微颔首,应道:
“臣妾遵命。”
时间过得很快,没过多久太阳便逐渐落了下去,外面的空气也没有之前那般闷热了。
察觉到这点之后,朱慈
烺这才离开了寝宫,然后沿着曲折的回廊,缓缓向后花园走去。
此时的天空已被暮色染成黛蓝色,园中的花草树木在夜色中影影绰绰,空气中难得弥漫着一丝凉意,还夹杂着花草的清香。
一踏入后花园,朱慈烺便瞧见一群侍卫正站在那里,交头接耳的似乎在讨论着什么。
而摆放在他们面前的,赫然便是制造蜂窝煤的原材料。
这些平日里只知舞刀弄剑的侍卫们,此刻望着这些黑乎乎的东西满脸困惑。
他们私下小声议论,实在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在东宫之内。
毕竟这些碎煤可是最为廉价的煤,烧起来的时候浓烟滚滚,稍有不慎便会让人染病,向来只有贫苦百姓才会使用。
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东宫之内,显然是很不合理的。
直到看到朱慈烺到来,侍卫们立刻停止交谈,齐刷刷地行礼:
“参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抬手随意一挥,示意他们起身,随后朗声道:
“本宫今日召集你们,是有要事吩咐你们,若能做好这件事情,每人赏十两银子!”
侍卫们听闻这话,眼中顿时闪过惊喜的光芒。
要知道十两银子可是相当于他们两个月的俸禄了,有这等好事,自然令他们喜出望外。
于是紧接着,朱慈烺开始吩咐众人开始干活。
他先是检查了一下这些碎煤,发现有些块头有点大,然后命人使用锤子将这些煤块全部砸成了粉末。
然后又让他们将原材料按比例混合。
不过他一时记不清具体比例,便将材料分成三份,按照记忆中的比例进行调配。
侍卫们听明白了操作方法之后,也都迅速行动起来。
一时间,后花园里尘土飞扬,敲敲打打的声音不绝于耳,众人皆是干劲十足。
朱慈烺则是坐在一旁的石凳上,一边悠然自得地吃着西瓜,一边看着众人忙碌。
毕竟这种体力活自然无需他这个太子爷亲自动手。
他只需要远程指挥即可。
没过多久,材料全部混合完毕,变成了一堆黏糊糊的物质。
朱慈烺起身走上前伸手抓起一把,稍一用力便能握成一团,松开手后,又会缓缓散开。
他满意地点点头。
因为这是最合适的状态。
接着,他又吩咐几个侍卫用蜂窝煤模具开始压制蜂窝煤。
这活儿相对简单,基本上没什么难度,只见侍卫们将眼前的材料填入模具,用力挤压之后,一块块蜂窝煤便成型了。
随后,蜂窝煤被整齐地摆放在宽敞的空地上,等待风干,以便进行下一步实验。
此时在后花园的四角,数十盏巨大的宫灯宛如璀璨的夜明珠,散发着柔和而明亮的光芒。
灯内的烛光随风轻轻摇曳,似灵动的精灵在欢快起舞,将整个花园映照得如同白昼。
士兵们的身影在这暖黄的光影中交织穿梭,手中的工具相互碰撞。
夏夜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闷热的空气沉甸甸地压下来,即便没有太阳,但忙活起来也是让人汗流浃背。
不过朱慈烺自然也清楚这点,也早有准备。
所以当侍卫们开始忙活的时候,便有手脚麻利的太监宫女像传递珍贵宝物般,将一盘盘新鲜诱人的鲜果、一坛坛香气扑鼻的酒水,源源不断地送往此处。
侍卫们忙活累了,也可以稍作休息,吃点瓜果喝点酒水用以解暑。
一直忙活到深夜,终于算是完成了。
根据之前锦衣卫准备的那些材料,大概做出了七百块蜂窝煤。
这些蜂窝煤被仔细地分成三种,每一种都按照不同的比例配置,并且都贴上了清晰醒目的标签。
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出最合适的配方。
至于比例是否还需调整,那就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事情办完之后,朱慈烺随即亲自将之前承诺的十两银子一一发放到每个侍卫手中。
然后和颜悦色的说道:
“今日大家辛苦了,下去好好休息吧。”
侍卫们双手接过银子,那沉甸甸的触感让他们心中一热,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感激的光芒。
随后再次看了一眼这些蜂窝煤,朱慈烺也回去休息了。
第二日,因为无需上朝,所以朱慈烺又睡了个懒觉,直到上午九点才悠悠转醒。
简单洗漱后,连早膳都来不及吃,他便迫不及待地朝着后花园奔去,心中满是对蜂窝煤的牵挂。
毕竟今年的百姓的过冬问题就指望这玩意了!
后花园中,经过一整晚的晾晒,蜂窝煤的表面已经变硬了。
朱慈烺快步走到蜂窝煤旁蹲下身子,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蜂窝煤,指尖摩挲着煤块的纹理,仔细感受着它逐渐变化的质地。
随即他发现蜂窝煤内部还残留着些许湿气,尚未完全干燥,于是耐心地决定再等等。
毕竟哪怕在后世,这东西也不是一晚上就可以晾晒好的。
不过考虑到如今天气十分炎热,估摸着晚上应该就差不多了。
到了中午时候,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仿佛要将整个世界点燃。
后花园里的石板路被晒得滚烫,似乎都要被烤化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燥热的气息。
花草树木都被晒得无精打采,低垂着头,像是在向烈日屈服。
不过因为朱慈烺知道蜂窝煤不能高温暴晒,所以又吩咐人把这些蜂窝煤转移到了阴凉处。
直到下午的时候,蜂窝煤终于彻底变得十分干燥了,也就是说,蜂窝煤终于算是制造成功了。
夜幕再度降临,东宫后花园里此时却是热闹非凡。
一场别开生面的烧烤盛宴正式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朱慈烺特意安排用新制成的蜂窝煤作为燃料。
本来按常理,炭火才是烧烤的最佳选择,但为了全面测试蜂窝煤的燃烧时间和火力,朱慈烺还是选择了蜂窝煤。
尚膳监的御厨们熟练地架起烤架,将鲜嫩的羊肉、新鲜的蔬菜一一放上,然后不停的翻滚。
不多时,烤架上便发出“滋滋”的声响,油脂滴落在炽热的蜂窝煤上,瞬间窜起一阵小小的火苗,如同调皮的孩子在欢快跳跃,诱人的香气迅速弥漫开来,引得众人垂涎欲滴。
随后,一叠叠各种各样的烤肉便被送到了朱慈烺等人面前。
郑成功一边品尝着鲜嫩多汁、外焦里嫩的烤肉,一边若有所思地看向朱慈烺开口说道:
“太子殿下,臣大概明白您的用意了,您这是在研制新的煤炭吧?”
朱慈烺先是微笑着点了点头,但随后又纠正道:
“你要这么说也没错,不过本宫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蜂窝煤,以后它就叫蜂窝煤了。”
郑成功闻言,目光投向正在燃烧的煤块,只见煤块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恰似蜂窝一般。
不得不说,太子爷起的这个名字确实十分的贴切。
紧接着,他不禁微微点头,由衷赞叹道:
“殿下这名字取得确实妙,这新的煤炭长得确实像蜂窝!”
朱慈烺笑了笑,突然又想到了什么问道:
“大舅哥,你觉得这蜂窝煤要是卖的话,定价多少合适?”
郑成功微微皱眉,脸上露出思索的神情,但片刻之后还是摇了摇头说道:
“臣没法说,毕竟臣不清楚这东西的造价成本。”
朱慈烺则是耐心解释道:
“蜂窝煤的主要原材料都来自朝廷供应,且大多是原本要丢弃的废料,真正能算得上是成本的,大概只有粘土和助燃剂这些东西了。”
“不过这些东西也不值钱,几分钱就能买一斤,真要说起来的话,这蜂窝煤的成本,其实主要在于人工。”
郑成功听到这话,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紧接着还没跟他说些什么,张世泽突然满脸堆笑地凑了过来。
没错!
今晚朱慈烺也邀请了他前来,而这种事情张世泽自然不会拒绝。
毕竟能与太子爷拉近关系,那可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只见张世泽先是恭敬地对着朱慈烺行了一礼,最后这才说道
:
“太子殿下,臣斗胆问一句,这蜂窝煤的主要售卖目标,应该并非城内的达官显贵吧?”
朱慈烺点头认可:
“你说得对,这主要是为京城的平民百姓准备的,让他们日常做饭和冬天取暖都能有足够燃料。”
“本宫不愿再看到百姓在寒冬中挨饿受冻,冻死街头,所以才搞出了这么个东西。”
张世泽心中暗自思量,心说果然和自己预想的一样。
要知道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向来使用的都是无烟煤炭和木炭,这些燃料燃烧起来无烟、火力足,十分符合他们的身份。
相比之下,蜂窝煤在这方面就逊色多了,不但烧起来有烟,而且火力也不是很足。
从这点来说,并不符合富人的需求。
但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价格低廉就是最大的优势了,能极大地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就在这时,朱慈烺似乎看穿了张世泽的心思,然后笑着问道:
“怎么,你是不是也想参与进来?你们张家在京城附近应该也有煤矿吧?”
张世泽心里一惊,后背瞬间冒出一层冷汗,忙不迭地回应道:
“太子殿下猜的没错,自从朝廷允许私人开办煤矿后,张家便涉足其中。”
“不过请殿下放心,张家一直都依法纳税,从未拖欠。”
朱慈烺看着张世泽紧张的模样,忍不住笑道:
“本宫又没多说什么,何必这么着急辩解。”
张世泽尴尬地笑了笑,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但很快他还是想到了什么,然后说道:
“太子殿下,若朝廷想做这门生意,恐怕得限制其他商户制作和销售蜂窝煤。”
“因为在臣看来,这蜂窝煤的技术含量实在是太低了,一旦流入民间,很快就会被大量仿制。”
事实上朱慈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毕竟这玩意儿确实没什么技术含量,只需要把那几样简单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但对于朱慈烺而言却并非是什么坏事,而是一件好事!
毕竟从一开始,他本意就不是靠此赚钱,而是想让百姓能顺利过冬。
如此一来,民间大量仿制,反而能加快蜂窝煤的普及,从而惠及到每一个百姓。
要知道如今京城的人口可是高达一百二十万,除去达官显贵,平民百姓至少有一百万以上。
按冬天每人每天使用两块蜂窝煤计算,每日消耗量最少在两百万块以上。
仅靠朝廷生产的话恐怕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必须发动民间矿主一起制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