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小九哥 作品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明以后每年的税收有多少?答曰:八千万两白银!

崇祯心中一惊,瞬间反应过来,目光紧紧盯着朱慈烺,满脸不可思议的说道:

“等等...那么这消失了的八千万两白银和七百万两黄金......”

朱慈烺未等崇祯把话说完,便轻轻点了点头,神色坦然道:

“没错,这些钱财被儿臣偷偷搬到东宫了。免费看书就搜:搜搜小说网 ”

“儿臣本以为此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却未曾料到这么快就被倪元璐给察觉了。”

崇祯听了这话,一时语塞,一下子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之前积攒的怒气,也在这一刻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无语和尴尬。

他万万没有想到,这背后竟藏着这样的事。

与此同时,他大概也明白倪元璐为什么要在朝堂之上和朱慈烺针锋相对了。

自古以来,税收都是国家的重中之重,是维持国家运转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可现在身为太子的朱慈烺却在国家税收上动手脚,你说他这个户部尚书能不生气吗?

这也就是大明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了。

这要是换做其他继承方法,光这一项,朱慈烺的太子之位怕是都要保不住了。

也就是说,朱慈烺其实是用这一亿七千万两白银、八百万两黄金封住了倪元璐的口!

而倪元璐也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所以接受了这笔封口费!

在这场与户部的暗自较量中,从表面看来,朱慈烺无疑是输了,甚至可以说是认怂了。

然而,朱慈烺对此却并不介怀。

就是因为他心中清楚,倪元璐并非那些奸佞庸碌之臣,而是一位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忠臣。

在关乎国家兴衰的大是大非面前,向这样一位忠臣低头,于朱慈烺而言,并非难以接受之事。

突然就在这时,崇祯又开口道:

“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该把如此巨额的银子和黄金全都交给户部啊,最起码应当分一部分到内帑之中。”

朱慈烺淡淡一笑,随即一脸无所谓的说道:

“父皇,这银子放在内帑和放在户部,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要是合理的支出,户部岂会不同意?就算真的不同意,那就换个同意的户部尚书。”

“再者,内帑如今的银子,加上儿臣之前扣下的这八千万两,单是白银便已超过两万万两。”

“除此之外,大明皇家银行也已经开始了存钱的业务,如今已经有不少百姓来存钱了。”

“说实话,如今银子多的内帑都快放不下了。”

崇祯听了朱慈烺这番话,顿时愣在原地。

要知道国库如今的银子不过也就是两亿多两,没想到内帑的银子竟也达到了这般数目。

如此一来,内帑与国库的银子数量几乎持平。

平日里,国家的各项开支,向来都是由户部承担,而内帑则是皇帝的私人金库,正常情况下只要户部还有银子,是绝对不会动用内帑的。

想到这里,崇祯心中最后的那一丝纠结与不满瞬间也就释怀了。

他知道这便是当下最为妥当的安排了。

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后,崇祯抬眼看向朱慈烺的时候,眼中满是欣慰。

随后这才说道:

“行了,这件事情就这么办吧!朕这边也没什么事儿了,你回去吧。”

朱慈烺闻言,恭敬地应了一声,随即起身准备离去。

就在朱慈烺刚要迈步离开之际,崇祯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要紧事,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补充道:

“对了,最近这段时间你要是没什么要事,就别来打扰朕了,朕打算潜心修道。”

说这话时,崇祯的声音不自觉地低了几分,老脸愈发滚烫,那红晕几乎蔓延到了耳根。

朱慈烺何等聪明,瞬间就明白了这话中的意思。

崇祯这哪里是什么潜心修道,分明是要双修啊!

但身为儿子,这般私密之事,他也不好说些什么,只能无奈地在心中叹了口气。

面上却依旧恭敬,然后轻声劝

慰道:

“父皇,还望你保重龙体,切不可操劳过度。”

“再者,儿臣目前也并无登基称帝的想法,所以这皇位还需要您再做几年!”

崇祯听到这话,一张老脸顿时就更红了,佯装嗔怒般的瞪了朱慈烺一眼。

“你这逆子!真是什么话都敢说!”

朱慈烺没有接话,赶忙快步离去。

转瞬之间,身影已消失在远处的宫道尽头。

崇祯望着朱慈烺离去的方向,无奈地摇了摇头,脸上却又浮现出一丝笑意。

随后转身迈着略显轻快的步伐,朝着周皇后的寝宫走去。

瞧这情形,或许不久之后,朱慈烺便要迎来一个弟弟或是妹妹了。

要知道自从崇祯决意不再过问朝政之后,他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变得简单纯粹起来,“造娃”也就成了他如今人生的主要追求。

毕竟作为一个皇帝,他也总得找点事情打发一下时间吧?

而“造娃”,就是最好打发时间的事情了!

与此同时,另一边。

退朝之后的倪元璐回到家中简单吃了几口饭,连衣服也来不及脱便疲惫地躺到床上。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让他的脸更显憔悴。

可刚过了中午,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尚书便猛地从床上坐起,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匆匆整理好官服,又猛灌了几口浓茶便匆忙朝着户部衙门赶去,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或许有人会心生疑惑,倪元璐今年都七十多了,为何还要如此拼命?

难道户部没了他就无法运转吗?

其实不然!

要是正常情况下,倪元璐绝对不会这么拼命,但是明显,眼下的情况并不正常。

因为眼下户部有一件至关重要的工作要马上进行核实统计,片刻也耽误不得。

这件事情就是重新制定天下田亩的税收!

随着各地的欠税陆续进京,一同而来的,还有整个天下详细的田亩数量。

之前朝廷在收取天下欠税之时,顺带对天下田亩进行了重新丈量,这一量可不得了,新统计出的田亩数量,远比旧鱼鳞册记载的要多得多,且各项数据更为详尽。

对于户部而言,这些田亩数据堪称真正的无价之宝,因为它们将直接决定往后大明每年的税收数额。

更何况,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的新政马上就要推行,需要重新制定新的税收,身为户部尚书的倪元璐根本片刻不得闲。

经过了整整两天两夜的紧张统计之后,倪元璐与户部的一众官员们终于将天下田亩的数量统计完毕。

合计大约为七亿三千万五百三十二万亩,不过,其中河南与辽东两地因正深陷战火,局势动荡,无法进行详细统计。

所以,这两地目前不在统计的范围之内。

然而即便如此,这一数字相较崇祯十年统计的田亩数,还是足足多出了两亿亩!

至于为何会有如此大幅增长?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主要是因为此次朝廷的手段足够强硬,但凡有不配合缴纳欠税或者丈量田亩的,一律以违抗皇命论处,直接抄家灭族!

这般雷霆手段之下,那些平日里惯会隐匿田产的士绅以及富商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哪里还敢隐瞒分毫?

实际上,这还并非大明全部的田产,边境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因种种客观因素,暂时未能统计在内。

还有就是北方贫瘠土地常按二到三亩折合一亩计算,一些刚开垦出来的耕地也没有计算在内。

若将这些地区全部统计在内的话,大明总耕地面积怕是远超八亿亩。

不过当下,也只能先按照七亿亩来制定新的田税了。

各地粮食种植品种多样,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产量自然也参差不齐,这便导致收税方式无法一概而论。

如此复杂的情况,绝非倪元璐一个户部尚书能够独自决断。

毕竟这关乎大明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税收根基。

依照朱慈烺之前的规划,此次田亩丈量之后,税收标准一旦

确定便不再轻易更改。

如此重大之事,倪元璐也不敢擅作主张,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日里,倪元璐每天都会来到内阁,和其他几位内阁大臣一同商讨此事。

因涉及的数据资料极为庞大繁杂,所以一连商量了几天都没有个结果。

崇祯因为知道此事重大,也难得从后宫脱身,参与了这场为期好几天的重大会议。

就连朱慈烺也不例外。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从早到晚都在激烈地讨论着,可谓是争得面红耳赤。

有的觉得税收太多,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有的又觉得税收太少,会导致国家税收不足,无法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

就这样又吵了好几天。

但最终,他们还是得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税收数额。

综合各地的粮食品种、田亩等实际状况,交税方式虽各有不同,但平均算下来的话,一亩地的税收约为零点二两银子。

这是把民田、官田、军田全部统计在内的平均数值。

按照当下的粮食折价换算,大致是南方一亩地需缴纳大米六十斤,北方则是小麦三十斤左右。

当然,这仅仅是平均数值,具体分摊到每个地区的话税额肯定有高有低。

以七亿亩土地来计算,一年的田税大概可达一亿四千万两白银。

看似与崇祯年间相比,税收直接增长了七倍之多,即便是与雍正时期改革后的税收相比,也增长了四倍之多。

要知道,雍正时期一年的税收不过三千五百万两白银而已。

乍一听,这数字着实惊人,高的都能吓死人了。

然而事情的真相远非表面这般简单。

因为崇祯与雍正时期,朝廷规定的税收那可都是朝廷最终要收到的银子数额。

可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考虑到运输途中的损耗、民夫的费用以及各种难以避免的折耗,实际从百姓手中收取的数额,起码是朝廷规定税额的四五倍之多。

打个比方,比如崇祯规定今年收两千万两银子的税,可经过层层加码,到了百姓那里,可能就得交一个亿的税,才能确保那两千万两银子的税顺利运抵京城。

毕竟,运输途中需要大量民夫肩挑背扛,粮食在装卸、存储过程中也会有损耗,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消耗。

而朱慈烺推行的新政则不同,规定的这一亩地六十斤大米、三十斤小麦都是直接从地头收取的税收。

百姓只需按规定上缴粮食,其余诸如运输成本、损耗等所有问题,均由朝廷统一承担。

当然,实际征收时,大概率还是会将粮食折算成银子收取。

这一亿四千万两白银收上来之后,一部分要用作运输成本和弥补损耗,一部分则留在当地县衙以及各省份的国库,用于支付当地官员的俸禄以及充实当地粮仓的储备。

如此一来,最终能够运抵京城的,大概也就四千万两银子左右。

且其中还包含一部分粮食和各类实物,这是为了确保京城的物资充足与安定。

而且在明末这个时候,军队的粮草与军饷皆由朝廷统一采购调配。

也就是说这四千万两银子中,起码要有两千万两用作军费开支。

如此算来,最终能进入户部,用于皇宫日常开销以及百官俸禄发放的银子,可能还不到一千万两。

乍一看,这数额似乎有些少,但实际上,这还未将商税计算在内。

若是把商税一并算上,那朝廷的收入可就颇为可观了。

如今大明的商税税率简直堪称历史之最,每年预估能有四千万两银子的收入,其中盐税更是占据了近乎一半的份额。

这便意味着,只要大明往后不遭遇大规模的天灾人祸,田税基本上能够覆盖国家的各项支出,而商税则近乎纯利润。

不出意外的话,田税与商税相加,朝廷每年大致能有八千万两银子的稳定税收。

这一结果可是内阁与户部的官员们,经过好几天的严谨核算得出来的。

大明建国将近三百年,户部的官员们对这些税收事务可谓了如指掌,得出的结果自然不会有误。

当这具体的数额呈现在众人面前时,身为户部尚书的倪元璐瞪大了眼睛,满脸震惊,似乎没想到一年的税收居然会有这么多。

就连平日里见多识广的内阁大臣们,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崇祯与朱慈烺同样被这数字惊到,顿时面露诧异之色。

毕竟这个数字确实是有点夸张了。

但更为关键的是,税收总额大幅增长了四倍,可老百姓的负担却实实在在地减轻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增的税收大多落在了那些士绅豪强的头上。

这些士绅豪强,占据了大明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积,以往却大多不用交税,如今新政推行,他们也必须依法纳税。

也就是说,受苦的不再是普通百姓,而是这些往日里逍遥自在的士绅豪强。

以往虽说大明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可实际征收下来,往往高达三十税五,算下来的话也和新的税收差不多了。

表面看来,这新的政策似乎并没有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里面可是包含了人头税、田赋、均徭银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税。

特别是人头税,这玩意儿从古至今都有,虽然朝廷一般规定是成年之后才会收取,但到了地方上之后基本上都是出生就会收取。

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年也就一钱银子,而这几乎都顶得上一亩地半年的税收了!

不得不说,清朝虽然是一个很让人唾弃的朝代,但雍正的这一国策却是实实在在的为普通的老百姓着想的。

朝堂上的大臣们,不少人本身就坐拥大量土地,对税收中的种种猫腻心知肚明。

可即便如此,面对如今这全新的税收数据与政策,他们依旧觉得难以置信。

崇祯更是激动得难以自已,双手不自觉地揪着胡须,竟一下子揪下了一大把。

要知道这可是整整八千万两银子的税收啊!

他以前就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这么多的银子!

想当初,国家每年的税收全部加起来还不到两千万两,几乎没到年底就会全部花光。

以至于常常拿不出钱来给军队发饷、给百官发俸禄,为此他几乎愁白了头。

可如今因为这一系列改革之后,每年竟能有如此巨额的税收,且还不会加重百姓的负担,这对于崇祯而言简直宛如梦幻。

但事实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商议完最终结果之后,内阁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气敛息,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崇祯,仿佛在等待他做出最后的定夺。

毕竟事关重大,还是得由皇帝亲自点头之后,内阁和户部才能开始接下来的行动。

崇祯先是微微一怔,但很快回过神来,原本因激动而涨红的面色逐渐恢复平静。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压制住内心的澎湃,然后语气沉稳地说道:

“既如此,便这般定下来吧。”

“内阁即刻草拟圣旨,昭告天下国家新的税收政策。”

“除此之外,《大明日报》最近半个月的内容,全部围绕此事展开宣传,务必让天下百姓都知晓这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的诸多好处。”

内阁大臣们与倪元璐赶忙起身,恭敬地行礼道:

“臣遵命!”

然而就在所有人以为这件事情已经结束时,倪元璐突然眉头紧锁,神色忧虑地再次开口道:

“陛下,臣还有一言,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崇祯这会儿心情很是高兴,听到这话当下便道:

“爱卿有话便说!”

其他人听到这话,也是一脸好奇的看向了倪元璐,似乎也好奇他接下来想要说什么。

随即,众人就听倪元璐说道:

“尽管朝廷如此大费周章地推广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可百姓无地可种的现状似乎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

“土地依旧大多集中在士绅豪强手中,且他们手中的地契等手续一应俱全,只要按时纳税,朝廷便不能强行将土地夺回。”

“如此一来,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依旧无地可耕,这又该如何是好?”

崇祯听闻此言,原本舒展的眉头瞬间又皱了起来,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因为他刚才还真没想到这点!

而在场的其他几位内阁大臣们,脸色也都变得有些难看了起来。

因为他们名下也有很多的土地,少的数千亩、多的数万亩,且都已经补缴了欠税。

从律法上来说,朝廷确实不能对他们怎样。

可是倪元璐提出的这个问题,还是瞬间戳中了他们的痛点,也道出了众人心中最担忧的事情!

那就是朝廷会不会为了解决百姓无地可种的问题,直接强行抢夺他们手中的土地?

真要是这样的话,那他们可就要骂娘了.......

崇祯也意识到了问题的棘手性,他本就是个爱面子、重声誉的人,人家既然都已依法交税,他又怎能光明正大地去抢夺土地?

若真如此,大明怕是瞬间就会陷入大乱之中。

想到此处,崇祯下意识地将目光转向朱慈烺,期望从朱慈烺那里得到解决之道。

眼看着崇祯突然看向了朱慈烺,其他大臣的目光也都看向了朱慈烺,似乎在等待他的回答。

事实上,朱慈烺也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咳咳...

只见朱慈烺先是轻咳几声清了清嗓子,而后这才不紧不慢地说道:

“关于此事,本宫其实早已考虑周全。”

“解决之道也并不复杂,可从两方面着手。”

“其一,由朝廷出面,购置士绅豪强手中那些合法持有的土地,之后再将这些土地转售给普通百姓。”

“当然,本宫也知道普通百姓手头拮据,恐无足够银钱购置土地。”

“但这无妨,因为大明皇家银行可借银两给他们,助其完成土地购置。”

“至于利息,届时视具体情形而定,如果有必要的话利息可予免除,百姓仅需偿还本金便可。”

“举例而言,若一亩地售价为十两银子,一个百姓想要购置十亩土地,共计一百两银子。”

“那么大明皇家银行可以借给这个百姓这一百两银子用于购买土地,而这个百姓可分十年乃至二十年还清这笔银子。”

“倘若遭遇大灾之年,那么这期间的银子就会免除。”

“总归一句话,朝廷即便亏钱,也绝不能损害百姓分毫利益。”

众人听闻此言,纷纷点头,脸上满是赞同之色,同时暗自松了一口气。

毕竟买他们的土地总比抢他们的土地好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