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振 作品

第104章 远邦来朝

幽州,玄菟郡,高句丽城。

城南十里之处,一支约百余人的队伍在官道旁的馆驿外面候着。今日天色微阴,下了些雪,不过按照本地有经验的老者来看,等到下午风一吹起,天色便会放晴。

一支千人的骑兵队伍从南缓缓而来,迎候的队伍中为首一人见状,当即快步向前迎了上去。

此人便是此前战事开了高句丽城的城门,借着此功转为玄菟郡太守的陈宁陈元礼了。

“见过文舒公,元伯公。”陈宁迎上前去,躬身行了一礼:“今日路上飘了些雪,属实难行,还请文舒公和元伯公快快入城歇息。”

王雄不甚话多,而一旁的王昶则笑着说道:“不是遣人与你说过了吗?勿要出城远迎,还不需这么大的排场。元礼,告诉众人一同上马回城吧,下雪天在此肃立等着,未免有些太不近人情了。”

“文舒公说的是。”陈宁赔笑道:“文舒公请,元伯公请。”

一般来说,直接称呼王公即可。但这不是王昶、王雄二人都姓王吗?没办法的事情。此前乐浪、带方两郡太守来襄平述职的时候还为此闹过笑话,把两个‘王公’给弄混过。最后王昶、王雄不得不将这种官方称谓给通报了下去,这才算了结。

“肃慎使者到了吗?”王雄终于开口了。

“禀元伯公,属下早上从高句丽城内出来相迎的时候还未到。不过按照扶余王和属下说的日子来看,肃慎使者今天必到。”

王雄点了点头:“远邦来朝,实乃国之盛事也。我二人从襄平来,一是为了巡视玄菟郡,二是为了提前见一见这肃慎国的使者。”

“元礼,公孙逆在辽东之时,肃慎可曾来过?”

陈宁原本是公孙恭所任命的玄菟郡高句丽令,公孙氏在辽东五十年,若说肃慎国之人一次都没来过,那是假话,光陈宁听说过的,就有三、四次了。

但王雄以一州刺史之位问出这等问题,那就必须要谨慎回应了。

二十几日前,扶余王提台遣人来到玄菟郡中,说了肃慎使者已到扶余国中,欲要前往大魏朝觐,问是否能来。

陈宁派遣快马去从襄平询问,得到营州刺史王雄肯定的答复之后,这才告知提台可以带人前来高句丽城。除了肃慎之人,提台也会一同来访。

陈宁的马头微微落在王雄后面,身子前倾,小声说道:“元伯公,肃慎来使这还是属下第一次听闻。”

王雄满意的点了点头:“周朝时周景王曾说,肃慎,吾北土也。舜帝之时,就有肃慎氏来朝中原,故肃慎献矢可以称为祥瑞。”

“走吧,今日便看一看这肃慎国之人言语如何,面貌与我等大魏子民是否一致。”

“是。”陈宁点头应下。

午后,大约未时二刻,守在太守府中的王昶、王雄及太守陈宁,终于等到了扶余王提台和肃慎使者的到来。

“拜见文舒公,拜见元伯公。”提台拱手行礼。

而身旁的这位肃慎使者,则在一名会说扶余话的府吏和一名会说肃慎话的扶余人共同引导之下,向二人跪拜行礼。人都有膝盖,在这个时代跪拜乃是通用的下位者对尊长的礼节,即使再远的部落也是知晓的,就如同后世举起大拇指表示赞赏一般,并无多少意外。

王昶乃是营州都督,虽说权责比王雄更大,但这种时候他并未第一个说话,而是将主角的位置让给了刺史王雄。

王雄点了点头:“提台,你可懂肃慎话?”

提台苦笑着说道:“元伯公,在下哪里会懂得肃慎话?国中常有与肃慎交流走商的商队,每季往返一次,八月时前去肃慎的商队将大魏平定公孙逆党的消息传到了肃慎,十一月回返之时,才将使者顺路带了回来。”

王雄点了点头:“此人唤作何名?”

提台答道:“禀元伯公,此人唤作兀朱可,乃是肃慎二十八部之中黑水部的首领之子。”

“二十八部吗?”王雄有些诧异:“既然是二十八部,彼处人口又有多少?”

提台拱手说道:“在下亦不尽详知,还是让兀朱可与元伯公自己说吧。”

“元伯公,”提台指向身旁一人:“这是懂得肃慎话的通译毕礼,他将肃慎

话译成扶余话,再由在下译成汉话。”

这便是两重译了。

“好。”王雄微微颔首。

兀朱可年约三旬,体型与寻常汉人相仿,但似乎更精壮些。此人气势倒是不凡,穿着一袭貂皮的皮袍,毛色甚是油亮,可以看出用料极好,但不如汉人皮袍那般形制细致。

兀朱可摘下插着彩色羽毛的皮帽,露出了编成辫发、长可披肩的脑袋,发尾还坠着一些彩色丝线和玉坠,左右耳垂上还坠着两只金环。

而且根据提台所说,肃慎人的语言与扶余、高句丽有三分相似,但许多词句以及发音都不相同。

王雄与兀朱可对话许久,得知其部名为黑水部,居于一条名为黑水的大河南部。

此番兀朱可随着扶余商队来到辽东,一共有五人随行,都是部中射猎的好手。

所谓肃慎二十八部只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具体肃慎有多少部,兀朱可也一时说不清,但他所在的黑水部乃是一个大部落与一系列小部落的联合,把控黑水中段到难水附近之地,人数超过五万人,这还是近年来粮食收成不佳,家畜不丰的情况下的数字。肃慎人种田,粟、豆和黍都是常见的作物,也进行渔猎。至于畜牧方面,主要则是猪、犬和马。

对于王雄来说,得知这一消息还是十分意外的。虽说他此前曾任过幽州刺史,但与之打交道的胡人,不过都是鲜卑、乌桓各部,连鲜卑以北的丁零人都极少见到。更别说扶余和肃慎了。

在中原士人的眼中,幽州已是已知世界中的边陲之地,而肃慎就更不知远到哪里去了。

随着提台招呼了几声,堂外候着的府吏从提台的马车中拿出了两把形制怪异的木弓,还有两个鹿皮所制的箭袋。

“这便是楛矢石砮?”

王昶、王雄二人同时站起身来,接过鹿皮箭袋,从中间抽出箭矢来看。

所谓楛矢石砮,就是用楛木箭杆和青石磨成的箭头。

王昶拿到手中略微看了几眼,微微试了下弓弦,对肃慎人弓矢的威力都有了大概认知,没什么值得稀奇的。

但对于大魏来说,这却是祥瑞一般的事情。

王昶轻声说道:“舜帝之时,肃慎来朝。周朝之时,肃慎就为中国藩属。汉文帝之时肃慎遣使贡献楛矢,如今太和四年,肃慎又来进贡楛矢石砮。”

“元伯兄。”王昶道:“还是速速将这兀朱可与通译一并送往洛阳,报与朝廷知晓为好。”

“那是自然。”王雄捋须笑道:“陛下今年方收了辽东,就有这般祥瑞,实乃天佑。”

王昶、王雄二人又在高句丽城左近待了几日,还特意在陈宁的邀请之下,观赏了一番辽东百姓冬日在已经结冰的河中撒网捕鱼的绝技,属实难得一见。

等到二人带着肃慎使者往襄平动身,刚刚走到襄平城外的时候,却又从前来禀报的州吏处,听闻了一件更巧合般的事情。

“禀文舒公,禀元伯公。”一名唤作张开的州吏拱手行礼:“乐浪郡孔太守从朝鲜城派人前来襄平,昨日方到。其中还有二十名倭国使者前来,为首之人正是夏季陛下在襄平接见过的那个难升米。”

“怎会如此之巧?”王雄微微摇头,转头看向王昶:“文舒,如此倒像是我二人在作伪了一般。”

王昶微微一笑:“怎么作伪?巧便是巧,无需多想。我早已问过,从乐浪郡经海路回返倭国,最长也要不了一月的时间。若倭国国中再反应些时日,准备恭物,十二月到达辽东倒也正常。”

王雄道:“既然如此,那便让这倭国的难升米与肃慎的兀朱可一同去洛阳算了。文舒,让他们何时前去?”

王昶淡淡说道:“倭国之人与肃慎之人来到辽东,又不是来拜访你我的,乃是来洛阳朝觐天子,进贡物产的,你我在襄平留着他们有何益处?”

“稍后遣人去盘问一番,若这些人都无什么异常之处,就让他们明日一早启程吧。先去辽隧,在那里领了冬日过傍海道的车马和粮食,再走宾徒、碣石、临渝去辽西郡。”

“若是他们走的快,两个月应该能到了。”

王雄点了点头:“就按文舒的意思办。那董胄上任之后没做旁事,先在碣石留了数百人

屯驻,又在傍海道沿途设了几处行人往来的补给之地。没想到这还没到年底,便要用上了。”

王昶道:“这董胄不是素称庸碌吗,还是从颍川太守的位子上被黄公衡弹劾来的。此事也未必是他本人的主意,说不得是董太尉的想法。”

“子不如父。”王雄嗤笑一声。

王昶也跟着笑了起来:“元伯兄家的长子长源(王浑,字长源)与我长子同名同姓,都唤作王浑,倒也是天下极为巧合之事了。”

“长源博学多思,若我家浑儿能似长源一般,我家日后便可兴盛了。”

王雄笑道:“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都是王氏,应为一家。虽然你家浑儿年幼居在洛阳,但你那侄子唤作王沈的,不是就在襄平吗?”

“让我家王浑与你侄子王沈,一同作为州吏领着倭国、肃慎使者前往洛阳,岂不更妙?”

“甚好,甚好。”王昶也笑了起来:“就按元伯兄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