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字元皓,钜鹿人,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
赵铎认为田丰在三国时期可谓是一位顶级谋士?。他在袁绍帐下担任重要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甚至帮助袁绍消灭了当时势力强大的公孙瓒。田丰的智慧和远见在当时被广泛认可,他的计策多次被认为是非常巧妙且稳妥的,但由于袁绍的固执和内部矛盾,许多建议未能被采纳,最终导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田丰也被袁绍杀害。?
田丰从小就以聪慧过人而出名,博学多才,曾在冀州担任别驾一职,为袁绍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战略建议。例如,他建议袁绍在曹操攻打刘备时从后方偷袭曹操,但这一建议未被采纳。田丰的悲剧在于他的建议多次被忽视,最终导致袁绍的失败和他自已的悲剧结局。
尽管田丰在袁绍帐下未能完全施展其才华,但他的智慧和远见仍然被后人所称道,被认为是三国时期顶尖的谋士之一。此亦为赵铎在赴洛阳途中,首先拜谒他之缘由。
翌日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落在巨鹿城中那座略显残破的院落里。这座院子虽然陈旧,但仍透露出一股古朴的气息。忽然,一阵清脆而又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伴随着院内传来一阵稚嫩的童音回应,脚步声也由远及近地传来。须臾之间,只听得一阵门轴转动发出的吱纽声响彻耳畔,那扇有些破旧的大门被缓缓推开。紧接着,一个十二三岁模样的少年探出脑袋,好奇地向外张望。
只见门外站着一位身形微胖的中年人,他面色红润,衣着考究,举手投足间都散发出一种不凡的气质,显然并非普通之人。这小童见状,心中不禁一紧,赶忙闪身走出大门,并恭恭敬敬地问道:“这位大人,不知您大驾光临我田府有何要事?”
要知道,就在昨日,赵三刚刚受到过赵铎的训斥,如今早已没了往日的傲气。此刻即便面对眼前这小小书童,他也是显得小心翼翼,还未开口便已面带三分笑意。
赵三见这书童如此有礼,更是微笑点头,然后和声说道:“这位小哥,请问此处可是田丰田公子的府邸?我乃是受我家公子之托前来送上拜帖的。”说罢,为了证明自已所言不虚,赵三还特意伸手入怀,从中取出一封由赵铎亲自书写的拜帖。
小童见到这封拜帖,脸上顿时浮现出一丝疑惑之色。毕竟自从自家公子挂印辞官之后,除了那三五好友以外很久没有陌生人前来拜访了。不过,他很快便反应过来,连忙回答道:“回这位管事的话,我家公子正是田丰。只是小的斗胆问一句,不知贵府公子究竟是何人?”
当那书童问及赵铎姓名的时候,原本神色还算平静的赵三面容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他的双眼之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甚至还夹杂着些许狂热的光芒。只见他郑重其事地回答道:“我家公子乃房子县赵家赵铎!我家公子特意嘱咐过,将于三日之后亲自登门拜访贵府。”说罢,赵三小心翼翼地伸出双手,将那封精致的拜帖托起,缓缓递到那书童的面前。
那书童见状,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之色。他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伸手接过赵三手中的拜帖,然后语气急促地说道:“还请这位管事先到门房稍作歇息等待片刻,小的这就立刻回去禀报我家公子。”话毕,他便急匆匆转身离去。
赵三看着书童如此匆忙的模样,不禁微微一笑,心中暗自思忖:这孩子倒是机灵得很。待看到那书童已经远去,赵三方才收回目光,脸上满是欢喜之色。嘴里喃喃自语道:“希望此次拜访一切顺利。”
不多时,那书童已然来到内宅门前,脚下生风般一路小跑而入。而此刻,在书房中的田丰正手持一卷书卷,全神贯注地阅读着上面的文字,沉浸其中。然而,门外传来的一阵嘈杂脚步声却无情地打断了他的思绪。田丰眉头微微一皱,面露几分不悦之色,心想究竟是谁在外面如此喧闹,扰人清静。
还没等他开口询问,只听得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紧接着,一个身影如旋风般冲进了书房。定睛一看,原来是门外的书童铃铛正风风火火地跑进来。只见他跑得气喘吁吁,额头上挂满了汗珠,但手中却紧紧握着一份精美的拜帖。
田丰见状,眼中不禁闪过一丝惊讶之色。要知道此时刚到辰时,他实在想不出会有谁在这个时辰前来拜访。于是,他连忙开口问道:“铃铛,究竟是谁这么早就来造访?”
小书童铃铛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断断续续地回答道:“回……回公子的话,门外来了一位大叔,说是替他家公子前来送拜帖的。喏,这就是他家公子的拜帖。”说罢,铃铛赶忙将手中的拜帖递到了田丰面前。
田丰伸手接过拜帖,轻轻展开,目光刚落在上面,便又是一惊。原来,这拜帖所用的字体竟是他从未见过的一种,笔画瘦细而有弹性,尾钩锐利给人一种锋芒毕露的感觉 ,运笔迅疾,且字形张弛有度,布局独特。他忍不住仔细品味起来,越看越是惊叹不已。赵铎为了先声夺人,不至于让田丰心生小觑可是让瘦金体提前了近数百年出现。
不仅如此,当他注意到拜帖内的纸张时,心中更是诧异万分。那纸张质地细腻柔滑,洁白如雪,仿佛轻轻一吹便能飘起一般。这样上好的纸张,即便是见多识广的田丰也是从没见过。
就在田丰暗自惊奇之际,他终于将目光移到了落款处。当看清上面所写的名字——房子县赵铎时,他的眼睛不由得瞪大了几分,脸上再次浮现出惊讶之色。因为就在不久前,他才从好友时苗那里听说过这位赵铎公子的不凡之处,特别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悯农》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