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目光缓缓移向杨士奇,想听他说说还有何忧。
杨士奇微微躬身,语气恭谨却不失沉稳,娓娓道来:“自陛下推行新政以来,昔日地主豪绅纷纷将田产换为公司股票。”
“伴随股市节节攀升,他们的财富亦如滚雪球般膨胀,富庶之态愈发显赫。”
“相较于田地,股票交易便捷迅捷,变现相对田地简单得多。”
“虽眼下抛售者尚少,但此风已悄然萌芽。”
“这些富贾豪商所得银钱堆积如山,自是底气十足,挥霍无度。”
“即便是那些股票分毫未曾售出的股民,亦因身价暴增而志得意满。”
“财帛既丰,奢靡之欲便如野草滋长。”
“他们竞相攀比,挥金如土,甚至以斗富为荣,视奢华为风雅。”
杨士奇说到此处,声音略沉,带着几分叹惋:“非但豪商巨贾如此,即便是寻常百姓,出手亦远比旧时阔绰。”
“在陛下的贤政之下,无论是有技术的工匠,还是无一技之长的闲散雇工,其薪水皆是水涨船高,而粮价却稳如磐石,虽有少许波动,却几可忽略不计。”
“百姓劳作所得,除却果腹所需,尚有余银可供挥霍。”
“于是,他们便携这些闲钱,流连于酒肆茶肆,沉醉于声色享乐。”
“此风日盛,引来不少非议。”
“朝野间多有忧心者,谓之世风日下,奢靡腐化,民心渐失古朴之风。”
杨士奇微微摇头,似对这股潮流既无奈又深思。
复又抬眼,望向朱允熥:“陛下曾言,此等风气谓之“消费”,可激市井繁荣,助推大明百货之销路,进而驱动各公司麾下作坊加紧生产,源源不绝地供应货物。”
“故而,陛下并未严加抑止,仅以疏导之策,谆谆告诫豪绅与庶民,勿过度放纵,需量入为出。”
“然奢靡之势,仍如江河决堤,一日胜似一日。”
杨士奇神色中流露出一丝隐忧:“太祖皇帝出身寒微,毕生崇尚俭朴,克己奉公。”
“为百官定俸禄,皆精打细算,仅足温饱,不使奢靡之心滋生。”
“若太祖自内宫步出,目睹今日之盛况,看到豪贾斗富,百姓竞奢,市井喧嚣,风气浮华,不知会否龙颜震怒,痛斥此等靡费之风有违其治国之志?”
朱允熥闻言,心中微微一震,眸内闪过一丝未曾预料的诧异。
这一点,他确实未曾深思。
杨士奇的言语如晨钟暮鼓,字字叩心,极有分量。
在经济腾飞、转型蜕变的浪潮中,奢靡之风也开始悄然滋生。
社会风气因此悄然变迁,纸醉金迷的气息渐浓,许多人对此深恶痛绝,颇感不齿。
而在这些人当中,必然也包括那位刚毅果决、疾恶如仇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允熥的皇爷爷。
尽管此前老朱在申城时,已窥见些许奢靡的端倪,但彼时的申城与今日的京师,情势截然不同。
申城乃是从黄浦江畔的荒滩上拔地而起的新城,筑城之举堪称浩大工程,参与其中的劳作者,无论是挥汗如雨的力工,还是怀揣发财梦的商贾,皆背负着勤劳改变命运的梦想,以及对追逐更多财富的无尽渴望。
他们远赴申城,或为谋生,或为逐梦,个个埋头苦干,兢兢业业。
即便偶有闲暇,他们也只是小酌几杯黄酒,聆听一曲婉转的黄梅小调,稍作休憩,便又投入无尽的劳作与奔波之中。
这样的生活节奏,即便略带些许“享乐”,在老朱眼中,亦是情有可原。
这些人是在用血汗换取微薄的回报,他们的“奢靡”不过是疲惫之余的片刻喘息。
商人虽有万金,亦将大部分的钱财,投入到扩大生意当中。
然而,京师如今的景象却与之判若云泥。
京师从来便是权势与财富的汇聚之地,豪门望族、世家子弟比比皆是。
这些纨绔子弟,早已习惯了锦衣玉食、游手好闲的生活。
新政推行以来,股市兴起,经济如烈马奔腾,财富的积累愈发迅猛。
这些权贵后裔挥金如土的做派,比
以往更加肆无忌惮。
更有甚者,一些借新政东风一夜暴富的新贵,也迅速融入这股奢靡的洪流,竞相攀比,炫耀财富。
甚至连寻常百姓,也在这股浮躁风气的裹挟下,渐渐迷失了本心。
京师的夜晚,如今已是灯火通明,笙歌不绝,处处流光溢彩,令人目眩神迷。
酒肆茶肆间,丝竹之声不绝于耳;街头巷尾,华服车马与美人川流不息。
这座古都,仿佛化作了金粉之城,令人既惊叹又不安。
朱允熥心知肚明,这是经济繁荣不可避免的伴生之物。
然而,老朱对此却定然深恶痛绝。
以他那过惯了苦日子的性情,看到京师沉溺于如此浮华,看到这多的人挥金如土,奢靡浪费,怕是会雷霆震怒。
若老朱因此对新政心生疑虑,施加干预,甚至强行中止某些变革的推行,那新政的根基恐将动摇,前功尽弃。
这正是杨士奇言辞背后,未曾明说的隐忧。
他不能将话说得太直白。
说到这一步,已经足够让朱允熥理解其中之意。
“皇爷爷一定能理解。”朱允熥语气坚定,眉宇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
从过往的接触中,他深知老朱虽性烈如火,却并非冥顽不化之人。
况且,老朱在申城驻留期间,已经对经济学略有领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开明态度。
说服他,或许并非难事。
杨士奇愣了愣,神色间仍藏着一丝忧虑。
“陛下如此笃定,臣或有杞人之忧矣。”
他终究不再多言。
身为外臣,涉及是皇室家事,进谏至此,点到即止,方是分寸。
一番深谈后,朱允熥当机立断,传召医学院的御医与研究学者,详细询问针管注射技术的最新进展,为老朱的康复归来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朝廷内外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迎接郑和远航归来的盛典。
……
两年多以前,郑和奉命率领庞大船队,扬帆远航,穿越浩瀚太平洋,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探险之旅。
临行之际,朱允熥亲手交付给他一卷详尽的航海图,上面标注了各地的地理轮廓与关键航线,清晰无比,令人叹为观止。
郑和的船队自大明启航,沿着东南方向前进,很快便抵达南洋诸岛。
在那里,他们不仅与当地居民展开了亲切友好的交流,还对岛屿的人文风貌、政治格局、自然生态以及周边海域的水文状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勘察与记录。
朱允熥曾再三叮嘱,此行的核心使命便是探路,为日后的大规模远洋航行奠定基础。
因此,所有相关资料的整理与记录,事无巨细,务求详尽。
郑和深知此行责任重大,有意放缓船队的航行速度,力求将每一处细节都摸索清楚。
船队一路走走停停,先后造访了爪哇岛等岛屿,继而跨越重洋,抵达广袤的大洋洲。
郑和率领船队围绕这片神秘大陆巡航一圈,详细记录其海岸线与地貌特征后,才继续向更远的未知之地进发。
途中,他们还特意探访了朱允熥在海图上特别标注的几座重要岛屿。
这些岛屿地处偏远,鲜为人知,甚至连随行的饱学之士也从未听闻其名。
唯有《山海经》中,隐约提及过几句语焉不详的记载。
然而,朱允熥提供的海图却将大洲,乃至重要岛屿的都勾勒得纤毫毕现,与实际地形几乎毫无偏差。
郑和每每对照海图与眼前的景象,心中对朱允熥的敬佩便愈发深厚。
即便他的船队亲临这些陌生之地,但若让他们自行绘制地图,怕也无法达到太孙殿下(船队出发时,朱允熥尚未登基)海图那般精准明晰的程度。
这份海图的神奇,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太孙殿下究竟是如何知晓这些遥远之地的?
莫非他真有通天彻地之能?
郑和心潮起伏,却不敢深究,只将这份敬畏深藏心底。
不过,船队此行绝非徒劳。朱允熥的海图虽勾勒了大致轮廓,标
注了少数关键海况,却未涉及具体的洋流、风向、水文特征,更不用说陆地上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与国家政情。
这些,正是郑和与船队需要补充的空白。
他们一路跋涉,细心观察,详尽记录,将每一处新发现都化为珍贵的文字与图纸,为大明的远洋事业积累了无价的财富。
正因如此,航程才耗费了如此漫长的时间。
不久后,船队抵达了所谓的“新大陆”。
郑和指挥船队沿新大陆的西海岸自北向南,缓缓前行,细致考察大陆的每一寸海岸线。
在新大陆的南部,他们还与受封于此的晋王朱棡所率的部众胜利会师,彼此交换了各自的见闻与情报。
随后,船队自大陆最南端的海峡绕行,进入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再沿着东海岸一路北上。
他们不仅对新大陆的海岸地貌进行了全面勘测,还深入探索了南北大陆间的那片辽阔海湾。
依照朱允熥的嘱托,郑和将这片海湾郑重命名为“中国海”,又称“大明湾”,以此彰显大明的赫赫威名。
此后,郑和的船队乘风破浪,横渡浩瀚的大西洋,抵达了遥远的欧洲大陆。
他们遍访各国,与当地君主和使节展开深入交流,还环游了地中海,探察其沿岸的港口与风土人情。
然而,由于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尚无运河相连,船队只得绕行地中海一圈后,再离开这片海域。
他们沿着非洲的海岸线继续南下,绕过非洲大陆的广袤疆域,达到新大洋后,再北上,一直抵达波斯湾一带的海岸。
正是在这片异域之地,郑和访问了沿岸诸国,还遇到了正准备远赴欧洲的朱棣一家所率的船队。
从他们口中,郑和得到太祖皇帝“驾崩”,新帝已经登基的消息。
震惊之余,郑和向朱棣提供自己收集到的欧洲诸国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又率领船队继续前行,途经天竺等国,穿越满刺加海峡,经南洋诸国各海,历经无数风浪与艰险,终于在绕行整个蓝星一周后,带着对未知世界的详尽记录,重返大明!
这便是郑和此行耗费两年多时间的缘由。
原本,朱允熥的计划仅是让郑和探明大洋洲与新大陆的地理与资源,为后续的远洋航行铺路。
日后再筹划第二次、第三次出海,逐步实现环球航行的宏愿。
然而,当郑和聆听朱允熥讲解世界地图,得知大地果真如古籍所述,乃是一个浑圆之球,而非天圆地方,且从另一侧亦可返回大明时,他当即便下定决心,要一举完成环球壮举。
朝廷组织船队,筹备一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耗费的财力物力不计其数,若能一次航行便走遍天下,探查更多未知之地,搜集更丰富的地理与人文情报,自然是再好不过。
正是这份雄心与魄力,让郑和的航程延长至如此漫长。
如今,郑和终于凯旋归来。
他带回了堆积如山的勘察资料,记录了各地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与政经概况;带回了琳琅满目的异域特产,从珍奇的香料到绚丽的工艺品,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更带回了红薯、土豆、玉米、花生等新奇农作物的种子,为大明未来的农业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可能。
出航时,船队虽因时间仓促而略显匆忙,规模却也高达到三千五百余人,舰船三十三艘,浩浩荡荡,气势如虹。
然而,这一路的艰险远超想象。船队与沿途土著部落发生过大小数十次交锋,经历了疾病的侵袭、蚊虫的叮咬、水土不服的折磨,以及狂风巨浪与暗礁的威胁。
四艘舰船因风暴中撞上暗礁而沉没,另有三艘因长期受海水与海洋生物侵蚀,船体不堪重负,被迫弃置。
待船队归来时,舰船仅剩二十六艘,人员也折损了数百人,令人扼腕。
即便如此,郑和的船队依然创造了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