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瞐 作品

第217章 谁堪五虎上将

第217章谁堪五虎上将

鲁锦这边在安排兵工厂扩产、春耕和部队训练,各地的将军们也陆续收到了帅府的任命和整编命令。

有人对军衔感到不满,校尉之称自古有之,但鲁锦连尉官都搞出少中上大四级,他们就觉得有些离谱了,这得什么时候才能升到将军去

还有圣武军里的团指挥一级,按理说,独领四千五百兵马,这要放到别的势力里,高低也得是个偏将军啥的,结果鲁锦这就给一个大校。

不过鲁锦这边也给出了说辞,送命令的传令兵连带送去了鲁锦的口信,‘什么是偏将军,不过是说的好听而已,古人言,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也不求你杀够一万人,只要你能带着一个团的兵力,歼灭同等数量的敌军,不论是俘虏活捉还是杀够五千都行,手下若是连一万兵力都没有,怎么配得上将军之名’

这话传出来,就再也没人敢说什么了,按照新编制下的,一个师辖三个团,还真是少将督师领兵一万三千五百人,倒也对的上鲁锦说的万人为将的标准。

除了这些对军衔不满的外,当然也有锐意进取的,好奇将军再往上是什么,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这其中,南线的35军反应还比较平淡,廖永安中将的军衔实至名归,不论是资历还是手中的兵权,他都配的上。

缪大亨对自己少将副总管的职位也比较满意,他自定远投降鲁锦之后,短短时间升为少将正督师,35军副总管,成为独挡一方大军的副将。

而且他还不是巢湖元老派出身,即便在降将派里,他也算比较新的那一批。

鲁锦手下的降将,如果把庐州和六安的降将算第一批,康茂才麾下投降的算第二批,那他这个定远来的应该就算第三批了。

现在圣武军的降将派里,位置最高的就是第一批六安投降的朱亮祖,这家伙已经做到了独领一军的军总管一级,领中将衔,只比缪大亨高一级而已。

再加上缪大亨的长子缪友珍,这次也从千户营官升到了大校团指挥使,独领一支水军,鲁锦还答应未来让他们去打江西,只要有仗打,就不愁将来没有战功,有战功就还能继续升职,他已经很知足,很满意了。

郭子兴只是个大校团指挥使,但好歹还挂了个101师副督师的军职,算起来,和普通团指挥相比,虽然军衔一样大,但军职好歹高出半级,心里多少算个安慰,知道鲁锦这次对他的表现不满,但还没有完全放弃他。

至于韩庆禄和鲁定,他俩刚升团指挥,高兴还来不及,根本没有什么不满的心思。

东线这边,杨璟做为37军的总管,领了中将军衔,他其实是比较紧张的,主要是和另外两个军总管相比,杨璟的战功不太显眼,位置又那么高,手下悍将又多。

37军里还有好几个巢湖元老,位置都没杨璟高,这让他很有压力。

当初鲁锦拿下庐州时,杨璟是第一个看了告示,来自荐为将的,当时鲁锦手下又缺人,就让他做了仅有的几个团指挥之一,后来对康茂才作战,正面战场的主力是鲁锦亲自指挥的,杨璟只带着偏师偷袭一座空城,拿下了和阳,这战绩算不上多亮眼,换个人也一样能拿下,更何况和阳城里还有鲁锦的内应。

后面东线军从和阳北上,连夺全椒、滁州、来安三城,其中出主意的是常遇春,带队偷袭的也是常遇春,杨璟只独自领兵拿下一座全椒城,就这种战绩,和南北两线大军相比,实在不算亮眼。

更何况他手下还有廖永坚这个巢湖老资格,华高虽然也老早就属于巢湖系将领了,但是之前一直在赵普胜手下,华高真正投靠鲁锦的时间,其实比杨璟还晚一些,他俩勉强算是同一批的。

除此之外,37军下属的几个团指挥里面,还有俞通海,张德胜,常遇春,可以说除了一个常遇春,其他都算巢湖派的嫡系,但这些人的位置都没杨璟高。

杨璟今年才19岁,手下就要管着这样一群骄兵悍将,可想而知带给他的压力有多大。

不过有压力也有激励,他知道将来渡江肯定要带上他,毕竟他就负责临江防线的,对对岸的情况最为熟悉,所以在驻扎在东线的这段日子里,杨璟也在一直琢磨着怎么打过江去,将来渡江之后又该如何发展。

东线的其他部队,廖永坚虽然是巢湖老人了,但他一直不以能力著称,当初鲁锦到巢湖投军之前,巢湖的实际一把手就是他兄弟廖永安。

廖永坚也知道自己情况,他这人就好个面子,鲁锦也给足了他脸面,没给太低的军衔,一个少将督师,37军副总管的位置,对他来说已经足够高了。

至于华高,他知道自己不算是跟鲁锦关系最近的那一批,同属37军序列的张德胜,也才刚刚升任团指挥,人家铁杆的巢湖系尚且如此,他一个副督师还能说什么。

张德胜和俞通海都还年轻,又是鲁锦的铁杆迷弟,鲁锦带着他们发展出恁大的家业,如今更是拥兵十万之众,坐享近千里疆土,鲁锦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必然第一个响应,自然也不会反对。

倒是常遇春这货,心心念念着要将十万兵,结果这次军衔制颁发下来,他也就得了个大校团指挥的位置,连将都不是,心中多少是有些失落的,哪怕他知道4500兵力对他这个新人来说已经不算少了。

这次颁发军衔的同时,还重新调整了各部的防区,常遇春的第13团原来驻守的滁州,这次直接移交给了北线的36军,他要带着部队调防到全椒县去。

就在往全椒行军的路上,常遇春骑在马上,手里拿着那张任命状,嘴里还念叨着。

“五千兵马竟还只是个校官,那我这得什么时候才能将兵十万,到时又该是什么军衔”

旁边跟着的千户平定闻言说道,“听说将校尉每档又分四级,最低级的少将便是我军督师一级,可管三个团,有兵13500人,再往上的军总管一级是中将衔,可管两个师。

“不过我看现在这编制的法子,将来一个军会辖三个师也说不定,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那将来一个军就能管三四万兵,再往上听说叫集团军,职务叫集团军总兵,领上将衔,若还是每级辖三个分部,到时就能领三个军的兵力,指挥就能领十万兵了。

“不过如今咱们全军加在一起,也不过三个军而已,另有大帅直领的禁卫军一部,而且各军如今也不过两个师,可能也就刚刚十万兵马,指挥想领十万兵,那估计得等到咱们全军有个五十万兵马的时候,才有可能。”

“唉”常遇春闻言叹了口气,平定说的这些他又哪里会不知道,只不过是感慨一下罢了。现在圣武军里除了鲁锦这个最高统帅之外,其余官职最大的就是三个军总管,都是领兵独当一面的将才,如今就连他们也只是中将军衔,手下兵力不过两三万而已。

就算将来扩军升职,最先升为上将的也肯定是那三个,不论是资历还是战功,常遇春都跟他们没法比,所以他也不奢望能超过那三人,但全军里第四个上将是谁可就不好说了,这个第四他绝对有实力,有机会争一争。

当初常遇春主动来投军时便说能将十万兵,鲁锦先让他从千户营官起步,起点并不算低,许诺等他打下滁州,便升他做指挥使,鲁锦也兑现了。

后来鲁锦还说要带他渡江,将来能领多少兵,全看今后的战绩,这便是快速升迁的机会。

他现在是大校团指挥,只要能再晋一级,就能升到将军序列,领兵一万多人,若是再打几次大的胜仗,还真有可能成为全军第四个上将。

想到第四个上将的名头,常遇春就热血上涌,他看向身旁另一边骑马随行的第13团团司马石亨,也就是鲁锦安排的副将。

如果按后世的制度,其实政治主官是要比军事主官高半级的,但鲁锦这里安排的是两人平级,也就是双长官制,石亨这个团司马和常遇春一样,也是大校军衔。

这就让常遇春有些不满了,想不通为什么鲁锦非要在军队里弄这么个职位,一个文人,居然跟主将平级,那打仗的时候究竟该听谁的团司马这个职务,唯一让他想到的就是‘监军’。

只不过这活一般都交给主君身边的太监干,鲁锦却弄了一群秀才来干这个。

“老石,你是读过书的,这少将中将是咱大帅弄出来的,可这上将大将历史上应该有不少吧,你给咱说说,以前都有哪些出名的上将”

石亨今年也不过才22岁,跟常遇春年龄差不多大,他也是第一批考试选出来的,只不过没到前三十名而已,这才考了武官试,被分来做训导官。

而且石亨也并非‘文弱书生’,他家里并不富裕,不过也有几亩薄田,勉强算是自耕农,在家的时候也要经常下地干农活,或是上山砍柴,因此并不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人。

被分配来做训导官后,这些人按照鲁锦的要求,也要跟着一起训练,虽不要求他们一起跟着先登陷阵,但起码你也得跟得上部队行军吧

所以这些军中的文人,虽不怎么遭主将待见,但因为训导官需要以身作则,倒也没激起各部主将的太过反感。

石亨听到常遇春的问话,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天策上将,秦王唐太宗.’,不过还好他脑子转的快,没把李世民给说出来,不然把李世民树立为常遇春的榜样,那他这是想做什么诱导常遇春造反吗

微忖片刻,石亨这才说道。

“要说起上将,那史上最有名的便是汉末三国,季汉昭烈帝麾下的五虎上将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上将,此五虎上将不仅忠肝义胆,领兵作战更是难逢敌手,虽未能靖北伐之功,倒也留下一段佳话。”

常遇春闻言当即大笑道,“关张赵马黄,这我倒是也听唱戏的唱过,那大将呢”

“大将军衔应该取自大将军一职,是我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的军职,要说起历代有名的大将军,那可就多了。

“春秋时一战坑杀赵军四十万的武安君白起,助秦王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王翦,老当益壮,随五国联军东征齐国的廉颇,胡服骑射,北阙匈奴,一战阵斩匈奴十余万骑的李牧,此四人并称春秋四大名将,其战果之大,领军之能,世所罕见。

“再往后,还有楚汉相争时,被汉高拜为大将军的兵仙韩信,汉武时北击匈奴大漠的大将军卫青,唐初贞观有数次灭国之功的大将军李靖,此皆可称历代人杰也。”

常遇春听的心潮澎湃,以上这些人形挂逼,动不动就歼敌十几万,几十万,随手就灭个国之类的,当真是让人无比向往。

要是按照鲁锦设计的编制,上将军衔对应集团军一级,大概能领兵十万,那大将军衔对应的就是方面军一级,应该就是历史各朝大将军那样的了,领兵二十到三十万,出手便灭一国的人间兵器。

常遇春越想越激动,兴奋的脸色潮红,当即道,“我若是能当大将军,领兵几十万直捣大都,这辈子便是死也无憾了!”

石亨已经跟常遇春打了几个月的交道,对这家伙的想法也算是熟悉了,也不反驳,当即笑嘻嘻的拱手道。

“那石某就盼着指挥早日有这一天,到时咱也跟着沾沾光,说不定到时主公也给咱赏一个大将军衔呢。”

常遇春闻言顿时脸色一黑,痛心疾首的哀嚎道,“大帅糊涂啊,偏偏要设什么司马,还跟主将平级,历朝历代也没有这样的,这不是胡闹吗,要说是监军就干脆弄个监军,设个司马算是怎么回事。”

石亨早知道这些军事主官对训导官的平级职位不服,他也不生气,而是半开玩笑的说道。

“常指挥,你要是这么说大帅的话,那我可就要替大帅批评你了,你质疑司马的职位是否应该设立,那就说明你还没理解大帅设立司马一职的良苦用心。”

常遇春看着石亨那张笑脸,只觉得这人贱兮兮的,皱眉道,“能有什么用心,不就是监军吗,监军我也理解,直接设个监军就是,何必在军中置一司马。”

石亨见状一摊手,“你看,你还是没弄懂吧,司马确实有监军之责,可大帅为何不设监军,而置司马训导官呢盖因历朝历代的监军,大多不干正事,只知道给主将拖后腿,贻误战机,导致大败。

“大帅就是为了不让监军扯主将的后腿,才将监军改为训导司马,这都是为了各部主将好,指挥实在不该将我当成外人啊。”

常遇春听得有些懵逼,“那你给咱说说,这司马和监军究竟有何不同我怎么就理解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