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瞐 作品

第255章 渡江前的准备(四)

方略一定,鲁锦立刻拉著俞通渊,刘传义,还有几个工匠头领讲述改造方案。

这六条楼船上的拍杆没什么用,全都拆掉,其中进攻当涂的那三条,上面改为可折迭收放的云梯。

鲁锦拉著两个小将低声说道,当涂城墙高不到两丈,但外面的护城河极宽,有数十丈宽,而且和长江相连,可以走大船,这几艘楼船到时可以直接驶到城下,你们站在船上,就能俯视城头,到时候先用炮轰几轮,把城头的守军赶走,然后把云梯和跳板直接搭在城头上,士卒就能源源不断的从船上直接涌上城墙,则当涂可破矣。

俩小孩听的目瞪口呆,没想到还有这种攻城方式,刘传义更是问道,“大帅早就想到这破城之法了?”

“嗯。”鲁锦点点头,“早在攻占和州的时候,我亲自去和州城头看了对岸的地形,就想到了。”

俩小孩闻言更加惊讶了,没想到鲁锦这么能憋,一直到现在才说。

鲁锦好似能看透他们内心一般,问道,“你们是不是在想,我真能瞒,居然到现在才跟人说?”

“.”俩小孩闻言就跟见了鬼一样。

鲁锦这才解释道,“我为什么瞒著,因为这法子只有出其不意的用,才能赢,要是提前透露出去,被敌方的细作探听到,其实想破这法子很简单,把南城墙拆了,内迁二十步重新筑城即可,这样就很难直接从船上跳上城墙了。”

刘传义恍然大悟,“大帅是怕泄露了讯息,敌人内迁城墙?!”

“没错,这件事我现在只告诉了你们两个,所以你们俩也得给我憋著,不到最后攻城的那天,谁都不许说,不然我抽死你们。”

“大帅放心吧,咱又不傻,肯定不往外说。”刘传义连忙保证道,开玩笑,这简直就是鲁锦送给他的大功,他怎么可能往外说呢。

“嗯。”鲁锦点点头,然后又嘱咐道。

“攻城的法子就是这个,但想要完成也不容易,怎么把船靠到城头才是难题,首先你要派小船在前面探路,看看有没有敌人布设的暗桩,然后你还要做好防火,作战时,所有甲板都要铺上一层湿沙子,船舷两侧还要挂起浸水的防箭帘,船梁船柱等主要构件,要用湿泥巴涂抹一层,以免敌军从城头或两岸射火箭,将船点燃。

“就在今年年初,徐宋进攻江州的时候,那江州总管就是用的此法,才将徐宋红军杀的大败的,那人先是在河里插了梅花桩,等徐宋战船卡住不能动时,又令士卒放火箭烧船,那一战烧死淹死徐宋义军无数,江水为之赤,尸体飘满了江面。

“此战虽然不是我们打的,但你们俩也要引以为戒,以后凡是水战,务必注意暗桩和防火。”

“是。”

“我记住了。”

俩小孩都十分认真地点了点头,既然今年已经有人用过了,而且还打出如此出色的战绩,那说不定就会被人效仿,现在鲁锦都提醒了,他们当然要留个心眼,这可是教的保命的法子,能不用心记吗。

这时俞通渊又问道,“大帅,那我呢,我打采石有没有什么要交代的?”

“你?你把船划到采石附近,对著岸轰就是了,哦,有一点需要注意,你要跟步兵的将领做好配合,别轰到咱们自己计程车卒。”

“就,就这?没了?”俞通渊惊愕道。

“不然你以为呢?”鲁锦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便直接走开了。

只留下一脸郁闷的俞通渊,还有在一旁偷笑的刘传义。

随即两个人便开始各自指挥工匠对楼船进行改造,铁厂那边也送来大炮,开始往船上安装。

汪大渊站在岸边看著工匠忙碌,见鲁锦跟那两个小将谈完了事情,这才凑上来向鲁锦问道,“主公,咱们什么时候造海船?”

鲁锦摇摇头,“不急,等拿下江东也不迟,现在就算造好了船,咱们也没有出海口,而且我准备建一个常用的船厂,不是造几艘就停工的那种,所以这个船厂还要挖干船坞等建造设施,这些事都是急不来的。”

但汪大渊还是提醒道,“但是主公,我听说想要造出坚固耐用的海船,须得提前数年准备木料,将木料充分阴干陈放,才能用来造船,即便现在不开工,可也要开始提前储存木料了。”

鲁锦还是一副不著急的样子说道,“木材在储备了,那不是霍山的伐木工作一直就没停过吗,咱们的木料储备还是有的。

“另外阴干数年这个事,我有一种节约时间的方法,可以用人工烘干工艺,建一座木料烘房,人工烘干一个月,效果可比自然阴干十年之功,如此就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

“还可以这样?”汪大渊有些震惊道。

鲁锦肯定的点点头,“别忘了我姓公输。”

见鲁锦胸有成竹的样子,汪大渊也就不再催促了,不过他又问起了海船之事,“那主公所说的海船,比福船航速快三倍的船,究竟和福船有何不同?”

鲁锦闻言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先生学物理也有两个月了,力学篇学的如何了?”

汪大渊想了想才回答道,“只能说初入门庭,那些概念我倒是懂了,如浮力,承载力,压力,推力,密度,阻力,摩擦力等等,还有那滑轮公式,透过定动滑轮的不同组合,一人之力竟可吊起万钧之重,当真是神奇无比。”

鲁锦点点头,“你既然懂了这些基础概念,那我给你解释起来就方便了,说回如何提高船速这件事,我且问你,影响船只航速的条件都有哪些?你只有知道了这个,你才能想出解决之法。”

“这”汪大渊顿时被问住了,一时间竟然想不出来。

鲁锦也没指望他学两个月就能成为力学专家,于是直接公布答案道,“其实很简单,就两点,船只前进受到的阻力,以及驱动船只前进所需的动力。”汪大渊微忖片刻才点头道,“好像是这样子。”

鲁锦又讲道,“首先说阻力,福船的船头是平的,这就好比你在大风天,举著一把撑开的伞,然后顶著风走,你想想你还走的动吗?恐怕会步履维艰吧,这便是迎头风给你施加的阻力,所以你想减小阻力应该怎么做呢?当然是把伞收起来,还要尽量弓著身子,减少自己身体的迎风面积。

“这事换到船上也是一样的,平头在水中的阻力就大,犹如顶风撑伞,船就走不快,那船头该改成什么形状,才能走得快呢?你看看水里的鱼就知道了,鱼的身子都是梭形的,头尾或尖或圆或扁,那航速最快的船头,就应该是又尖又薄,像一柄出鞘的尖刀一样,抽刀断水,劈波斩浪!”

鲁锦蹲下来随手捡了个树枝,在地上画出形状,看的汪大渊眼前一亮。

“抽刀断水,劈波斩浪,好词啊,的确形象!”

鲁锦又说道,“这种船头尖挺上翘,浮于水面,船艏与水面的倒影正好形成一个类似张开的剪刀的形状,故而可以称为飞剪形船艏。

“飞剪艏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穿浪效能出色,因为它向前伸出去的这节船艏,能为船头提供额外的浮力,便于船只在大浪中迅速抬头,这就是浮力的作用,你能听懂吧?”

汪大渊点点头,“能听懂,船只受到的浮力,就是排开的水回填时对船形成的反向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行吧,也可以这么理解。”鲁锦颌首道。

“那阻力说完了,动力呢?”

“不,阻力还没说完,除了船艏的形状之外,还有长宽比,也就是船的肥瘦,长宽比,就是船身长度与干舷宽度的比值,福船的长宽比通常在二至三左右,就好似一个大木盆,优点是装载的货物多,缺点就是阻力大,航速慢。

“而你再看飘在江中的竹竿,竹竿细长,因此漂流速度极快,这种瘦窄的形状,才能在水中游的更快,放到船身上也是一样,要提高航速,就要尽量把船造的细长一些,就好似一支射出去的箭矢,而福船平头短身的样子,就好似迎风的一面盾牌,自然是跑不快的。”

汪大渊闻言点点头,“好像是这么个道理,那这个长宽比值该定为多少合适,总不能真造一艘形似竹竿箭矢的船吧?”

“那当然不能,以我的经验来看,想要达到十节以上的航速,长宽比起码要做到4以上,6到8最为合适,如果极端追求速度,也可做到12左右。

“长宽比这个东西,也不是越大越好,须知船型越是瘦长,长宽比越大,那么它调头也就愈发困难,转弯半径也会变大,在转弯的灵活性方面,这点正好与木盆反过来。

“你想想,是木盆在水中调头方便,还是竹竿在水中转向方便?“所以这就需要把握好尺度,正所谓过犹不及,太大不好,太小也不好,而且船身太过瘦长,对于龙骨的材料和结构强度要求也越高,如果不顾材料强度,拼命拉长船身,那只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总纵强度过低,在船只经行大浪时,船身的龙骨木材支撑不住,就好似一支筷子,咔嚓一声从中间折断,断为两截,导致沉没。”

汪大渊想象著那个场面,忍不住打了个哆嗦,又问道,“那我们究竟该造多大的船只?”

鲁锦想了想,才说道,“我算算,就按干舷宽十米来算,长宽比为6,那船长就是六十米,二十丈左右,比眼前的楼船长出一倍。”

汪大渊这些日子已经知道鲁锦习惯将公尺称为米了,所以能听得懂,再见鲁锦用眼前的楼船做比,得知将来要造的海船比这还长出一倍,顿时被惊到了。

“这么长,不会太长吗?”

“不长啊,这长宽比才到6,我已经很保守了,激进一点还能做到8,将船身拉到80米长,但没那个必要,而且这么长的船身,也需要巨木用来做龙骨,这样的参天大树并不好找,运输也十分麻烦,还是珍惜些民力,别给百姓添麻烦了。”

鲁锦一边说著,一边拿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汪大渊在一旁看著,看出鲁锦是在列竖式,旁边还有一道数学横式,写的都是那种改良的大食数字,其中还有船只长宽等计算量,没过一会,鲁锦便拍了拍手站起来说道。

“我大致算过了,长60米,宽10米,空载吃水4米,再乘以的方形系数,空载排水量大约为1800吨重,也就是船只本身的重量,满载吃水7米左右,满载排水量约为3150吨,能载人载货1350吨,也就是载货270万斤,一万八千石左右。”

汪大渊闻言有些震惊,不是震惊于这船的装载能力,而是鲁锦的计算本身。

“这船还未开建,主公就已算出这船能装多少货物了?”

“嗯,这有什么奇怪的,船只的装载能力,本身就是在设计阶段就该想到的东西,总不能船都造好了,自己还不知道这船能装多少货物吧?“而且这也不是什么难题,根据已知的长宽吃水深度,还有水的密度,大致的方形系数,求载重重量,这么简单的题,一个未知数都没有,连方程式都不用列,放在我公输家,那是八岁的娃娃都该会的题目,这要是都不会,那就该挨揍了。”

“.”汪大渊听的人都麻了,他总算是明白了公输氏以算经为基是什么意思。

就这样的题,别说八岁的娃娃,放在现在的大元,恐怕许多当世大儒都算不明白鲁锦这时又说道,“既然你提到了造海船,那就别闲著了,现在就开始画图纸,进行设计,然后找我审批,合格之后,再找工匠做一个缩比模型出来,验证一下可行性。”

“缩比模型?”汪大渊有些疑惑道。

“对,就是按照真船的样子,等比例缩小做一个小船出来,真船不是宽十米,长六十米吗,那你就先造一个宽一尺,长六尺的小船,建造过程全部和建真船一样,这样你在做模型的过程中,就能找到问题,哪些地方出了问题,等你造大船的时候就知道如何修改了。

“做大型工程之前,要先做模型验证,这是我公输家节省钱粮成本的秘法,不然你想出一个好主意,但东西没造出来之前,你也不知道行不行,万一失败了,一艘大船的材料和人工可是耗资钜万,就全都浪费了,所以要先做个小的试试水。

“若是造精细的小玩意,比如手表,里面的零件十分精细,就可以在造真表之前,先造一个等比放大的模型,将表盘做到木盆大小,如此一来,里面的微小零件便一览无余,等大的做成了,再缩小做成真的。”

“原来如此,真是妙啊,但是主公刚才只说了如何减小阻力,这船只的动力还没说呢。”汪大渊忍不住提醒道。

鲁锦闻言又道,“这个简单,还以大风天气撑伞为例,这次是顺风撑伞,你的伞盖越大,你所受到的风的推力就越大,风的推力越大,你被伞拽著走的速度就越快。

“这事放到船上,也是一样,船靠什么行走?靠的是风,风帆面积越大,能给船只提供的动力就越大,所以应该把船帆加高加宽,寻常的福船,船帆宽度一般都不超过干舷宽度,那这艘新船的船帆,你就能把船帆造的更宽一些,比船身还要宽,这样船帆就能吃到更多的风力,航速也就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