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瞐 作品

第263章 谁出的鬼主意

闵子顺也知道,要是什么都不告诉他,很难取得李华甫的信任,让他做成这件事,于是只能说道。

“太详细的事我不能说,但我可以给李兄透漏一点,我们收到可靠的讯息,元廷的中央大军,九月份就会南下,到时还是丞相脱脱亲自领军,这对义军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准备用这封奏疏,把那脱脱再拖在大都几个月到半年,我们义军也好做更多的准备,此乃缓兵之计,李兄能听明白吗?”

李华甫又看了看那封奏疏草稿,上面说让脱脱现在开始屯田,今年还可以种晚稻,九月底就能收到粮食,可解大都缺粮的燃眉之急,脱脱筹集大军也需要很多粮草,此举也能为大军提供不少粮草,如果种晚稻来不及,那也可以种冬麦,来年五六月可熟,有总比没有好,总比全等著江南的粮食要强。

如果脱脱真的听了这奏疏的建议,确实可以拖几个月,多了不说,起码也能拖两个月的时间。

李华甫越想越觉得这奏疏上的内容有道理,不禁高看了一眼这庐州红巾,这究竟是哪个鬼才想出的主意,能想到用这玩意当缓兵之计?可他还是有些怀疑道,“把这玩意送上去,脱脱就能留下种地?不过是屯田而已,他找其他人干不就行了,自己不还是能带兵南下?”

闵子顺当即解释道,“不会的,脱脱是个权臣,权臣自然要把所有大权都抓在自己手里,更何况这屯田乃大功,他怎会把这到手的功劳送给别人,如今他以丞相之身,又兼领太师之位,再兼领一个大司农,我看也未尝没有可能。”

李华甫闻言暗自点头,对方分析的有理有据,就连脱脱的性格和反应也做了考虑,可谓思虑周密,这玩意要是真能送上去,说不定真能让他们的计谋得逞,可是“闵兄弟说的是很有道理,可是我为什么要冒著杀头的危险来帮你们义军做事?我现在可是朝廷命官,帮你们做事,我有什么好处。”

闵子顺顿时笑道,“朝廷命官?大元的朝廷恐怕都撑不住三年了,再说李兄本也是反贼出身,我不信你就这么看重区区一个州判之位。

“再说官身,做谁的官不是做?大元国祚将亡,李兄难道还想给元廷陪葬不成?何不早投下家,也为今后之事多多考虑。

“我家大帅亲口许诺,若李兄能助我们做成此事,便是立下大功一件,大帅可直接给李兄封官,李兄若想从文,可从正四品的知府做起,若想从武,可直接从领兵万人的从三品武将做起,任李兄自选,若是从武,今后立下战功,封爵也未尝没有可能。”

李华甫闻言不禁心头大动,这个条件给的,可真是不低啊,确实令他十分心动,他本来就是个反贼招安成的州判,对于再次反叛元廷,根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只是毕竟初次见到这闵子顺,心里还是不敢立刻答应。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闵子顺居然又补了一句。

“早听闻李兄重情重义,为报昔日恩情,肯起兵劫狱去救王兄,可到底是没救出来,我家大帅也对李兄和王兄的事迹有所耳闻,常称王兄为义士,称李兄为知恩图报的忠勇之士。

“大帅深知李兄未能救出王克柔,心中有愧,因此为补李兄的遗憾,我家大帅说了,若此事办成,日后可从王氏挑选有用之才加以培养,给予官身,一是圆了王兄未竟之业,二是也让王兄的族人日后有个著落,三来,也是为了弥补李兄的遗憾,从今以后,也算是李兄报了王兄往日的恩情,如何?”

李华甫闻言顿时抬头直勾勾的看著闵子顺,当即一拍大腿道,“他奶奶的,你家大帅倒是真讲义气,我帮他做一件事,他连王兄的家眷子嗣也要帮著照顾,是条好汉,这事我帮你们干了。

“只是我虽与那高邮知府李齐认识,可也只是被他招安过而已,并无过多交集,我跟他不熟啊,有何理由让他帮忙上疏。”

闵子顺见他答应了下来,当即说道,“这事好办,理由我们已经帮李兄想好了,就说李兄受了招安,终于知道了这做官的好处,只是这泰州判官的官职还是太小,李兄想要再升一升,既然当初是李齐招安的你,那就一事不烦二主,干脆再去拜他的门子。

“李齐定然不肯轻易答应,到时你就把这屯田策说与他听,让他给脱脱上疏,这样他就能在宰相那里记一个大功,将来他发达了,也让他多带带你,你这屯田策不就顺理成章的递上去了。”

李华甫闻言眼前一亮,而后又忍不住吐槽道,“还是你们书生奸诈啊,这他娘到底是谁想出的鬼主意,你还别说,就李齐那样贪财抢功的小人,他还真会帮忙上疏.”

于是,又两日过去,李华甫便带著银子,还有闵子顺亲自教他的说辞去了高邮,找到李齐府上,求他帮忙升官。

李齐对这招安的反贼判官本就没什么好感,但人家既然愿意送银子,他也不介意接待一下,可听说李华甫是找他帮忙升官的,李齐就忍不住吐槽道。

“李华甫啊李华甫,不是我说你,老爷我自己还想升官而不可得呢,又怎么帮的了你。”

李华甫连忙上前谄笑道,“这升官吗,确实不容易,可有了门路自然就不一样了,想要升官,首先得有门路,小人不认识别人,只有知府大人这一条门路,既然当初知府大人能招安小人做判官,那自然能让小人再进一步。

“有了门路,这第二条嘛,无非又是两样,要么有功,要么有钱,小人自然没有功劳,于是就只能拿钱来孝敬知府大人了。”

李齐看著摆在桌上的十锭银元宝,闻言忍不住笑道,“呵呵,半年多没见,没想到你倒是比以前圆滑了。”

李华甫连忙陪笑道,“这都是小人以前有眼不识泰山,也没见过什么市面,以前哪里知道做官的好,要不是有知府大人提携,哪里有小人今天。”

“呵呵。”李齐又笑了下,但还是摸摸那些银元宝说道,“我虽喜欢这黄白之物,但只怕你这个忙我还是帮不上啊,毕竟我也只是个知府而已,你还想升官,我总不能给你拔成知县吧,我也没这个权利啊,你想升官,老爷我还想升呢。”

李华甫又连忙陪笑两声,凑近了道,“知府大人说笑了,小人刚才就说了,这升官得有门路,有了门路还得有钱有功,小人只有知府这一条门路,可知府不同,知府是能直接给丞相上疏的。”

“嗯?你什么意思?”李齐顿时皱眉问道。

李华甫连忙又说道,“知府大人想升官,给丞相送钱恐怕是不行了,丞相怎么会瞧的上咱们这些小钱,还是得有功劳才行,如今天下,什么功劳最容易得,什么功劳最受陛下和丞相重视,自然是有关红巾反贼的功劳。”

李齐又皱了皱眉,“怎么,你有红巾反贼的讯息透露给咱,让咱能轻易立功?”

李华甫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那没有,我一个小小判官,还是泰州判官,离著反贼八百里远,哪里认识红巾反贼的事。”“那你说这有个屁用。”李齐不耐烦道。

李华甫却道,“可小人虽不知道的反贼的事,但做官半年之多,也有了一些浅薄的见识,朝廷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粮草。

“自红巾起事以来,徐州被那贼酋芝麻李所占,截断了漕运,海运又被浙东的方国珍所断,如今漕运海运皆停,自去岁八月芝麻李占徐州以来,朝廷至今未派大军来剿,是朝廷不想来吗,非也,我认为是朝廷筹军困难。

“知府大人你想,养大军也得有军粮啊,如今大都断粮近一年之久,恐怕连百姓都养不起了,又如何养的了大军呢,没有大军,又如何剿贼?

“是以,如今谁能解了大都缺粮之急,谁就能立大功,对也不对?”

李齐闻言又忍不住转头看了他一眼,“你说的倒是容易,我也知道只要送粮食就能立大功,问题是我上哪弄粮食去,连丞相都没办法的事情,我能有什么办法?你这说的不都是废话吗。”

李华甫只能又说道,“不,我认为朝廷是走了死巷子,钻牛角尖了,粮食是从何处而来的,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没必要非得从江南运粮北上啊,小人自幼便有一个疑惑,如今做了官更是想不通。

“那大都周边那么多土地,为何放著不种,年年从江南运粮北上呢?“别的不说,就拿现在来说吧,若是现在在大都周边屯田,还能种的上晚稻,最晚九月末就能熟,这岂不是比从江南运粮还快?晚稻种不上也能种冬麦,来年五月就能熟,总比一直等著江南的粮食,等不到就饿死强吧。

“再说朝廷就算派大军前来,没有军粮又能打上多久?可别再打出个大败,那还不如不打,反而涨了反贼的气势,若是打通徐州漕运需要三个月的时间,那还不如先在大都屯田呢。

“更何况漕运长达数千里,只要有一处被人截断,漕粮就无法北上,而红巾这种事,历来是最难平定的,汉末的黄巾,唐末的黄巢,哪个不是闹了好几年,就算朝廷把徐州的芝麻李灭了,可只要大都自己不种粮食,随便一股红巾残部再次找个地方掐断运河,那大都不还是要饿肚子?

“要是连续饿上几年,我看大都的百姓也就饿死差不多了,更别想筹集到大军了。”

李齐闻言想了想,“嘿,你小子说的还真是那么个道理,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嘿嘿,咱就是瞎琢磨,没事跟衙门里的同僚们瞎聊,再说了,士别三日还当刮目相看呢,知府大人还不许咱有长进了?”李华甫陪著笑说道。

“嗯,是要刮目相看了。”李齐越想越觉得李华甫刚才说的靠谱,便开始主动问道,“所以你是要我给朝廷上书,让朝廷在大都周边屯田,等解了大都燃眉之急,再凑足了军粮,然后再率大军南下平乱?“可是屯田需要大量的百姓,大都那边上哪去找那么多农夫去?”

啪一声,李华甫顿时一拍大腿,把李齐吓了一跳,就见这李华甫气道,“说到这个,我就要说朝廷那群吃干饭的没脑子了,没人屯田,却放著中原那么多流民去当反贼,朝廷要是早点把这些流民抓去大都屯田,又哪会有这么多的红巾。

“如今这些中原的流民,就在反贼和朝廷中间,朝廷不用他们,反贼就会把他们拉走,朝廷要是把他们多拉走一些,反贼就能弱上几分,这么浅显的道理,朝廷那么多人居然没一个人做,真是,真是.”

李华甫正在那怒其不争的骂著,却突然发现李齐在旁边直勾勾的看著他。

啪一声,李齐也拍了下大腿,“对啊,你小子说的对啊,把中原的流民都捉去大都屯田,既能解决没人屯田的问题,又能减少红巾的兵源,可谓一举两得之事,的确是个好主意。”

“嘿嘿,你看我就说我想的是好主意吧,知府大人给丞相上疏,把这主意一出,还不得记个出谋划策的大功?到时候知府大人发达了,可别忘了提携一下小人。”李华甫连忙又说起了他那升官之事,生怕引起李齐的怀疑。

李齐上下打量他两眼,“好小子,果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没想到你李华甫如今也有这样的见识了,你快快把你刚说的那些都写下来,老爷我要用。”

“啊?我写?这,还是算了吧,小人字丑的很,更不会做文章,大人让咱读还差不多,我哪会写奏疏啊。”李华甫连忙推辞道。

李齐闻言听的直摇头,“算了,白瞎了你想出来的主意,还是我自己来写吧,就你这个奏疏都不会写的蠢样,你也撑死就能当个县令了。”

“那是,要不哪能您当知府呢。”李华甫连忙陪笑道。

于是李齐当场开始草拟奏疏,又让李华甫在旁边补充,等写好一份,又润色了一遍,修改无误后,又誊抄了一遍,立刻喊人将这封奏疏快马加鞭递到大都,甚至李齐还大方的赏了那送信之人两锭银子。

李齐还跟李华甫解释道,“这样的奏疏就是要快,万一有人跟咱们想出一样的主意,这建言献策之功就没了。”

“是是是,还是知府大人考虑的周到细致,小人就不懂这些。”

“呵,你要学的还多著呢。”李齐顿时得意道。

“那小人的泰州县令?”

“先回去等著,老爷我这边的功劳和赏赐都还没影呢,你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