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瞐 作品

第338章 公元4049年

第338章 公元4049年

听到汪广洋的疑惑,鲁锦当即点了点头。

“对啊,到现在大概四千多年了,用炎黄纪年做年号,就是要时刻提醒天下人,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屹立在这里了,我们的历史璀璨辉煌,鞑子又算是什么狗东西,也配统制中国,让我炎黄贵胄给他们当牛做马?”

汪广洋闻言皱了皱眉,鲁锦打算用黄帝年号强调南北本是同族,用来弥合南北数百年的裂隙,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他又说道,“可是此事没有成例啊。”

这次不等鲁锦说话,刚才那个叫孙炎的年轻儒士就出列说道。

“在下以为用黄帝年号并无不可,何为成例?这天下第一个年号建元,本就是汉武首创,汉武之前的数千年可有年号?可有成例?没有!

“既然汉武能首创年号,那今人再改改又有何妨?

“更何况若要完全遵循‘成例’,那历朝历代都有些不尊成例的例子,如前宋之前全是二字年号,但前宋自己却用过太平兴国、大中祥符、建中靖国这种四字年号,又怎么说?

“蒙元之前,历朝历代都无重复使用同一个年号的先例,可现在的元廷却用了两次至元年号,又可有先例?”

好吧,年号这东西本来就是人定的,既然是人定的那当然人也能改,真要较真的话,不守‘规矩’的能挑出一大堆,因此本来也就不存在什么成例。

此话一出,果然汪广洋也不好反驳了,不过他还是皱眉道,“可是即便真的要用,三皇五帝时代距今过于久远,就连太史公的史记记录这一段历史也语焉不详,想要考证黄帝登基是哪一年,可要费不少功夫,而且恐怕也很难让天下人认同。”

然而鲁锦却突然说道,“不用考证,轩辕黄帝的纪年我公输氏一直知道,真要有人想考证的话,也不是无书可考,太史公虽然没有钻研过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但不代表别人没写过,定邦,把书拿来。”

门外的亲兵李定邦立刻捧着两部泛黄的旧书进来,鲁锦接过来之后给众人介绍道。

“这部《帝王世纪》,是自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之后,中国第二部系统性的记述历代帝王的史书,这部书虽然没有本纪传记那些东西,但却着重记述了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传承,三皇五帝世系脉络皆有考证。

“全书一直从三皇的太昊帝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到五帝的少昊帝青阳氏、颛顼帝高阳氏、喾帝高辛氏、尧帝陶唐氏、舜帝姚虞氏,之后到禹王的夏朝,成汤的商朝,武王姬发的周朝,一直到后面的秦汉,最后以三国时期的曹魏为止。

“想来你们也猜到了,这本书正是成书于汉末三国时期,作者是东汉名将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此人擅著史书,又是汉末时的名医,这本书只比太史公的史记晚了三百余年,还是比较考据可信的,诸位可以传阅一下。”

鲁锦把书递了下去,众人顿时围在一起翻看起来,然后纷纷露出惊讶之色,没想到里面关于三皇五帝世系脉络的部分那么详细,而且他们居然几乎没听说过这本书,也不知道鲁锦从哪找来的。

看来这位大帅想用黄帝年号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早就做足了准备。

“还有这一部《皇极经世》,是前宋与张载张横渠、二程并称北宋五子的邵子邵雍所著的卦书,此书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一时,全书共12卷,前六卷的‘元会运世’有三十四篇,用卦术推演了自宋朝开国之前三千多年间的历代皇帝登基的干支纪年。

“有这两部书在,谁要是不嫌累的,大可以自己去考证。”

好家伙,一本历代皇帝世系族谱,一本历代皇帝登基干支纪年,全齐活了,想考证是吧?不嫌累就自己翻书去查。

古代虽然年号一直换,但干支却是历朝历代通用的,六十年一个甲子轮回,童叟无欺,慢慢往前倒,只要你想算,总能算出来。

众人一看这架势,还考证个屁啊,鲁锦既然早有准备,那肯定早就算出来了。

下面坐着的秦从龙捋了把胡子,当即好奇问道,“在下还真没考究过轩辕黄帝登基至今多少年,既然大帅早已算出,那就直接公布吧,真有谁想考证的,就让他自己翻书去。”

鲁锦点点头,这才说道,“按照多部史书记载,轩辕黄帝是二十岁登基,距现在已有4049年了,现在已经是今年的十月底,也就是说,再过两个月,到了明年便是4050年。”

鲁锦是怎么知道黄帝纪年的,其实还跟他们学校搞的航天项目有关,中国航天经常用上古神话中的东西命名,比如火星探测器‘祝融’啊,中国首颗太阳观测试验卫星‘羲和号’啊,这个用的就是中国神话中太阳女神的名字命名。

鲁锦也没少研究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和历史,当初搞载人登陆月球车的时候,他还提议命名‘望舒’来着,只是最后没通过罢了,那玩意的名字是全国征集的.

黄帝纪年其实后世早就推算出来了,一个简单的记法就是用西历加上2697年,即等于黄帝历,考证方式就是鲁锦刚才提到的那两本书,他还记得那两本书的名字,于是就让人满城去找,还真从一个书商那里找到了。

至于怎么确定元末对应的西历?要是穿越到别的朝代鲁锦还真不好确定,可偏偏历史上元末这个时候,东西方两个文明同时爆发了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件,这就比较好记了。

中国这边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建立了明朝,与此同时,西方则爆发了黑死病,大灾难结束后开始了文艺复兴,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而元末对应的西历,1350年就是至正十年,现在至正十二年,也就是西历1352年,那么再加上2697,即可得出黄帝历是4049年。

“没想到真的已经超过四千年之久了啊。”

就在众人听到这个数字,不禁发出阵阵感慨之际,秦从龙这老头却再次提出问题。

“既有了明确的年份,那就只剩下年号了,轩辕黄帝那时可没有年号,若改用黄帝纪年,具体年号该用什么?”

这次应声出列的,是之前那个钱用壬,只见这人出列朝鲁锦拱了拱手才说道,“这天下第一个年号乃汉武首创,名为建元,有建立基业之意,但又是轩辕黄帝始创干支,自此中国才有了纪年。

“按理说建元这个年号用在黄帝历上才更对,不过既然已经被汉朝用过,也是为了防止与汉朝那个建元混淆,在下私以为可以用‘开元’,有开创基业之意,用在首创干支的轩辕黄帝身上,倒也合理。”

在场众人闻言顿时赞道。

“开元好,简单又不失其真意,开拓进取,建立基业,正适合轩辕氏这位开创华夏数千年基业的人文初祖。”

然而鲁锦却好似不怎么满意的样子,直接问道,“诸君还有其他意见吗?”

众人闻言一愣,不明白鲁锦为何还不满意,下面那个来自句容的孙炎想了想,再次出列奏道。“在下以为,大帅用此轩辕年号,其意无非有三,一是为了弥合南北人心,让已浸染胡俗的北地汉儿认祖归宗,强调南北共有一个祖先,实乃同胞兄弟;

“二是为了唤醒天下人,我们有自己的祖先,我们的历史璀璨辉煌,此举既可打击蒙元胡虏不过是初次得势的塞外野人,也能唤醒更多人起兵反元,于反元大业有益。

“三则可以用来强调正统,如今元祚将终,天下分崩离析,反元义军与豪强盗匪并起,拥兵千百人占据乡野者数不胜数,带甲十余万吞州并省者亦有荆湖的徐寿辉,中原的刘福通,和江淮的大帅这三家。

“现在三家同是反元倒也无碍,可将来元虏即灭,三家逐鹿中原时,谁又能代表中国正统?

“是拜西方弥勒,改中书为莲台省,僭越称帝的徐寿辉吗?还是口称明王,出则自欺刀枪不入,入则手捧白莲妖经的烧香之徒刘福通?

“在下以为二者皆非正朔,唯有吊民伐罪,陈纲立纪,遵儒士,开科举,用轩辕纪年的大帅才是正朔,大帅只需将此年号颁布天下,便已胜过那二者三分,天下有识之士,豪强义士自知该向谁投奔,此一箭三雕之计也!

“既然是为了强调华夏正朔,这年号何妨再大气一些,轩辕黄帝的干支纪年,乃放之四海皆准的历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无论华夷皆用此历,此天下历也,何为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开元有开拓创始之意,可既然今后都不打算再改,那再强调开拓创始有何意义,依在下看,不如直接称为公元,万世不易!”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全都面面相觑,经过孙炎这么一提醒,他们也想到了什么。

一旦这个年号颁布天下,鞑子和徐寿辉还有刘福通就要坐蜡了,蒙元自不必多说,华夷不两立,单说徐寿辉和刘福通,这公元的年号你用不用吧?你不用,就显得没我正统,不够正朔,你用了,岂不是直接向我投降?

啧,鲁锦这一招真绝啊,一个年号直接抢占了华夏正统的制高点。

徐寿辉和刘福通想找更高的都不好找,因为黄帝就是历法的开创者,已经找不到更往前的历法了.

看着堂中众人的反应,鲁锦不禁笑道,“满堂诸君,唯孙伯融一人知我。”

孙炎连忙躬身一揖,口称不敢。

鲁锦却直接拍板,“这公元二字甚合我意,就用这个吧,不改了,即日起,凡我圣武军境内,一律改用公元年号,大公!”

鲁锦一声呼喊,中堂的后门处突然冒出一个人影,来人正是掌管情报局的包毓,进屋后当即拱手道,“臣在。”

“你前几日问的年号有了,公元4049年,知道怎么做了吧?”

“臣明白。”

“速度要快,时间要准,你知道怎么做,去吧。”

“是。”

包毓随即又从后门退了出去,看着这君臣俩在这打的哑谜,众人也不知两人说的到底是啥。

秦从龙这时捋着胡子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道,“大帅,别家改年号,只需往后更改纪年即可,可咱们用了这公元纪年,岂不是连以前的书籍都要全改一遍?那历朝史书要不要重修,全部改成公元纪年?”

鲁锦摆摆手,“那怎么可能,得花费多少时间人手和钱粮,以前的既往不咎,但今后若是再版,须得在书中添加公元纪年,比如今后编修元史,今年就该记为公元4049年,至正十二年。”

“原来如此,那在下懂了。”秦从龙这才拱手说道。

鲁锦这时又继续道,“这弥合南北人心,让北人认祖归宗之事既已有了定论,便说说我那第三个问题吧,治国方略,究竟是该大政府多管事,还是小政府,无为而治?到底用哪一种,才能尽快恢复国家元气,让百姓安居乐业?诸君谁可试言一二?”

这第三个问题一出,之前已经得了差事的人就没再开口,机会不能都让你一人占了,否则是要得罪人的。

于是一直没有正式发表过政论的汪广洋就站了出来。

“在下汪广洋,字朝宗,江北高邮人氏,现居于当涂,愿为大帅试言一二。”

“汪先生请讲。”

汪广洋这才道,“在下以为,大帅没必要纠结什么大小政府之分,凡事并非一定要比个大小,我儒家还有中庸之道,何为中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也。

“于治国一道,则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该急则急,该缓则缓,若敌军都打到家门前了,还讲什么无为而治?难道要坐以待毙吗?

“刚才周先生便已说过,筑城、水利,当下之要务也,自然要急,纵使百姓有些怨言,可只要能尽快恢复民生,也该坚持做下去,大兴土木,官署宫殿,则该缓则缓,待百姓休养生息,国家恢复元气,再做这些也不迟。

“当今之天下,元廷暴政害民,四方兵祸不断,一些城池更是反复争夺易帜,打的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民间有句俗语,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当下便是乱世,百姓只求安定二字,人心思安,人心思定呐。

“因此,当务之急便是要尽快平定四方,只要能民安田里,百姓自会归心,为此便是急政,大政府又何妨,待天下平定,治世之时,再行缓政与民休息就是,这便是中庸,。”

在场众人都听的连连颌首,鲁锦则是若有所思,汪广洋的这套理论,虽然和他心里想的考成法,用kpi考核制度逼着官员卷起来有很大的出入,但你不得不承认,或许汪广洋的政治理念才更合适,该缓则缓,该急则急,主打一个务实实用主义,倒也是老成谋国之言,不愧是能当上宰相的人物。

鲁锦一拍大腿,“此言甚善,先生一番言论倒是让我茅塞顿开,还是这因时、因地、因事、因物制宜说得好,该急则急,该缓则缓,倒是我一心想着的大政府,多出政令,有些错误冒进了。”

汪广洋当即一拱手道,“齐宣王问孟子何以为王,孟子以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回之,君子怀仁,大帅心系苍生,不忍百姓罹难,想尽快恢复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此乃仁者之心,王道之思,何错之有?须知仁者无敌,大帅既能心系天下万民,只要坚定不移,不骄不馁,何愁天下不平,百姓难安?”

鲁锦当即起身上前将其扶起,赞道,“朝宗先生真大才也,可愿入秘书局为我幕僚顾问,以备咨询?”

汪广洋也连忙道,“仁君当面,岂可弃之,某愿从主公,为主公分忧解难,早成王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