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瞐 作品

第388章 江东首富沈氏

第388章 江东首富沈氏

得知朱重八愁的是怎么理财传家,魏嘉和钱晖也跟着琢磨起来,魏嘉想了想才说道。

“既然不让多置田亩做大地主,那经商总可以吧,听说那些开馆子的能赚钱,重八哥可以找个繁华的地方,开几间客栈,酒楼,啧,以后天天吃肉喝酒,那日子多舒坦。”

朱重八闻言蹙了蹙眉,似乎也在考虑这事的可能性,心里琢磨着,要是能娶个有见识的妻子就好了,最好娘家会经营那种,这样他自己就不用那么操心持家理财的事情了,周通家里虽说也是屠户卖肉的出身,就是不知道他那个妹子懂不懂这些。

而钱晖闻言则是撇了撇嘴,当即反驳道,“得了吧,咱们朱伯爷那么大方,对兄弟们倒是好的没话说,可这放到做生意上反而不好,没听过说书的说吗,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像重八哥这样的,到时军里的兄弟们知道他开了酒楼,都跑去吃喝,朱伯爷又大方,不愿意收穷兄弟们的钱,这天天让兄弟们白吃白喝,不就把酒楼吃垮了吗,这能赚着钱?”

朱重八和魏嘉两人闻言一愣,也瞬间反应了过来,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嗯,钱晖这句话说的好,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看来这种义气在经商上好像也不是好事。”朱重八当即点头赞同道。

魏嘉也摸着下巴琢磨道,“也是哈,既然开馆子不行,那要不做别的买卖?听说通番出海的能赚大钱,从内地收些铁锅,瓷器,纸张,布帛丝绢,卖给那些没见识的番邦蛮夷,就能换来许多金银,香料,象牙,犀角,木材,应该能获利不少。”

钱晖却又泼冷水道,“说的容易,你出过海吗,你听的懂那些番邦蛮夷的鸟语吗,你知道去哪卖货,去哪能换来什么吗?要是人人都知道怎么出海通番,那天底下的人不早就都跑去走海了。”

魏嘉顿时争辩道,“我是不知道,可重八哥是丹阳伯啊,那在百姓眼里就是贵人,找个海商,咱们只管出钱,让他带咱们一个,他敢说个不字?我是不会走海卖货,但我找人帮我干不就行了?”

钱晖咂嘛着嘴道,“这倒是可以,不过你要去哪找海商?你有认识的?”

魏嘉当即嘿嘿一笑说道,“咱们之前打湖州的时候,我就听那带路的向导说,他们当地出过一个姓沈的,是江东第一巨富,听说是一开始家里遭了灾,后来搬去了平江路(苏州),在吴江置办田亩,以种田为业,后来又开始做走海通番的买卖,赚了大钱,这沈氏赚到钱后,又在平江置办了几十万亩田产,端的是个巨富。

“这么有名的人物,应该不难找,咱们到时直接去平江路找这姓沈的不就行了?等人家出海贩货的时候,让他帮忙给咱们也捎带一船,他敢不答应?”

钱晖闻言也震惊道,“乖乖,几十万亩地,这得收多少粮食,他家自己得修好几个粮仓吧,不然这么多粮食堆哪去,还不得都放坏了.”

朱重八听着两人的讨论,却是摇了摇头,这才终于开口说道。

“你们啊,还是想的太简单了,什么都做,什么不能做,归根结底不是还要看大帅怎么说,大帅不让多置田亩,你看咱们这地主不就当不成了,大帅若是不让走海,你还怎么通番走海?

“而且咱也没想着能富甲江东,只要能把咱挣下的家业和爵位一直传下去就行。

“那沈氏一介平民,却富可敌国,这不是福气,而是在给自己招灾,一个商贾,赚那么多钱做什么,别看他置办了几十万亩田地,按现在大帅的最新税法,万亩以上二抽一,你看他留得住这几十万亩良田吗?

“你们刚刚说的那沈氏,他家现在要么分家析产,要么起兵抗税,他要真敢起兵,那就到了咱们去给他抄家灭族的时候了。

“有时候这财太多了啊,也不是好事,会要命的,这就叫财不配位,不是他的财,他非要赚,赚到了也是有命拿,没命花,纯给自己招祸。

“咱们啊,别的也不懂,咱老朱就是卖命打仗的,还是先不要想这些为好,这种事以后自然有别的将领带头,咱们看着就是,别跟着起哄,不然恐怕小命不保。”

钱晖和魏嘉闻言一愣,顿时面面相觑起来,他们之前倒是没想这么多,可朱重八的一番话,却让他们顿时警醒起来,对啊,那姓沈的能不能扛过这一关还不好说呢,去找他帮忙赚钱,那不是找死吗?

而他们所说的江东首富沈氏,正是苏州的沈万三一家,不过沈万三本人今年都71岁了,这老头子此时已经快死了

沈万三,这个清修《明史》中记载,说他出资帮朱元璋修南京城墙,又扬言要出一百万两银子犒赏老朱的军队,被老朱怒斥,‘匹夫也敢犒赏天子的军队?’老朱震怒,还嫉妒沈万三的财富,想要杀了他,还是马皇后劝谏,才饶了他一命,然后把沈万三流放去了云南

这个满清为了黑朱元璋而编造的谣言,简直漏洞百出,谁信谁是傻逼。

明朝的《吴江志》,这本地方志里记载,沈万三在张士诚占领苏州的时候,他就已经死了,而张士诚是在1354年占领苏州的,老朱建立大明是在1368年,别说朱元璋没见过沈万三,其实就连张士诚也没见过,一个死人怎么帮老朱修城墙,被他流放云南?

再说明朝打下云南的时候,都是洪武十几年的事了,那个时候就算沈万三还活着,也得超过一百岁了吧,古代以孝道治天下,尊老爱幼是最基本的意识形态,人活到七八十见到皇帝都不用行礼的,你把一个百岁老人流放云南???

如果有人说满清的明史不可信,那明朝的地方志就可信吗,这个问题嘛,明朝的《吴江志》是永乐朝的国子监学正莫旦编写的,而莫旦是沈家的儿女亲家,所以你是信沈万三亲家的话,还是信满清修的明史。

即便不信明朝的地方志,那清朝乾隆时期的《吴江县志》,里面同样采用了莫旦的说法,说张士诚占领苏州之前,沈万三就已经死了,但是这本书的作者考虑到清修的明朝正史已经出版了,于是就在书里暗戳戳的写了一句,沈万三亲家说老沈死得早,和正史中有出入,他自己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让看书的人自己判断,这手叠甲叠的可谓十分从心。

如果这还不足以证明,那还有沈万三长子沈荣的墓为证,沈荣的墓志铭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沈荣是洪武九年死的,享年七十出头,按照时间推算,现在至正十三年,沈荣都已经48岁了,他爹沈万三最少也有70岁左右,再加上张士诚来之前已死的时间节点,所以沈万三最迟就是这一两年死的。

甚至明朝的吴江志中还有记载,张士诚占领苏州期间,沈万三的另外两个儿子,沈茂,沈旺,还干过偷偷走海路给元大都运粮的事。

不过这个时空嘛,他们一家是肯定不会再干出这种事情了。

之前鲁锦渡江后,立刻又发动了江北战役,攻占了淮扬,然后紧接着又是东征,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了整个浙东,之后更是有露布捷报,说圣武军的水师击败了方国珍的水师,封锁了长江口和浙东沿海。

圣武军展现出如此强大的攻势,别说他们生不出反抗和继续勾结元朝的心思,就算有心勾结,在交通断绝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可能做到。

更何况圣武军东征时,严守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鲁锦还专门在檄文中公布了‘十不入’的军令,因此之前一直在浙东很得人心,按史书中经常出现的描述就是,‘百姓不知有兵经过’。

而且这次东征的时候,鲁锦是一边进兵,一边张贴告示,宣布今年春秋要开两次科举,召集浙东各地士子去建康考试做官,如此一来,沈家就更生不出反抗之心了。

现在鲁锦封锁沿海,内陆的江西方向也在对峙割据,商旅断绝,江西的瓷器。福建的茶叶,现在又无法供货,于是沈氏的海贸生意干脆就停了下来。

沈万三,原名沈富,如今已经老迈退休,他弟弟沈贵,绰号沈万四,也已经不管事了,沈氏现在的当家人是沈万三的长子沈荣。

自从圣武军攻占了苏州之后,见识了鲁锦的强盛兵马,还有那个招贤科举的告示,他就熄了继续和元廷往来的心思,亲自带着家乡父老,捐了一千石粮食,还有大量酒肉前去劳军,和苏州知府郁韵舟打好关系。

还跟郁韵舟打听了之前鲁锦几次考试的内容和出题习惯,然后立刻回家召集沈氏年轻子弟,在自家的私塾中闭门恶补,请名师教学,准备参加明年的建康科举。

本来这年都过了,除了鲁锦的新官府曾派人上门通知置换新地契,统计人口田亩之外,并无其他事发生,浙东百姓也逐渐习惯了新官府的存在,直到这次的新税法宣布出来,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二月初四,政令刚刚到达苏州就被张贴了出来,而沈家的大宅虽然建在乡下的周庄,但他家在苏州城里却有许多产业,苏州城中心玄妙观前面的一整条街,都是他家的商铺.因此政令的告示刚张贴出来,就被驻扎在苏州的沈氏掌柜得知,立刻快马加鞭的赶回周庄去给沈荣报信。沈家大宅这边,经过两个月的突击恶补,沈氏一门七八个年轻后辈,正准备出发去建康,参加三月初的科举,此时距离三月初也只剩不到一个月了,不过他们家有钱,一路包船包车过去,顶多几天就能到达建康,所以也不是太着急。

沈荣正给子侄们嘱咐考试和做官的注意事项呢,然而正在这个时候,苏州城里的掌柜王祥却慌慌张张的跑了回来。

“相公,不好了,出大事了!”

沈荣见状顿时皱眉道,“出了何事,你慌什么,阿祥,你都跟我二十多年了,连改朝换代的事都见过,还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慌慌张张的,成何体统?”

然而那中年掌柜王祥却急的一拍大腿,当即吐槽道,“相公还真说对了,就是这改朝换代的大事,那公输大帅的官府发新政令了,宣布了新的税法,咱们家的土地往后交税都要二抽一呢!”

“什么?二抽一?!你在胡说什么,这世上哪有二抽一的田赋,这不是要官逼民反吗?那公输大帅又不是糊涂之辈,怎么可能制定这种税法?”沈荣此时还有些不信。

然而那掌柜王祥却掏出一份手抄的告示说道,“哎呦我的好相公诶,我怎敢在这种事上胡说,那公输大帅仿照宋太祖的税法,将民户化为九等,按等收税,咱家正好就是第九等,要收最高的田赋,二抽一呢,这是我从城里抄来的告示,相公自己看吧。”

“什么?九等户?”

“真是二抽一?”

听到这话,沈家的其他人也坐不住了,沈荣的四个兄弟,还有一群小辈全都围了过来,一起看向那份手抄的告示,等沈荣看到上面果真写着万亩以上,二税一的时候,险些眼前一黑直接晕过去

沈家分布在各地的,一共有三十多万亩田产,如果都按照这个税法来收,那还有没有活路了,田主和佃户分成也不过二抽一,鲁锦的官府却直接找他们二抽一,那沈家岂不是成了官府的佃户?

“相公?”

“爹!你没事吧,快扶爹坐下,上茶,还愣着干什么?”

见沈荣差点晕倒,几个儿子连忙扶着他坐下,一旁的老二沈茂更是挥拳骂道,“这姓公输的也太狠了吧,咱们好歹也给他捐了一千石粮,他不念咱们的好也就罢了,居然还要找咱们收这么重的税!”

“这个税咱们肯定不能交,几十万亩田产,都是佃户在耕种,佃户拿一半,官府再拿一半,咱们家里外里还得赔钱,这怎么可能!”沈万四家的长子沈德昌也说道。

一时间,沈家众人群情激愤,都觉得鲁锦收的这税太过分了,然而沈荣的三弟沈旺却说道。

“二哥,德昌哥,还有森儿你们几个,我劝你们还是冷静一些,你们仔细看这告示,这上面除了公布新税法外,还特意注明了,夏收之前分户更改地契的,可按最新户籍田亩征收。

“这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这哪是为了收税啊,这分明是为了逼着咱们分家,只要分了家,便不用再交这二抽一的重税了。”

此言一出,在场的沈家子弟一个个顿时心思活络起来,沈荣这一辈的还好说,但是他们子侄这一代的十几个人就心思各异了。

沈家全部田产加起来起码有32万亩,就算平均分的话,自己也能分到一万多亩吧?就算不能平均分,几千亩总是有的吧?

推恩令的杀伤力就在这里,对于那些本没资格继承家产的庶子而言,如果能分得一部分家产,那是多么大的诱惑力

然而就在这时,已经想明白其中关键,缓过来的沈荣却一拍桌子,“好了,不要吵了,老太公还活着呢,谁也别在这个时候说什么分家的话,而且咱家32万亩土地,就算在场的人平均分也分不过来,落到每个人头上仍然有万亩以上,还是要被定为九等户,还是要交二抽一的重税。

“分家或许对别家可行,但这事落到像咱们沈家这样的家族头上,已经不是分家可以解决的了。”

这话一出,众人顿时蹙起了眉,先前心里想着分家的小辈也顿时收了心思。

老二沈茂这时才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真交这二抽一的重税吧,那还不如干脆把田都送出去.”

就在众人沉默不语,都在沉思的时候,外面又有小厮来报。

“相公,新官府在镇上设的长官,还有那什么内卫军的巡检司,让咱们周庄的内卫军去镇上聚兵呢,说是要趁着春耕之前加强训练。”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这是准备聚兵用武力强行推行了,敢造反抗税的,说不定转眼就是抄家灭族的下场,人家元廷堂堂的官府主力都打不过,他们这些豪强就能打的过吗?

众人都看向了沈荣,等着他这个当家人做出决定。

沈荣沉思了半晌,这才叹了口气说道,“唉,这公输大帅是个人物,难怪他能打下浙东,只是他容不下咱们这些豪强,弄个黔首的推恩令逼着咱们分家析产,可这事又哪是那么容易的。

“若是咱家只有几千亩地,或是几万亩地,分了也就分了,可现在这32万亩,就算分了也达不到他的要求啊。

“这二抽一的税咱们肯定不能交,造反抗税的事更是不能做,人家既然敢这么收,就肯定做了准备,根本就不怕豪强起事的,真要做出过激之举,恐怕就不是被逼着分家那么简单了,到时候咱们沈家很可能全家俱灭。”

“那该怎么办?总得想办法解决吧。”沈万四家的次子沈汉杰又说道。

说实话,沈家的财富虽然大多是沈万三挣来的,但他弟弟沈万四也没少出力,可现在的家主却是沈万三的长子沈荣一脉,你要说沈万四这一脉的偏房没有什么分家的想法,那也是不可能的。

沈荣闻言这才起身说道,“来人,备车,再派人去给郁知府送上我的拜帖,就说我要亲自拜会知府。

“我是沈家家主,这事我要亲自去找知府问问,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转圜余地,在我回来之前,沈家任何人都不许轻举妄动。”

沈荣的长子沈森,今年才25岁,本来也是在备考科举的,听到这话顿时问道,“爹,那我们兄弟几个还去参加建康的科举吗?”

“等我回来再说,咱们家那么多田,分田又分不过来。

“我先去探探那知府的口风,若是能保住家产又不用交重税,那就想办法保住,若是实在保不住,让咱们捐出去,那也不能白捐,总要换点好处回来,说不定能直接捐个官做,到时候也许就不用考了。”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如果把田捐出去就能换个官做,这倒也不是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