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讨价还价

第381章 讨价还价

至正十三年伊始,连春节都没来得及过,淮河一线的圣武军就集体向淮北发起了进攻。免费看书就搜:看书屋

廖永忠率领的西路偏师,下辖他自己的18团本部,外加独立第一团的刘旻化部,补充三团的姚启辰部,补充四团的费聚部,以及大小共十二门的火炮,总计近两万人,一起乘着运河上的漕船,沿着黄淮向西而去。

然后到了徐州又兵分两路,廖永忠率主力继续北上进入运河,向着沛县挺进,偏师则由费聚带队,继续沿着淮河向西,从砀山县登陆,直逼砀山,等两边都拿下目标后,再一起去打中间的丰县,这样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如此不寻常的大规模兵力调动,又是在徐州眼皮子底下进行的,说句不太夸张的话,徐州守军甚至站在城头都能看到,自然也对圣武军的行动十分好奇。

不过他们也没有贸然动作,因为徐州诸将一直在等的李喜喜,终于率队从稽山的潜伏地赶回来了。

李喜喜刚回来就恰好看到了这一幕,顿时疑惑道,“他们这是在做什么,莫不是想要去占领淮北的丰沛和砀山三县?可你们不是说脱脱的主力移师到了淮安对面,正在和他们对峙吗?难道庐州兵是想派一支偏师去切断元军的后路?”

傅友德当即皱眉摇了摇头,“截断元军后路?这恐怕截不住吧,就算他们占据丰沛,卡死淮北的运河,但脱脱还占据沭阳,他难道不会沿着沭水退往临沂吗?北上的通道又不止运河一条,只卡住运河有什么用?”

薛显则是道,“这庐州兵贯会占便宜,没好处的仗他们是不肯打的,我看倒也没那么复杂,他们可能只是单纯想趁着我军收缩回淮南的时候,趁机占据我们丢掉的淮北三城而已。”

毛贵则是摆了摆手,“现在说那些还有什么用,就算现在让你去把丰沛抢回来,你们谁去?就算抢回来了,你们还有粮食用来守城吗?等脱脱的主力过来,不还是要撤回来?自己没本事拿的住,就别怪人家去抢。

“先别管那些了,现在喜喜回来了,李帅没了,赵均用那厮又杀了彭帅,我们已经跟那厮决裂了,如今徐州粮食紧缺,最多还够全军吃上四五个月,但绝对撑不到来年夏粮收获,眼看着明年肯定有一场饥荒等着咱们,不想饿死的就得想办法。

“眼下大伙都想投奔建康的鲁帅,也只有他那里有粮,能接济咱们,而且他们还和咱们挨着,和咱们是邻居,又跟咱们一起把赵均用那厮夹在中间,想要把这厮除掉,最好的法子就是让庐州兵一起动手。

“另外目前天下各路义军,只有庐州兵去年打的不错,淮扬盐场和江浙粮仓的财富之地都被他们给占了,鲁帅更是拥兵数十万,若是投他,起码兄弟们不愁一口吃的。

“现在大伙都表态了,就差喜喜你一个,你是怎么想的,也拿个主意出来。”

李喜喜想也没想的当即道,“既然李帅和彭帅都没了,你们又打算去投庐州,反正我就那三千兵,投谁都是投,投姓鲁的,投刘福通都可以,你们兵多,我听你们的,你们去投庐州,那我也去好了,去了至少还有你们几个熟人,也能互相照应。”

众人闻言都点了点头,他们也是这么想的,鲁锦那边毕竟家大业大,他们要是自己过去,人家能记得你谁是谁啊,但大伙一起抱团过去自然就不一样了,怎么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毛贵见众人态度一致,于是当即说道,“那就派一两个人过去联络商量吧,而且不能派普通人,不然显得没诚意也没分量,到时候谈起来又做不了主就麻烦了,最好从咱们这几个人里出一人或两人,谁去?”

众人闻言互相左右看看,这次却都没说话。

毛贵则是默默扫视着众人,现在他们这里还有影响力的将领,就是薛显,彭早住,傅友德,李喜喜,程良弼,还有他自己,这六人。

其中程良弼和李喜喜是随大溜的,大家去哪他们去哪,薛显和彭早住都是彭大一系的,他们可以算是一起的,剩下的傅友德和毛贵自己是李二的部将,他们俩可以算是一派,这么看就比较简单了。

见众人都不说话,毛贵当即道,“既然大家都不说话,那我就点人了,让早住和友德一起去,友德代表大伙,谈怎么投奔的问题,早住去跟他们说,让他们出兵帮彭帅报仇的事。”

“行。”

“我同意。”

“那就他们俩去吧。”

毛贵在两个主要派系中各挑了一人做代表,顿时引得众人一致赞同。

傅友德倒也不怯场,见状当即问道,“既是让我去谈,那大伙也得给我交个底,到底啥条件你们能满意,别到时候我跟那边谈好了,你们又不满意,想领兵走人,那可就难看了,两边都没法交代。”

薛显闻言顿时道,“俺要的不多,只要能和庐州军将平起平坐就行,他们有啥,咱们也得有啥,别到时候去了给人当妾做小,见人就得磕头行礼称小人,那去了也没甚意思。

“只要能跟庐州军将平起平坐,那我老薛自然也没说的,打仗的时候咱一样给他卖命。”

“对,咱也不要啥特别的高官厚禄,只要能跟庐州军将一视同仁,吃穿用度都和他们一样,就能给他卖命。”李喜喜也当即附和表示赞同。

其余几人也都点了点头,傅友德这才说道,“那就这么定吧,我尽量帮大伙多讨要些好处,至少不能比那些庐州兵差了.”

徐州诸将商量出结果,傅友德也不想再等,当即带着彭早住和一百护卫向清河而去,等他抵达清河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不对劲。

守城将领名叫杜黑儿,披着一身缴获的元军铁甲,举止随意散漫,说话也没什么规矩,就跟绿林好汉差不多,一看就不像是正规军,起码不是圣武军中的精锐。

傅友德见过圣武军真正的精锐,之前几次出使去找他们交易的,那才是好兵,令行禁止,说话做事都一板一眼,岂是眼前这些人能比?

看来圣武军的主力不在这,可能都去淮北了吧?不过淮北到底发生了什么?

等找杜黑儿通传后,傅友德也没直接说明来意,只说是来出使,想去拜访建康鲁帅的,还让杜黑儿替他给这的长官送一封信,到时自会放行,于是杜黑儿便派人把信递给了坐镇淮安的高耀。

信中直接道明了来意,徐州诸将想要归附鲁锦,特意派人来谈待遇问题,这个消息顿时让高耀大为震惊,当下不敢怠慢,亲自派了人去接。

等把傅友德一行人引到淮安,又扣留了大部分士卒,只让他们带十个护卫,高耀也派出一个连的战士护送他们继续往南。

傅友德沿着运河一路南下,一边赶路一边观察,却发现江北之地的防御十分‘空虚’,淮安这么重要的城池,居然只有几千无甲的士卒守卫,根本不像是主力的样子,后面的宝应也是如此,直到抵达高邮之后,才总算见到了‘重兵’。

这里的番号只有卞元亨的一个师,却有足足六个团,将近三万人的规模,已经和徐州兵力差不多了,不过这里的士卒仍然没几个披甲的,显然也不是圣武军的主力。

庐州盛产甲胄,甚至还能卖给他们,可现在却到处都是无甲的新兵,可想而知鲁锦这半年来究竟扩编了多少兵力,若是给他时间把这些新兵都武装起来,那战力能有多强简直无法想象。

不过他也很好奇,那朱亮祖的主力究竟去哪了?

直到他在高邮南边遇上了正在北上的冯国用,傅友德见冯国用身边有近千火枪兵护卫,就知他不是凡人,火枪兵在圣武军中也属于高级兵种,能有这个护卫待遇的人,怎么可能普通了,于是立刻主动上去打招呼。

等道明了身份和来意,冯国用顿时惊讶道,“徐州想要投奔我军,赵均用还和你们火并了?”

“正是如此,这便是彭帅的长子彭早住,这次过来也是想请鲁帅出兵,帮我们报仇的。”傅友德当即说道。

冯国用拍了拍彭早住的肩膀,这才道,“那你们径直去就是了,大帅若得知此事,绝不会坐视不理,那赵均用火并义军,该杀!”

“多谢先生指路,还未请教先生在帅府担任何职?”傅友德又试探道。

冯国用当即挺直了腰杆,“我是武院军政司掌司,执掌全军兵籍,将领调任,兼任帅府秘书局秘书,说这些你也听不明白,只把我当作知枢密院事便可。”

傅友德顿时震惊的看向他,冯国用今年才28岁,还很年轻,生得十分魁梧,身板像个武将,却穿一身文官圆领袍,没想到这么年轻便已经做到了枢相,宋朝时的枢密院和中书省并称东西二府,二府长官俗称二府相公,其中中书省主政,枢密院掌军,因此,能执掌枢密院之人,便有枢相或者武相之称。

傅友德闻言不敢怠慢,连忙再次拱手作揖道,“原来是枢相当面,失敬失敬,不知冯枢相此次北上,可是淮北发生了什么事情?”冯国用挑了挑眉,“你在徐州竟然不知?那算了,等你见了大帅,自己去问吧。”

“额,那也好,在下就不叨扰了,相公好走。”

和冯国用告别之后,傅友德愈发觉得淮北有大变动,应该是和朱亮祖的主力北上有关,莫非他们打完了江浙,腾出手来了?准备找脱脱的元军主力决战?可是他这一路上也没看到有江南来的主力北上增援啊?

就这么怀着满肚子疑问,傅友德和彭早住终于来到了建康城,结果他发现建康这里的兵力也不算多,大概只有一万多兵的样子,可这里是鲁锦的首府啊,这些兵是不是少了点?还是说主力都去打浙东了,还没回来?

两人被引到帅府,等了半个时辰,才终于被带去拜见鲁锦,夏煜、包毓和李善长等人也在。

傅友德并非那种粗傻的武夫,这人还是很会来事的,拜见之后便先拉起了关系,说起了两家之前的睦邻友好,互通有无,鲁锦还提醒他们筑城防守,造茴茴砲,若是没有鲁锦相助,他们绝守不住徐州云云。

不过这次脱脱来势汹汹,他们虽然守住了,但到底是准备的不够充分,李二死于城下,彭大暂避宿州,没想到却死于赵均用之手。

这里还要多谢鲁帅来信提醒,只可惜彭大没看到那封信,不然也不会惨死了。

说到这里,彭早住眼睛都红了,当即拜道,“请大帅助我报杀父之仇,只要能杀了赵均用那厮,今后小子愿为大帅效犬马之劳。”

鲁锦见状当即上前,亲自将他扶起,安慰道,“你小小年纪便有此志,有此决心,何愁不能为父报仇呢。”

拍了拍他的肩膀,鲁锦又看向傅友德,“那你们如今有什么打算?”

傅友德当即实话实说道,“我们现在粮食紧缺,徐州的粮草只够维持四个月左右,若是没有粮食,那大家就只能逃荒了,明年就算春耕播种,也绝撑不到来年夏粮收获,眼看一场饥荒就在眼前。

“我从徐州来时,大帅麾下士卒已经占了淮北的丰沛和砀山三县,如今我们北面被堵,东面也是大帅的城池,西面是刘福通的城池,南面又是赵均用那小人,眼下已经走投无路。

“大伙商量了,各路义军里,就鲁帅最是仁义,以前便对我们多有照顾,所以我们想举城带兵来投鲁帅,还望鲁帅收留,出些粮食助我们渡过难关。”

鲁锦却不置可否的模样,又问道,“那你们现在有多少兵力,多少城池,几员将领?”

傅友德当即道,“这次为了抵抗脱脱,虽然损失惨重,但现在徐州、萧县、下邑(夏邑),永城,睢宁,这五座城池仍掌握在我们手中,徐州加上其他各城之兵,全算在一起,总兵力还有四万一千多兵,另有四万青壮民夫。

“能掌军的万户将领,目前还有在下,毛贵,薛显,彭早住,李喜喜和程良弼六人。”

鲁锦点点头,什么狗屁的万户,他也就是这么一听,红巾军里的万户不值钱,有一两百的兵就敢称千户,千把人就敢叫万户了,军职虚的很,因此他根本没当回事,徐州现在有多少兵力才是重点。

然后他又问道,“那赵均用那边呢?”

傅友德再次介绍道,“赵均用有宿州、蒙城、灵璧、虹县(泗县)、盱眙、五河、共六座城池,战前的总兵力约有三万,他此番和我们火并决裂之后,还有没有扩军备战,这我们就不知道了。

“而且他那三万兵,和我们的布置差不多,主力全在宿州,大概有两万人,其他各城都只有少则一千,多则三千的兵力,而且都不是精锐。”

鲁锦闻言顿时和李善长对视一眼,包毓和夏煜也面面相觑,这次收降解散的元军十几万人,傅友德、毛贵,再加上赵均用那边,两边加起来也有七万人左右,这全加起来就是二十万兵力了,短短时间,扩充二十万人,这也太离谱了。

鲁锦现在总算知道,朱元璋开国的时候为什么能同时三面、甚至四面开战了,还有明初的上百万大军都是怎么来的,光是打赢之后收拢的降兵降将,加起来就有上百万人。

老朱自己几十万,张士诚几十万,陈友谅几十万,还有北方那些元军和义军,全加起来绝对超过百万之数。

这些人投过来,你又不能把他们直接解散,后来这些降兵,大多都被老朱弄成了卫所军户,让他们自己种地去了,只有跟着他打天下的那些核心老兵,一直当作精锐野战军使用。

如果继续这么扩张下去,恐怕鲁锦也只能效仿这个方法了,整编一些生产建设兵团,把那些降兵扔到边关种地去。

鲁锦想了想才说道,“我可以收留你们,粮食也不是问题,但你们既然愿意来投我,那我丑话先说在前面,来了我这,就得守我的规矩。

“在我这,文官是文官,武将是武将,没有鞑子那种平章领军的做法,武将不许插手地方政务,你们要是愿意来,也只能选一样,当文官就不能插手军事,想带兵就别插手政务,这你们能做到吗?”

傅友德当即拱手道,“这个大帅放心,我们几人虽粗通文墨,但要让我们写文章那也是狗屁不通,咱自知没那个当文官的本事,因此都愿做武将。”

见他答应痛快,鲁锦点点头又说道,“我军中都是双长官制,每个武将都要配一个平级的训导官,掌管军法,后勤粮草,情报收集,内部反谍,军功评定,军心士气,并且掌管调兵权,没有训导官同意,主将不得调动军队,你们若是来投,也得按此规矩配置,能接受吗?”

傅友德闻言顿时皱了皱眉,犹豫半晌才问道,“这不就是监军?可监军若是捣乱怎么办,在下虽然没读过几本书,可也听过杂剧里奸臣胡乱指挥,导致军队大败的事。

“而且大帅不是刚说了,文是文,武是武,互不干涉,可现在又要在军中安插监军,这.”

鲁锦当即解释道,“我军中的训导官虽有监军之权,但和以往各朝那些监军可不一样,以往那些监军,只管催着进兵,打仗输赢与他们无关,都是主将独自担责,但在我这里,训导官和主将要共同担责,若是训导官捣乱导致吃了败仗,训导官同样要治罪,一个也跑不了。

“而且他们不能转为政务官,当了训导官,一辈子也只能在军中为官,跟随主将升迁调任,二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要是打不赢,他也别想升官,如此便不会给主将添乱了,二人只会齐心做事,将部队带的更好。”

傅友德琢磨着这其中的道道,究竟有何不同,半晌没有接话,鲁锦见状则是又道,“我军中皆是这种安排,不论是跟我在巢湖起事的元从之军,还是后来投奔的,或是归降的,都是这个规矩,你们若是不答应,那我恐怕就没办法帮你们了。”

傅友德闻言这才抱拳道,“那便听凭大帅安排,只是我们带四万士卒和五座城池来投,不知大帅能给什么官职?”

鲁锦当即又问道,“你可听说过我军军制?”

“略有耳闻。”

鲁锦这才道,“你们都愿做武将,那按照我军军制进行整编,我军一个师是13500人,四万一千多人正好编为三个师,你们六个将领,我可以给三个少将督师,三个副督师,谁做正谁做副,你们可以自己决定。”

傅友德蹙了蹙眉,“在下听说大帅军中,督师上面还有军级一职,两个师就已经够编一个军了吧,能不能再给两个正副总管的军职?”

鲁锦闻言顿时笑道,“你倒是打听的清楚,不错,上面是有军总管,但你们只有三个师,六名将领,却只能编出一个半军,这个正副军总管,给谁不给谁呢?你们自己能分配好吗?”

傅友德当即反驳道,“不,我们还能编出一个师,如果有了四个师,这样就能编出两个军了,可以有四个正副军总管,大帅可别忘了赵均用那边的三万人,只要大帅出兵向宿州施压,其余各城由我们出面招降,他们绝对会立刻献城,这可也是我们的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