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年终军政大会(六)
在场众人拿着手中的收税标准,全都面面相觑,一时相顾无言。免费看书就搜:书群小说网
这税定的就跟他娘的闹着玩一样,历朝历代未闻有收三抽一,二抽一的,你这已经不是苛政了,这纯粹就是掀桌子。
当然众人也明白,鲁锦自然是不可能来戏耍他们的,所以也没真打算这么收,其实再仔细看看那些低等级的赋税,它又是非常合理的,这说明什么?
还有这个征税标准,它的分级规则是按照土地面积来算的,这里面有很明显的漏洞,我土地多,需要交重税,那我只要把土地分到家人名下,不就可以变成低档税率,合理避税了吗?
在场的都不是傻子,很明显就看出来了,这压根不是为了来征重税的,分明是鲁锦给那些富户地主弄了个推恩令,逼着大地主分田析产,而对于宗族来说,一旦把族田分了,那族长还有什么凝聚力,以后谁他妈还听你的。
众人忍不住一阵咧嘴,这位主公真是太狡诈了,明明自己已经打定了主意,刚才还要装模作样的先问了一圈.
其实这是鲁锦主政的一种习惯,或者说方式,他以前也不怎么懂政治,于是才一直用这个最简单的笨办法。
身为上位者,如果你猜不透底下的人在想什么,那你自己就先不要表态,然后抛出一个问题,让下面的人发表意见,先让他们站队,然后你再根据众人的发言,给他们贴‘政治标签’。
你也不用在意他们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他怎么想的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他表态了,既然站了队,今后就得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否则就是身败名裂,政治生命也就到头了。
如果一个官员做的和他说的言行不一,反复无常,这就是没有政治信誉,其他人会自动疏远他的,没有人会愿意和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做政治盟友,因为靠不住。
所以表态需谨慎,如果一开始你表现成一个酷吏,那你今后就只能做酷吏,如果开始表现成孤臣,那你这辈子就只能做个孤臣。
这就是政治,虽然这么说武断了点,但对于鲁锦来说十分好用,这也是为什么他总是喜欢先问问手下的原因,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交流眼神的时候,鲁锦也在观察着他们的反应。
其实那张收税标准,也不是他随便瞎写的,而是参考了土地数量,单位土地产出,以及单位土地用工成本,以及历代税收标准,综合考量才确定下来的。
即便是要搞推恩令,逼着那些大户分家析产,也没把他们往死路上逼,或者说,鲁锦其实是允许一些小地主存在的。
看看那些收税标准,再和历朝历代税收对比一下就懂了。
汉朝的农业税很低,只有三十税一,但他其他税高,不算盐铁这些间接税,只算直接税,也即田赋、丁税、徭役这三样,加在一起约在10%到20%之间。
唐朝是租庸调,采用均田制,土地为公有制,百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男子成年后,国家发给一百亩地,百姓相当于国家的佃户,只需每年上交两石的租子就行,但是鲁锦不知道唐朝的亩产,这个就不好算百分比了。
庸即徭役,每丁每年服20天徭役,不想服徭役就交钱或者物。
调是丁税,一般是收丝帛,每人每年半匹左右,综合税率在10%上下。
宋朝施行两税法,夏收布帛,秋收粮食,综合税率也是10%,注意,这只是名义上的税收,不算间接税,以及其他的摊派和苛捐杂税,算上那些能达到20%到30%。
元朝的税收则没有参考意义,非要说的话,元朝北方类似租庸调,约为3%,南方袭承宋朝的两税法,约为5%-10%,但这只是名义上,实际上包税商收多少就不好说了,而且除此之外,南方百姓还需额外缴纳‘科差’、‘丝料’、‘包银’等等,根本无法正常统计。
而朱元璋的明朝,基础农税是7%左右,加上丁税和徭役能到10%,只有原张士诚的地盘,比如苏州,一直施行惩罚性的20%赋税,同样属于正常水平,而且还是偏低的。
清朝最搞笑,都入关了还在收辽饷,只是把名字改成了九厘银,之后搞完所谓的‘摊丁入亩’之后,综合赋税在15%左右,实际上还要加上火耗、浮收等贪污损失,百姓真实赋税能到20%,太平天国之后还加了‘厘金’,赋税变得更高。
因此,综合各个朝代来看,只算直接税,在10%以下就算仁政了,唐朝最低,而百姓的承受度则在15%-20%左右,超过20%就会生乱。
有了这个认识,再来看鲁锦制定的税收等级。
三十亩的5%,五十亩的7%,一百亩的10%,三百亩的14%,五百亩的16.6%,一千亩的20%,剩下的就不用看了,那都是红线,压根没打算收的.
这还只是最基础的农业税,丁税和徭役其实都是小头,非常少的,加一起能占个3%。
而鲁锦自己将这九个等级,划分成三个阶段,按红绿灯理论来讲,三五十亩的自耕农,即便加上3%的丁税和徭役,所需承担的赋税总数也不超过10%,鲁锦将其称为绿灯区,是最舒服的阶段。
一百到五百亩,这三个等级,加上丁税和徭役,分别在13%,17%,20%之间,鲁锦将这个阶段称为黄灯区,因为黄灯很短,是不稳定的,在这个税率下,没有人会在这三个等级坚持多久,就会自觉的分田降等,变成绿灯。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心理层面和实际收入双重影响的结果,尤其是要加入土地单位用工成本这个变量。
什么是单位用工成本,就是一个青壮男人,加一头牛,最多只能耕种50亩地,多了他种不过来。
如果一个人名下有一百亩,他就得交13%,而且还得有两个壮劳力和耕牛,他才能种的过来,既然两个人共同种这一百亩,那我为什么不干脆平分,变成两个五十亩呢?
三百亩同理,最少需要六个人耕种,如果一个人,他有三个儿子,加一起四个青壮,再加招两个佃农,一起种这三百亩地,还得承受17%的高额税收,那他为什么不干脆给儿子们把田分了呢。
另外考虑到心理学活动,一百亩、三百亩,甚至五百亩,这个时候的土地还不算太多,跟自己亲儿子分起来,也不算太心疼,分也就分了。
因此鲁锦才把这三个等级划在黄灯区,因为他们坚持不了多少时间,就会主动分田进入绿灯舒适区。
而一旦土地数量超过了一千亩,这个时候就进入红灯区了,这是一个让人很纠结的数字,就像个烫手的山芋,拿不住,又不舍得丢。
分地吧,一千亩地不是个小数目,老子有那么多地,分了舍不得。
不分吧,一千亩地至少需要20个青壮加上耕牛,才能种的过来,而一般家庭是很难凑出20个青壮劳力的,那他不分田的话,就得招佃农。
古代佃耕土地,从汉朝到民国,一般情况下是佃农和地主各取一半,有些不当人的地主会收到六成甚至七成。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招佃农耕种,农税加徭役和丁税,总数在27%,然后我再给佃农分50%,自己就还剩23%的产出,我他妈还玩个锤子
你说那我不当人了,我找佃农七三分,我收七成,给官府交完27%的税,我还剩43%,这样似乎也还行?
那只能说,你在想屁吃,给佃农七三分,你先看看你招的到人给你种地吗
讲个历史真实事件,原历史上,明初洪武朝时期,有大量地主主动捐献土地给官府,你猜是为什么?是因为朱元璋收的税高吗?有一说一,老朱的税并不高,除了苏州这个特殊区域外,其他地方普遍才10%,那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土地白送给官府呢?
因为实在是没人种啊.明初老朱一直在搞大移民,没有地,甚至地少的百姓,直接移民到人少的地区分田,导致原人口密集区的劳动力大量减少,你想招人佃耕土地?根本就他妈招不到人.
而官府是不管你的地是在抛荒还是在种的,反正你鱼鳞册上有那么多地,我就按那么多地的收税,我管你这那的,你不种是你自己的事。
于是地主们没办法,实在坚持不下去,就只能把土地捐给官府,变成官田
朱元璋可没像鲁锦这样搞推恩令,只是用了招移民,其实也是误打误撞,就让那些地主自己把田交出来了
如果说,在一千亩这个档次,你还愿意忍受着23%的低收入,咬牙死撑着不分田,那鲁锦也举双手欢迎啊,官府可以名正言顺的收27%的税,比地主收入还多,地主都成了朝廷的打工仔,我有什么不乐意的。
妈的,要是真有这种傻缺,死抱着一两千亩地不分田,当地知县都得跑去叫他一声青天大老爷,简直是活菩萨啊,这可是上税大户,得好好把他供起来.
所以说,一千到三千亩这个档次,绝对是最难受的,分田舍不得,不分那收入又实在没眼看。
而到了三千,乃至一万亩以上,那反而简单了。
因为能够占有这么多土地的,背后肯定有个宗族,一旦扯上宗族,那关系就复杂了,到时你就算不想分,各房的长孙长男们也得闹着分家,甚至为了争家产互相打的头破血流,你以为推恩令是跟你开玩笑呢?
因此,只要这个法子能实施下去,即便是大宗族,最多两三代人之后,他都得变成三五十亩的自耕农
先从红灯区降到黄灯,黄灯坚持不了多久就得变成绿灯。
众人看着那张收税草案心里默默算了半天,也发现鲁锦居然设置的十分合理,对于自耕农而言,这个税真不高,三五百亩的小地主,他不想承担高赋税的话,大不了分家分田。
其实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上千亩地以上的大地主。汪广洋当即问道,“主公这是想逼着大户分家析产?”
鲁锦毫不避讳的点点头,“是,尤其是那些拥田几十万亩的包税大户,这些人帮着鞑子坑害汉人同胞,骂他们一句狗汉奸都是抬举他们,难道这些人的地不该分吗?我只是让他们自己分田析产,没有抄家明抢已经是仁慈了。
“能有上万亩田的,即便不是包税商贾,至少也得在元廷为鞑子做官,否则他们根本就保不住那么多地,早就被鞑子和色目榨干了,我说的对吗?”
众人沉默不语,他们当中有些人也曾给元廷当过官,比如秦从龙,这还是个行省级高官呢。
见众人都不吭声,鲁锦反而好奇的问道,“你们没有什么要说的吗?”
众人全都摇了摇头,还是武院这边的夏煜出声说道,“主公既已决定,那便如此定下吧,我看这税额定的也颇为合理,对几百亩地的小农而言,也并非不能接受,大不了将田分给自家人就是。”
诶?鲁锦见状更加好奇,“你们就不担心我这么做,会逼的有人造反吗?”
秦从龙当即道,“有什么可担心的,主公又没对他们喊打喊杀,他们只要自己愿意分田,就能降低赋税额度,又没逼他们去死,何至于造反,即便真有那冥顽不灵之辈,反正东征大军还没撤回来,胆敢造反杀了便是。”
额,好吧,其实还真是这样,鲁锦既然做了决定,那他们还有什么好说的,税额也定的没什么问题,不服就杀呗,反正又出不了什么大事。
能坐到这个屋子里来的,自然也不是一般人,他们也知道大户隐匿土地人口对朝廷的危害,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他们现在是官,当然是帮着鲁锦的朝廷着想,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汪广洋这时又问,“主公所列的这只是粮税,那丁税和徭役税还收吗?如果要收的话,该怎么收,还是说仍按两税制,分夏秋两季分别征收?”
鲁锦当即点头道,“丁税和徭役税当然要收,仍按两季法征收,夏收丁税,秋收粮赋,成丁按16岁计算,每丁每年交四斤棉花,未成年的半丁交两斤棉花,无地的城市人口,每年成丁交200文钱,半丁100文。”
陈遇好奇道,“不直接交布匹吗?”
鲁锦则说道,“民间土布质量参差不齐,还不如收来棉花,拿去官办纺织厂里自己织布。”
好吧,这也行。
秦从龙则又提醒道,“大帅要不要收育龄未嫁女子的税,取16-30岁,每年交600文,一直收到嫁人为止。”
鲁锦当即反应过来,“就是催着成年女子嫁人,尽快增加人口是吧?”
“然也。”秦从龙顿时点头道。
“可以,那把这条也加上,反正也不是真的要收多少钱,就是为了让她们早点嫁人而已。”鲁锦当即答应下来,然后又说道。
“徭役同丁税一样,暂时这几年徭役肯定是要征的,毕竟要筑城,修水利,恢复生产,实在不愿服徭役的,就多交一份丁税代替徭役吧。”
众人当即点了点头,这个税额倒也算合理。
其实丁税交四斤棉花并不算多,按一家五十亩地计算,这个时代的棉花亩产60到90斤,种上半亩地的棉花就够一家人交丁税的了,还用不完。
以古代的织造技术,织一匹粗棉布,需要3斤棉花,四斤也就一匹多点的量而已。
见赋税全部敲定,李善长又问道,“大帅,若按此法征税,那军中将士以后若是再立了功,还赏田吗?”
鲁锦当即道,“可以赏赐财货,也可以升官,但不再赏田,他们自己若想要置田,可以自己用钱去买,但是买了多少,也得按这个标准交税。”
李善长想了想,那好像也不是不行,于是便说道,“那就这么定下来吧,最后一件议题,官员的俸禄制度,这个该如何制定,要不要议一议?”
鲁锦闻言当即道,“俸禄问题你们自己讨论,最后拿个章程出来给我看就行。
“我对官员俸禄只有一个要求,前宋的俸禄就有问题,高级官员俸禄过高,基层的地方官和吏员的俸禄却连饭都不够吃,这不是逼着基层官吏贪污吗?
“所以哪怕是最低级的九品官,俸禄也不能比码头扛包拉纤的力工低,俸是多少,禄是多少,你们定个数,还有,高品阶的官员,俸禄绝对不能比前宋高。
“不过你们也不要嫌少,我这里还给你们准备了14月的俸禄奖励。”
众人闻言顿时来了兴趣,秦从龙当即问道,“敢问大帅,何为14月的俸禄?”
鲁锦顿时解释道,“一年有12个月,正常按月或季度发俸禄,若该官员一年内考评是良好以上,年底就奖励一个月的俸禄作为年终奖,这就相当于一年领了13个月的俸禄。”
众人点了点头,其实以前的朝代也有发年终奖的习惯,但鲁锦这个年终奖好像不太好拿啊,还得政绩考核良好以上,这是逼着官员努力做事啊。
鲁锦则继续说道,“然后从这人做官,一直到这人致仕退休,若此人从未贪赃枉法,政绩也是优良,那就再按他为官年数,一年加一个月的俸禄,作为退休金奖励。
“比如为官十年,致仕退休时就一次奖励十个月的俸禄做退休金,为官二十年,就奖励二十个月的俸禄,这就是第14个月的俸禄,不过并非每年发,而是致仕的时候统一发放。”
众人闻言顿时欣喜不已,这个主公倒还算大方,不过也是个有心眼的,这笔退休金虽然肯定不少,但却不是那么好拿的。
钱用壬想了想则说道,“这个第14月的退休金,对于清官来说,倒也是个激励,只是对朝廷来说,财政压力会不会大了些?”
鲁锦闻言当即道,“你们想多了,首先,这是终身没有贪赃枉法的官员,才有的奖励,若是贪污,这个奖励就没了,不光没了奖励,还要法办,能不能拿到都还两说。
“其次,我倒是希望人人都是好官,如果他们一辈子尽忠职守,我敢说,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帮朝廷收上来的赋税,绝不止那十几个月俸禄的钱,对这种贤臣,我又何必吝啬。
“他们若能将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欣欣向荣,人口滋生,赋税增多,我还差他那点退休金吗?”
众人闻言顿时心悦诚服,还真是这个道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