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世昭接过仔细端详,突然眼前一亮。本文搜:断青丝小说 免费阅读
“这是……青龙会的标记!”
青龙会是江湖上一个神秘的组织,专门替权贵们做见不得人的勾当。
看来,自己这个二哥不仅想把控朝堂,甚至就连江湖也不打算放过啊!
“有点意思,如今看来,这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楚世昭若有所思的低头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骚动。
“报!”
一名斥候匆匆跑来,“殿下,北面三十里处发现大批人马活动!”
“多少人?”
“约莫有三千余骑,正朝我们这个方向而来!”
楚世昭和张甘对视一眼。
要知道,这一次,张甘原本只是带兵前来支援楚世昭的,再加上事出紧急,他这次不过带了七八百的亲兵。
而如今,对方来势汹汹,凭借自己手上这点兵力,根本就不够看的。
“殿下,我们该怎么办?”
“传令下去,全军戒备!”
楚世昭当机立断。
“张将军,你立即派人去最近的州府求援。”
“是!”
但张甘刚要转身,又一名斥候跑来报信:“殿下!南面也发现敌军,约有两千人!”
楚世昭脸色一变。
这分明是要包围他们!
“看来是早有预谋啊。”
楚世昭冷笑,“我这个二哥到底想干什么呢?”
形势危急,楚世昭却异常冷静。
他迅速在地图上标注敌军位置,分析地形,很快就有了主意。
“张将军,立即让士兵们准备,我们连夜转移。”
“转移?可是殿下,我们往哪里走?”
楚世昭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山谷:“这里。”
张甘仔细看了看,惊讶道:“殿下要去虎头谷?那里地形险峻,而且……”
“正是因为险峻,才适合我们。”
楚世昭解释道,“敌军人多势众,如果在平地对战,我们必败无疑。”
“但如果进入山谷,地形就成了我们最大的优势。”
张甘恍然大悟:“殿下是要以逸待劳,伏击敌军?”
“不错。”
楚世昭微微点头。
“虎头谷地形如其名,谷口狭窄,内里开阔,正好可以让敌军分批进入。只要我们占据有利地形,就能以少胜多。”
张甘佩服地拱手:“殿下神机妙算!”
“别说这些了,赶紧准备吧。要在天亮前赶到虎头谷,时间紧迫。”
很快,楚世昭的军队悄然拔营,趁着夜色向虎头谷进发。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故意留下了一些营帐,还在原地点着篝火,让敌军误以为他们还在原地。
等到天蒙蒙亮时,楚世昭的军队已经进入虎头谷,并在有利地形布置好了埋伏。
果然,当太阳升起时,大批叛军蜂拥而至。
看到营地里的篝火还在燃烧,这些人的首领认定楚世昭他们还在清风楼休息,便下令分兵包围。
等这些家伙发现中计时,楚世昭的人马已经占据了谷口的制高点。
“放箭!”
随着楚世昭一声令下,漫天箭雨倾泻而下。叛军阵型大乱,死伤惨重。
“杀!”
张甘带领骑兵从侧翼杀出,直取叛军后阵。
叛军腹背受敌,很快就溃不成军。
经过一番激战,叛军损失过半,剩下的人马仓皇逃窜。
楚世昭乘胜追击,一直追出数十里,将叛军彻底击溃。
“殿下,这次我们可是立了大功啊!”
张甘一脸兴奋地看向楚世昭。
楚世昭却没有丝毫得意之色:“这恐怕只是个开始,真正的杀招恐怕还在后面呢。”
“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楚世昭沉吟道,“我怀疑青龙会在边境还有其他据点。”
“尽快返回行营,我们要抓紧时间,争取把这些家伙一网打尽。”
“是!属下这就去安排。”
看着张甘离去,楚世昭却是不由得眉头紧皱。
自己这个二哥还真是不让人省心啊。
原本他只想趁着边关平叛这事情,在永晋帝面前刷一波存在感。
万万没想到,饶是他自认为已经足够谨慎了,到头来却还是难逃楚世仁那家伙的算计。
不过,他楚世昭也并非是什么软柿子。
他楚世昭从来就不是一个忍气吞声的怂包。
既然敌人已经率先出招了,那他也只好接着了。
楚世昭返回行营后,坐在营帐内。
面前的桌案上摆放着此次抢劫事件搜集到的各类线索。
他深知此事复杂,牵扯重大,尤其是是否要将这一情况禀报给永晋帝,必须慎重考虑。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再次开启系统推演。
【楚世昭修书一封,详细阐述了贸易行抢劫事件以及背后与楚世仁、楚世虞相关的证据,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数日后,永晋帝收到奏折,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彻查。】
【朝廷派出钦差大臣,带着圣旨赶赴边关。楚世仁、楚世虞得知消息后,开始在京城中四处活动,拉拢朝中部分大臣为他们求情。】
【钦差大臣抵达边关,在贸易行公开审讯相关人员。楚世昭将证据一一呈上,然而,楚世仁、楚世虞提前买通了一些关键证人,让他们在公堂之上翻供。】
【局势瞬间变得混乱,钦差大臣难以决断,只能将相关人员全部带回京城候审。楚世昭虽心中愤怒,但也无可奈何。回到京城后,楚世仁、楚世虞凭借着拉拢的势力,与楚世昭在朝堂上展开激烈交锋。】
【部分大臣被楚世仁、楚世虞蒙蔽,对楚世昭提出质疑,指责他证据不足,蓄意陷害皇子。永晋帝也开始对楚世昭产生怀疑,最终此事不了了之,楚世昭不仅没有扳倒楚世仁、楚世虞,反而在朝堂上陷入被动。】
第一次推演结束,楚世昭面色凝重。
他总结此次推演的问题在于,低估了楚世仁、楚世虞在京城的势力和应对手段,以及朝堂局势的复杂性。
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仍被他们钻了空子。
看来,自己在禀报这件事之前,很有必要先稳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势力,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
同时,进一步收集确凿证据,务必让楚世仁、楚世虞无法狡辩才行。
【楚世昭在派人向永晋帝禀报之前,先与几位平日里与自己交好且正直的大臣秘密会面。他详细说明了贸易行抢劫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展示了部分证据。】
【这些大臣听后,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楚世昭。楚世昭接着又拜访了几位在朝堂上颇具威望的元老,向他们阐述了此事对边关稳定和大周发展的重要性。】
【元老们被楚世昭的诚意和对局势的清晰分析所打动,答应在朝堂上为他说话。楚世昭这才将奏折送往京城。永晋帝收到奏折后,同样大怒,下令彻查。】
【钦差大臣来到边关,楚世昭不仅呈上之前的证据,还拿出了新收集到的一些关键线索,包括楚世仁与劫匪之间的通信记录。】
【楚世仁、楚世虞得知后,依旧试图买通证人翻供。然而,此次楚世昭早有防备,安排人手暗中保护证人,并揭露了楚世仁、楚世虞的收买行为。】
【钦差大臣将所有证据和人员带回京城。朝堂上,楚世昭在支持他的大臣们的帮助下,与楚世仁、楚世虞展开辩论。但楚世仁、楚世虞勾结一些势力,在朝堂上恶意诋毁楚世昭,称他是为了争夺储位才故意抹黑。】
【永晋帝虽然对楚世仁、楚世虞的行为有所怀疑,但在各方势力的纠缠下,最终只是对楚世仁、楚世虞进行了轻微的警告,并未给予实质性的惩罚。楚世昭虽争取到了一些支持,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自己也在这场争斗中耗费了大量精力。】
第二次推演结束,楚世昭这一次虽然提前做了一些准备,争取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但楚世仁、楚世虞在朝堂上的势力盘根错节,难以轻易撼动。
最大的疏漏在于,楚世昭并没有考虑到楚世仁、楚世虞会利用储位之争来转移视线,从而影响永晋帝的决策。
这一次,楚世昭觉得自己在禀报时,提前想好应对储位之争相关言论的策略,并且进一步扩大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争取更多中立大臣的支持。
【楚世昭在准备禀报永晋帝之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朝堂上众多中立大臣进行沟通。他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对大周的忠诚,赢得了不少中立大臣的好感。】
【同时,楚世昭针对储位之争的可能言论,准备了详细的应对说辞。他撰写了一篇奏章,阐述自己对储位的看法,强调自己一心为大周社稷,无意争夺储位,只是希望朝廷能够公正处理此次事件,维护边关稳定。】
【一切准备就绪后,楚世昭将奏折送往京城。永晋帝看到奏折后,下令彻查。钦差大臣来到边关,楚世昭呈上了更加全面且确凿的证据,包括人证、物证、通信记录等。】
【楚世仁、楚世虞试图故技重施,买通证人翻供,但被楚世昭当场识破并揭露。他们又企图以储位之争来混淆视听,称楚世昭是为了储位才诬陷他们。】
【楚世昭立刻拿出之前准备好的说辞,义正言辞地反驳,表明自己的立场。朝堂上,支持楚世昭的大臣们纷纷发言,指责楚世仁、楚世虞的恶行。】
【然而,楚世仁、楚世虞的党羽在朝堂上极力维护他们,双方陷入激烈争吵。永晋帝被朝堂上的混乱局面弄得心烦意乱,虽然心中对楚世仁、楚世虞的行为十分不满,但又担心严惩他们会引发朝堂动荡。】
【最终,永晋帝只是下令让楚世仁、楚世虞闭门思过,并未对他们进行实质性的惩处。楚世昭虽然在朝堂上赢得了一些声誉,但并没有达到彻底扳倒楚世仁、楚世虞的目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与楚世仁、楚世虞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这一次推演,楚世昭尽管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在朝堂上也有了更多支持,但由于永晋帝对朝堂平衡的顾虑,以及楚世仁、楚世虞势力的顽强抵抗,还是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这一次,他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楚世仁和楚世虞身上,却忽略了永晋帝对朝堂平衡的把握尺度,以及楚世仁、楚世虞势力的底线。
看来自己得设法了解永晋帝对朝堂各方势力平衡的具体想法,同时寻找能够彻底击垮楚世仁、楚世虞势力的关键证据才能更有把握。
【楚世昭通过自己的心腹,秘密与永晋帝身边的亲信取得联系,试图从他们口中了解永晋帝对朝堂势力平衡的看法和底线。经过一番努力,楚世昭得知永晋帝最担心的是皇子之间的争斗引发内乱,影响大周的稳定。】
【楚世昭据此调整策略,在准备禀报的奏折中,着重强调此次事件若不公正处理,将会引发边关动荡,进而影响整个大周的稳定,同时表明自己只是希望维护朝廷的公正和边关的和平,并非为了个人私利。】
【他还继续深入调查楚世仁、楚世虞与抢劫事件的关联,终于找到了一份关键证据——楚世仁亲笔写下的关于策划抢劫贸易行的手令。】
【楚世昭再次将奏折和证据送往京城。永晋帝看到后,大为震惊。钦差大臣来到边关,楚世昭将所有证据一一呈上,包括那份至关重要的手令。】
【楚世仁、楚世虞得知此事后,惊恐万分。他们试图销毁其他相关证据,但楚世昭早已安排人手监视,将他们的行为全部记录下来。】
【朝堂上,楚世昭在众多大臣面前,详细阐述了楚世仁、楚世虞的罪行,并且强调了此事对大周稳定的严重威胁。】
【楚世仁、楚世虞的党羽试图反驳,但在铁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永晋帝权衡利弊后,终于下定决心,严惩楚世仁、楚世虞。】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楚世昭虽然成功扳倒了楚世仁、楚世虞,但也引起了其他一些朝中大臣的警惕和不满。他们开始暗中联合起来,将楚世昭视为潜在的威胁,楚世昭在朝堂上陷入了新的孤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