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八十四章 建奴要投降?不许!

崇祯十七年八月份,自从两个月前多尔衮兵败山海关之后,他在女真内部的权威一落千丈。首发免费看书搜:吾看书

虽然经过内部斗争,多尔衮击败了豪格,拥有了摄政王的地位。

但在军事力量上多尔衮稍逊一筹。

因为皇太极手中有三旗,分别为镶黄旗、正黄旗以及正蓝旗,拥有八旗当中接近半数的兵马。

皇太极死后,镶黄旗与正黄旗作为内二旗归属皇太极的继承者福临。

正蓝旗则归属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只不过因为各方原因,豪格失去了继承权,福临年幼,三旗不能团结,才被多尔衮以两旗的实力掌控权力。

然而山海关的这次兵败,无疑成为了豪格、代善、济尔哈朗等人攻讦的借口。

多尔衮回去之后,果然遭到豪格要求开诸王会议。

会议确实开了。

然而与豪格想象中的不同。

会上众人的确指责了多尔衮的兵败,却没有把多尔衮赶下台。

整个会议多尔衮一言不发,除了多铎帮他解释了几句之外,其余时间大家都在说他的过错。

可会议好像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对解除多尔衮的职务以及权力是只字不提。

即便豪格在会上提了一次,诸王却无一人响应,全都缄默其口。

这让豪格火冒三丈,甩袖离开。

他不知道的是。

即便多尔衮这次打的败仗亏损再大,诸王会议也不可能真废了他。

说到底,这个时候能扛起满清大旗的就多尔衮一人。

代善年龄太大,六十多岁,身体也不好,基本已经退居二线。

济尔哈朗虽正当壮年,可他不是努尔哈赤一脉,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不可能掌权。

福临年纪小,虽然是皇帝,名义上的镶正黄旗旗主,但他才不到七岁。

手底下鳌拜索尼谭泰等人能帮他争争权益,却不能争到权力。

豪格更不用多说,性格暴躁,有勇无谋。

阿济格与豪格一个样。

多铎今年才三十岁,比多尔衮差远了。

所以数来数去,其实也就剩下多尔衮能征善战,有智慧有头脑,能担当起目前的局势。

豪格看不懂,还以为只要废了多尔衮,他就能够以皇太极长子身份掌权。

却不知道满清上层权力机构其实看得很明白,以目前满清青黄不接的情况,如果真把权力交给豪格,他们那才叫完蛋。

等豪格走后,会议才算是真正开始。

沈阳皇宫崇政殿内,正是八月份,外面下着大雪。

簌簌的雪花把整个皇宫都积了厚厚一层,凌厉的寒风吹拂,令人浑身发凉。

室内烧着炭,驱散了些许寒气。

诸王坐在椅子上烤着火炭,或是面容严肃,或是闭目养神,或是沉默不语,气氛有些凝重。

豪格走后,目前没有实权,只有较高政治地位的正红旗旗主代善让多铎把事情经过再详细说一遍。

多铎说完之后,大家的脸色不一。

事实上多尔衮直到前天才回盛京,之前他一直在宁锦沿线,防备明军进攻。

同时最主要的是立即查探大明内部消息。

这段时间他们在明朝的内应源源不断的把大明的消息传递过来,也终于让多尔衮确定了一件事——明太祖下凡,是真的!

而且明太祖还曾言,未来是他们满清人得了天下。

但因为满清大肆杀戮汉人,已经成了神仙的明太祖朱元璋,决定耗费所有法力,贬自己为凡人,下凡救世。

如此离谱的消息若是放在以前,多尔衮只会笑笑,不至于当真。

可现在一百个明军就能把他十万大军打得溃散,这让多尔衮都有些怀疑人生,特别是多铎还是亲历者。

当时如果不是多铎跑得快。

恐怕躺在地上的,就不止是那几千名被他派过去围杀周安他们的士卒骑兵。

“这应该是某种火器。”

过了许久,济尔哈朗才说道:“明人手中的东西能喷出火焰,与火铳何其相似。”

多铎皱眉说道:“我刚开始也是这么以为,只是战后残存下来的士兵,整根脚都被打断了,这可不像是火器,比大炮的威力还可怕。”

“整根脚被打断了?”

“这这这,多铎,你莫要诓骗我们。”

“骗你们作甚,还不止呢,我之前看了一下,很多人的身体都被打碎了。”

“怎么可能,离得数百步就能把人身体打碎吗?”

诸王骇然不已。

这已经严重超出他们对火器杀伤力的认知范围了。

可他们哪里知道,明军用的枪械不是一般的枪械,而是朱棣通过图纸、样板以及现代机械制作出来的ak47。

ak无法量产,但却可以用冲压机把零部件冲压出来进行组装,每年能生产出上千把。

而ak用的子弹是7.62毫米子弹。

这种子弹发射之后,在强大的动能下,子弹会不断旋转,形成巨大的冲击力。

如此在子弹射进人身体里后,可不是电影里演的只是个弹孔,而是直接像是轰在人身上,打出个碗口大小的洞。

毫不夸张的说,再加上空腔效应,如果一枪射中胸口,胸口上会有个大洞,并且胸口里的内脏会被瞬间撕裂,子弹再穿身体而过。

这比被红衣大炮射中还要痛苦。

因此导致每个被射杀的满清士兵身体里都没有留下子弹,如果被多发子弹击中,身上脑袋四肢都会被打碎,惨不忍睹!

也正是这夸张的杀伤力,对满清士兵的心理造成了严重打击,很多人畏惧上战场,军中士气低落。

“现在当务之急还是想想对策。”

沉默了许久的多尔衮终于开口道:“将士们已经畏战,还有一些人不知所踪,恐怕是当了逃兵。”

“汉人不可信,下面那些汉人士兵最近有异动,而且吴三桂手底下也已经出现了动乱,一些人趁夜逃走了,我就怕他们到时候与明人里应外合。”

多铎也道:“现在宁锦那边形势很不妙,阿哥我们是不是应该马上回宁锦?”

“先不急。”

多尔衮抬起头看向众人说道:“吴三桂是明人必杀的之人,其余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他们也知道再投降回去是死路一条,他们无需要担心,现在最主要的是该如何稳定军心,同时该想想现在该怎么办,是继续与明人打下去,还是和谈?”

镶红旗旗主,多罗衍禧郡王罗洛浑说道:“我听说洪承畴富有谋略,先帝在世的时候经常咨询于他,不如问问他对现在明人的看法?”

洪承畴这个时候已经投降了满清。

但实际上他并未进入核心圈,也未授予官职。终皇太极一朝,他都被软禁在家,不得随意出入,所以在多尔衮问范文程的时候,洪承畴根本没有出现。

眼下诸王会议属于满清最高级别的会议,甚至可以有废立福临这个皇帝的权力,别说洪承畴,连范文程都没有资格进来。

然而多尔衮却说道:“若是问军事打仗,或许可以问问洪承畴,可现在是国策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继续打,还是想办法和谈,问他有什么用?”

“和谈吧。”

代善长叹了一口气道:“现在明人实在是太强大了,我们根本不可能战胜,只能和谈。”

他一开口,多尔衮和多铎、济尔哈朗等参与过山海关之战的人松了口气。

事实上这里大部分人都参与过,连固山贝子博洛都战死沙场,很多人都是逃命逃出来,见识到了明军的强盛,已经吓破了胆子。

要真继续打下去,恐怕别说底下的将士们,这里大半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得持反对意见。

只是他们不敢说。

现在政治地位最高的代善主动提出来,情况自然就不一样了。

多尔衮马上说道:“既然如此,就想个和谈的说辞出来。我觉得可以向明人递交国书,派使者先去山海关探探他们的口风。”

济尔哈朗摇摇头说道:“我现在就担心他们不愿意和我们和谈,那朱元璋是什么人,了解过汉人历史的应该都知道,杀性向来都重,他们既然已经拥有了能够把我们斩尽杀绝的武力,就不可能与我们和平共处,诸位还是不要幻想天真地继续跟以前的大明一样他们在关内,我们在关外。恐怕如果不能拿出让他们满意的说辞出来,他们就必然会挥师东进。”

“额.......这,听说那朱元璋多次北伐蒙古人,还有那朱棣,几次深入漠北,现在山海关那边有消息说,朱棣已经在那里了,这可怎么办?”

“得想个辙出来,依我之见,不如递交国书,愿意如朝鲜一般,归附大明,成为大明藩国。”

“这般屈辱?”

“那你说说怎么办?现在军中士气低落,继续与明人交战吗?”

“还是先探探口风吧。”

代善见众人已经十分气馁,显然心里阴影极重,怕父亲基业倒下,便说道:“可以交降书,承认战败,愿意投降,赔偿大明的损失,只求继续与大明共处。”

“嗯。”

多尔衮想了想,觉得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苦笑道:“那就这样吧,我到时候让范文程写降书,让陛下盖上玉玺。”

代善叹道:“按照那朱元璋所说,未来本该是我们大清的天下啊,真是天要亡我。”

“他们应该也停留不了太久,我不就信他们能够一直在。”

多尔衮咬咬牙,目光闪烁过一丝阴毒道:“只要我们能够没事,暗中积蓄力量,等他们走后,迟早有一天,这天下依旧是我们大清的。”

六十多岁的代善已经老了,而且多有疾病,咳嗽两声,闭上了眼睛满是疲惫地说道:“希望如此吧。”

是日,诸王会议结束之后,多尔衮就让范文程写降书,自己再亲自带去锦州。

现在的情况是满清主力布置在宁锦沿线。

其中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依旧在宁远,多尔衮自己的主力部队则在锦州。

由于消息已经确凿,后来是吴三桂开的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吴三桂也上了大明必杀名单,所以倒不用担心吴三桂会再次叛变。

只是目前吴三桂军中的士气更低落,据说很多人半夜偷偷摸摸当了逃兵,跑回山海关投降了明军。

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还能维持多久。

多尔衮忧心忡忡地回锦州而去。

很快。

到了八月底。

经过半个月的舟车劳顿,老朱也已经抵达了山海关。

他带的人不多,就两千人,但光运送物资的辅兵民夫就达二十万之众,运来的速射炮、迫击炮多达上千门,炮弹数百吨。

不提ak子弹,光这些炮弹夷平盛京都足够了,就可以看出来现在的老朱强得可怕。

山海关直面渤海海风,又有北面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

如果是非小冰河时期,气候宜人,像秦皇岛等地,每年假期旅游的人不计其数。

但在小冰河时期,全球温度降低,后世秦皇岛冬天最低的时候也就零下十多度,现在能干到零下二三十度。

即便正处于八月底,都还没到冬天,属于中秋与晚秋之时,气温也已经非常低,山海关内外被大雪覆盖。

北方燕山山脉,银装素裹。

关内官道上,无数密密麻麻的黑点徐徐靠近。

小朱棣率领着山海关内一干文臣武将早在关城内城门口等着。

又过了将近半个时辰,众人在风雪当中冻得发抖,远方的队伍才总算是到了近前。

高大的马车停在了朱棣面前,老朱撩开车帘,从马车上下来。

“孩儿参见父皇。”

“参见陛下!”

朱棣率领着众人忙不迭跪下。

“嗯,起来吧。”

老朱抬起头看着这雄关,相比于他当年过山海关横扫纳哈出的时候,眼下的关隘显然比洪武十四年,他让徐达所修的更加宏伟,也更加壮观。

朱棣凑了过来道:“父亲,一路辛苦了,先进关内休息休息吧。”

老朱说道:“不急,先走一走,看看这关。”

说着他双手背负在身后,一边往城中走,一边打量道:“这关修得不错,但有十万人驻守,恐怕百万大军都不得进。”

“毕竟历经二百余年嘛。”

朱棣跟在身后,随口说道:“对了父亲,建奴昨天派了使者过来交了降书,说愿意投降归顺,赔偿大明的损失。”

“投降?”

老朱扭过头看了朱棣一眼,说道:“谁允许他们投降的?不许。”

“是,孩儿也觉得父亲不许,所以孩儿把他们的使者砍了脑袋,降书撕成了碎纸。”

朱棣笑呵呵地说道。

“哈哈哈哈哈。”

老朱大笑了起来,大摇大摆地进城道:“不愧是吾儿,我要让建奴死绝,让关外只剩下汉人!”

那爽朗和豪迈的话语,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宛如前方有一只巨龙在咆哮。

幸运的是,他们是跟随巨龙的人,而不是巨龙前方的建奴贼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