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用数量来抢市场
马三得意地笑了笑,伸手拍了拍阿昌的肩膀:“你懂个屁!咱们这可不是抢,是合理竞争。市场这么大,哪能只让他们一家赚?不过,这苏汉泽可不是善茬,咱们得多留点心。”
阿昌忙不迭地点头,心里却有些打鼓。他知道马三从来不怕得罪人,但这次动了苏汉泽的东西,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港岛珠宝圈不比深水埗的小生意,水深得很,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翻船。
另一边,阿六带着几个兄弟偷偷溜进了马三的仓库。他们费了不少功夫才摸清仓库的位置,看到里面堆满了各式翡翠仿品,心里都有些不爽。
阿六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小心行事,然后掏出相机,对着那些假货一通狂拍。
“这些假货比我想象的还要多。”阿六低声说道,“这家伙连展览的样品都仿得一模一样,真他妈不要脸。”
“六哥,要不咱们直接把这些货给砸了?”一个兄弟压低声音提议,眼中带着几分兴奋。
“砸了?”阿六瞪了他一眼,“你脑子是不是秀逗了?这可是深水埗,万一让人逮到,咱们小命还要不要了?拍了照片回去再说,老板肯定有办法。”
几个人折腾了半个小时,终于悄悄离开了仓库,把拍到的照片带回去交给苏汉泽。苏汉泽看着照片,冷笑了一声:“好啊,马三,还真是胆子大。”
林可儿坐在一旁翻看着照片,忽然笑出声来:“这些假货做得还真有模有样,要不是我设计的,我可能都看不出来。”
“能看出来又怎么样?”阿六愤愤不平,“这些东西一旦流进市场,客户哪里分得清真假?到时候咱们的品牌信誉还不全被他毁了?”
“品牌信誉的确不能毁,但马三这种人就是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生存,跟他正面对抗没意思。”林可儿耸了耸肩,“不如给他点惊喜,让他自己玩不下去。”
“什么惊喜?”阿六愣了一下,“林小姐,你可别乱来啊,这家伙背后听说有人。”
“有靠山又怎么样?”林可儿不以为然,“做珠宝的靠山再硬,也得靠市场吃饭。阿六,联系几个媒体记者,就说我们发现了市面上的假货,准备举报,然后安排几家珠宝协会的人来鉴定,让马三那批货连市场都进不了。”
苏汉泽点了点头,赞许道:“林小姐说得对,不过还不够。阿六,再找几个内行人,把这些假货的成本和材质给我拆穿,让所有人知道这些东西有多廉价。马三的假货能卖出去,是因为买家不懂,我们就让他们懂。”
几天后,港岛几家主流媒体同时刊登了一则关于翡翠假货的报道,内容详细地曝光了假货的来源、成本,以及对消费者的潜在风险,还附上了多位珠宝专家的点评。
这篇报道一出,立刻在港岛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不少对翡翠感兴趣的消费者开始警惕,甚至有人主动联系苏汉泽的公司,询问如何辨别真假。
马三很快就接到了风声。他坐在深水埗一家茶餐厅里,气得连叉烧饭都顾不上吃,抓着电话不停地骂人:“废物!一群废物!这么点小事都搞不定,让媒体给抓住了尾巴,谁他妈把消息捅出去的?”
阿昌在一旁赔着小心:“三哥,您别生气,这件事闹得大了,咱们是不是暂时把货压下来,等风头过了再说?”
“压你个头!”马三拍案而起,把整个茶餐厅的人都吓了一跳。他怒气冲冲地指着阿昌:“你知道这一批货的成本是多少吗?压下来我吃什么喝什么?”
“可是三哥,苏汉泽那边……”阿昌的话还没说完,就被马三挥手打断了。
“苏汉泽能怎么样?他以为自己是港岛老大?这市场上谁能不碰点灰色的东西?真以为所有人都信他?”马三气得满脸通红,话音刚落,忽然一个电话打了进来。
马三接起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不冷不热:“马三啊,最近的新闻你看了吗?”
马三瞬间蔫了下来,换上了一副赔笑的语气:“赵老板,这点小事您别放心上,我马上就处理好。”
电话里传来的声音没有半点起伏:“你最好处理好,我不管你在港岛做什么,但别让我的名字出现在任何报道里。还有,你的货先别出,现在盯着你的人太多了。”
电话挂断后,马三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半天没说出话来。他知道,自己这次是真的踢到了铁板。
与此同时,苏汉泽的翡翠展因为假货风波反而受到了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买家意识到,高端翡翠的价值不仅在于品质,还在于品牌的保障。
苏汉泽抓住这个机会,推出了限量定制的服务,短短几天内就收到了不少订单。
林可儿站在展厅里,看着人头攒动的场景,笑着对苏汉泽说道:“看来马三还是帮了我们一把,这场风波算是给咱们做了一次免费宣传。”
苏汉泽笑了笑,语气平静:“风波只是暂时的,市场的事没那么简单。马三倒了,还有别的马四马五,我们得时刻盯紧,不能松懈。”
林可儿点了点头,目光望向窗外,忽然说道:“你说,下一场麻烦会是什么?”
苏汉泽点燃一支烟,吐出一口烟雾,淡淡地说:“不管是什么,咱们就接着。这条路没回头路,不是吗?”
酒店的翡翠展虽然表面上风风光光,但苏汉泽知道,这些热闹的场面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很多暗潮。
展览结束的第二天,他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捧着一杯凉了的茶,脑子却像盘棋局一样复杂。
翡翠的订单确实不少,但要处理的细节也随之而来。很多买家对交货时间、雕刻样式提出了种种要求,而展览上一些潜在的大客户却始终保持观望,显然对翡翠市场的前景还有疑虑。
阿六推开门的时候,脸上挂着一副奇怪的表情,看上去既兴奋又尴尬:“老板,咱们展览那个‘青龙献瑞’的翡翠被人退单了。”
“退单?”苏汉泽皱了皱眉,“谁退的?不是说那块是个老客户订的吗?”
“是啊,就是那位恒泰地产的黄老板,他今天一早让秘书过来说不想要了。”阿六挠了挠头,语气有些别扭,“不过他也没说原因,只说再等等。”苏汉泽放下茶杯,眼神带着几分深意:“再等等?他这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还是外面有人捣鬼?”
“这不好说。”阿六凑近了些,小声道,“不过我听说他最近跟一个深圳来的商人走得很近,那人也搞珠宝生意,可能是被他拉拢了。”
“深圳来的?”苏汉泽的眉头皱得更紧,“这个深圳人叫什么?”
“好像姓吕,叫什么吕万成,刚来港岛没几天。”阿六继续说道,“听说他在深圳那边搞了几个珠宝厂,走的是批量低价的路子,还说可以用半成品供货,省时间。”
“低价批量?”苏汉泽冷笑了一声,“这黄老板也是贪便宜贪到头了。他要真跟这种人合作,迟早被坑得一干二净。”
“可问题是黄老板不一定想得那么长远啊。”阿六忍不住叹了口气,“咱们的高端定制虽然好,但周期长、成本高,人家只要稍微一忽悠,说不定真就信了。”
“所以吕万成不仅想挖黄老板,还想试探我们的市场。”苏汉泽站起身,背着手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随后忽然笑了,“既然他想试探,那咱们就陪他玩一玩。”
阿六一听这语气,顿时兴奋了:“老板,您有什么招?咱们直接去找黄老板谈,还是先查查那姓吕的底细?”
“不急。”苏汉泽摇了摇头,点燃一根烟,语气轻松得像在谈家常,“这个吕万成敢来港岛,肯定背后有点路子。我们直接动手,反而会打草惊蛇。让他先表演一阵子,我倒要看看,他的货到底能翻出什么花样来。”
两天后,阿六带回来消息,说吕万成已经悄悄在深水埗租了个仓库,准备把货从深圳运过来,然后通过一些中小珠宝商分销到市场上。
这消息一传开,港岛的珠宝圈里顿时掀起了不少议论。有人说吕万成的货便宜,适合那些小本经营的摊主,也有人担心这批货会扰乱市场价格,影响高端翡翠的形象。
而与此同时,林可儿也得到了风声。她拎着个装满设计图的文件袋,一进办公室就劈头盖脸地说道:“苏老板,你听说了没?深圳的那些批量货已经开始在深水埗流通了。你打算怎么办?”
“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苏汉泽懒洋洋地靠在椅子上,抬眼看着她。
“当然是先下手为强啊!”林可儿毫不客气地坐下,把文件袋往桌上一丢,“这些低端货如果一旦占了市场,客户的审美标准就会被拉低,到时候咱们的定制路线就更难做了。”
“你说得有道理。”苏汉泽点点头,“不过,低端货能占市场,也是因为市场需要。真要打压这些东西,靠我们一家是做不到的。”
林可儿气得直瞪眼:“所以你就打算袖手旁观,让那些破烂货毁了港岛的翡翠市场?”
“谁说我袖手旁观?”苏汉泽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街景,“低端货流进市场是事实,但我们得让客户明白,便宜货背后是什么。阿六,去找几个和我们合作的摊主,让他们拿到吕万成的货,但不是真卖,而是当场给人拆开验货。”
“拆开验货?”阿六眨了眨眼,“老板,您这主意绝了!这些批量货的做工肯定有问题,一拆准露馅。”
“做工露馅是一点,关键是让消费者知道,便宜背后是低品质,甚至可能是假货。”
苏汉泽回过头来,嘴角带着一丝笑意,“不过光拆货还不够,再联系几家媒体记者,让他们亲眼看看这些货到底什么样子。”
阿六点头跑了出去,林可儿坐在椅子上看着苏汉泽,忽然笑了:“苏老板,你这是在把戏台子搭好,等着人家自己上去出丑啊。”
“生意场上,本来就是戏台子。”苏汉泽淡淡地说道,“既然他要唱,我们就给他个舞台。”
几天后,深水埗的一家珠宝市场里忽然热闹了起来。几个摊主围着一堆新到的翡翠饰品,当着顾客的面把货一个个拆开检查。
有的翡翠表面光鲜,但一敲就发出刺耳的脆响,明显掺了劣质材质;有的项链表面雕工细腻,但仔细一看,竟然用的不是翡翠,而是染色玻璃。
围观的顾客议论纷纷,不少人拿出相机和录音机,记录下了这些“惊人发现”。
“这种货也敢拿出来卖?真是坑人不眨眼啊!”一个中年大妈气得直跺脚,“要不是现场拆了,我还真差点买了回去!”
“这哪是翡翠啊,这分明是废料糊弄人。”另一个年轻小伙子冷笑着拍了几张照片,“看清楚了,便宜没好货,以后谁还敢买这种东西?”
这些画面很快被媒体记者拍下来,当晚就登上了几家主流报纸的头版。
报道中不仅曝光了批量货的质量问题,还提到了这些货物的来源和背后的运作模式。
一时间,吕万成的名字成了整个珠宝圈的笑柄,而黄老板看到这些消息后,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和苏汉泽的合作。
但事情还没完。就在苏汉泽以为局势暂时稳住时,阿六匆匆跑进来,神色紧张:“老板,不好了,吕万成没走,还准备反击。他说要把批量货的价格压得更低,用数量来抢市场。”
苏汉泽听完这话,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他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后缓缓说道:“看来他还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深水埗的一间小酒吧里,昏暗的灯光下,吕万成正坐在角落的卡座里,面前摆着一杯快见底的威士忌。
他看着桌上的报纸,那篇报道关于他的“低端货”质量问题写得极尽讽刺,连他的名字都被点了出来。
他的脸上带着一种愤怒又憋屈的表情,像刚吞了一口又苦又涩的药。他旁边的一个瘦高个男人小心翼翼地劝道:“吕哥,要不咱们低调点,这次算是倒霉,先撤一阵子,等风头过去了再回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