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一点咸 作品
第三百九十九章 增设三台与六部
“倘若同时两都并重,恐有分裂天下之祸,不可不察啊!”
看着年约四旬,身材有些佝偻的掾吏,拱手担忧问道。
堂内众多官吏因定都之事在争论不休,有的人干脆越过他们,直接去寻问负责处理诸多事宜的荀公。
荀彧望着嘈嘈杂杂的黄堂,不由皱起眉头,摆手让守卫在旁边的士卒,手腕一抖甩了几记响鞭,这才终于让堂内的三百五十七名官吏安静下来。
精明的掾吏见荀公艴然不悦,纷纷敛手屏足,变得缄口不言。
颍川二荀有翼辅汉室中兴之功,而荀文若更比荀公达声望更强,不仅是身份的原因,还有多年来屡次为汉王举荐贤才。
在场的有一些官吏,还是经过荀彧的手,亲自考察过才被举荐给汉王,方得以一展抱负。
虽说是大王辟任,但也不能忽视荀公的引荐之恩,至少也算半个恩主了。
何况对方的官职,比在场的诸位都要高,于公于私皆要低一头,所以看见荀彧稍作怒色,众人便忍不住胆战心惊。
“此事大王与各州郡太守、郡国相等,诸多二千石早有定论,无需诸位在此争吵,两都虽然并重,但此刻尚未重建完宫殿,雒阳南宫、北宫还未建成,长安的长乐、未央两宫修建亦需要时日。”
“眼下雍、凉以及关中周边的羌胡也未安定,大王将率朝堂武官以及部分官吏驻于甘泉山上的云阳宫,而雒阳作为京畿之地,依旧遣文书以御天下。”
“两者皆在司隶,均为汉家京都,汉律之下俱为一体,绝无异同。”
荀彧黑着脸没有说话,旁边的荀攸则对众人笑了笑,他心性沉稳,虽说平时少言,且作为河南尹多年,恢复了许多河雒之地的百姓民生,又重新修建雒阳,在官吏心中威望也甚高。
这时候由他出言解释,也算是给关东官员属吏吃了一颗定心丸。
毕竟定都事关重大,不仅决定日后的国策,甚至连天下重心都会逐渐倾斜偏移,大王本就在关东奋起,没有上书请汉王置京都于青州、兖州,已是青、兖两地官吏为汉王尽心竭诚,且禀事公明了。
否则凭什么关中豪族能坐享其成,以他们各州的意见,残破不堪的关中三辅之地,能做陪都已是汉家恩德,若非有陵园在此,连陪都也无需设立。
关西士族、豪族对天下有何恩?
导致天下祸乱的罪魁祸首,便是关西出身。
而雍、凉两州还常有羌胡部落联合反叛,想要平定这些地方,还不知将要耗费多少财帛……
有不少关东出身的官吏嘴上虽没说,心里却依然对关西鄙夷不已,只碍于汉王的定策,不好说出来罢了。
这些人差不多皆为年约四、五旬之辈,有着关东对凉州等地残留的鄙于不屑,好在这一群人数量不多,没办法对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新吏,来熏渍陶染,潜移默化了。
荀彧看到荀公达稳住了众人之心,斟酌片刻,开口复道:“汉承秦制已过四百载,而天下无不变之制度,大王自征讨诸侯以来,先改军制,又废郡国兵,如今为了补天济世,此为乾坤再造之时,当改行新制,以求兼覆无遗。”
“九卿当中,太常、光禄勋、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少府不变,改大鸿胪、大司农为鸿胪与司农。”
“太常官署仍旧掌宗庙礼仪,光禄勋亦为掌宫廷侍卫,兼统领郎官不改,卫尉掌两京都宫门,太仆掌除军马、战马之外的马事,廷尉掌律法,鸿胪掌诸侯王及属国之务,与蛮夷朝拜礼仪之事。”
“宗正掌宗室之务不变,司农改为管耕田种植,劝课农桑,富民之事,少府掌天子府库与商、海之税。”
“同时把军械、水利、太医三处分出,另择官署管理。”
“因汝南袁氏曾以四世三公,行悖逆之举,蓄养门生故吏,损公肥私。
故汉家以此为鉴,为防逆臣贼子借三公之权柄,而背公徇私,祸乱天下。
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废止,正式设尚书台、中书台、御史台。”
“三台之下,增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负责各方面的行政事务。”
“六部与九卿皆置于三台之下,互相协作与补充,各设有官署,以此辅佐汉家,掌控天下事。”
荀彧的话,犹如平静的水面,猛地投下一块巨石,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把在场的诸多官吏炸得不知所措,有的人愣了几息才反应过来,有的人眼睛陡然睁大,难以置信的看向荀公。
许多官员思绪被打断,忘记下一步想要做什么,整个人都心神恍惚不已。
这可是三公啊,大王怎么就把三公之位给彻底撤除了?!
此前多少人毕生所愿,就是想成为三公。
现在三公变成了三台,尚书台虽在光武之时已经出现,却也通过漫长时间,才能替天子决策朝政之事。
现在三公突然罢除了,感觉人生奋斗,骤地缺少了一大块。
无疑让在场的很多官吏,皆露出茫然的神情。
“敢问荀公,大王欲让三台分权接管三公之事乎?”
有官员反应过来,立马起身作揖问道。
“倘若如此,此乃三公择选之祸,非三公职位之弊端,还望荀公立劝大王啊!”
“对呀,对呀,不可因袁氏一族之祸,而轻易废除三公,此事尚有不妥,荀公为何不劝谏大王?”
留着山羊胡须的官员立即紧随其后,拱手拜道。
“分权治天下虽好,可若出祸事,责任亦能平分,只怕会官吏上推下卸,委罪于他人,如此一来怎能追责于主官?”
“废除三公之举,恐怕弊大于利也,我等愿与两位荀公同去劝谏大王,勿为天下招祸矣!”
其余官吏仿佛如梦初醒,全部起身朝荀彧长拜道。
可以把三公实权逐渐转向尚书台,但万不能废除三公,不然日后大家都是两千石,哪怕留名于青史竹帛,也比先汉大臣低了一头,听着就不给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