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以及周边县城的百姓安抚、房屋重建等事务,在辛胜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展开。
叔孙通、伏胜、卢敖等人被派往了咸阳城周边县城,负责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让百姓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咸阳城,作为重中之重,被辛胜委以重任给了萧何和吕释。
经过一场激烈的大战,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城如今已是一片破败不堪的景象。
城内的房屋大多倒塌,街道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陷入困境。
然而,萧何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他实地勘察了城内各处的受损情况,详细记录下每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
然后,将百姓们组织起来,按照区域划分,有序地进行房屋清理与重建。
与此同时,萧何还安排吕释负责统计城内的物资储备情况。
清点着城内的粮食、衣物、药品等物资,并将其详细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合理分配。
庞青也积极配合萧何,他带领着士卒们在城内巡逻,维护城内的秩序,防止有人趁乱哄抢物资。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咸阳城的重建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另一边,宗正寺和奉常寺的官员们忙碌地翻阅着各种古籍和历书,经过仔细地筛选和比对,终于选定了一个被认为是最吉利的日子作为登基大典的黄道吉日。
这个日子不仅要符合传统的黄道吉日的要求,还要考虑到各种天文气象等因素,以确保登基大典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也寓意着扶苏的统治将会一帆风顺、繁荣昌盛。
辛胜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虽然有些纠结。
他想起了公子扶苏之前的嘱托,希望登基大典能够一切从简,以节省开支并展现出扶苏的谦逊和亲民形象。
然而,经过深思熟虑,辛胜还是决定违背扶苏的意愿。
他认为这次登基仪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更是扶苏继承大统、重振大秦的重要时刻。
这样的大典应该盛大而隆重,以彰显大秦的威严和扶苏的地位。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众人纷纷忙碌着为扶苏的登基大典做各种准备事务。
.
而次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宫殿的瓦上,熠熠生辉。
朝堂之上,扶苏端坐在王座之上。
下方的众臣们则神色各异,有的面带微笑,有的则眉头紧锁,似乎各怀心思。
这时,淳于越站了出来,说道:“殿下,臣等以为当下应选拔贤才,以补充官员空缺。”
扶苏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准奏,但选才务必公正无私,不可有丝毫偏袒。”
淳于越得到扶苏的许可后,接着说道:“殿下,如今朝廷良才奇缺,臣以为可设立一官学,专为朝堂培养人才。”
扶苏听后,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殿中的大臣们,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蒙毅见状,赶忙上前一步,行礼道:“殿下,臣以为此举甚善。如今天下百废待兴,正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治理国家。在官学中,我们可以设立法学、儒学、兵学、农学等多个学科,以培养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
伏胜在一旁听着,心中顿时一急。他本来提出设立官学,是为了让儒生们有更多机会进入朝堂,却没想到半路杀出个蒙毅,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伏胜急忙出列,拱手道:“殿下,官学之设虽好,但应以儒学为本。儒家之道,讲究仁义礼智信,能教化百姓,使天下归心。若多设学科,恐杂而不精,难以培养出真正的贤才。”
蒙毅眉头一皱,反驳道:“伏先生,如今大秦面临诸多难题,仅靠儒学难以应对。法学可正纲纪,兵学能保家国,农学则可富百姓,各学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两人争论不休,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扶苏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说道:“二位所言皆有道理。官学之设,既要传承儒家经典,也要吸纳其他学科之长。可先在官学中广纳各学科之师,让学子们兼收并蓄。待日后时机成熟,再根据朝廷所需,有所侧重。”
众臣听后,纷纷点头称是。
蒙毅见状也只得领命。
.
实际上,秦朝在成功统一六国之后,中央朝廷对于地方郡县的实际掌控力度是相当有限的。
这就好比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一样。
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最为棘手和困难的事情莫过于企业并购了。
这是因为在并购过程中,不仅需要维持被收购企业的正常运营,避免其资产的流失,还要妥善处理被收购企业的各项工作,这往往会导致许多关键岗位的人员失去工作。
正因为如此,在同行业的大型企业收购中,通常需要花费五到六年的时间才能够初步完成交接工作;而如果是跨行业的收购,那么难度就会更大,因为收购方往往缺乏足够可靠且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来接管被收购方的工作。
然而,大秦在始皇帝的领导下,一不小心,竟然在短短十年间就迅速地统一了六国,这样的速度之快,实在是超出了当时朝堂上下所有人的预料。
且大秦帝国建立之后,下设了一千个县,这无异于在短期内收购了八百多家大型企业,其中部分属于“跨行业收购”。
由于楚国在战国时期变法失败,此后一直施行封建制直至亡国,故原先楚国的领地需由封建制转换为君主郡县制。
然而,在始皇帝短短十一年的执政生涯中。
首先,时间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稀缺资源,无法充分投入到接收所有地方郡县的任务中。
此外,大秦缺乏大量忠诚于朝廷的地方官员,这使得地方郡县的交接工作变得异常困难。
由于这些原因,许多郡县的职位仍然被以前的官员所掌控。这些官员对大秦的忠诚度参差不齐,有些郡县甚至公然庇护朝廷的通缉犯。
这种情况导致了地方治理的混乱和不稳定,为秦朝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当秦末出现动乱时,地方郡县的反应更是雪上加霜。不少郡县纷纷倒戈,一些官员甚至带头反叛,使得秦朝的统治迅速瓦解。
这些地方郡县官员的各自为政和不忠,成为了秦朝急速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鉴于这种情况,蒙毅才坚决支持建立官学。
尽管在后世自己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牛马,既没有所谓的大局意识,也没有政治的头脑。
但对于汉朝的太学和明朝的国子监等机构还是有所耳闻的。
要想干事,手底下得有人,而且是忠心耿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