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杨嗣昌越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才能或学问,也没有强大的背景作为支撑。
与他相比,比他优秀的人可谓数不胜数。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能够登上如此高位呢?换作其他人,难道就无法胜任这个职位吗?
面对这样的疑问,杨嗣昌越来越对那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深信不疑。这种感觉既神秘又玄妙,仿佛在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引导着他前行。
更何况,这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秘密,因为士兵们对此都心知肚明。毕竟,他们明显能够察觉到粮食的供应正在逐渐收紧。
以前,他们一顿饭可以痛痛快快地吃上一大碗香喷喷的大白米饭,可现在呢,却只能喝那种立得起筷子的稀粥了……
这其中的变化,就算是再愚笨的人也能看得出来,肯定是出了什么问题。数据或许可以被人为地篡改,碗里的食物也可能被做手脚,但肚子是绝对不会说谎的。
只要大唐能够抓到几个明军,稍微用点手段,比如严刑拷打一番,那么这些关键信息恐怕就会轻而易举地被揭露出来。
杨嗣昌心中暗自思忖着,他从未对这些底层的士兵抱有任何期望,认为他们能够帮助保守这些秘密。
且不说这些士兵是否有足够的意识去认识到这些可能涉及到军事机密的事情,就算他们真的意识到了,恐怕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毕竟,对于这些士兵来说,明朝的秘密与他们自身的性命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秘密再好再珍贵,那也是明朝的,只有小命,才是自己的啊!
而杨嗣昌之所以如此清楚这一点,原因无他,只因他也干过这件事……
没有人能够否认,正是由于他的所作所为,才让他对这种情况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时光荏苒,短短两三天转瞬即逝,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
张定依旧毫无动静,每天按部就班地出操,该做什么便做什么,仿佛杨嗣昌和那十万大军完全不存在一般。这让杨嗣昌再也无法保持淡定,他的内心早已如坐针毡。
严格来说,杨嗣昌并非真正能够稳如泰山,他只是强忍着内心的焦躁,迫使自己冷静下来,期待着张定先出招,好让他有应对之策。
然而,事与愿违,张定始终按兵不动,这可如何是好?杨嗣昌心想,既然敌人不肯先动手,那自己就主动出击吧!
正所谓“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总不能一直僵持下去,总得有一方先迈出那一步,故事才会有发展的契机啊!
这几年以来,他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局面,表面上看似乎有多种选择,但实际上每次都被逼入绝境,根本没有其他出路可言。
他就像一只被困在狭小笼子里的野兽,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突破那禁锢的牢笼。
杨嗣昌想到这里,不禁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然而,这丝苦笑转瞬即逝,他迅速收敛自己的情绪,恢复了“督师辅臣”应有的沉着冷静。
“来人!”杨嗣昌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能穿透墙壁。
在外面静静候着的士兵听到这声召唤,如触电般立刻起身,快步走进房间。
一踏进房间,士兵便感受到一股熟悉的威严扑面而来,这股威严让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紧绷起来。
士兵低着头,甚至不敢与杨嗣昌对视一眼,他的目光只能落在自己那双包裹在鞋子里的脚趾头上。他的脚趾头不自觉地用力抓着地面,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稍稍缓解内心的紧张。
“嗯,传令下去,让将士们吃完早饭之后,立刻出兵吧。”杨嗣昌面无表情地说道,他的声音低沉而严肃,透露出一种无法掩饰的焦虑和紧迫感。
他心里很清楚,即使现在说再多好听的话,也无法真正缓解他内心的不安。那些华丽的言辞,就如同虚浮的泡沫,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力。
毕竟,无论说得多么动听,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有人即将在这场战争中失去生命。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怎样的言语都无法掩盖它的存在。
杨嗣昌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沉默。他不想用空洞的话语来安慰自己或他人,因为那只会让人感到更加虚伪和无力。
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会因为任何人的言辞而改变其本质。在战场上,只有实力和策略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所以,杨嗣昌决定不再多说什么。他相信,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嘴巴可以说谎,但战争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