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探索者 作品

中科院和北大宣布转基因有毒?

关于转基因是否有害的争论,在民间(而不是在科学界)从未停息,“美帝亡我大中华之心不死”、“反转人士”赌咒发誓表达赤子之心同时诽谤科学共同体收了帝国主义的黑钱为其站台等等闹剧层出不穷,明智的群众自然能够用雪亮的眼睛辨其真伪。只是当涉及专业的科学问题时,“隔行如隔山”,非专业领域的群众们恐怕都会心生疑虑。

最近,又有自媒体营销号把十一年前的,即一篇2014年发表过的题为《基于手性d-氨基酸的毒理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的论文,重新从狗屎堆里面找出来,故意纂改发表日期为2025年,再一次各处张贴牛皮癣一样的宣传。这篇11年前的狗屎堆的陈腐文章,被反转人士视若瑰宝,冠以《中科院与北京大学研究表明,转基因确实有害》之名大肆传播。

又一次,中国科学家们背负了千万骂名!

为此,我找了两篇辟谣文章。

通俗易懂版:一项如同儿戏的研究

作者:唐骋(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生)

最近,某一篇由“中科院科学家”撰写的论文被人从故纸堆里翻了出来,这篇论文居然宣布转基因食品有毒?咦?我印象当中只有“朋友圈里的美国”会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啊,没想到我中科院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

新闻标题还是那种熟悉的感觉,图片来源于极左网站乌有之乡。

首先,这事还真不算谣传,人家确实是发了论文的。这篇中文论文由中科院大气化学与化工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共同发表,名头确实挺大。不过也许是因为作者的专业不太对口,整篇论文各种不按套路出牌,也是槽点满满。

从发表时间来看,这篇论文也算是被人在故纸堆里翻出来的了。

从摘要和引言来看,他们的工作应该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分析转基因大豆油当中的d-丙氨酸的含量,另一部分是讨论经常和转基因作物联系起来的一种除草剂——草甘膦的一些问题。

先说第一部分,为啥要检测d-丙氨酸呢?那是因为作者认为d-氨基酸(也就是d-型氨基酸,以下统一为更为学术的名称:d-型氨基酸)会破坏生物体dnA(我们人体需要的氨基酸主要是L-型氨基酸),还会破坏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其实这里作者偷换了概念,不过鉴于后面槽点太多,相比之下这个真不算啥了)。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作者直接把两种d-型氨基酸、亚铁离子、一种酶和dnA直接混在了一起,结果,dnA被降解了,转基因食品果然好坏哦(认真脸)。

唔,这个倒是让我想起了当年那个直接把精子丢进可乐来证明可乐杀精的经典实验。好吧,可能是因为跨领域的关系,也许作者们刚好都不知道人体内的dnA是在细胞核里面的,他们说的那种酶是存在于细胞质里面的,而亚铁离子则是络合在血红蛋白里面的,总之人体不会像他们那样努力营造出一个能让d-型氨基酸破坏dnA的环境。

那么转基因大豆油当中d-型氨基酸,确切来说,d-丙氨酸到底多不多呢?作者做了一系列提取实验,并且用一种变色反应来测定提取物中d-丙氨酸的含量,简单来说,样本当中d-丙氨酸含量越高,最后反应所得的溶液就会越红。作者检测了一种非转基因食用油和两种转基因食用油,经过一堆吭哧吭哧的实验,然后作者表示,根据他们目测,转基因食用油的提取产物看起来更红一些,嗯,看起来更红一些!

也许化学家就是比较目光如炬,文章中有相当多数据都是“目测”出来的。不过如果说生物实验你用目测我还能理解为是作者跨界做得不专业,这化学实验也来个目测就有点过分了。我不信堂堂中科院和北京大学居然连一台分光光度计都搞不到,对最终结果作个准确点的定量分析都不行。不得不说这个中文学术期刊对于论文的审核令人堪忧啊。

前三个差不多算是色度标尺,不过后面所有样品的“红色程度”都远没达到标尺当中红色最浅的那一个,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目测出具体浓度的。

接下去,作者还在继续放飞自我。他不知怎么的就靠着目测知道了转基因大豆油当中d-型氨基酸的含量是1~10uically modified foods based on the toxicology of the chiral d-amino acid,作者声称这是研究d-型氨基酸的毒理学工作,但通篇没有任何动物活体实验,都是试管实验或细胞毒性试验,因此不符合毒理学研究基本要求。表明作者对毒理学研究思想和方法的认识是错误的,其结论自然没有毒理学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 此文作者对于“实质等同”的理解和解读有偏差。

实质等同是指转基因作物与相应的非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的等同,不是安全成分及非安全成分的完全一致。即使是非转基因作物,因为种植过程和种植土地的等差异都会带来一般成分的含量的变动和不同,完全正常,不影响安全性,不影响实质等同性。

3. 论文中称,“转基因作物体内残留的除草剂(草甘膦、草铵膦等)和含有丰富酸性氨基酸的Bt蛋白具有较强的金属络合能力, 种植过程中在本质上会促使土壤中金属离子较多地进入作物体内, 然后诱导d-海因酶的活性增加从而产生较多的d-氨基酸(dAA)”,这个说法不符合事实,恰恰是由于对金属离子的络合性,有机物会更加不容易被植物吸收。同时,蛋白质对金属离子的络合强度远高于游离的氨基酸,所以在体内不存在游离铁离子参与的d-型氨基酸反应。

4. 作者在试管里构建了一个酶促反应,这是此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在构建的反应体系中,作者获得相应的实验结果,结果可靠,便于重复。但实验结果的意义和解读出了问题。

5. 作者的试管反应中的高达200um的铁离子不用进行任何氧化反应就足以破坏细胞导致细胞死亡。生物体内几乎没有游离的铁离子,都是结合状态,游离铁离子粗略估计也是在nm(10-9 )以下的水平,就是还要低十万倍。所以仅就铁离子浓度看,这个实验没有生理意义。

6. 作者的细胞培养实验表明对癌细胞生长是抑制的,与作者在讨论中试图说明转基因导致癌症的说法并不形成支持。

7. 作者没有测定正常的L-型氨基酸的含量作为必要的对照分析。因此,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大豆油中的d-型氨基酸所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高于普通食品,转基因大豆油是否显着增加食品中d-型氨基酸比例没有给出任何证据。

8. 作者没有证据表明食用转基因大豆油后人体内某部分——比如组织或体液中的d-型氨基酸浓度发生了变化。

9. 作者没有数据表明d-型氨基酸可以与正常L-型氨基酸相同的主动跨越细胞膜运输途径,细胞膜内外L-型氨基酸和d-型氨基酸的比例是否保持或有确定比例等等。

10. 作者也没有证据表明食用转基因大豆油后,人体细胞中的d-型氨基酸浓度变化,特别是提高的数据。

11.作者没有证据表明细胞核内过氧化氢的浓度是完全由d-型氨基酸的氧化反应导致的

此工作没有体内正常情况下过氧化氢浓度的任何数据,其采用的过氧化氢的浓度没有生理意义,也没有证据表明细胞内过氧化氢完全或主要由d-型氨基酸氧化产生。实际上细胞内的正常代谢活动随时都在产生和消除过氧化物。比如,细胞质和细胞器中凡是有核黄素参与的生化反应,都是可能产生过氧化氢的。

从食物和生物体本身组成看,从来没有纯粹的游离d-型氨基酸这个条件,永远都是L-型氨基酸占绝对多数的情形,因此试管实验结果对生理条件下的实际情况没有参考价值。

12. 同样道理,酵母和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是缺乏正常氨基酸的正常的结果,这两个实验没有带来任何新的信息。

鉴于上述理由,此论文设计的体外(试管)实验,其中各种成分的浓度,都没有来自活体数据的参考和依据,反应条件完全人为具有很大随意性,也没有考虑体内其他重要相关生化反应,整体工作不具备严密逻辑链条,结果也不具备生理学或病理学意义。

酵母和细胞生长抑制实验,与以往d-型氨基酸不是构成蛋白质的必要氨基酸,而且代谢途径和利用率都低于通常的L-型氨基酸的结果一致,没有新意。由于没有正常L-氨基酸作为必要背景,这个结果也没有意义。

由于缺乏食用转基因食品必然导致d-型氨基酸变高或变低的事实和数据支持,本文中对d-型氨基酸的试管研究不具备与转基因事件的关联性,更没有因果性。对说明转基因安全还是不安全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至于文章中关于草甘膦的讨论,没有自己的实验支持,属于文不对题,草甘膦问题请参见其他评论文章和补充的背景知识,不再一一批评。

文章引用被学术界否定的塞拉利尼实验,表明作者没有对科学共同体的结论和这个存在大量缺陷的工作的辨别能力,做法缺乏必要严谨性和严肃性。

综上,此文章不是毒理学研究,所做的实验与生理和病理条件无关,与转基因并无可靠关联,因此不具备说明转基因安全还是不安全的意义。

(本文的原标题为《中科院和北大宣布转基因有毒?又是一场假警报》,原刊于知识分子、新华网、中华网、农民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澎湃新闻、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