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正好的上午,上海植物园里鸟鸣婉转,花香幽幽。一处被绿植环绕的休息亭中,中科院院士张启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吴潇相对而坐,桌上两杯清茶正冒着袅袅热气。
张启抬手轻轻拂开飘到眼前的一缕花枝,率先打开了话匣子 :“吴潇姐,你瞧这园子里的花花草草,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一路演变成如今的模样,基因在这其中可太关键了。基因藏在生物细胞深处,带着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掌控着生命的方方面面。”他微微眯起眼,像是透过这些花草看到了数十亿年前生命最初的形态。
吴潇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目光也落在四周的花草上,点头应道:“是啊,物竞天择,基因的改变是物种适应环境的核心。基因工程,就是我们人类摸清基因规律后,在体外把不同来源的基因片段重新组合,导入活细胞,创造新物种。其实自然界早就在进行‘转基因’了,要是没有这个过程,地球上物种不会进化,人类也不会出现。”吴潇说话时,眼神专注,仿佛在勾勒一部跨越数十亿年的生命进化史诗。
张启回忆起自己研究微生物进化的经历,感慨万千:“我研究那些古老微生物化石的时候,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命进化的震撼。几十亿年前,最早的生命诞生,从简单的单细胞原核生命,到能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基因的转变是背后的强大动力。蓝藻爆发引发地球大氧化事件,大气成分改变,好氧生物才有了发展空间,这一切都是基因在推动。”他微微皱眉,沉浸在那段科研时光的回忆里。
吴潇接着说:“没错,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生物的进化都是基因一代代突变异变的成果。看看这些植物,它们的祖先和现在肯定大不一样。自然进化中基因转变缓慢,现代基因工程则能人为加速,一代就实现突变,但本质都是‘转基因’。”说着,吴潇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一株盛开的花朵,似乎想从中触摸到生命进化的脉络。
两人起身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一片向日葵田边。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下灿烂夺目,随风轻轻摇曳。
张启停下脚步,说道:“现代基因工程太了不起了,能按人类需求加速生物的转基因进程。国际上,转基因技术在医药、工业、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农业方面,全球主要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比例越来越高,棉花79%,大豆74%,玉米31%,油菜27%。咱们国家转基因产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超99% ,耐除草剂大豆、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等都取得重要成果。”
吴潇看着向日葵,接话道:“这些转基因农作物好处太多了。降低成本、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环境,还提升了作物品质和营养价值。瑞典科学家把水仙基因植入水稻,解决了1.3亿人的缺铁性贫血问题;‘黄金大米’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能拯救全球4亿儿童的视力,解决许多国家儿童营养不良问题。可惜,‘黄金大米’在国内受质疑,只能在菲律宾种植上市。”吴潇轻轻叹了口气,满脸遗憾。
张启想起国内的转基因项目,说道:“咱们国家‘863’计划的‘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乙肝口服疫苗’项目,成功培育出‘乙肝疫苗西红柿’。听说常吃这种西红柿,能让乙肝病毒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不过,后来没了它上市的消息。要是真能上市,那可造福无数人。”张启眼中满是期待。
吴潇点头表示认同:“还有转基因牛产富含生长激素的乳汁、不会过敏的转基因大豆、生长快肉质好的转基因鱼,这些产品价值巨大。但现在很多人对转基因产品有误解,受一些不实言论影响,特别是对防虫害转基因技术,觉得虫子都不吃,人怎么能吃。”
张启神情认真,解释道:“转基因抗虫作物靠的是苏云金杆菌里的‘bt抗虫蛋白’,它只对特定昆虫有效,和‘鳞翅目’害虫肠道受体结合,让害虫肠道穿孔。人类和其他非目标生物的胃肠细胞没有这种受体,抗虫蛋白进了消化道就被当成普通蛋白消化,还能补充营养,这都是经过理论和实验验证的。”
吴潇接着补充:“抗虫基因作物虫害少,不用或很少用农药,果实饱满、营养丰富、有害残留少,既环保又健康。不管自然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国家检验标准严格,符合标准就是安全的。”
张启想起科普时遇到的质疑,无奈地说:“有些人一听‘基因’就害怕,觉得吃了会被影响。照这个逻辑,人只能吃人才能保持基因了。我们天天吃五谷杂粮、各种肉类蛋类,里面都有动植物基因,吃了几千年也没人变成这些东西,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有人不懂呢?”
吴潇望向远方,神色凝重:“事实证明,基因工程能造福人类。只要转基因工程在国家严格监管下进行,上市食品要经权威机构检验鉴定,就肯定没有安全问题。英国剑桥破译拟南芥基因图谱,发现植物自身就有很多优良基因,未来强化自身基因片段,不用再从其他物种植入,这样民众的接受程度就会更高。”
张启感慨道:“科学不断进步,我们科研人员有责任普及知识,别让不实言论阻碍转基因技术发展。毕竟,没有自然界数十亿年的‘转基因’历程,就不会有今天的人类。如今人类掌握转基因技术,是探索自然、追求进步的体现,要是因为恐惧就放弃,实在可惜。”
吴潇嫣然一笑,坚定的说道:“没错,以平常心看待转基因,科学生活才更幸福。难道我们要因为无端的恐惧,就放弃这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科学技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