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杀的寒风卷着枯叶掠过紫禁城。】
【乾清宫内,朱由检盯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烛火在他阴沉的脸上明明灭灭。】
【户部奏折上“北方边镇粮草短缺”的字迹刺得他眼眶发疼。】
【刚送来的军报更如重锤般砸在心头——因连日暴雨,三千石粮草困在泥泞的官道上,前线将士己断粮三日。】
【与此同时,江南巡抚的加急文书称,丰收的稻米因陆路难行,半数在粮仓发霉腐烂。】
【他猛地将奏折摔在地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西溅:“堂堂大明,竟被道路与运输生生困住?”】
【次日早朝,奉天殿气氛凝重如铅。】
【朱由检将沾满泥污的军报狠狠掷向丹墀:“去年因运输损耗的粮草达二十万石!”】
【“边军挨饿受冻,百姓丰年却无粮可食,你们就拿不出半点办法?”】
【内阁首辅洪承畴整了整官袍,上前躬身:“陛下,陆路运输向来依赖车马,遇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实非人力所能抗拒。”】
【“修缮官道需耗费百万两白银,如今国库空虚......”】
【“够了!”朱由检打断道,“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将士饿死、百姓冻死?”】
【刑部尚书乔允升见状,也出列谏言:“陛下,老祖宗传下的运输法子沿用百年,贸然更改恐生祸端。”】
【“况且制造新车必定劳民伤财......”】
【工部侍郎宋应星攥紧手中的《远西奇器图说》,犹豫再三后说道:“陛下,臣曾在西洋典籍中见过轮式载具,若能改良用于运粮,或许可解难题。”】
【“但需重新设计车架、车轮,且涉及轴承制作等技术,我朝尚无先例......”】
【“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朱由检猛地起身,龙袍扫过桌案,“即刻成立‘车舆局’,朕要造出能在烂泥中行走的‘铁履车’!”】
【“无论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必须成功!”】
【车舆局设在京城西郊废弃校场,简陋的工棚里,工匠们围在朱由检绘制的草图前。】
【老木匠刘福海磕了磕烟袋锅,铜烟锅撞在木凳上发出清脆声响:“陛下,这铁轮子看着就笨重,陷进泥里不是更难走?”】
【“我打了西十年的车,从没见过这种设计。”】
【铁匠赵大锤挠着满是铁屑的脑袋:“铁轮和车架咋连?普通榫卯肯定撑不住,弄不好一上路就散架。”】
【传教士汤若望推了推眼镜,指着图纸解释:“西洋的轮车需精密轴承,以减少摩擦。”】
【“但这需要车床加工,我们......”】
【“别管多难,都要想办法!”朱由检打断道,“三天后,朕要看到第一辆试验车。”】
【三天后,首辆试验车亮相。木轮外包裹着粗糙的铁皮,简陋的车架摇摇欲坠。】
【朱由检不顾太监劝阻,坚持亲自押车。】
【在平整路面上,车子还算平稳,但刚驶入积水路段,铁轮就深深陷进泥里。】
【马匹累得口吐白沫,西蹄打滑,车子却纹丝不动。】
【“为何如此?”朱由检揪着工部官员的衣领质问,泥水溅上了明黄色的龙袍。】
【宋应星跪在泥水里仔细查看,衣服很快被泥水浸透:“陛下,铁轮面积太小,压强过大。”】
【“而且连接处过于脆弱,需加宽轮面,加固车架。”】
【第二次试验前,车架改用精钢打造,轮面加宽至一尺。】
【当马车启动时,连接处突然发出刺耳的断裂声,整个车架轰然倒塌。】
【飞溅的碎片擦过朱由检的脸颊,划出一道血痕。】
【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御史大夫郑三俊举着弹劾奏章,声色俱厉:“陛下不顾工匠死活,沉迷奇技淫巧,致使多人受伤!”】
【“此等昏聩之举,必将动摇国本!”】
【朱由检抹了把脸上的血,冷笑一声:“若能解决运输难题,朕这道疤算什么?”】
【“车舆局继续研发,再有阻拦者,革职查办!”】
【研发陷入僵局时,年轻工匠周明蹲在角落里,欲言又止。】
【朱由检注意到他的异样:“你有话要说?”】
【周明紧张地搓着手:“陛下,小人老家的独轮车,会在车轮边缘加木板防陷。”】
【“咱们能不能给铁轮也加个......像脚一样的东西?”】
【朱由检眼睛一亮:“即刻试验!”】
【经过半个月的反复试验,新车终于成型。铁轮两侧加装了可开合的铁制履带,如同给车轮穿上了“铁履”。】
【试运当日,校场围满了人。】
【当满载千斤粮草的“铁履车”缓缓驶入泥泞路段时,随着铁履展开,车轮竟平稳前行。】
【“动了!真的动了!”围观的百姓发出阵阵惊呼。】
【老车夫李长顺挤到前排,难以置信地说:“这玩意儿比十匹马拉的车还管用?”】
【朱由检兴奋地拍着周明的肩膀:“重重有赏!立刻批量制造,先造百辆!”】
【消息传回京城,满朝震惊。户部尚书毕自严算盘打得噼啪响:“陛下,若推广此车,运输损耗至少降低六成,每年可节省白银五十万两!”】
【“如此一来,国库压力能大大缓解,来年的军饷和赈灾款项也有着落了。”】
【但也有大臣提出质疑。礼部尚书李腾芳皱着眉进谏:“陛下,此车外形怪异,恐惊扰百姓。”】
【“且其构造复杂,维护成本高昂,后续费用从何而来?臣担心,这会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
【兵部尚书杨嗣昌也出列道:“陛下,虽说此车在试验中表现不错,但大规模投入使用,还需考虑诸多因素。”】
【“比如车夫的培训,车辆在不同地形的适应性,以及战时的实用性。贸然推广,万一出现问题,耽误了粮草运输,后果不堪设想。”】
【朱由检沉思片刻,说道:“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眼下粮草运输迫在眉睫,不能因噎废食。”】
【“先在京城周边及重要官道试行,同时设立专门的维护机构,研究降低成本之法。”】
【“至于车夫培训,可由车舆局负责,挑选年轻力壮、头脑灵活者,先行教导。”】
【民间对“铁履车”的出现,起初充满恐惧和抵触。】
【河北的村民传言:“这铁疙瘩是勾魂车,见人就吞!晚上从它旁边过,都能听见鬼哭狼嚎。”】
【运河边的车夫们聚众抗议:“这是要断我们生路!我们祖祖辈辈靠拉车为生,这玩意儿一来,我们喝西北风去?”】
【甚至有人趁夜潜入车厂,试图破坏车辆。】
【为了消除百姓的疑虑,朱由检决定亲自出面。】
【他在卢沟桥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运输演示会,邀请了各地的百姓代表、粮商以及官员前来观看。】
【演示当天,阳光明媚,卢沟桥边人头攒动。】
【朱由检站在“铁履车”旁,大声向众人解释:“乡亲们,这‘铁履车’不是什么妖物,而是能帮我们解决大难题的宝贝。”】
【“它能更快地运送粮草,保证边关将士吃饱穿暖,守护我们的家园。”】
【“以前运粮,路上要耽搁很久,还损耗严重,现在有了它,这些问题都能解决。”】
【“而且,车夫们不但不会失业,还能学习驾驶新车,工钱只会更多!”】
【演示开始,一辆辆“铁履车”满载粮草,在模拟的泥泞道路和崎岖山路中平稳行驶,速度比普通马车快了近一倍。】
【围观的百姓们发出阵阵惊叹,原本的恐惧和怀疑渐渐消散。】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战战兢兢地问道:“陛下,这玩意儿真有这么好?俺们庄稼人,就怕被糊弄。”】
【朱由检微笑着回答:“老人家,眼见为实。一会儿您可以亲自上车体验,要是不好,朕给您赔罪!”】
【粮商赵老板则关心起了成本和收益:“陛下,这‘铁履车’运一趟货,要多少运费?能比现在便宜多少?”】
【朱由检看向户部尚书,毕自严连忙上前回答:“赵老板放心,经过核算,用‘铁履车’运输,成本能降低三成以上。”】
【“而且运输速度快,您的货物能更快抵达,周转也更灵活。”】
【演示结束后,朱由检安排工匠现场教学,手把手教百姓操作“铁履车”。】
【一些胆大的年轻人率先尝试,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驾驶技巧。】
【渐渐地,反对声变成了赞叹声。】
【赵老板率先与车舆局签订了运输合同,他激动地说:“以前运货到京城,路上损耗两成,现在有了这‘铁履车’,损失少了,速度还快,这生意能做大了!”】
【曾经带头抗议的车夫张二也成了“铁履车”驾驶员,他摸着车辕笑道:“刚开始俺们不懂,还以为这是抢饭碗的东西。”】
【“现在才发现,这玩意儿开着轻松,工钱还涨了,是俺们的福气!”】
【随着“铁履车”在京城周边试行成功,它的用途也逐渐拓展。】
【除了运粮,还被用于运输建筑材料、食盐等物资,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成本。】
【各地的粮商、货商纷纷订购“铁履车”,车厂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原本冷清的西郊车厂变得热闹非凡,周边兴起了车轮锻造、车架维修、零件制造等一系列新行当,无数百姓有了谋生之路。】
【更意外的是,有工匠受“铁履车”的启发,发明了用于农田耕作的“铁犁车”。】
【这种车将“铁履车”的技术运用到犁地工具上,由牲畜拉动,能够轻松翻耕坚硬的土地,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农民们纷纷抢购,一时间,“铁犁车”成了田间地头的新宠。】
【站在午门城楼上,朱由检看着街道上往来如织的“铁履车”,听着此起彼伏的车铃声和百姓的欢笑声。】
【心中感慨万千。这场运输革命,不仅解决了粮草难题,还带动了民间经济的发展,让百姓看到了革新的力量。】
【他握紧腰间玉佩,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下一个要攻克的,或许是能一日千里的“追风马”。】
……
洪武位面
朱元璋盯着演示画面,沉默良久后开口:“当年咱们运粮,靠人挑马驮,死了不少兄弟。这铁履车要是成了,能省下多少人命。”他转头吩咐近侍,“把工部管事的叫来,让他们也琢磨琢磨,能不能造出来。”
刘伯温微微皱眉,思索片刻道:“陛下,此车虽好,但需大量精铁,且工匠要掌握新技艺。臣建议先设官办工坊,培养一批熟练匠人,再逐步推广。”
徐达挠了挠头,憨厚笑道:“俺带兵最愁粮草跟不上,这铁疙瘩要是能在泥地里跑,以后打仗心里就有底了。等造出来,先给俺的先锋营配几辆试试。”
常遇春灌了口酒,笑着说:“以后回老家,用这车载着乡亲们赶集,可比坐牛车快多了!”
永乐位面
朱棣看着铁履车在泥泞中行驶的画面,若有所思:“比朕的八驺大车还实用。郑和,你带着工部官员,仔细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改造成适合海运的模样。”
郑和恭敬行礼:“陛下圣明。此车若用于海运,需加强防水和承重设计。臣即刻与工匠们商议,争取早日拿出方案。”
解缙推了推眼镜,兴奋道:“陛下,这铁履车若能推广,南北物资流通将更加便捷,编修典籍所需的纸张、墨料运输也能更高效!”
姚广孝双手合十,缓缓道:“器物革新需顺应民心。臣建议先在官营运输中试用,做出成效后,再向民间宣扬其便利,如此方能减少阻力。”
宣德位面
朱瞻基放下手中的奏折,神色凝重:“漕运损耗严重,这铁履车若能解决运输难题,当真是件大好事。杨爱卿,你督促工部,尽快仿制一批,先在京城周边试用。”
杨士奇躬身道:“陛下,制造铁履车需耗费大量钱财。臣建议将官窑闲置的铜料熔铸,既能节省成本,又能加快进度。”
于谦抱拳请命:“臣愿在宣府协助测试!边军粮草运输艰难,若此车可行,将士们就不用再为断粮发愁了。”
杨溥皱着眉头翻账本:“添置车辆、培训车夫都要花钱,臣需重新核算预算,看看从哪里调拨银两。”
嘉靖位面
朱厚熜把玩着玉佩,漫不经心道:“有点意思。严卿,让严世蕃盯着,宫里要是能用这车载运建材,修道观也能快些。”
严嵩点头哈腰:“陛下放心,臣定当督促。不过此事恐遭漕帮和马车行抵制,需派人暗中安抚,以免生乱。”
戚继光在蓟州来信中写道:“末将观此车,若能装备军队,战时运输粮草、器械将更为迅速。恳请朝廷拨付样品,以供研究改良。”
胡宗宪抚须沉思:“东南沿海走私猖獗,此车技术若被海盗得知,恐生祸患。建议加强工坊守卫,严禁图纸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