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蚕食西夏

“步步蚕食?”赵祯重复了下李放刚刚说的话,然后开口问道,“那为何那个昏君没能灭亡西夏?”

听到李放说,西夏亡国指日可待,赵祯就不明白了,都确定了能用国力耗死西夏,为何还能出岔子?

李放讽刺的笑了:“那不还是那个昏君‘用人有方’。”

赵佶的亲信童贯,妄图贪功邀赏,在不可能的情况下,逼迫边将刘法强行出兵攻取朔方。

结果臧底河一战,宋军损兵数万,之后更重要的统安城之战,数十万人的会战,因为童贯的错误指挥,一败涂地。

这场败仗致使宋军丧师十万,曾被西夏宗室名将李察哥称为“天生神将”的熙河经略使刘法战死。

此战之后,前两代皇帝的努力一朝尽丧,自此北宋再无攻灭西夏的可能。

“该杀!”赵祯一怒之下拍案而起,“此等阉人坏我朝大事!”

吕夷简在一旁也是气愤难当。

李放讽刺的一笑:“就这还没完呢,此战结束之后,西夏遣使,说愿意主动请求议和。”

赵祯一愣:“嗯?这是为何?羌人一向贪鄙无度,怎会在大胜之后,主动遣使请和?”

吕夷简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必是西夏国内支用不足了!”

听了前面的方略,吕夷简就大致有了腹案。

修堡垒一步步蚕食的方案确实很好,这就是最本质的,结硬寨打呆仗。

你西夏人再厉害,我不和你正面打,你有本事就一座座堡垒攻过来,跟宋人打攻坚战。

要么就只能坐视堡垒逐步蔓延至核心统治区内。

这种办法,实际上就是在逼迫西夏和北宋拼国力。

堡垒修的最夸张的时候,西夏人攻打堡垒的速度,还没有宋人修建堡垒的速度快。

宋军的游骑甚至能嚣张的从灵州城下掠过。

当时西夏的窘迫可见一斑。

就是有这样的底蕴在,这才导致西夏在哪怕大胜之后,国内也是疲惫不堪,不能再战。

说到底,西夏只是个边陲小国,国小民贫。

宋军丧师十万,虽然也是切肤之痛,可并不致命。

西夏打胜了,也不能凭空变出资源来,他们更怕宋朝上头,为了报复跟他们死磕下去。

这才主动遣使请和。

“吕公果然不愧是名相,洞若观火。”李放赞同的点点头,“当时西夏国内也是难以为继,这才主动请和的。”

“该死!”赵祯怒道,“如此良机,竟因一昏君,一阉人,而生生错过了!”

“别着急骂,后面你还有的骂人呢。”李放讽刺的笑了笑。

接下来他也懒得讲解了,直接将自己刚刚搜到的东西转到赵祯面前,让他们自己看。

赵祯和吕夷简凝神看去,只是片刻,赵祯便怒发冲冠,吕夷简则是一脸的无奈。

原来,在西夏请和后,作为此战战败的罪魁祸首,童贯则捷报入京,隐瞒自己的败绩。

可对于此事,百官都知道,不少人切齿愤恨,却没人敢说话。

《宋史·童贯传》:(刘)法,西州名将,既死,诸军恟惧。贯隐其败,以捷闻,百官入贺,皆切齿,然莫敢言。

李放此时在二人心上又插了把刀:“我估计吧,后面这个‘皆切齿’是史官自己添上去的,要真的切齿愤恨,百官竟然没一个敢出来说话的?”

《宋史》是元朝人编修的,参考的肯定是宋朝留下来的史料,对于北宋与西夏之事,他们没理由去抹黑或者粉饰。

所以,李放个人猜测,八成是北宋当时记录此事的史官留下的描述。

吕夷简叹息摇头:“不过几十年的光景,怎的朝堂纲纪竟混乱如此?”

似这般记载,在宋仁宗一朝不可能出现。

别说内廷宦官,就是他这个朝廷宰执,也不可能一手遮天,满朝无人敢言他的短处。

“这个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太平天子只喜欢听好听的,自然不敢有人再去搅了他的兴致。”李放讽刺的笑道。

“唉!”

听了这话,吕夷简肩膀一松,长叹一声。

怪不得北宋亡的如此之快。

赵祯坚定的声音响起:“你给我看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让我也去学此法,在西北修筑堡垒,步步蚕食?”

“没错。”李放点点头,“要说军事奇才,我肯定算不上,你也没上过战阵,咱们俩在这里再怎么计划,也不可能想出什么好主意,倒不如照抄历史成功方案。”

对此,赵祯倒是没什么意见,只是他有一点不解。

“你此前让我借西北之地练兵,这会儿又变成修筑堡垒,单纯的防守又如何能练出精兵来?又怎么立威呢?”

李放以手扶额:“大哥啊,你是真不懂军事啊!”

他这一问,倒是给赵祯弄得有些不解了,他不明白自己的话有什么问题。

这也难怪,一个生

于深宫的天子,之前又被太后把持朝政,他上哪去学兵法去?

要在刘娥眼皮子底下苦学兵法,搞不好,刘娥还以为赵祯想要搞宫廷政变呢。

李治这边开口了:“兄长,用兵之术非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守城也需不时出城与敌作战。一来可提振城内士气,二来也可打乱敌军气势。”

“你看,人家都知道。”李放说道。

作为兵法大家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平常对这些也有所涉猎。

他继续说道:“我想先生的意思是,借助大宋国力的优势,不寻求大规模与西夏会战,而是以小股兵力在边境四处出击。若胜自然欣喜,若败也不至于天下震动。待堡垒修成,敌势已颓,再一举出兵,彻底歼灭敌军!”

“厉害啊。”李放不住的赞叹,“没想到你这个年纪,我才说了一点,你就能全部推导出来。”

李放是真心夸赞,果然不愧是未来的天皇大帝。

突厥和高句丽的灭亡,虽然有李世民的贞观遗泽在,但李治本人的努力也不应当被忽视。

治国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不能真的认为李治的成就,全是躺在李世民的功劳簿上完成的。

李治谦虚的拱手:“先生谬赞了。”

“原来是这样......”

赵祯表情有些复杂,看着李治,他心中思绪难明。

自己登基已经十年左右了,对于军政之事的看法,竟然还没李治一个少年看的透彻明白。

实在是让他汗颜。

“怎么样?你觉得如何?”李放用手在赵祯眼前晃了晃。

李治说完,赵祯就有些发呆,李放还以为他没听明白。

赵祯立刻回道:“行!就依此计!”

这计划既然在历史上经过验证,那就代表确实可行性很高,而且最主要的一点是,很合赵祯的心意。

既然是要以小股兵力,四处出击,那相应的就不太会出现一个手握重兵的军头。

这样的话,就算练出了精兵,赵祯也不用太过担心。

“官家。”吕夷简此时迟疑着开了口。

看着他们几人商量的热火朝天,吕夷简十分不想给他们泼冷水,但有些话他又不可能不说。

赵祯看向吕夷简,见他表情有些犹豫。

“吕公有什么意见吗?”赵祯心底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

果然,吕夷简没让他失望。

“官家,李郎君此策,老夫倒也听明白了。但请恕老夫直言,蚕食西北,耗费人力物力颇多,官家还要在国内变法,国库,国库实在是支撑不住啊。”

顶着赵祯的眼神,吕夷简还是硬着头皮说出了自己的谏言。

没办法,这是客观事实,就算自己知道了历史,也不能凭空变出钱粮来。

吕夷简见赵祯没说话,打起精神来继续补充道:“此蚕食之策,靡费颇多,若是一时倒还罢了,可要长久坚持下去,定然朝野沸腾,天下非议。”

“吕公,此乃我大宋强国之始,你此时却告诉朕国库没钱了?朕就不信了,满朝文武整日里说我大宋物阜民丰,难道都是骗朕的?”

赵祯十分不解。

自从得知靖康之事后,赵祯一直惶惶不安,如今眼瞅着计划周祥了,吕夷简又站出来泼冷水。

这时,赵祯不得不怀疑了,吕夷简到底是怎么想的。

看到君臣二人之间气氛有些紧张,李放赶紧站出来打圆场。

“你这话说的,我怕你下一句就来个‘先苦一苦百姓’了。”李放笑道。

“此言何意?”赵祯有些不理解。

李放解释道:“这是一部电视剧里的著名台词,日后有机会给你看看。”

随口解释了,李放看向了吕夷简:“若是我能解决钱粮问题呢?吕公可否全力支持此策?”

“那是自然。”吕夷简立刻回道,“若是为了大宋,老夫万死不辞,只是国库空虚,实在无计可施。难不成,李郎君还能变出钱财来?”

一个国家的战略政策,还是长期维持的策略,一个人恐怕负担不起来吧?

李放自信的回道:“我变不出钱来,但是我能变出粮食。西北苦寒之地,以粮食代替钱财想来也足够了吧?”

“若是有足够的粮饷,倒也不成问题,可是粮从何处而来?”吕夷简不明白了。

赵祯此时眼前一亮:“你之前说的那些种子!”

“没错!”李放点点头,“把那几个箱子搬来。”

今天他取回来的快递,除了无人机外,就是几箱种子了。

“这只是一部分,剩下的还在路上。有了这些,只要推广开来,相信短时间内,你大宋将再无饥荒!”

听了李放的豪言,吕夷简不禁发问:“这是什么种子?”

另一边的李治,早就迫不及待的拆开一个快递看了。

作为皇室子弟,对于良种的价值,他自然十分明白。

“玉

......米?”

李放给几人分发了下去,然后简单给吕夷简讲述了下现代的粮食产量。

惊的吕夷简立刻高呼:“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李郎君莫要哄骗老夫!若说现代粮食亩产,比之大宋多上许多,老夫倒是相信,可这竟然多出三倍还有余,甚至这所谓土豆......”

说着,吕夷简说不下去了,只是兀自摇着头,说什么也不相信。

知晓历史这事儿,虽说神奇,可参考史料记载预知未来,说到底还没脱离吕夷简的理解范畴。

可现代粮食这亩产量,确实超出了他的想象了。

尤其是土豆、红薯,那随随便便的亩产千余斤的产量,更让他以为自己在做梦。

若真是如此,那天下哪里还会有人饿死?

李放哑然失笑,耐心解释道:“我哄骗你作甚?你带回去种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见他这么说,吕夷简沉默了。

半晌,他方才半信半疑的问道:“果真如此?”

“吕公,千年时光,超出你想象的事还有很多。”

捧着手里的一袋种子,吕夷简低头看去,双手不禁有些颤抖。

“若真有此物,我大宋,大宋中兴在望啊!”吕夷简不禁老泪纵横。

赵祯立刻说道:“我回去便召集天下擅长农事之人,务必将此物种好,然后分散天下!”

另一边的李治,用殷切的目光看向李放:“先生!”

“放心吧,有你的,等会儿我跟你一起回去,此物就当是我给太宗皇帝的见面礼吧。”李放笑着回道。

“多谢先生!”

李治激动的朝着李放深施一礼。

另一边,赵祯、吕夷简这对君臣正在激烈的商讨。

“官家,老夫乡中便有长于农事之人,回去老夫便给家中去信,让其入京。”

赵祯牢牢握紧手中的种子,只是点了点头,说不出话了。

李放拿起旁边的一个小册子:“这是我专门找人商家要的,上面写了种这些东西的注意事项,你们也一起带回去吧。”

翻看着那小册子,吕夷简再次感慨万千,能遇到这位后世之人,实在是大宋建国以来最大的机遇了。

给几人分完了种子,李放见赵祯他们也没心思聊别的了,一心只在种子上。

他也就没多留人,叮嘱了他们几句后,便打发他们回去了。

准备准备,他也要去拜访李世民了。

第一次登门,他总不能穿着短袖短裤,蹬着拖鞋过去吧?

这哪里像话?

等赵祯君臣离开,李放问了下李治他那边的天气,便回房换衣服去了。

趁着时间还早,他要过去大唐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