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看了一圈,除了柜台上堆了几个箱子,超市里并没有什么人。
“此处颇为凉爽。”朱棣迈步转悠了一圈,抬眼看了下外面,艳阳遍地。
大明那里还是三月春时,这边却是盛夏,突然之间变幻的天地,让朱棣不免有些谨慎。
朱棣开口问道:“你是从这里拿到的那本明史?”
“是,此处乃是大明之后百余年,陛下若想得知日后大明的历史,最好仔细考虑一下臣女的话。”
身处现代,徐妙锦的胆子好像也大了不少。
这时,楼梯处传来几个人说话的声音,一下子让朱棣警觉了起来。
伸手拽住徐妙锦的胳膊,强行将她拉到货架之后。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朱棣不得不警惕,他是皇帝,谁知道有没有人对他阴图不轨?
若是万一有个不测,徐妙锦便是他的人质。
“噤声!待咱看看形势如何。”朱棣吩咐道。
徐妙锦努力挣脱了束缚,刚想开口,只见朱棣冷眼扫来,徐妙锦不禁心头一寒。
这毕竟是个马上皇帝,自己总不能在这里将他害死,既然徐妙锦还在乎家人,那就必须先听朱棣的。
见徐妙锦老实了下来,朱棣这才转移心思,细听楼上的声音。
这会儿,李放带着赵祯和曹髦从楼上下来,边走三人还边活动胳膊。
“就吃你一顿早饭,不出几个时辰,你这就使唤上我了,真是一点亏都吃不得。”赵祯吐槽道。
李放撇撇嘴:“你看人家曹小弟,才这么大点,都没抱怨,就你的嘴碎!”
一旁的曹髦听见提到了自己,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我不过是搬了几个轻省的箱子,二位兄长搬的东西沉重,我如何能及?”
赵祯来了精神:“可不是!那货物足有上百斤了吧?让朕这个皇帝给你搬东西,你好大的面子!”
货架背后,朱棣眉头一皱,眼神中冒出杀气。
身为大明的皇帝,他如何容得下有人在他面前自称为朕?
可想到徐妙锦刚才所言,朱棣犹豫了下,还是忍了下来,多听点信息为上。
李放三人并没有发现超市里多了俩人,说着话来到柜台前坐下。
“确实多亏了你俩,要是没你们,我真不知道该咋搞。”李放坐进柜台里庆幸道。
吃过早饭没多久,那边李放的手机就陆续收到短信,前几天买的快递都到了。
李放便去驿站取快递,可到那里后他傻眼了。
当初他预定了一万枚五铢钱,他还觉得少,等实际看到货物,他才发觉这是多么重的一件快递。
由于排列紧实,一万枚铜钱倒是不占地方,可那分量却是没法压缩的。
一万枚铜钱,将近八十斤重,再加上还有一些别的快递,李放根本搬不走。
幸好借了人家快递站的一个小推车,费力推回了超市。
一路上他还在吐槽,这么沉的箱子,商家还给他包邮,可想而知赚了他多少钱。
赵祯好奇的问道:“你那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如此沉重?莫不是兵器?或者甲胄?”
搬上楼的过程中,赵祯听见里面有金铁之声,因此如此猜测。
李放从身后的冰柜里拿出饮料,抛给二人,然后解释说:“我明天是去逃跑,又不是去和董卓厮杀,要那玩意干嘛?里面全是我找人打造的汉五铢钱。”
闻言,货架后的朱棣愣了。
什么叫他和董卓去厮杀?这都哪跟哪啊?还有,此人竟敢私铸钱币。
朱棣的神情越发严肃。
赵祯替他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你们现代的铜有很多吗?这几日看下来,你们现代人要么用一种特别的交子,或者就是干脆弄什么移动支付。”
“差不多吧。”李放思索了一下回道,“关于金融这一块,我还真不是太了解,不过铜确实已经退出了货币市场,变成一种普通的金属了。”
三人又闲聊了片刻,听着没什么信息了,朱棣站起身来准备出去问问情况。
就在这时,赵祯问出的一句话,又让他眼神凝重,止住了脚步。
“这会儿忙完了,你接着说说刚才那个问题,明朝的宗室是如何拖累明朝亡国的?”赵祯问道。
这是之前吃饭的时候,赵祯主动挑起的话题,他学了锦衣卫的手段,对明朝也就多了几分好奇。
而关于这个话题,朱棣自然不可能不感兴趣。
赵祯问了出来,李放也就顺着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首先啊,我们先明确一个观点:一个王朝的灭亡,不可能是因为一个单独的原因,而是多方因素综合影响下,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放看着面前的两人认真的说道。
朱棣听了此话,暗暗点头。
柜台前的另外两个皇帝也表示了解。
“很好,你们能明白这一点就可以了。
”李放语调上升了一些。
“要说明朝的灭亡全怪这个宗室制度,那是欠妥当的。可要是说明朝的宗室完全没拖明朝中央财政的后腿,那更是胡扯!”
李放斩钉截铁的这句话,让朱棣听了后双目放出寒光。
透过货架的缝隙,朱棣隐约能看到外面李放的身影:“你要是能言之有物还则罢了,不然的话,诽谤朝政,咱非剐了你不可!”
在他身后的徐妙锦,一脸愁容。
她此时才觉得不对,自己的冒失举动好像把李放他们都拖下水了。
朱棣在这里固然没有手下,可他本人就是一等一的猛将。
现在距离靖难刚过去几年,朱棣的身体还好着呢,真要找李放的麻烦,他们三个也够呛能抵挡的住。
柜台前正侃侃而谈的李放,不知为何突然打了个摆子。
“总觉得有人在念叨我。”
他心底闪过一丝疑惑。
但很快,这个念头又被李放抛诸脑后:“明朝的宗室问题,是从开国之初就埋下了这个雷,而埋下这个亡国祸根的人,正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
“啊?”赵祯和曹髦都惊讶了。
“开国之主不大都是英明神武之君吗?你之前所言,明朝开国之君乃是从一介乞丐,而席卷天下,是自古以来得天下最正者,为何会有此疏漏?”
赵祯不解的发问道。
“呵呵。”李放轻笑一声,“开国之君亲手埋下亡国之因的例子还少吗?南梁的那位菩萨皇帝,那位一统南北的隋文帝,历朝历代的开国者,未必能看的多远。”
赵祯摇了摇头:“用你的话说,这些都是短命王朝,不可做例子,这明朝毕竟存续了二百余年的。”
“也对,那我就来详细给你分析一下!”李放打起了精神。
转身将电脑屏幕调整了一下,李放搜索出了那本《皇明祖训》。
“要说这朱元璋吧,确实是厉害,能从一介布衣,而成开国之君。历史上统一天下的皇帝,没几个比他厉害的。可或许也是因为起点太低了,有时候他看事儿,就是有些短视。”
赵祯将凳子搬的靠前些,务求跟上李放的思维。
“他如何短视了?”赵祯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字,出言发问。
同为封建王朝的皇帝,对于另一位同行的疏漏之处,赵祯自然想要引以为戒。
“就看这《皇明祖训》吧,朱元璋他竟然如此天真,妄想将大明后世几百年的人和事都给安排了。”
李放语气有些不屑。
“包括礼仪法令规矩等等等等,他一个人都要规定死,却忽视了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违背了历史的规律!”
关于这一点,虽然对朱元璋驱逐鞑虏的功绩很是认可,李放也不得不批判一下。
听到李放对父亲出言不逊,朱棣心中更是恼怒。
眼瞅着他马上要按捺不住了,然后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可惜朱元璋费尽心思规定子孙后辈,想保证朱明王朝的安定。可他不过才驾崩了几年,他儿子朱棣就拿着这本书当幌子,直接来了个靖难。”
李放指着屏幕上一条的信息:“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
赵祯细细看去,颇为惊讶:“这大明的藩王竟能领兵?这朱元璋不怕再来一次七国之乱?”
一旁的曹髦倒是不惊讶,若不是曹叡提防宗室,曹魏的宗室其实也能领兵的。
“所以啊,朱棣领兵夺了皇位后,就慢慢的把这个口子给堵上了。”李放耸耸肩。
之后,他简单的给两人讲述了一番靖难的始末,听的赵祯这个老实孩子目瞪口呆。
“这天子未曾下诏,这朱棣便以其父的名号起兵,这《皇明祖训》果然无用。”
赵祯颇为感慨。
先帝故去,其人的所有政令,都可被人任意曲解,哪怕是开国之君,也不例外。
对于那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如今他已是深有体会。
“竟出此无君无父之言!”朱棣再也忍不了了,起身便要出去。
“陛下!”徐妙锦小声拦住了他,“你不想听听他所言的我大明宗室之祸吗?”
听徐妙锦这么说,朱棣愣了一下,这句话还真说进了他心坎里。
自打他入主南京后,朱棣便忧心日后也有别的藩王借势作乱,又该如何?
后世儿孙没自己这么能打,不会落入朱允炆的境地吧?
所以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削藩?
听李放言辞凿凿的样子,要是他真能说个一二三来,点出宗室制度的弊端,倒也能给朱棣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思量再三,朱棣还是勉强忍了下去,不过他心底还是对李放十分不满。
目光阴森的穿过货架,朱棣心中盘算着接下来要如何对待李放。
这会儿,李放做出了总结:“权力是自下而上的,尤其是在开国之君身上,这句话更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句话一出,不光赵祯、曹髦都陷入了沉思,朱棣也暂时收敛了怒容,暗自点了点头。
对于他们这些皇帝来说,这句话的威力着实不小。
过了片刻,赵祯起身拱手:“受教了。”
曹髦也慌忙站起身来,似模似样的行礼。
“你们又客气起来了。”李放伸手架住曹髦,“你们也知道,这肯定不是我说的,我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赵祯正色道:“即便如此,若是你不言,我二人不知何时才能学到这些,儒学经典中可了解不到。”
“正是,兄长此言正如醍醐灌顶。”曹髦更是深有体会。
他颇为感慨的说道:“我空有一个皇帝的名头,可朝野群臣,四方镇将,全都认的是那司马师,我又如何能握住权力。”
两个人的吹捧,倒让李放有些不好意思了。
转过身子去,看着屏幕:“话题偏了,咱们还是来说说明朝的宗室问题吧。”
赵祯二人调整了下心态,也专心听讲。
后面的朱棣目光凛冽,也更为上心了。
“看这里。”李放鼠标高亮一段文字。
“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
李放正色解释道:“奉国中尉,这是明朝宗室的最低等爵位,其子孙后代不再降等,俸禄约为每年二百石。”
“这有何问题?”赵祯有些茫然,“区区两百石俸禄,不过九牛一毫,比之我大宋官员之俸差之万倍,如何能拖累国家财政?”
李放摇摇头:“所以说啊,你们这些古人,就是不重视数学。”
朱元璋起兵之前没什么学问,后来渐渐起势之后,也是如饥似渴的学习。
但那个时候,他会学什么?
肯定学的是经世文章,儒学典籍,至于数算之道,他估计只会有所涉猎,而不会深究。
他想的很好,他朱明皇室子孙,世世代代起码都有个铁饭碗,不至于再落得他那个讨饭的下场。
而降等袭爵,也可以保证宗室的俸禄不会过多。
至于奉国中尉的二百石,在朱元璋眼中,这算什么?完全不值一提。
可他忘了计算,他十几个子嗣,通过几百年的繁衍,究竟能延伸出一个多么庞大的家族。
二百石并不多,可当它乘上巨大的人数,那就是天文数字。
李放给两个人科普一下指数增长的可怕。
接着他无奈的问道:“明朝的宗室,不能科举、不能经商,那这些天天指望国家养着的宗室能干什么?”
赵祯和曹髦摇了摇头。
“闲来无事他们只能生孩子了,有的甚至不是生一个两个的问题,而是三个四个乃至更多。经过二百年的繁衍,朱明皇室有多少人,你们应该可以想象了。”
说罢,李放叹息摇头。
哪怕有个人算一算,也能知道,全靠朝廷养着这些宗室,数百年之后,这是多大一笔开支?
可当时的人,只凭感觉,如何能知道这一点?
所以说,是朱元璋亲手埋下了这个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