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不是我 作品

第三百二十二章

第322章 三百二十二章

天气 秋高气爽 心情 一股杀意涌上心头

学宫考察遇孝祥,

深聊未能召入朝。

心中似起了杀意,

人才难得再看看。

从南宋回到了大理王都,今日一上朝就瞧见了那个让我浑身不自在的梅卫道,让我原本就不美丽的心情更差了。

早朝一散,我便在楚启明的陪同下直奔学宫。我倒要看看,这学宫是如何选拔人才的,梅卫道这样的人又是怎么在刘文海眼皮子底下混进大理朝廷的。

楚启明是学宫选拔出来的,对这儿的一切门儿清。一路上,他跟我介绍学宫的布局、课程设置,还有选拔流程,我听得很认真,可心里头总觉着没找到关键。

左丞相刘文海听说我来了学宫,火急火燎地从丞相府赶过来,还带来一个官员。经他介绍,我才知道这人是学宫的祭酒黄源。

瞧他那模样,圆滚滚的身材,脸上堆满了肉,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活脱脱像个弥勒佛,看着倒有几分喜感。

刘文海把我邀到学宫后院的一处凉亭,石桌上已经摆满了瓜果。我招呼大家都坐下,四人围坐在一起,开始聊了起来。

黄源一开口,就跟倒豆子似的,滔滔不绝地介绍学宫这段时间取得的成绩,给国家输送了哪些人才,那表情眉飞色舞的,手还不停地比划着,就差没站起来表演了。

我一边听,一边点头,心里却想着梅卫道的事。

瞅准他说话的间隙,我冷不丁地提到:“黄祭酒,你说说梅卫道是怎么被选进学宫,又进入朝廷的?”

这话一出口,刘文海脸上一阵尴尬,连忙看向黄源,那眼神仿佛在说“你快圆场”。

黄源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干笑两声,磕磕巴巴地说:“这……这梅卫道嘛,他呀,那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经过层层选拔……陛下,您也是知道的,学宫选拔严格,能进来的都是精英……”说了半天,全是些毫无营养的废话,听得我直皱眉。

我心里有些恼火,但还是耐着性子,又问:“那学宫中寒门子弟多吗?”这一问,黄源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立马来了精神,腰板挺直,回答得那叫一个流畅:“回陛下,学宫中寒门学子与农户家的学子数量相对较少。现在学宫里大部分还是大理国各个世家的子弟。高家现在人丁不旺,杨家只给学宫输送了一个杨景武,要说人数最多的,还得是梅家、洪家、黄家的人呐!”

听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下,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看来门阀家族控制朝堂的事儿,已经在我的大理国开始萌芽了。这可不行,学宫本应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地方,怎么能被世家大族把控呢?

我看着黄源,故意逗他:“黄祭酒,你说这梅家、洪家、黄家子弟这么多,是不是因为你这黄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呀?”

黄源一听,脸“唰”地一下红了,连忙摆手,结结巴巴地说:“陛下,您可别误会,绝对没有的事儿!选拔都是公正公平的,我黄某对天发誓……”那着急的模样,就像被踩到尾巴的猫,逗得楚启明和刘文海忍不住偷笑。

我笑了笑,缓和了下气氛:“黄祭酒,我就是开个玩笑。不过学宫选拔人才,可不能有失偏颇,寒门子弟也要给他们机会。”

黄源连忙点头,像捣蒜似的:“陛下说得是,是臣疏忽了,以后一定多留意寒门子弟,保证公正选拔!”

刘文海这是也站了出来说道“陛下的心意,臣明白。臣一定不会让南宋朝廷的陋习在我大理国朝廷蔓延。”

听到刘文海这话,我心里也算是踏实多了。毕竟这个老家伙对门阀世族的不满和我比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又和他们聊了些学宫改进的方向,比如增加寒门子弟的入学名额,改革选拔标准,让真正有才华的人都能有机会进入朝廷。黄源一边听,一边点头,时不时还插上两句,保证一定会好好落实。

最终我还是决定要对学宫进行整顿,不能让门阀家族在我的眼皮子底下把控着朝政。

刘文海心领神会立马答应了下来。

我刚准备起身回宫,还没从凉亭离开,抬头一看,就瞧见了刚给学子上完课的张孝祥。他依旧穿着一身素净的长袍,手持书卷,儒雅的气质扑面而来。张孝祥见到我,立刻快步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动作娴熟又透着几分谦逊。

我心想,既然碰上了,不如就找他好好聊聊。于是,我笑着把张孝祥叫进了凉亭,然后随便找了个理由,把刘文海等人支开了。刘文海他们离开时,脸上虽带着疑惑,却也没多问,乖乖地退下了。

张孝祥看着刘文海他们离去的背影,似乎猜到了我要和他聊些什么,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不自然,微微低下头,嘴角扯出一丝略显尴尬的微笑,双手不自觉地捏紧了手中的书卷。

我瞧在眼里,为了缓和这略显紧绷的气氛,便先和他拉起了家常,笑着说道:“孝祥啊,我刚从南宋回来,你也跟着忙活了好一阵,要不要再多休息休息?可别累坏了自己。”

张孝祥抬起头,眼中带着感激,很是礼貌地回应着我。

接下来就是我问一句,他就答一句,声音平稳却稍显拘谨。我们聊了些旅途中的琐事,还有学宫里最近的情况,随着话题的不断变化,气氛渐渐轻松了些许。

我感觉预热得差不多了,便不再绕弯子了,“孝祥啊,我们认识多少年了啊?”

张孝祥微微一愣神似乎是在思考“陛下与草民认识快三十年了。”

“哈哈哈哈,快三十年了啊。我还记得苗刘叛乱之时,你闯进我的王府请我调兵勤王时的样子啊。”我笑着看向这个已经不再年轻的家伙。

张孝祥也没有回应只是陪着我一起笑了笑。

“我还记得你小子被家族胁迫还弹劾过我吧。”我佯装愠怒继续看向张孝祥。

张孝祥又是一愣,然后说道“草民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张家被秦家胁迫,草民只是一个棋子罢了。”

“无妨,无妨。孝祥你看我和你的缘分深不深?”我冷不丁的来了这么一句,让张孝祥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作答了。

“你看,你仕途真正的起步,是我举荐的你。你在南宋改革失败,遭奸人陷害,流放成都,差点被暗害,又是我救了你。你说缘分深不深?”我笑容和煦的说着。

张孝祥也只是依旧陪着笑了笑。

我见张孝祥一直不接招,便直截了当地问道:“孝祥,你有没有想法来大理入朝为官?”这个问题一出口,张孝祥原本紧绷的神情瞬间放松了不少,像是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可他并没有立刻回答我,而是微微低下头,沉默不语,眼睛盯着地面,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我见他不说话,便轻声问道:“怎么了?是有什么顾虑吗?”

过了许久,张孝祥才缓缓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无奈和坚定,说道:“陛下,承蒙您厚爱。只是在臣心中,始终有着一份忠义。就像王爷您当年一样。”

他这话一出,我心里便明白了七八分。

而且他称我做王爷了,还拿我当年的作为来做他自己的榜样,其中的用意不言自明。他心里只有那个南宋朝廷。

但我还是有些不甘心,追问道:“你是说,你还想回南宋?”

张孝祥毫不犹豫,眼神坚定地看着我,语气果断:“陛下,如果有机会,草民还要回南宋为国效力。”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那是对南宋朝廷深深的眷恋和忠诚。

听到这个答案,我心里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对他这份忠义的敬佩。我看着他,心中感慨万千,摆了摆手,笑着说:“罢了罢了,我明白你的心意,你先去忙吧。”张孝祥再次向我行了个大礼,眼中带着一丝歉意,缓缓退下了。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张孝祥的忠义,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抱负和理想,那份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和他如出一辙。他在南宋历经磨难,却依然对南宋忠心耿耿,这份坚守,实在难能可贵。

而我,同样在南宋过的如履薄冰,但是最后放弃了坚守,选择了另一条路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我虽希望他能留在大理,为大理的发展出谋划策,但我也不愿意强迫他违背自己的内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选择,他对南宋的忠诚,就如同我现在对大理的热爱一样。

张孝祥走后,我一人呆坐在凉亭。我下意识的摸了摸我的鼻子,这时刘文海的声音传来“陛下这是动了杀心了?”

我转头一看,刘文海正一个人站在凉亭外。

“我没有,只是有些复杂的情绪。”我有些失落的说道。

“兄弟,你我在一起三十多年了。不管是什么原因,你一旦摸鼻子就是对那人起了杀心了。你已经在盘算怎么杀张孝祥了。”刘文海一边说一边走了过来。

我叹了一口气说道“还有挽回的余地的,还有挽回的余地。”

刘文海也叹了一口气说道“天意弄人啊。”

我默默的起身朝着学宫外走去了。

回到皇宫,我来到了高氏的寝宫。高氏见我眉头不展便让宫女抱来戴寿震。

戴寿震这小子现在也是虎头虎脑了,甚是可爱。高氏见我心情稍微好了一些便问道“陛下可是为朝中之事忧心啊?可否和臣妾说一说?”

我看了看高氏,这是我后宫中最有政治智慧的女人,或许她能替我想到办法收服张孝祥呢?

“我看中了一个人,想招其入朝为官。可是他不愿意,爱妃可有良策啊?”我拉着高氏的手和她一起坐到了床榻上。

“看来这人是一个心志坚毅之人啊,不然陛下也不会为此心忧。对这种人,臣妾的办法只有一个。”高氏说着说着就停了。

“哦?”我好奇的看向高氏。

“杀之,免得其被敌国所用。”高氏温柔的声音却说出了杀伐果断。

我微微一愣,但是还没来得及思考,高氏就朝我扑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