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不是我 作品

第三百零一章

第301章 三百零一章

天气 天气是很好 心情 心情就没那么好了

高棉各族起叛乱,

其平上书求弹压。

灵汐奉旨入高棉,

其平总督高棉事。

御书房内,一片庄严肃穆,一封来自南疆高棉的密信,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这封密信,由吴其平飞鸽传书而来,与此同时,保皇司指挥使高敬之也匆匆赶来,神色凝重地禀报着同样令人揪心的消息。

吴其平,作为大历国派驻高棉实的最高官员,原本把高棉治理的已经有慢慢恢复生气的样子了,就在几日前刚接到朝廷要在高棉实施改土归流的旨意,今日就传来了让人恼火的消息。

高棉地区,民族众多,布农族、占族和蒙崔族是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三个个民族。吴其平刚刚宣布完改土归流的政策后,就这引起了占族和蒙崔族的强烈不满。占族首领因陀罗和蒙崔族首领崔浩虎,没有给吴其平和我大理国朝廷一点的反应时间就举族造反了。

他们的族兵迅速集结,士气高涨,怀着对失去权力的愤怒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扞卫之心,向吴哥城进发。叛军来势汹汹,很快就将吴哥城团团围住。

吴哥城,这座高棉的重要城池,此刻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城内虽说有守军两万,但其中多为各族的族人,真正的大理士兵只有不到八千。这些各族的族人士兵,虽然身在城中,但他们的内心却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有着保卫家园的责任;另一方面,他们的亲族却在城外的叛军之中,这让他们在面对战斗时,难免心生犹豫。

再加上城内还有大量不知道立场的布农族人,布农族的首领郭原虽没有参加这次叛乱,但是他却没有明确的立场,这也无疑是吴哥城内最大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吴其平深知局势的严峻,他在密信中一是向朝廷求援,希望能尽快得到支援,解吴哥城之围;二是请旨,询问是否可以主动出击,打破这被动的局面。他在城中日夜巡视,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明白,此刻城内的军心稳定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内乱。

保皇司指挥使高敬之详细地汇报着这一情况。他的声音沉稳,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保皇司作为朝廷的重要情报机构,一直密切关注着各地的动向,此次高棉的叛乱,他们也早早得到了消息,只是事态发展之快,还是超出了预期。

我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听完汇报后,陷入了沉思。高棉地区的叛乱,不仅关乎南疆的稳定,更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边疆安全。

没有多久在我的召见下,太子戴寿宁、左右两位丞相和林墨也都赶来了御书房。

这次我的左丞相刘文海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上前说道:“陛下,吴哥城乃我朝南疆之重镇,若被叛军攻破,后果不堪设想。当务之急,应速速派遣大军前往救援。”

而侍中楚启明却和刘文海的意见不一致,他进谏道:“陛下,叛军来势汹汹,且熟悉当地地形。我军若贸然前往,恐遭埋伏。不如先派人前往高棉,了解叛军的具体情况,再做定夺。”

我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权衡着利弊。我看向一旁的兵部尚书林墨,问道:“林爱卿,你意如何?”

林墨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臣以为可战,而且要速战。救援之事不可拖延。”

我微微的点了点头示意林墨继续说下去。

“可战有两点:其一,高棉各族精壮以被陛下划入新建的虎狼军,各族的精壮不多,所以战力不强;其二,臣相信吴大人的声望,因陀罗和崔浩虎一定有可以捏造事实来挑唆族人的动作,这是民心,可用之。”林墨说到这里却突然停了下来。

“为何要速战?如何速战?快说。”我有些不悦的看了林墨一眼。

林墨偷偷的看了太子戴寿宁一眼,这个细微的动作被我看在了眼里。

“臣料想,崔浩虎和因陀罗动作如此之快定然勾结了外邦。如不迅速平叛,臣担心周边的各国派兵压境,让我大理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局。至于如何速战嘛。。。。”林墨说的吞吞吐吐。

“快说。”我厉声喝道。

“臣以为从朝廷派兵还是太慢了。离吴哥最近的军队是公主的私兵。”林墨说完直接把头低了下去。

“不可。高棉的乱局不能让公主陷入其中。”右丞相俞法晨站出来立马反驳林墨的方略。

我沉思了许久最后下旨“封吴其平为高棉总督,主管高棉境内一应军政要务,指挥高棉境所属军队。命占姜王戴灵汐率本部兵马火速支援吴哥城,接旨后务必一日内抵达吴哥城下。太子戴寿宁立马赶往秀山郡,让驻扎在秀山郡的虎狼军与旦当驻军换防。”

众人躬身接旨,然后便退下了。只有俞法晨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像是在抗议。

“法晨,你不要怀疑朕对灵汐的关爱。如果可以,我也不想让灵汐卷入高棉的乱局。让灵汐去一是的确灵汐的兵马离高棉最近;二是灵汐治理占姜,与占姜族人关系不错,占族又是占姜族的分支。也能避免一些伤亡。”我无奈的看向俞法晨解释道。

俞法晨没有说话,只是一甩衣袖后大步的离去了。

御书房内就只剩下我一人,楚启明看到我脸色不是很好也识趣的退到了屋外侍候。

我推开紧闭的窗户,想让空气流通一下,来冲散屋内的沉闷。

而在这件事彻底结束后,我才知道我现在的决定有多么的英明。

此刻的吴哥城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叛军如潮水般涌来,将这座城市团团围住,城外的景象一片狼藉,宛如人间炼狱。

吴哥城外的田野,曾经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嫩绿的麦芽在微风中摇曳,农民们辛勤劳作,盼望着收获和新生活的希望。

可如今,叛军的铁蹄无情地践踏而过,稻田被肆意毁坏,稻穗散落一地,就像农民们破碎的梦想。

那些本就简陋的农舍,也未能幸免于难,被叛军一把火点燃,熊熊大火冲天而起,滚滚浓烟弥漫在空气中,刺鼻的焦糊味让人窒息。

农舍的主人,有的被叛军残忍杀害,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鲜血染红了土地;有的则被迫逃离家园,拖家带口,满脸惊恐地向着远方奔去,身后是他们曾经生活的一切化为灰烬。

道路上,随处可见被丢弃的物品,有叛军匆忙行军时掉落的武器,有百姓逃亡时来不及带走的衣物和生活用品。

车轮的痕迹交错纵横,深深印在泥土里,诉说着战争的混乱与匆忙。路边的树木,有的被砍倒,用来设置路障;有的则被炮火击中,残枝断叶散落一地,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这场残酷的战争。

河流也不再清澈,水面上漂浮着各种杂物,有战死士兵的尸体,有被烧毁的船只残骸,还有牲畜的尸体。

河水被鲜血染红,散发出阵阵恶臭,让人作呕。曾经在河边嬉戏的孩子,如今已不见踪影,只有那空荡荡的河岸,见证着战争的残酷。

叛军的营帐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吴哥城周围,宛如一片黑色的海洋。营帐中,传出士兵们的喧哗声、兵器的碰撞声,以及偶尔的争吵声。他们的脸上,有的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有的则带着疲惫与迷茫。

这些叛军,大多是被煽动起来的占族和蒙崔族民众,他们怀着对失去权力和利益的愤怒,盲目地跟随着首领,投身到这场战争中,却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在吴哥城的城墙上,守军们严阵以待。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叛军的警惕,也有对战争的无奈。

他们望着城外那片狼藉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忧虑。这些守军,很多都是来自当地各族的族人,他们的亲人和家园就在城外,如今却被战争破坏得面目全非。他们不知道这场战争还要持续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守住这座城市,保护好城中的百姓。

城外的百姓,为了躲避战火,纷纷涌入临时搭建的难民营。难民营里,拥挤不堪,人们的脸上写满了恐惧和绝望。

孩子们蜷缩在父母的怀里,哭泣着;老人们坐在一旁,默默地流泪,感叹着命运的无常。

吴哥城外的这片狼藉,是战争的残酷写照。它不仅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和生活,也让无数人的生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这场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只有无尽的伤痛和损失。

而吴哥城,这座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城市,在叛军的围困下,依然顽强地坚守着,等待着命运的转机,等待着和平的曙光再次照耀这片土地。

两日后的深夜,还在御书房等着戴灵汐消息的我终于把消息等到了。

高敬之连夜赶进宫来送来吴哥城的最新战报:戴灵汐在昨日黄昏已经赶到吴哥城下,当即便与叛军交战。戴灵汐与手下的两千重甲、一千骑兵一路杀穿敌营,斩首不下五百,最后安全的进驻到了吴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