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不是我 作品

第三百一十八章

第318章 三百一十八章

天气 风有信,花有期 心情 那就去看看吧

南宋提出三国盟,

结盟地点在成都。

最终决定亲自去,

他是江畔少年郎。

今天午后,阳光暖烘烘地洒在御书房的窗棂上,我正翻看着各地呈上的折子,礼部尚书李达文就来求见了。我心里一猜,估计是和南宋使团的谈判有了些眉目,来找我定夺了。

李达文一进来,就行礼问安,而后开门见山地禀报起来。原来这次南宋使团来访,只为一件事:新登大宝的宋光宗赵惇想联合我们大理,还有吐蕃一同结盟抗金,结盟地点定在南宋的成都府,赵惇还亲自写了封信给我。

我接过信,并没有着急表态,一边慢悠悠地展开信纸,一边随口问李达文:“李尚书,你怎么看这件事?”

李达文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依臣看,这次结盟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不高。南宋和金对峙多年,局势复杂,咱们贸然卷入,怕是麻烦不少。臣以为,我国只需派一位重臣前往即可。”

我轻轻点了点头,目光仍落在信上,信里赵惇言辞恳切,诉说着金人的威胁,希望各方携手抗敌,恢复中原。可这背后的深意,哪有这么简单。

等看完信,我也只是不紧不慢地说:“这件事关系重大,我得好好思考一下,再做定夺。”

李达文退下后,我当即召来了刘文海和俞法晨。

不多时,两人便来到了御书房。我看着他们,笑着说:“整日在这御书房里闷得慌,咱们出去散散心。”于是,我和他们两人还有一直在我身旁陪着的侍中楚启明,一行四人来到了瀚海的观景台。这里风景独好,远处湖水波光粼粼,微风拂面,倒也惬意。

我们三人落座后,我屏退了左右侍从,唯有楚启明还静静地站在我身后。楚启明向两位丞相说明了南宋使团此行的目的,两人听后,皆是沉默不语。

我看着湖面,心里却在想着这结盟之事。其实,我心里是想去的,想亲自去看看这天下局势,去会会那宋光宗赵惇,看看这位新君身可我上还有没有他们老赵家的血性。当然,我也知道此事风险不小,朝堂之上怕是也会有诸多反对之声。

我等了好一会儿,见两人都不说话,便率先开口:“两位丞相,此事你们怎么看?莫要藏着掖着,都说说心里话。”

刘文海抬起头,目光与我对视,他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缓缓说道:“陛下,臣知道您心里是想去的。这结盟之事,若成,对咱们大理或许是个机遇,能在这乱世中寻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可若不成,或者其中有诈,陛下您亲赴成都,实在太危险。”刘文海说这话时,眉头紧锁,神色满是担忧。

我笑了笑,看向俞法晨:“俞丞相,你呢?”俞法晨微微欠身,脸上带着一贯的恭敬,却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只是说:“全凭陛下圣心独断,陛下深谋远虑,所做决定必是为了我大理千秋万代之福。”我一听就明白,他这是在回避,不想直接劝我,也不想支持我去冒险。

我轻轻叹了口气,靠在椅背上,望着天空悠悠地说:“我知道你们是为我着想,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我又怎会不知。可这天下局势变幻莫测,若只是偏安一隅,怕是也难长久。我想去成都,一来是看看南宋的诚意,二来也想与吐蕃方面当面谈谈,若能促成这结盟,说不定能改变这乱世格局,为我大理谋得更好的未来。”

刘文海听后,神色依旧凝重,他向前倾了倾身子,认真地说:“陛下,您的志向臣明白,可这一路路途遥远,且成都府乃南宋之地,虽说有结盟之名,可万一……”他没有把话说完,但我明白他的意思。

“何况,陛下在大理立国以来,几年内让大理国土扩充了几倍。这可不是偏安一隅啊。”刘文海继续说道。

我摆了摆手,打断他道:“我自然会做好周全的准备,带足护卫,确保自身安全。我也并非冲动行事,这几日我反复思量,觉得此去利大于弊。”

俞法晨这时也开口了:“陛下既有此决心,臣以为可先在朝堂上与诸位大臣商议一番,听听众人的意见,再做定夺也不迟。毕竟这关乎国家大事,众人的意见不可忽视。”

我点了点头,心中暗自思忖,朝堂上的意见确实要听,可这机会难得,我实在不想轻易放弃。我看着两位丞相,认真地说:“我意已决,朝堂上的商议必不可少,但我去成都的心也不会轻易改变。你们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希望你们能全力支持我。”

刘文海和俞法晨对视一眼,而后一同起身,拱手说道:“陛下既已下定决心,臣等定当全力支持,愿为陛下排忧解难。”看着他们,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也就是有他们的支持,我这一路才会这么顺利。

翌日朝会当我提出要亲赴成都府参与结盟之时,台下的群臣不出所料的反对。我也耐着性子听完了群臣的意见,只是退朝的时候,我那句“朕心意已决”,那叫一个斩钉截铁。

朝堂上大臣们反对的声音依旧此起彼伏,可我心里早就有了主意,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也没打算费口舌去说服他们。

两日后,我就和南宋使团一起踏上了前往成都府的路。这次出行,我可是做了周全准备。御林军副统领高峰,那可是身手不凡,能徒手打死老虎的人他是我认识的第二个,有他在身边,安全上多了一份保障;

侍中楚启明和杨景宇,办事得力又忠心耿耿,我信得过他们;

还带上了在学宫教书的张孝祥,他才思敏捷,一路上和他聊聊诗词文章,倒也能打发不少无聊时光,更重要的是张孝祥以前可是赵惇的老师,还做了几年南宋的丞相。

当然,一千重甲军威风凛凛地随行,那气势,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我大理国的底气。而暗处,保皇司指挥使高敬之亲自率领精锐,悄无声息地保护着我的安全,有他们在,我这心里踏实多了。

一路奔波,终于到了成都府。南宋的官员把我带到一处府邸,一进这府邸,我就凭借以前在南宋当王爷的经验,心里有数了,这次要见的,肯定是赵惇——我那徒弟的三儿子。

果不其然,在府邸的一处凉亭里,我远远就看到了那个身着龙袍的身影。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他就是当年我领兵救援临安时,来江畔给我送信的那位少年郎,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可眉眼间还是能看出当年的影子。

我大步走上前去,脸上带着笑意,赵惇也快步迎了过来。他看着我,眼中满是尊敬,拱手说道:“先生,多年未见,别来无恙啊!”

我笑着回应:“哈哈,赵惇,好久不见,你如今都已是一国之君了!”说着,我们一起在凉亭里坐下。

我打量着他,心中感慨万千。想当年,他还是个青涩的少年,如今却已肩负起一国的重担。

赵惇的眼神中透着几分疲惫,但更多的是坚毅。他看着我,认真地说:“先生此次前来,实乃我南宋之幸。如今金人虎视眈眈,我日夜忧虑,唯有联合各方,才有可能抵御金人的进犯。”

我微微点头,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说道:“我明白你的担忧,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关注着天下局势。只是结盟之事,事关重大,不得不谨慎啊。”

赵惇连忙说道:“先生放心,我南宋此次是真心诚意,愿与大理、吐蕃携手抗金。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让金人不敢小觑!”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坚定,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我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远方,缓缓说道:“我此次前来,一是看在当年的情分上,二也是为了天下苍生。这连年的战乱,受苦的都是老百姓。若真能结盟成功,结束这乱世,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赵惇听了,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说道:“先生深明大义,有陛下的支持,这结盟之事定能成!”

我看着他,话锋一转:“不过,这结盟之后,各方如何协调,利益如何分配,这都是要好好思量的问题。可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就盲目行事,最后反倒让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

赵惇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先生所言极是,这些问题我也考虑过。我们可以在结盟之时,共同商讨出一个详细的章程,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公平。”

我点了点头,对他的回答还算满意。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想起了当年那个在江畔充满朝气的少年,忍不住笑了笑:“赵惇,你如今也算是独当一面了,当年我还真没看错你。”

赵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先皇日夜用先生事迹来教诲我,我也深知是大宋辜负了先生。”

“哪有什么辜负啊,这件事就让后人去评说吧。我们各自干好各自的事情就好了。”我也是一阵唏嘘。

接着,我们又聊起了当年的一些往事,气氛渐渐变得轻松起来。

赵惇说起当年我领兵救援临安时的情景,眼中满是敬佩:“先生当年的英勇,我至今都还记得。那一战,可真是大快人心!”

我哈哈一笑:“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你还记着呢。不过,那些日子确实让人难忘。”说着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在南宋的那些日子。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我们的谈话也暂时告一段落。

赵惇起身,诚恳地说:“先生一路奔波,想必也累了。今晚就在此好好休息,改日我们再详谈。”

我也站起身来,笑着说:“好,那就改日再议。”

回到住处,我看到了独自一人在饮酒的张孝祥,我知道他现在内心的纠结,我过去与他饮了一杯酒后,便默默的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