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三百二十章
天气 阴天,闷热闷热的 心情 原来如此
孝祥回忆改革事,
树敌众多遭排挤。
被逼离国心有恨,
灭族之仇记心间。
今天这鬼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整个成都府就好像被丢进了火炉,到处都弥漫着一股黏腻的热气。
我在南宋给大理使团安排的庭院里踱步,本想寻个凉快地方,不经意间瞧见张孝祥独自在不远处的凉亭里喝着酒。
我抬脚走过去,张孝祥眼尖,立马起身行礼,脸上带着几分意外和恭敬:“陛下,您怎么来了?”
我笑着摆摆手,语气轻松:“这天热得慌,看你在这儿喝酒,我就来凑个热闹,一起解解暑气。”他连忙笑着让座,脸上的笑容透着几分文人的儒雅,又带着点似曾相识的热络。
我俩坐下后,先随意聊了聊这恼人的天气,喝了几杯酒,酒水下肚,气氛也热络起来。
我想起昨晚那场闹剧般的晚宴,便开口问:“孝祥啊,你说昨天赵惇设宴,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张孝祥放下酒杯,神色平静,稍作思考后说道:“陛下,依草民看,宋光宗赵惇大概率是想在吐蕃使者没来之前,和咱们大理先达成初步的结盟意向。只是他没料到周必大和赵汝愚会酒后乱言,把场面搅得一团糟。”
张孝祥还是自称草民,这家伙几年了还是不愿意称臣,好在他说的是咱们大理,这让我心里也舒服了一些。
他说这话时,眼神清澈又笃定,我微微点头,心中暗忖,这和我猜的差不多。赵惇这如意算盘打得倒是响,只可惜手下人似乎不怎么把他这位新君放在眼里啊。
我看着张孝祥,又抛出一个问题:“那你对周必大和赵汝愚这两人,了解多少?”
听到这话,张孝祥的脸色瞬间变了,原本带着笑意的眼睛微微闭上,脸上浮现出痛苦和挣扎的神色,像是被回忆拽进了一个黑暗的深渊。我没有出声催促,只是默默给他倒了杯酒,静静等他开口。
过了好一会儿,张孝祥缓缓睁开眼睛,眼神中满是沧桑,深吸一口气后,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一开口,竟从他的出生说起。
“陛下,臣是京西南路张家的人,不过是旁支子弟。那时候张家早已没了往日的辉煌,家道中落。臣凭借科举一举成名,当时,整个张家都觉得盼头来了。”他说这话时,眼神里闪过一丝追忆,像是想起了当年家族里那些充满希望的眼神。
我认真听着,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年轻学子在科举考场奋笔疾书的画面。我点点头,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后来,承蒙陛下您的赏识和推荐,草民才得以在南宋朝堂一步步做到枢密直学士的位置,还成为了宋孝宗赵伯琮的侍读。”张孝祥说着,朝我微微欠身,眼中满是感激。
我笑着示意他不必多礼,心中也感慨,当初举荐他,也是看中了他的才华和抱负,当然还有他的胆识,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君主被叛军劫持,还主动求援的。
“陛下您去大理立国后,宋孝宗大胆提拔臣为丞相,可能也有当初刘苗叛乱之时,草民与陛下一同勤王的原因。孝宗皇帝让草民负责全国的改革,主要是想限制各地门阀的势力。”张孝祥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自豪,仿佛回到了改革初期意气风发的日子。
“草民当时一心想为国家和百姓做点实事,行事雷厉风行,改革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
我听着,不禁臆想起那段时间南宋朝堂上的风云变幻。那时候,以宋孝宗牵头的改革派应该都对改革寄予厚望,盼着能改变南宋积弊已久的局面。可我也知道,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后来呢?”我轻声问。
张孝祥的脸色瞬间黯淡下来,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但是,门阀的反扑来得太快太猛了。以郑家、周家、赵家旁系等为首的几个大家族联合起来反对改革,他们在朝堂上有庞大的势力,在民间也有深厚的根基。很快,改革就举步维艰,最后名存实亡。”他紧紧握着酒杯,指关节泛白,可见内心的愤懑。
我皱起眉头,心中对那些门阀世家充满的厌恶依旧和以前一样。这些家族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国家的未来,实在是可恶至极。“那你呢?”我关切地问。
“因为草民在改革期间手段强硬,触动了太多家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仇视。”张孝祥苦笑着说。
“最后,朝堂上各大家族的势力默契地联合起来,一起弹劾臣。宋孝宗也扛不住门阀的压力,无奈下令流放臣。”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满是苦涩,那种被背叛和抛弃的痛苦溢于言表。
我心中一痛,为张孝祥的遭遇感到不平。他一心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不公。但是这也是他太年轻了,以为赵家的皇帝都是可以依靠的,他没有想过我在南宋如日中天的时候,都不敢在门阀联合起来时搞事情,最多就是针对一个大家族快准狠的一击致命,然后再草草收工。
我刚想安慰他几句,他又接着说:“草民原本以为被流放就是最坏的结果了,没想到,这还不是尽头。”他的声音颤抖起来,“臣刚到成都府,就有人来报信,说那几个家族上奏宋孝宗,要求杀了张家满门,而宋孝宗……竟然答应了。”
听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心中的愤怒达到了顶点。这些门阀世家太狠毒了,竟然赶尽杀绝,而宋孝宗身为一国之君,竟然如此懦弱,任由这些家族胡作非为。我看向张孝祥,他的脸上满是绝望和痛苦,那种深入骨髓的伤痛让我感同身受。
“当时,臣真的万念俱灰,一心求死。”张孝祥的眼眶红了,声音也有些哽咽,“就在臣准备一了百了的时候,保皇司的人出现了。”他说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对过去的痛苦回忆。
我默默听着,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张孝祥的遭遇,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南宋朝廷内部的腐朽和黑暗。那些门阀世家把持朝政,为所欲为,而我那皇帝徒弟宋孝宗却变的软弱无能,任由门阀摆布了。这样的朝廷,如何能抵御外敌,如何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我还真的很庆幸当初在大理奋力一搏的决定。
我看着张孝祥,认真地说:“孝祥,过去的都过去了。你如今在大理,我相信你能重新施展才华,为大理的百姓谋福祉。”
张孝祥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用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地说:“陛下,这些年在大理,臣感受到了陛下对臣的信任和重用,但是草民早已精力枯竭,已经不堪重用了。”
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纠结、不忍。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好,不急。这几年没想明白就继续想,慢慢想,总会想明白的。”张孝祥用力地点点头,眼中透露出感激的神色。
此时,天空中乌云密布,闷热的空气更加压抑,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而我此时已经不关心三国的会盟了,我更加在乎的是怎么把张孝祥真正的收入麾下。这样的忠义之士南宋不要,我大理要。
天色渐暗,乌云愈发厚重,豆大的雨点开始砸落。我和张孝祥起身,准备回房。
侍中杨景宇和楚启明带着雨伞来到了凉亭,在他们的护送下我回到了房间。
回到房间后我看着楚启明问道“启明啊,你也是从学宫中被选拔出来的。张孝祥算是你的老师了,你觉得你这个老师如何才能入我大理国的朝廷啊。”
楚启明和杨景宇听到这话都是一愣,杨景宇鸡贼的退到一旁假装整理书桌去了。
楚启明则是思考了一会后说道“张先生的才学,学宫学子们都是钦佩的。臣等也都知道张先生以前是南宋朝廷的丞相,我们一直以为张先生不入朝廷是。。。。。。。。”
楚启明说了一半后便看向我,似乎担心说错话一样。
“说吧,只要是实话。朕都能接受。”我笑着看向这位年轻的侍中。
“学宫的学子都以为是陛下不信任张先生。”楚启明说完后立马低下了头。
“哈哈哈哈哈。”我一阵苦笑。
“楚启明,你不要乱说。陛下在南宋时,对张先生可是有知遇之恩的,可以说张先生在当丞相之前是陛下一手提拔的。”杨景宇也担心楚启明会惹怒我便赶快接话原场。
听到两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让我陷入了深思。杨景宇,也算是门阀世家出身了,而楚启明则是真正的底层学子依靠自己的才学进入的学宫。
两人的优点很明显,杨景宇在杨家家学的教导下处事沉稳、干练、视野宽广;楚启明则是勤奋务实、坚韧不拔。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楚启明的确在很多事情上没有杨景宇那般的有大局观,这也可能是他信息获取渠道的有限。
“陛下,息怒。”楚启明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考。
我笑了笑说道“朕要真的怪罪你,你怕是早就身首异处了。好了,你们也都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