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菜不蒸 作品

第347章 邓娘子

“我命三司使计算过,他们说要按照我们的规划在西北筑城,起码需耗绢八十万匹,钱粮更是无算。本文搜:找小说网 免费阅读可偏偏因为今年会发生的旱灾,江淮漕粮又要截留下来三成......“

说着自己面对的困局,赵祯愁眉不展。

“目下看来,举债已经是不得不为之了,此时负债,总比日后西夏反叛,再打上三场大战来的划算。”

若按照历史上的走向,西夏一旦立国,北宋必须出兵。

从唐朝开始,哪怕是晚唐时期,西夏的党项都是在一直接受中原册封。

若是面对小弟的跳反,北宋朝廷不发一言,那后果不堪设想。

国家的尊严、威望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一个国家的运势来说,是实打实的在起着作用。

要是不发兵震慑,其他藩属国难免也会有别的想法。

北宋虽然在辽国面前显得有些软弱,但在周边其他小国眼中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只是贸然的出兵,最终导致三战三败,反而帮新生的西夏站稳了脚跟,属实是现了个大眼。

现在知道了历史,赵祯对战争没那么担心了,可有一点他还是郁结在心。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古代虽然没有大炮,但打仗嘛,道理都是一样的,都要花钱。

既然早晚都要花钱,那还不如学习现代,先举债把未来的钱给花了再说,说不定就能在将来的战场上占据优势呢。

少死些士卒,将来也要面对另一个大敌。

抬头看着北方,赵祯表情莫测,既然有此机遇,赵祯自然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在自己手中终结宋辽对峙的局面。

若是自己都办不到,那到了后辈儿孙手中......

想想宋徽宗的德行,赵祯就心里直冒冷汗。

历史虽然改变了,但谁知道后代里会不会再有个这样的不孝子孙,赵祯考虑的很长远。

“发债券是个好办法。”李放站起身来左右踱步,“可问题也就在于此,朝廷向民间借钱,到底百姓们认不认?这可是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你要慎重。”

发行债券甚至比之前赵祯主动去做生意要来的更离经叛道。

要说皇帝行商,这件事在之前也不是没有同行搞过,别人玩的甚至比赵祯还花。

可皇帝公然向百姓借钱,哪怕这些钱会被用在国事上,李放也还是担心这个时代的人不能接受。

一想起上次见得那帮子御史,李放就有些后怕。

“你要警惕,到时候他们再给你来个伏阙上书,你可就下不来台了。”

赵祯很是慎重:“我也知道,所以我早有准备了,我打算和大臣们挨个单独谈一次,毕竟不是用在我身上挥霍,应该是能够说服他们的。”

“逐个击破吗?”李放点了点头,“既然你都决定了,那就按照你说的去做吧,有计划总比历史上那样被动应对要来的强。”

得到了李放的支持,赵祯的信心显得更强了。

他紧接着又说道:“之后,债券的事还要你帮个小忙。”

“需要我做什么?”李放很义气的表示。

赵祯认真的开口:“帮我找个靠谱的印刷厂。”

“啊?”

李放起初有些疑惑,但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你是打算用现代印刷技术作为防伪标识?”

“没错。”赵祯坚定的点头。

他把事情想的很清楚,债券这件事可以搞,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发放凭证不好弄。

涉及利益,以古代那些大家族的势力,哪怕赵祯把凭证设计出花来,都有被仿造的可能。

他还不好对造假者施以酷刑以作警示。

既然如此,那干脆借李放之手来个降维打击。

以现代印刷技术搞出来的凭证,怕是让那些人想破脑袋都无法仿制。

而且那债券凭证越不容易造假,越能使百姓安心持有,不担心朝廷抵赖。

只要不出现挤兑潮,债券带来的财政压力会大大缓解,分几年兑换的话,那点利息也就不算

什么了。

这就叫花小钱办大事。

想到这里,李放脑中忽然想起了一句电影台词来:我来搞定变色油墨!

晃了晃脑袋,李放回过神来,一口答应了下来。

印刷债券凭证,到时候就说是道具就完了,用不上太高深的防伪技术,哪怕只是随便印刷一下,都是这个时代难以企及的高度了。

李放答应了,赵祯自然也不能差事,他豪爽的说道:“到时候该多少钱就多少钱,亲兄弟还明算账呢,我肯定不会占你的便宜。”

眼瞅着是用钱的时候,李放也没跟他客气,没怎么推让就收了下来。

这件事就这么敲定下来了。

赵祯总算是去了一块心病,略显惆怅的看着那些伤兵以及救出来的妇孺,眼神空灵,仿佛透过他们,看到了西北之地的边民。

“仁宗”这个称号不是假的,他是真的疼惜那些边疆百姓。

赵祯喃喃道:“等到范卿去了西北,想来那里应该能安定些吧。”

李放出言安慰道:“那是自然,只要堡寨建起来,党项骑兵就跑不起来了,到那时就是大宋步卒的天下了。”

这是经过战争大家李世民认真的策略。

西夏之兵多为骑卒,党项骑兵凶悍无比,而大宋缺良马,这是众所周知的。

若要“以步制骑”,只能依靠寨堡分割战场。

这就是历史上范仲淹的作为,也是他们向李世民求教的克敌良方。

赵祯口中缓缓说道:“沿横山修筑连环寨堡,每三十里设一烽燧,每百里建一军镇,这么大的手笔,古今都是罕见......”

“希望百姓的辛劳不会白费,真的能一举克敌!”

如此密集的建筑工事,自然不是平白长出来的,即便有李放支持的现代建筑材料,也是需要百姓执行的。

在古代,这自然是要依靠民间征发的民夫。

赵祯虽不忍,但也清楚的知道,这是必须做的。

而这一切的一切,就要看范仲淹能不能让这些资源化作对西夏的绞杀了。

“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

念着范仲淹《上执政书》中的句子,赵祯满怀期望:“范卿,勿失朕望啊。”

聊了好一会儿西夏的事,赵祯的心逐渐安定了下来。

抬眼看了看四周,赵祯也要准备办正事了。

和李放打过招呼,赵祯带着人又去慰问了。

不论是士卒还是百姓,赵祯一个个亲切的接待过去,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拉拢人心。

如此惠而不费的事,他自是不会偷懒的。

而且看着那些人凄惨的模样,赵祯的心中也的确有些不忍。

他满脸的内疚,口中轻道:“朕来晚了......”

李放缀在赵祯身后不远,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却总有种既视感。

“我怎么好像在哪见过这样的场景......”

想了没一会儿,李放眼前一亮,他想起来了!

“要是把他的衣服换成一件行政夹克,身后跟着的太监再换一换,这货都够上新闻节目了!”

怪不得李放总有种既视感,原来是这样。

李放估摸着,赵祯在现代应该没少看时政新闻,这小词学的一套一套的,神态也相当到位。

他对面的那些人一个个感动的,就差痛哭流涕了。

“有趣,有趣。”

嘴角噙着笑,摇了摇头,李放转身走开,赵祯的秀开始了,他也不能闲着了。

一下子多出来了这么多人,肯定有不少协调不过来的地方,再加上男女有别,还要好生安置一番。

“要不是带来这么多太监,这些女子还真不好安置。”

李放暗自说着,吩咐人继续整顿这个“战地医院”。

时不时再带人去接一下新的伤员。

随着伤员来的越来越少,李放知道,这场战斗应该是快要到尾声了。

几个小时后......

“来你尝尝这个好不好?这个是甜的,很好吃的。”李

放蹲在地上,和颜悦色的在哄面前的小孩儿。

在他面前,几个小孩子瑟缩的站在那里,时不时怯生生的抬头看向李放,然后又赶紧将眼神收回来。

这些孩子里,最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也才四、五岁,可身上却一点朝气都没有,能透露出来的只有一种情绪——畏惧。

这也难怪,这样的小孩儿,将来是要卖出去赚大钱的,自然要先调教好了。

而对于鬼樊楼的人来说,最实用的方法自然就是打了,靠恐惧来控制他们。

现在,这些孩子虽然救出来了,但几乎都有心理问题。

转了一圈,也只有李放来临时客串这个心理医生了。

他手中捧着搜集来的白砂糖,想借食物的力量来治愈他们,但很显然,效果一般。

不论他怎么说,这些孩子都一言不发,李放总不能掰开他们的嘴巴去喂他们吧?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无奈的站起身来,李放将手心里的白砂糖倒进了自己嘴里,甜味瞬间溢满口腔。

咽下口中的白糖,李放愤然骂道:“说他们是畜生都是玷污了畜生!这么小的孩子都忍心下毒手,简直是没有人性!”

旁边有太监适时的奉上茶水,李放顺手接过,一饮而尽。

把空茶杯递还回去,李放开口问道:“人呢?还没回来?”

没等身边的人回答,李放身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就传了过来:“来了,来了!先生,奴婢回来了。”

张茂则迈着小碎步急趋而来,身旁还跟着几个女子,一路小跑着跟上张茂则也是辛苦她们了。

转身看到那些人,李放大喜:“可算是来了!”

李放刚才哄这些有自闭倾向的孩子实在是哄不动了,于是转念一想,要是换个人会不会好些?

他毕竟是个成年男性,说不定会让这些孩子联想到打他们的那些人。

于是在李放的指示下,张茂则奉命去找几个身上没伤的女子来,让她们去哄这几个小孩儿,要是有生过孩子的就更好了。

迎着李放看来的目光,张茂则身后的几个女子赶忙低头。

“见过相公~~~”

“公子万福!”

几个女子事先也没有排练,问好问的有些混乱。

只是李放也不在乎这点了。

李放仿佛看到了救星:“几位娘子可算是来了!”

回头看了眼那些小孩子,李放向前走了几步:“几位,咱们别这么多礼了,先借一步说话。”

带着几人往远处走了几步,李放停了下来。

“我知道几位娘子刚才魔窟中逃离,惊魂未定,此事确实不该再让你们费心,可事关几个孩子的未来,我也只能厚颜相请了。”

说罢,李放弯腰拱手拜谢面前几人。

“请几位娘子暂且劳心试试,看能不能让那些孩子开口说话,或者进食,尽量的让他们恢复正常。”

虽然不知道李放是什么人,可能支使皇帝的太监,这就不是她们这几个落难女子能违抗的。

“不敢!不敢!”

“相公折煞奴婢了。”

几名女子纷纷躲开李放的行礼。

其中一个身穿鹅黄色衣衫的女子躲开之后,又上前朝着李放行礼拜谢。

“若非是仰赖官家与相公之威,我等弱女子定然无法逃脱贼人之手。相公与我等有再造之恩,不过是抚慰那些孩童而已,又怎能劳相公一个‘请’字?”

“我等与那些孩童本就是同病相怜,抚慰他们,也同样是抚慰我们,实在算不得费心。”

见这个女子说话如此有条理,又落落大方,李放一下子好感倍增。

“这位......”

张茂则在耳边提醒:“此女姓邓。”

“这位邓娘子说的好啊!”李放赞许的说道,“诸位刚脱大难,也可借这些孩童抚慰自己,这是双赢。”

朝着那位主动站出来的邓娘子点了点头。

李放接着补充道:“几位娘子若有什么不便之处尽管说来,我绝不勉强!”

沉默片刻,没人站出来。

李放果断开口:“好,那就有劳几位了!那些孩子就交给你们几位,需要什么东西尽管开口,我尽量协调!”

事不宜迟,救人要紧,李放和她们谈妥之后,就让她们靠近那些孩子,温言安慰。

李放的目光大多放在那个邓娘子身上,只见她温柔的坐在一个孩子身旁,抚摸着那个孩子的头发。

很快,就有反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