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师 作品
第四三八章 经验主义害死人
虽然歼灭了葛荣部,又接连挫败了梁军两次北伐,但北朝依然处于战略收缩状态,任元一行前出两百余里,都没有碰上一个魏军。
就这样畅行无阻来到了睢阳城外二十里。
睢阳这地方任元熟得很,因为睢阳以东三十里外,就是虞城。
前年春天,他率领追捕队千里追玉玺,就跟萧综在这一带玩起了猫捉耗子。
后来为了抓住萧综,他还跑到虞城给刘麻子当过一段狗头军师呢……
这才两年不到,当初那些耀武扬威的人物,全都作了古。这一带也回到了北朝治下,让任元不禁生出些沧海桑田之感。
正是托了那段经历的福,他对这一带的地形地貌了然于胸,知道哪里适合隐藏,哪里又会设有烟墩烽堠。
所以他在没有惊动当地魏军的情况下,很轻松就把这一带转了一遍,摸清楚了敌军的布防,又留下鱼天愍盯着睢阳城,自己则返回大部队,向陈庆之汇报。
~~
这会儿,白袍军已经进军到八十里外的栗城,正在安营下寨。
“怎么样?敌情如何?”看到任元回来,陈庆之高兴的递上刚刚烤好的胡饼。
任元也不客气,接过热腾腾的胡饼,撕一块送到嘴里。“乐子大了,魏军已经成规模了。”
“正常。”在一旁烤火的元颢淡淡道:“本王接到线报,尔朱荣命济阴王元晖业,督帅丘大千等将领,防御南境军事,并从洛阳抽调了两万禁军增援睢阳。”
顿一下道:“这样敌军睢阳防线的兵力就达到了七万,足矣抵御南朝进攻了。”
虽然元颢对南北两朝的称呼有些让人不适,但他说的情报却是千真万确。
在涡阳失陷后,睢阳便是北朝抵御南朝的最前线了。尔朱荣很清楚,南朝才是最可怕的那个敌人,所以才会在收复睢阳后,第一时间调兵遣将,构筑防线,结束门户洞开的危险状态。
所以北朝在睢阳的防线,其实是为南朝大军准备的,而不是为了区区七千白袍军……
“七千对七万,这仗没法打。”元颢先打起退堂鼓道:“不如我们先攻下虞城,再做打算。”
自然招致众将鄙夷的目光,胡龙牙冷笑道:“若不是某人磨磨唧唧,何至于此?”
“早两个月,也有五万大军拦路,你们一样打不过。”元颢不服气道。
“好了,你们少说两句,对王爷要客气。”陈庆之呵斥两句,又给元颢打气道:“王爷放心,睢阳这七万魏军,其实大都是寿阳、涡阳方面逃来的溃军,那丘大千更是从涡阳败退的手下败将,不足为惧。”
“侯爷有信心就好。”元颢皮笑肉不笑,显然不是很信服,不过他也被怼得难受,便闷头吃干粮,不再吭声。
陈庆之又问任元道:“他们的布防如何?有没有防备?”
“没有任何防备,应该是没想到我们会在年底出兵,都在城里猫冬呢。”任元沉声道。
“要的就是这效果。”这也是陈庆之要挑选精兵强将的原因……开了窍的将士才抗冻,可以在天寒地冻的季节正常作战。
“至于布防,丘大千竟然修了九处营垒防御。”任元说着在地图上标注了九处营垒的位置。
平心而论,这九处营垒设置的还算合格,彼此距离适中,如果能相互协防,倒是可以派上用场。
但要是营中官兵心生怯懦,不敢出战,就给了敌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这种局面,陈庆之和他的部下们实在太熟了……就在一年前,元昭的大军设立十三座营垒,结果被陈庆之一一攻破。
当时丘大千就在涡阳城头,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居然还不接受教训。
那陈庆之也不会跟他客气,于是次日一早进兵,当晚便大张旗鼓,开到了睢阳地界。
他还命令将士们拉大距离,分散行军,多树旗帜,制造大军压境的景象。
于是很快,睢阳九处营寨中便都知道了梁军忽然杀到的消息……
“什么?!”睢阳城中,丘大千闻报也吓了一跳。“梁军不过年了?怎么这时候杀来了?!”
“是啊,就是来了呀。”副将脸色苍白道。
“多少人?”丘大千忙问道。
“不清楚,起码有几万人马。”副将答道。
丘大千赶忙上城头一看,只见十余里外,烟尘滚滚,旌旗如林,感觉几万梁军都说少了。
“估计这只是前军吧,后面还有大部队。”在他看来,梁军北伐,肯定是要十万起步的。
“应该是。”副将也是同样的看法,他们在寿阳和涡阳,都面对十几万梁军的攻击,自然按照以往的经验,来估计这次。
“知道领兵的是谁吗?”丘大千嗓子发干。
“旗号上写着‘陈’字……”斥候忙禀报道。
“陈庆之,肯定是他。”丘大千眼前一黑,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还以为他已经调走了呢,怎么又回来了?”副将也悲鸣起来。
不光他俩,包括九处营寨中的魏军,得知来的是陈庆之,全都吓得够呛。
他们已经充分领教过了,此人鬼神莫测的用兵,侵略如火的打法,这黑咕隆咚的,哪敢贸然出战?全都关紧营门,自求多福……
陈庆之却不会跟他们客气,也没法跟他们客气,因为只要天一亮,他就露馅了。
于是他立即率军展开猛攻,一夜之间攻破了魏军三处营垒。
睢阳城头上,丘大千眼看着梁军凶猛的攻势,感觉又回到了一年前的涡阳城下。心里暗叫倒霉不迭,哪里敢派兵增援?只能坐视营垒一处接一处失陷。
这时,城下忽然响起高喝声:“城头守将听着,吾乃北海王特使!北海王借南朝大军,讨伐尔朱荣。为河阴之变死难的君臣报仇。汝但凡还有一点爱国之心,就不该助纣为虐!”
“如今我大军已经攻陷了你半数营垒,还不速速开城归降?以免玉石俱焚!”